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伊宁卫生学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为例

2022-12-06王春先孙翔玉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校企养老人才

王春先,关 鹏,贺 玥,孙翔玉

(伊宁卫生学校,新疆 伊宁 8350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面对养老服务和设施尚不完善、养老金缺口大、空巢老人增多现状,传统养老方式受到挑战,家庭、社会承载的养老负担加大,老年服务事业面临新挑战。现有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偏低,从业人员满意度不高,提升产业质量势在必行。伊犁属于西部边陲欠发达地区,如何短时期内解决养老护理人员空缺问题,探索一种符合伊犁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本文以伊宁卫生学校与伊犁养老机构共育人才为范本,探索适合社会发展、满足伊犁社会需求的养老人才培养模式。

1 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状况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1亿人,占比13.5%,已进入老龄社会。《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中预测,203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1亿人,占比22.3%,2050年将达到3.8亿人,占比27.9%。当前我国老年人结构尚处在年轻老龄化时期,从人口普查的数据看,我们进入老龄社会的速度比过去的预测更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中有六成以上是60至69岁低龄老年人,这与中高国家和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当。预测表明,到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27亿人,8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4 403万人,高龄老年人口占比将为19.4%,空巢老人规模将达到1.13亿人[1]。早在2017年,民政部门印发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中,从老年人养老服务形式、自理能力、老年管理和服务方面,明确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在2018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中,预测 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投资可高达13万亿元[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带来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

1.2 养老相关人才需求现状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相关人员不足六十万,其中持证上岗人员不到十万,而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我国需要大概一千万养老护理人员,护理人才缺口高达九百多万人,养老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3]。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匮乏,一线岗位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政策执行层面缺乏强有力的机制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入老年服务产业。调研显示,当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大多为30~50岁的女性,学历偏低,缺乏专业培训和专业教育,难以保证标准化的服务质量;养老机构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少有老年保健、管理和服务专业学习背景,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服务与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社会发展进程缓慢,影响健康中国策略的顺利实施。

1.3 老年照护相关人才培养现状

相比中国老龄化的增速,我国健康老龄化相关专业建设明显滞后,老年照护服务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全国开设老年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学生数量不足,高校本科层次老年服务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脱节,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由于缺乏行业专家的参与,产教融合度不高,导致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国养老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存在短板,如何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能熟练、满足养老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当下需要职业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1.4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养老服务现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201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新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1.28%,达291.58万。民政部门统计报表显示,截至2019年底,有服务机构425个,拥有床位数44 782张。养老服务需求与基本资源供给矛盾显著。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现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32.3万人,当地民政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现有公、民办养老机构55家,床位数5 299张,护理人员400余名,持有职业资格证书者不足30%。按照平均4∶1的老年人与工作人员配比,伊犁每年需要新增各级各类养老相关人员百余名,老年服务与管理人员缺口很大。

2 伊犁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探索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面临万亿蓝海市场,作为中游供给端的医疗和老年照护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更专业化,老年服务人才不但要具备老年机构管理、社会经济学知识,还应具备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康复护理、生活照护等技能,同时还要有对残疾、失智、失能、临终老人进行照护的专项技能[4]。老年服务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立足职业教育,通过与行业产业的对接调研,了解本地老年健康服务市场需求,积极申办老年健康发展的相关专业,提高人才培养应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构建与岗位适配的课程体系,提供满足养老产业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切实为老年人群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遵循“合作促共赢、共赢促发展”原则,坚持以老年相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切实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1 人才培养体系架构的完善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卫生人才培育培训规划纳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明确实施健康老龄化工程,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但目前老年相关产业服务人员的理论素养、技术技能都有待提升。以国家政策为引领,伊宁卫生学校在对伊犁综合医院、各级各类养老机构、康养中心调研的基础上,整合护理、医学康复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资源优势,结合老年专业和行业需求契合的特点,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提出“基于老年市场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基于老年服务岗位任务构建课程体系,基于老年人群需要改革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5],尝试“德技并重、课证相融、行业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例如在老年照护内容设置上,考虑老年人年龄结构和身体状况,针对活力型、照料型、失能型老年群体,采取个性化的照护服务以提升人群养老质量,减轻家庭照料负担;结合行业前沿,将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智慧养老服务中的应用纳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养老服务新理念,培养适合健康伊犁建设的医养结合人才。

