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创新驱动趋势 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基地
——兼论安徽省新时期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2022-12-04袁家和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安徽驱动

袁家和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前言

“十三五”期间,我国“政产学研用”多方发力,通过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1],全面推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推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发展,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创新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所在,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后工业化时代,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正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全局的主导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着眼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变化趋势和特点,聚焦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在促进科技创新的同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有效的制度与支撑环境,尤其要在降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上下功夫,通过制度设计和生态培育,合理分散创新活动风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最终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换。[2]

自21 世纪初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同时都在布局诸如新能源、生物医药及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与其他国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上也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但是单纯地依靠引进与模仿不足以解决发展新兴产业时出现的技术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起创新型国家建设规划中经济发展对技术的巨大需求并帮助我国成功迈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进而实现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一、创新的基本属性

要想更加有力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得在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创新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到创新的基本属性——不确定性。具体而言,包括创新的形式内容、组织实施、资源配置、外部市场以及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不确定等。从单个投资创新活动的角度来看,投资创新活动的回报率是不确定的甚至是具有较大风险的,企业创新活动尤其需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投入是否能够带来产出,二是带来什么样的产出,三是什么时候会带来产出。

在要素驱动发展阶段,发展空间相对而言比较确定,发展机会也较多,一般性的生产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大多都处于学习、模仿、引进、消化、吸收阶段,自主研发活动较少,即使研发投入不足也不会对增长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在后工业化时期,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一般性生产活动的收益率会降低,特别是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增长对创新的依赖将越来越大,创新因子在经济增长中的支撑与牵动也愈发显著。[2]

经济发展要靠效率,效率提升要靠创新。对企业来说,即使在投资项目可研时,也难以得出较为准确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在风险厌恶和风险分担机制缺乏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然会受到制约。因此,如何降低创新不确定性,减少创新风险,激励企业更多地投资研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关键阶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2]

二、把握创新驱动趋势、均衡分担创新风险

降低创新不确定性是激发万众创新的客观需求,同时会内生出创新活动的地理聚集、技术合作以及创新投入的多种分担形式,这是我们把握好创新驱动特征的出发点,也是有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依据。[2]“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总体呈现出六大趋势特征:一是政府支持科技创新呈现经济化、类公司化倾向;二是企业科技投入“类国家化”;三是大城市及都市圈的创新火车头作用愈加显著;四是创新主体呈现相互促进、竞相迸发的局面;五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分担创新成本和风险的制度安排日益突出;六是资本市场、金融工具成为重要力量。到2025年,我国将形成促进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基础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为此,围绕降低创新活动不确定性,合理分担创新风险这个关键点,应当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作为:

第一,顺应规律,促进协作。在中央着力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地区空间布局,尤其要避免各个地区之间新一轮新兴产业的重复建设,为地区经济合作创造更大的合作空间。一方面要促进高素质要素流动,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创新活动空间集聚。这样既能让各个地区发挥绝对优势,又能消除地区壁垒,充分实现创新链带动人才链、产业链,进而带动地区之间差异化发展。[2]

第二,开放互动,提高层次。“自主创新”不等于“封闭式创新”,在全球化合作与竞争的时代大背景下,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更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广泛的互动。尤其要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双循环,并在国际经济技术联系中注重开放合作,加速提升我国在区域竞争中的国际分工层次。

第三,找准路径,培育风投。风险投资是分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风险的有效机制之一,被喻为促进科技成果有效孵化与转化的“加速器”。促进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与激励创新活动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信息不对称得到有效解决的基础上,风险投资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深刻地理解到这一点,对于“十四五”期间优化风险投资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2]

第四,加强投入,优化配置。创新活动离不开知识与技术的积累,随着我国研发投入不断增大,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结构已迫在眉睫。创新资源应主要投入到以下三个领域:一是作为公共品的知识生产部门,二是实现创新产品商业化转化的平台建设,三是商业化转化过程中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及风险补偿与激励。[2]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探索和完善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对科技中介的扶持和对服务创新支撑体系的资助,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跟着创新项目走,创新项目跟着人才转的创新资源配置路径,以此来加速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发展[2],实现产业链高级化、全面化,从而通过产业环节跨地区分布带动区域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第五,融通互联,全面整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协同创新、技术经济整合促进的支撑拉动作用;升级建设与拓展完善内涵丰富、空间巨大、影响深远的工业互联网;通过工业互联网的交联融合,一体整合线上、线下创新资源和各类发展要素,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统筹,做到线上研发、线上转化、线下对接,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分担风险、提升效率。

