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
——以成都某中等职业学校为例

2022-12-06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政策

李 昕

(成都铁路卫生学校,四川 成都 611741)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资助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导向起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进一步为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开展中职教育资助过程中,对焦精准扶贫、开展资助育人是提升中职教育实效所在。现行的中职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如何解决学生因贫困辍学,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问题,而对资助育人的制度和方案缺乏系统探讨和整体安排,直接影响着资助育人的效果[1]。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资助对象的家庭困难认定标准、学生资助评定流程等会制约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及对社会弱势群体、贫困家庭的关心,对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家不断加大对各层级受助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加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完善学生资助评定流程等不断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切实提升资助育人实效。但部分家庭并不了解或并未正确理解国家实施这一系列资助政策的重要意义,导致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资助金而学习,有些学生则认为获得资助金理所当然,缺乏感恩之心[2]。

为更好地了解中职学生资助工作现状,摸清当前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促进学生资助评定流程的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化,强化受助学生的育人实效,我们对成都某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受助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和分析,掌握一定基数范围内中职学生对学生资助的意见和看法,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国家资助政策进行分析研讨,以期在把握最新资助政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投映到具体主体(中职学生)上所产生的各类衍生效应,从而辅以相匹配的乃至“量身定做”的资助育人方案,促进中职学生资助工作有序、有效、有力开展,强化资助育人实效,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对成都某中等职业学校1 583名在校受助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583份,回收有效问卷1 552份,有效回收率为98.04%。

1.2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关于全校学生对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调查问卷。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并随机取样进行访谈。

2 结果

2.1 政策宣传平面化

自2007年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以来,随着资助政策不断扩大范围、更新内涵,给现今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渠道。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要严格贯彻国家资助政策文件精神,深入了解各项政策,为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在对国家资助相关政策了解情况的调查中,非常了解政策的学生占18.45%,了解一些的学生占62.10%,不是很了解的学生占17.81%,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占1.64%。

2.2 评定流程缺位化

结合当前资助政策,努力做到履行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也是精准扶贫的一个目标。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帮扶及支持,注重资助评定工作开展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在学校对国家资助资格审核、监督是否到位的调查中,68.10%的学生认为审核监督到位,26.41%的学生认为一般,3.66%认为不太到位,1.83%认为不到位。该项结果表明,在学生资助评定过程中,认定机制和评定流程的审核监督层级更加清晰,审核监督力度还要不断加强。

在对学校部分学生关于所在班级评选资助方式的抽样访谈调查中,大部分班级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全班民主评选,小部分班级在资助评定流程中是依据贫困证明、同学推荐、学生成绩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2.3 育人举措形式化

在对受助学生关于学有所成、经济能力许可时,是否选择资助学生来回报社会的调查中,86.73%的学生选择是肯定的,1.26%的学生选择为否定,但还有12.00%的学生暂时没有考虑过。该项结果表明,大部分受助学生是认同应当回报社会、帮助他人的,但仍有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不足。

对受助学生接受资助后是否会通过某些方式表达感激之情的调查中,62.73%的学生有这个想法,但因各种原因还未实施;29.94%的学生有想法,并付诸了行动;6.25%的学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1.0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自己符合条件理应接受资助。该项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具有感恩意识,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受资助理所当然,极少部分学生甚至还出现了“标榜贫困”的心理和言行。

3 讨论

3.1 资助政策精准对焦不强

结合当前国家资助政策完善学校资助评定办法,广泛收集师生意见,探索如何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的途径,可通过制作海报、展板、手册,召开各级学生资助大会及组织受助学生撰写心得感想等形式,加强对国家资助政策的解读,提高对资助工作内涵的认识。张海等认为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政策传播到每个角落,并宣传国家资助成长成才的优秀学生事迹,激励广大学生勤奋学习、报效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阶段,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等拓宽宣传渠道[3]。

依据本次调查,学生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途径有学校宣传、班主任讲解、公众号及其他网络媒介等,占比最大的为学校对资助政策的宣传,因此学校要深度思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多形式、多角度宣传国家资助政策。

3.2 资助评定审核监督不够

根据国家资助政策文件精神,建立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资助评定流程应包含宣读政策、名额分配、个人申报、班级评定小组评议、班级审核、班级公示、确立名单上报材料、年级工作组认定审核、学校资助工作办公室学校终审、学校学生资助领导小组认定、全校公示、录入全国学生资助系统、按流程发放资助金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认定环节在整个资助评定过程中很重要。针对目前的相关资助政策,评定需严格把关,杜绝通过“一纸证明”“贫困演讲”等形式确立受助对象,不得出现任何弄虚作假、优亲厚友、轮流受助的现象。把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学生、孤儿学生作为“困中之困”,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档评选,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获得相应资助。要以家访、实地走访等为基础进行实情调查,多方面收集和掌握学生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要真正体现高精准、真帮扶,通过信息整合及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健全中职学校“学校—年级—班级”的层级资助评定机制。

3.3 资助育人实质内涵不足

资助工作是以教育为目标、育人为导向开展的,是引导受助学生从“他助”实现“自助”再发展为“助人”的重要过程,要深度思考资助育人和立德树人间的紧密联系及怎样最终落实资助育人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须知,资助是善良,绝不是理所当然,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组织或他人的资助,由此可见资助的育人功能还需加强。

