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背景下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2022-12-06李艳君赵志国卢丽萍秦晓松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医科诊断学思政

高 丹,李艳君,赵志国,卢丽萍,秦晓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新医科”是高等医学教育为了顺应时代要求而提出的,是服务健康中国、创新型国家发展以及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新医科”背景下,各医学院校正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各医学学科的具体教学实践,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1]。实验诊断学是医学检验学的骨干学科,也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如何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提炼育人主题,挖掘育人元素,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2]。现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实验诊断学教学团队在“新医科”背景下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和实践的过程进行介绍。

1 “新医科”背景下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文化和思潮对当代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除了靠相关职能部门重拳出击,集中清理网络有害信息、关闭非法网站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虽然医学生价值观在主流上是好的,但是由于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仍有部分医学生偏离了正确价值观的轨道,无法静下心来做事,总被一些事物迷惑和干扰,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沉溺于舒适的现状,失去锐意进取的精神,严重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大学求学期间作为医学生重要的成长阶段,本该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增长实践技能,以榜样为力量,通过持续而有效的思政教育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自身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正规渠道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实验诊断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使医学生明辨是非,坚持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实验诊断学思政教育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的实验诊断学教学中,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获取知识主要通过课堂和教材,途径比较单一。随着“新医科”概念的提出,医学逐渐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医文、医工、医理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实验诊断学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增强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增加学生互动模块,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端医学人才。

1.3 实验诊断学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医文、医工、医理等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使传统的实验诊断学思政教育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的课程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结合幻灯片向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虽然也可以进行师生交流,但是互动范围有限,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随着“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逐步建立,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实验诊断学思政教学案例编写和案例库建设的探索,创新课程思政模式,深入挖掘实验诊断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在问题探究中加入学生元素,在课堂探究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实践中自然生成,实现学生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自我认同,继而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培养学生大爱担当和爱国情怀[3]。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验诊断学科实际,组织学生参加弘扬医德医风的社会实践活动,校企联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融入,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2 “新医科”背景下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2.1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深化“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需要突破的难点[4]。基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将实验诊断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新医科”深度融合实验诊断学思政元素

“新医科”背景下,对实验诊断学的教育理念和专业定位重新思考,即培养适应健康中国的理念,增强实践性与应用性的专业特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医学检验人才[5]。高校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构建协同建设教学资源、协同教学质量保证、协同教学实践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要深入挖掘实验诊断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新时期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润物无声,立德树人。

3 “新医科”背景下实验诊断学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3.1 挖掘实验诊断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开展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首先要挖掘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编写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建设案例库,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便有纲可依、有章可循。以下是教学团队编写的几个典型思政案例:案例1:在讲授实验诊断学绪论时,重点介绍我国检验医学事业奠基人叶应妩教授。她在从医的几十年里,就实验诊断学学科的规划、技术规范的统一及室间管控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同时也培养了诸多检验医学人才,科研成果丰硕。叶应妩教授还多次向教育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呼吁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检验医学专业,并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宝贵而具体的建议,在我国检验医学专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她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多年来致力于检验医学人才培养,费尽心血培养了大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可谓桃李满天下。授课教师通过介绍叶应妩教授的生平,向学生讲述那些发生在革命年代、贫苦年代的检验故事,勉励学生不怕吃苦,学好知识,努力增长才干,将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案例2: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陈竺院士科研团队在实验室基础薄弱、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近20年反复临床试验,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应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白血病细胞可以被改造成接近正常的细胞,大幅度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目前,这种靶向治疗已经成为国际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疗法,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此外,陈竺院士还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组建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带领我国的生物研究跻身国际领先行列。教师在讲授“血细胞分析”章节过程中,要重点介绍陈竺院士这种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案例3: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效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检验科刘勇科研团队联合多家生物科技公司,紧急启动了“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技术”的研发,从论证、具体设计、实验室性能验证、室间对比等多个环节周密考虑,突破了常规采样检测小通量的技术瓶颈,在大幅度提升检测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非常适合疫情期间大规模人群的快速筛查。此外,在沈阳、大连、营口以及新疆和天津出现疫情时,都出现了在刘勇教授带领下PCR核酸检测队伍的身影,为国内各地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谁能知道刘勇教授此时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本应该在家颐养天年的他,临危受命、勇披白衣战甲,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身先士卒,激情奋战。授课教师在讲授“分子生物学检测”章节时,结合此案例重点宣扬这种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爱国情怀,用身边的榜样告诉学生只要有一颗忠于党和人民的心,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完不成的事业。

