APP下载

南京市六合区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2-12-06汤云霞余慧杰

上海蔬菜 2022年4期
关键词:龙池六合区水芹

胡 娟 汤云霞 余慧杰

(1.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南京 320116;2.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320116)

南京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沿滁流域土壤多为沙性夜潮土,土质疏松,适合蔬菜生长。六合区蔬菜种植历史悠久,龙袍、龙池、雄州等街道(镇)已形成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现有常年性菜地5 333.3 hm(2市级标准化菜地813.3 hm2),年播种面积稳定在2万hm2次,种植的蔬菜品种常年保持40~50种,平均每667 m2产值约1.5万元、效益约7 000元。六合区距离南京中心城区较近,交通便利,生产的蔬菜产品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运送至南京主城区,是南京重要的蔬菜供应地,较适宜种植不耐贮运的叶菜类蔬菜。多年来,六合区沿辖区内西部、东部和北部干线大力发展蔬菜优势生产区,创建了竹镇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龙袍、龙池等街镇为代表的沿滁叶菜生产基地,冶山精品蔬菜基地,以及马鞍水芹、程桥荷藕水生蔬菜基地,创立了大圣水芹、田原牧歌、苏蔬等一批特色优质蔬菜品牌。现将六合区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总结如下。

1 六合区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

六合区相关职能部门尽量减小新冠肺炎疫情对蔬菜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切实落实“菜篮子”责任制,从生产能力、质量监管、市场流通等环节入手,推进绿色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了逆势增长。2020 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20 160 hm2次、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的25%,蔬菜总产量70.13 万t、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25.07%。

1.2 蔬菜产业布局逐渐完善

六合区辖区内8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将蔬菜作为核心产业,通过点、线、面结合推进,带动发展了竹镇竹墩、龙袍东沟、龙池朱营、马鞍大圣、冶山双墩、雄州龙虎营等一批蔬菜基地,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布局,实现了蔬菜产业由基地到示范区的扩展[1]。如竹镇街道重点打造“萝卜响”产品,着力延伸蔬菜产业链;龙袍街道重新编制了农业园区规划,集中打造绿色蔬菜产业基地;龙池街道、程桥街道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抓手,启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马鞍街道以大圣水芹产业为主,探索发展“水芹+菱角”“水芹+龙虾”等新型种养模式;冶山街道重点发展“七头一脑”新叶菜,为蔬菜产业发展谋求新思路。

1.3 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更加完善

(1)基础设施建设。六合区已建成市级标准化菜地示范方项目19 个、占全市26%,总面积813.3 hm2、占全市30.8%,有效改善和提高了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全区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设施装备提升。通过项目扶持、投入拉动、科技推动等举措,六合区重点发展8332型标准钢架大棚、连栋钢架大棚、“两网一灌”等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先建后补政策,近两年已完成设施农业项目建设21 个,建设面积112.7 hm2;22个设施农业项目编排入选2021年度项目库,建设面积达208.5 hm2。(3)标准化建设。全区累计创建省级蔬菜标准园9家,“五化”和“六个百分百”标准创建成效显著,推进蔬菜生产全程标准化过程中生产技术不断规范,质量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1.4 品牌效益日益显现

六合区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有序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已认证绿色和有机蔬菜企业11 家,认证绿色产品22 个、有机产品10 个,通过认证的蔬菜产品售价明显高于普通蔬菜,显著提高了种植效益。全力打造“茉莉六合”区域公用品牌,六合区相关部门已在上海、南京等大型城市多次成功举办宣传推介活动。目前,全区采用订单配送等销售模式的蔬菜新型经营主体达30 家,主要蔬菜品牌有龙池叶菜、大圣水芹、沃大圣、苏蔬、百安食、润冶、野山绿、方欣等10多个。

1.5 蔬菜产业链得到延伸

为推进萝卜产业化发展,竹镇园区扩大青萝卜的种植规模,推进3 000 m2果蔬分拣中心和冷藏保鲜库建设,购买了萝卜加工生产线;马鞍园区建成1 200 m2水芹净菜分拣加工中心,并与扬州大学合作开展水芹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技术研究,建成了13.3 hm2水芹新品种选育和示范基地;龙池园区利用市级园区奖补资金,打造小白菜、番茄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冶山园区结合文旅产业,发展南京市民喜爱的“七头一脑”野菜产品,扩大了金陵野菜园的建设面积;茉莉六合蔬菜分拣中心集菜品分装、切配智能生产流水线、冷库冷链、物流于一体,有效解决了小型蔬菜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痛点和难点,并在线下整合了区域内蔬菜企业的资源要素,联合开展市场销售。