2.2 课证融通,打造养老护理培训基地

伊犁养老人员培训基地均为小型民营机构,养老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数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学历层次低。伊宁卫生学校作为国家养老护理X证书试点学校,已将老年照护职业资格培训纳入课程体系,并对外开展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根据校内外学员基础和就业方向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分层分类的专业培训。学校积极申请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在现有护理、中医护理、康复技术实训室的基础上,增设老年康复实训室,中医传统康复实训室,康复评定、作业治疗、物理治疗室等,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康养综合实训中心,既满足了校内不同专业学生的实训要求,又能对接安宁疗护、康养相关职业能力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实践教学注重发挥合作企业资源优势,对接养老行业岗位需求,完善实践课程标准和考核规范,落实实践教学技能达标考核制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业链和专业链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合作共赢、共同持续发展的局面。通过和伊犁三级甲等医院康复中心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师资互派、实训共建、专业共商,产教深度融合,实现老年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多层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教师指导学生在学院产教融合康老实训中心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在校外实习基地真实职业环境中进行岗位实习,如在天融居家养老中心进行技能和素养的锻炼与提升,师生共同在真实职业环境中进行多岗位锻炼。学校筑梦丝路“众创空间”进行养老项目服务与咨询、研究、人才孵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孵化人才及管理团队,提高核心竞争力;学生在校外综合医院、养老服务机构进行临床实践,通过搭建立体式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知识、技能、素质、能力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具有创业精神的养老服务人才。

2.4 招生和市场培育并举,形成良性循环

保持持续的生源供给,要“有生可招”“有学可教”,做好市场培育、开拓新的招生通道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解决养老人才的就业问题和薪资待遇问题让欲从业者加入职业院校,从而获得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回馈和市场吸引力。学校在招生宣传中强调社会养老的痛点和痒点,提升大众对社区日间照料模式、“康复+精神照料”等养老服务模式的认知;积极承办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发挥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借助新媒体的宣传提升职业影响力;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师生共创养老服务项目,学院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搭建平台;进行“横向融通”和“纵向贯通”,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实现资源共享,搭建养老专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实现“职普融通”,同时主动对接高校,打破专科层次的“天花板”,构建持续输送职业技术人才的通道,以此适应伊犁社会经济发展和养老事业发展需求,使市场对学校老年相关专业的认可度增强,促进招生工作的开展。

3 存在问题

3.1 产教融合的广度、深度还有待拓展

在养老服务行业中,人才的最主要供给是职业学校,在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形势下要培养综合性养老人才,对职业学校跨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新要求。目前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局限在“学校理论+企业实践”阶段,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企业无法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校企无法实现“无缝对接”;老年专业尚未形成关联度较高的专业群,推进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是校政企亟待探索的“蓝海产业”。

3.2 职业学校老年人才的适应性欠佳

从职业学校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看,养老服务专业社会认可度低,就业机会少,薪资水平低,缺乏吸引力,这对职业学校老年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提出新要求,如何完善老年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老年服务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人才与产业岗位需求的适配性,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

3.3 “双师型”师资质量和数量制约着养老人才培养

学校教师具有较为完备的系统理论知识,授课方式方法比较灵活,但鲜有行业从业经历,对区域老年事业发展缺乏了解,合作养老机构选派的教师,实践技能丰富,但由于缺乏专门的系统学习,整体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老年服务和管理课程体系涉及的专业跨度大,设置的课程门类较多,对师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现有系统学习过相关专业的师资匮乏,教师转型面临的困难较多,难以形成稳定的师资团队,师资水平难以保证。

4 老年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4.1 提升老年服务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契合度

职业学校要深入产业调研,发挥校企政共建管理机构的指导作用,明确政府、企业、院校的各项责任,完善校企合作规章制度,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协调养老相关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实施、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共建等。确定校企共同参与制定的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达成一致,构建由公共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价值观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融通的课程体系;建立政行企校协同培养教师机制,共同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团队,着重发挥产学研合作企业实践导师的作用,成立养老服务专家资源库,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根据地方老年服务产业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如将智慧养老平台在社区应用等新业态纳入实践案例。

4.2 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就业保障

学校要将专业发展与养老服务行业、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全面对接,实现人才质量的提升,提高老年相关专业的就业率;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就读老年相关专业;通过各级各类新媒体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领域,培育招生市场;积极落实地方政府养老服务产业毕业生就业补贴制度,从而吸引高素质老年相关专业人才留在养老相关行业;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提供沉浸式职业环境,加深学生对整个养老行业运作模式的了解,调动学生对口就业积极性,

4.3 优化教师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老年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学校应聘请专业教师来扩充教师团队,可尝试建立学校教师和行业技能人员双向流通机制,学校专业课教师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之余赴合作机构进行顶岗实践,及时更新知识,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学校利用培训资质和良好的实训条件对行业职工进行专业理论培训与养老专项技能培训,帮助从业人员提升理论素养,通过系统培训取得养老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校企合作机构可根据学校需求安排专业人员担任老年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行业发展和学生认知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动态更新授课内容,提高专业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面临国内区域养老新形势,职业学校要在办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老年相关专业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道路,通过整合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养老人才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人才云
养老生活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