3.2 利用“新医科”背景扩充教学资源

“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新理念”的“新医科”,推动了一轮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新医科”建设,促进医工、医理、医文结合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办学。高校间以检验医学教学联盟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充教学资源,积极推动实验诊断学教育资源共享,力争在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名师互聘、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结合“新医科”专业建设要求,将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破解实验诊断学实验、实习、实训中的难题,解决原先“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的问题。抓住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契机,中国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同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实验室密切合作,借助医工相关专业助力解决实验诊断学教学存在的疑难问题,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探讨进行多向转化,以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中国医科大学是检验医学领域唯一获批国家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院校,今后还将持续改进、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项目深度融合,延伸实验诊断学教学时间和空间,拓展“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的实验教学项目,以开启实验诊断学专业教育的未来。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普遍应用的新时期,教研室要组织编写实验诊断学课程的思政教学大纲,建设案例库,积极利用慕课、雨课堂、腾讯课堂等多种教学平台,制作高品质的教学视频和PPT,提供更多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沉浸式教学、融合式教学等多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积极改进。

教师队伍建设也应该符合“新医科”的教学需求,尤其是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可组织教师定期集体备课,新老教师间交流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体会,分享个人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支具有坚定政治信念、深厚专业底蕴和丰富人生经历的教师队伍,承担起学生思政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责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高校也要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千方百计改善与教学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科学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项目。高校考评导向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把教学质量放到首要位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评价指标,按照不同层级设计评价指标,进行具体的指标说明,形成操作性强的多方位教学评价体系。高校还应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工作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活动增强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3.3 组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直接为临床服务的应用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新医科”背景下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要牢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6]。实验诊断学教学实践不再是以往单纯被动的实验室检验,而是在医疗活动中以患者为中心,为疾病的预防、诊疗和预后提供直接的客观依据。实践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有效培养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打下敬畏生命、感恩奉献、爱护患者和恪尽职守的精神基础,以就业为目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保证医学生学到真本领,满足当前用人单位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为学生今后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胜任不同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还应该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劳模精神成为凝聚伟大事业阔步前行的强大正能量[7]。2021年,中国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教研室组织部分授课教师和检验系医学生利用周末去沈阳市劳动模范纪念馆参观学习。馆内重点展示了沈阳多位劳动模范和集体的先进事迹,通过史料图片、实物、微雕、模型和生产工具等真实记录共和国诞生以来沈阳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产生的二百多位劳动模范的故事。参观过程中,师生还惊喜地发现了中国医科大学陈洪铎院士的宣传展板,通过馆员的细致讲解,了解到20世纪70年代陈洪铎院士国外求学期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朗格汉斯细胞来源于骨髓和脾脏,并证实朗格汉斯细胞可表达多种免疫功能,在皮肤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医学免疫学的进步,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当时,我国皮肤科学才刚起步,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科研人才匮乏,科研基础薄弱。这段国外求学的经历,也使陈洪铎院士深刻地感受到国内和西方发达国家科研水平的巨大差距,他决定回国为发展祖国医学研究贡献力量,于是婉言谢绝了美国留他长期任教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陈洪铎院士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单讲理论是没有用的,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他注重基础研究,更注重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解决临床问题的手段,在他的带领下,国内第一台负压吸引表皮移植机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白癜风、浅表脂溢性角化症等多种常见皮肤疾病有了新的有效治疗方案。陈洪铎院士热爱祖国、尊重科学、勇于创新、敬业奉献的高尚品德,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深深地感染了现场师生,是师生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医学院校要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资源,定期组织师生进行社会实践,走进各地思政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深入学习,坚定树立建设健康中国的信念。

猜你喜欢

医科诊断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医者难自医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技能操作教学中的探究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