2 六合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市场定位传统,蔬菜产品商品化处理滞后

目前六合区蔬菜产品多以粗放鲜销为主,没有进行分级包装,质量参差不齐,农户的品牌意识不强[2];大多数蔬菜贩销者以田间地头收购为主,蔬菜市场及销售模式还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2.2 种植成本逐年提高,效益提升难度大

蔬菜种植成本逐年上涨,生产总成本占产值的50%左右,其中用工成本约占生产成本的60%左右,用工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蔬菜流通环节比较多,价格波动较大,蔬菜产业面临着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效益提升难度大。

2.3 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蔬菜加工短板相对突出

六合区蔬菜全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缺乏规模化蔬菜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存在基地多、品牌少、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蔬菜销售多为初级产品,导致蔬菜产业的延伸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不高,产业链不长,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弱[3]。

3 六合区绿色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着力优化蔬菜产业布局

六合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蔬菜种植重点区域规划和品种布局,有序引导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发展蔬菜产业,通过合理布局、有序引导实现一街(镇)一品。建议以龙池、龙袍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打造叶菜核心基地,雄州龙虎营蔬菜基地重点发展番茄、蒲芹、白芹,马鞍重点发展水芹,做强做大大圣水芹品牌,竹镇重点建设青萝卜产业化基地,冶山引进种植“七头一脑”叶菜,重点建设新叶菜示范基地。引导省、市级设施农业项目向蔬菜基地倾斜,规范设施基地建设,根据种植品种、茬口等生产实际情况,重点发展8332 标准钢架大棚、连栋钢架大棚、“两网一灌”等设施;加快推进标准化菜地项目建设,重点在龙池、龙袍、竹镇、冶山、马鞍、程桥等街镇创建一批蔬菜名基地、名品牌。

3.2 加大特色蔬菜产品的开发力度

针对六合区水芹、黄心芹和矮脚黄叶菜等特色蔬菜品种,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整合、科技引导、示范带动、品牌培育等措施,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改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提高特色蔬菜的产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大圣水芹、东沟黄心芹等优质特色蔬菜产品及其品牌的影响力。

3.3 加快实施“机器换人”工程

在龙池、龙袍、马鞍、冶山、竹镇5 个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开展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的示范,重点推进竹镇大萝卜、东沟黄心芹、大圣水芹、龙池矮脚黄青菜等优质特色蔬菜生产机械化;在全区建立蔬菜生产机械化标准示范园,建立竹镇大萝卜、东沟黄心芹、龙池矮脚黄青菜3个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先进蔬菜生产装备的选型引进和示范应用,重点引进蔬菜种植、收获等机械,配置田头预冷设施、分拣分级、保鲜贮存等商品化处理设施。

3.4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开展对蔬菜种植基地的技术服务,建立服务咨询体系,重点推进蔬菜规模种植的标准化生产,指导生产经营主体根据现有条件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和茬口布局;加快推广蔬菜新品种,集成推广省工节本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和物质装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及机播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三新”技术模式[4];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水芹等蔬菜生产适用机械的技术攻关,按“一业一机”要求,优选种植品种和农艺模式,优配作业机具,推广耕作、育苗、定植、整枝、植保、采摘等蔬菜生产机械的应用,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融合。

3.5 着力培育蔬菜优质品牌

积极引导蔬菜经营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和政府服务推进作用,加大同质品牌资源的整合力度,借用“茉莉六合”区级区域公用品牌将全区名优蔬菜产品统一纳入公共品牌的宣传阵营[5];充分利用农洽会、农交会等平台宣传推介六合绿色蔬菜产品,增加蔬菜种植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3.6 加强蔬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加快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及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引导、支持蔬菜生产基地开展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工作,构建现代化蔬菜冷链加工配送体系[6];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大农村电商创业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在知名电商网站开设网店,不断扩展蔬菜产品电商化营销途径;充分挖掘蔬菜产业的多种功能,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积极培育休闲旅游、农耕体验及“互联网+”“生态+”“文化+”等新产业和新业态;鼓励创新融合模式,挖掘产业文化内涵,实现多模式跨界融合发展,让城市和乡村联系更紧密,既看得见绿水青山,又留得住思乡情。

猜你喜欢

龙池六合区水芹
统编语文教材九(上)第四单元拓展阅读
庾雪水彩画作品
水芹之美
龙池
万石水芹的历史与发展
四季里的江南风景
南京六合区举行中小学创新教育嘉年华
婺源龙池汰的春日下午
说话
水芹价格翻倍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