三、近年来安徽创新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安徽作为联东接西的浅内陆地区,曾经率先对接浦东开发开放辐射地,是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承接接继区。自2008 年创立“合芜蚌”自主试验区以来,安徽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挖掘和集聚创新要素,构筑创新高地;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战略创新力量;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区域内外资源要素;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双创”生态;破除障碍,深化各类管理改革,提升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注重市场及产业发展规律,夯实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厚植创新土壤。多措并举,安徽创新发展取得良好态势。2020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883.2 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支出370 亿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5.4 件、高新技术企业8559 家,分别是 2015 年的 2.05 倍、2.5 倍、3.6 倍、2.7 倍。[3]2021 年,安徽经济总量首次站上4 万亿元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1%。[4]

总体来说,安徽创新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体现在以下五个转变上:一是创新指标从“单项争先”向“全面提升”转变;二是科技创新平台从“夯基垒台”向“立柱架梁”转变;三是创新成果产出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四是支撑引领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五是科技制度创新从“点上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安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安徽未来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与策略优化

作为“长三角”的新成员,安徽下一步应巩固和强化自主创新战略的主导地位,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拓展丰富创新发展路径,尤其是要提升前一时期推进“三重一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特色产业集聚基地建设的有效措施,全面培育和发展十大战新产业,促进省域主导产业迈向中高端,进而成为高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集聚地。

根据产业经济学普遍规律与产业集聚、知识创造、技术外溢的综合影响,创新驱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关键指标来研判和把握。为了顺应产业和创新规律,可以通过有效的协同整合获取相对快捷的路径,进而实现弯道超车。安徽应牢牢把握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机遇,快速提升经济总量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从而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水平的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明显提高,进而培育并形成若干个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的目标。这是今天和未来安徽赶超战略实施的现实首选。

为此,安徽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探索“十四五”时期安徽创新发展路径,全力推进实现乃至赶超发展目标,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占有有利位置。

第一,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力作用。进一步深化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认识,并切实把握利用;同时,政府要更好地对创新主体赋能增效,特别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注重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

第二,要突出创新驱动引领,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大力发挥平台创新示范作用。加快国家与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鼓励各地市建设区域性研发平台、创新孵化平台、产学研共建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搭建地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合作与交流平台,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5]

第三,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在完善土地使用、财政资助的基础上,采取产业基金、风险投资、无偿投入、“借转补”、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制造强省、创新型省份、技工大省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5]

第四,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近一时期重点支持“三重一创”建设,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积极争取核聚变主机关键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尽早落地,加快量子信息创新研究院建设基础上,协同发力支持24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特别是安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十大战新产业,围绕7 个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5]

第五,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支持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五大制造,支持电子信息、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5]

第六,要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四大支撑体系。支持围绕重大技术研发转化、创新资源捕捉寻找、创新成果路演展示、创新主体向往汇聚,构建技术和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支持聚焦科技成果孵化、产业化加速、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平台和企业创新支撑体系;支持注重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全面跟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有效对接,构建金融和资本创新支撑体系;支持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增强人才、技术、项目吸引力,构建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撑体系。[5]

当前,我国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只有坚定创新自信,保持创新定力,把握创新定位,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贯彻国家区域重大战略[3],才能顺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趋势,让更多创新成果在安徽就地转化,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打下扎实基础,为创新人才密集、创新企业密集、创新产业密集、创新知识产权密集提供可能,并进一步围绕这四个密集,建立安徽的人才、企业、产业和知识产权的四大高地,实现与巩固安徽作为长三角地区高端产业集聚基地的目标,为安徽可持续发展构建核心竞争优势,为打造“三地一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安徽驱动
《安徽记事》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