学生资助工作的本质和内涵最终要通过资助育人实效来体现,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享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成为社会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也是当前重要任务,可通过聘请资助宣传大使、评选“最美资助之星”、搜集先进事迹、编印资助感恩活动文集等发力,以开展好资助育人工作。

4 对策与建议

4.1 从外多角度解读国家资助政策内涵、健全资助评选体系,从内真正关爱、帮扶学生

4.1.1 注重实效性,与时俱进做好宣传工作 为确保国家资助政策宣传的时效性,可通过成立相关志愿先锋队伍、制订宣传手册进行宣传,如将《先锋手册》利用学生先锋岗发放到各班,并收集相关意见,进而掌握学生对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关注“中国学生资助”“四川学生资助”等公众号,定期给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推送相关信息;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相关资助政策解读的栏目,并反馈相关意见,将资助政策宣传到位,以期宣传不留死角。

4.1.2 把握原则性,层级建设健全资助评定体系 要建立“班主任—年级主任—资助管理人员”层级梯队体系队伍,健全资助评定体系,加大资助资格的审核监督力度,确保资助评定过程的平等、民主、公正。要紧随国家政策,与时俱进,完善资助评定每一环节,时时查找流程不足之处,完善薄弱环节,疏通工作流程。

4.1.3 着眼全方位,拓展渠道凝聚资助力量 资助管理人员、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动态,通过不同渠道深入了解平时生活、学习、情绪存在异常的学生,适时介入,对其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帮助;多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言行举止,深入了解其实际需要,帮助其战胜困难,并通过不定期谈话、网络沟通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4.2 增强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在润物无声中助人

4.2.1 三方面抓根源,分析学生现状原因 中职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薄弱、无明确目标、缺乏自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1)家庭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及家庭教育失当,家庭中父母辈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家长只注重孩子在校文化教育,忽视其健康心理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加之贫困家庭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忽视学生陪伴与成长及情感需求。(2)学校因素。学习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变现状的主要途径,就读中职学校是希望能为家庭减轻负担,通过专业技能谋求稳定工作。而中职学校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中职学生入校前学习基础薄弱,加之教育模式的改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压力大却无法排解。(3)个人因素。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存在心理缺陷或身体疾患,加之学生间的攀比,“小圈子”“小资情调”的蔓延,可能会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被“边缘化”,因担心被排挤、歧视,而使其性格变得更加内敛敏感,乃至抑郁孤僻。

针对上述根源,我们必须要用无限的爱心引导学生走出因家庭贫困导致自卑的阴影,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其认清淡化价值观念和模糊成长目标是不可取的,要让其明确人生成长目标,让其明白通过自身努力奋勇向前是有光明前景的,通过坚定信念自强不息是可以改变环境和现状的。

4.2.2 多途径促提升,增强学生感恩意识 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资助反馈调查表,通过多途径调查反馈,完善资助评定流程,在此基础上,整合信息和资源,有效利用资源进行感恩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让学生明确自身知识技能层次,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积极开展相关资助感恩活动,增强学生感恩意识,并利用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培养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优良品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让学生通过正确途径表达感恩之心、爱国之情。通过举办受助学生先进事迹表彰、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感恩资助类演讲等专项系列活动,让学生理解资助是国家和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与帮助,并理解资助的深刻内涵。

4.3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资助育人评价机制,多角度了解学生,有效助力帮扶

4.3.1 多方助力,切实解决贫困学生负担 除国家资助政策的困难帮扶外,可利用爱心基金、校企联合专项奖学金、勤工俭学等项目,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扶持,拓宽资助育人渠道。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学校和教师、社会和单位对自己的温暖和关爱。根据受助学生实际情况,协同配合学校各部门,妥善解决学生学业困难、经济负担、人际障碍、心理困扰等问题,不能仅为物质扶贫,要通过多方助力进行精神支援与信念坚守,使学生对自己未来定位和人生目标有更清醒的认知,进而形成持续前进的动力。

4.3.2 建立机制,完善资助育人评价体系 在目前中职育人模式中,有效的资助宣传、多元的爱心帮扶、严格的学生管理、显著的育人成效都将成为考核资助工作到位的标准,更是资助育人评价体系建立的标准。张伟认为,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评价机制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关系[4]。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资助育人评价机制,利用定期调查、引进社会机构测评等渠道对学校师生、毕业学生、学生家长、就业实践单位进行资助育人评价的抽样调查,再结合调查数据不断提升资助的精准度和育人实效。

5 结语

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学习探索、不断更新工作思路及方法,资助工作者要有深入学习的精神,大到对资助政策文件的解读、时势要闻的认知,小到对管理工作的完善、行事作为的担当,不断提高资助工作者的政治修养和思想素质,资助育人,从心入手,用耐心与贫困学生沟通,用真心给贫困学生关爱,用爱心对贫困学生帮扶。覃琳认为从资助育人工作理念出发,探索如何将国家经济资助与学校精神支持相结合、满足学生当前需要和支持学生长远发展相结合,需构建中职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相结合的模式[5]。

要培养对社会有感恩意识的优秀中职技能人才,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用育人奉献的爱心、一丝不苟的细心、踏踏实实的责任心、润物无声的耐心、完善细节的恒心去陪伴学生成长,教会学生服务奉献并反哺社会,不断完善中职资助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关于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的精神。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政策
政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政策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助企政策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政策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