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实施

2022-12-04朱思衡

幸福家庭 2022年9期
关键词:瓶盖光斑磁铁

■文/朱思衡

游戏是幼儿获得生活经验及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要珍视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基于此,在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游戏环节,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构建高效的探索课堂。本文立足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从小、中、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实施展开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途径,以期对幼儿教师有所帮助。

一、在科学活动中实施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获得生活经验、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幼儿认知水平的有效方式。科学探索是培养幼儿科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实施游戏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首先,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可以以游戏为学习媒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使其在游戏中探索科学知识,形成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品质。

其次,能够增强幼儿的探索能力。科学活动具有多样性、探索性、操作性的特点。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需要利用身边材料及工具,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主探索科学活动,能够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操作材料过程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造力也能得到发展。

最后,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品质。良好的合作意识,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科学活动中,幼儿能够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二、课程游戏化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实施途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幼儿的科学游戏兴趣,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具有趣味性、创造性的科学探索课堂。

(一)兴趣:点燃激情,搭建支架,深入探究

兴趣能够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科学活动。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教师应当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以幼儿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其兴趣创设趣味性游戏,将游戏作为课 程媒介,在实践探索中搭建科学知识支架,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探究,从而达成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目标。

以小班幼儿科学活动“瓶子和盖子”为例,活动目标为“初步知道瓶盖的作用,能够根据瓶口特征(大小、形状)选择合适的盖子匹配;积极尝试盖紧瓶盖,掌握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动作”。笔者选择幼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利用游戏构建科学活动,以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以下是教学片段。

教师:“我们的好朋友小鹿在生活中遇到了难题,它准备了很多瓶子去春游,但是瓶盖全乱了,这下怎么办呢?怎样帮‘瓶盖宝宝’找到家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瓶子和瓶盖,以及“小鹿”卡通形象PPT。)

幼儿1:“我最喜欢帮助别人了,我要帮助小鹿解决问题!”

幼儿2:“每个盖子都有自己的家,我们要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

幼儿3:“瓶盖和瓶口一样大才能盖上。”

……

教师:“哇!你们真是一群热心肠又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接下来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瓶子,拧一拧,按一按,帮助小鹿解决问题吧!”

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以“帮助”为游戏主题,帮助小鹿解决“瓶盖”的问题。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圆形的瓶盖要找圆形的瓶口”“方形的瓶盖要找方形的瓶口”“有些瓶盖要按一按,有些需要拧一拧”等。通过师幼的共同探讨,幼儿在游戏中解决了瓶盖的问题,同时也达成了科学活动的目标。

由此可见,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其感兴趣的游戏方式及卡通人物,引导他们在游戏中解决生活难题。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探索科学知识,进而达成课程教育目标。

(二)体验:发现问题,形成意识,解决问题

科学探索活动的本质是培养幼儿的探究思维,促使幼儿主动对知识内容展开思考与探究,从而发现生活及自然环境中的科学奥秘。因此,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要鼓励幼儿在游戏中探索知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意识。

以中班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为例,活动目标为“对色彩变化产生兴趣,能够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新变化”。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笔者以“魔法游戏”为主题,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习科学知识,以下是教学片段。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件神奇的东西(出示调色板),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 讲一讲,调色板上都有哪些颜 色呢?”

幼儿一同回答:“有红、黄、蓝三种颜色。”

教师:“老师想画一个甜甜的橘子,但是没有橙色,让我们一起念动咒语‘颜色,变!变!变!’(混合红色与黄色)。哇!漂亮的橙色出现了!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其他颜色会不会也有神奇的魔法呢?”

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发现了颜色的“魔法”,他们纷纷利用桌子上的材料,大胆展开尝试并讨论“我用蓝色和黄色变出了绿色”“我用红色和蓝色变出了紫色”“我用三种颜色变出了黑色”。幼儿通过大胆尝试调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找到了色彩变化的秘密。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创设了“颜色魔法”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颜色的神奇之处,并鼓励幼儿动手实践,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发展需求,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这种游戏活动有助于增强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三)观察:拓宽视野,打破局限,感知科学

课程游戏化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构建趣味性活动,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积累知识经验,提高科学认知能力,培养观察、想象与动手操作能力。

以大班科学游戏“有趣的光斑”为例,该活动是随机生成的,源于幼儿在室外的活动。在户外活动期间,幼儿对墙上的光斑产生了兴趣,他们观察光斑的走向,并不停地追赶光斑,捕捉光斑。基于此,笔者创设了趣味游戏,以下是教学片段。

教师:“墙上有好多亮晶晶、晃动的光斑。这些光斑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动?我们能捕捉到它吗?”

幼儿1:“这些光斑很调皮,在墙上跑来跑去的。”

幼儿2:“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捕捉起来也很困难。”

幼儿3:“我们可以用黑色的袋子将它抓起来。”

教师:“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接下来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让我们一起来捕捉神奇的‘光斑’吧!”

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大胆地展开活动,他们通过观察、讨论了解了光斑的形成原因,发现了光斑形状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升华总结,向幼儿讲解了科学知识“光斑的产生需要光源,通过影子、物品的折射,形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光斑,并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动移动、改变形状”。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主展开对知识内容的探索,通过师幼合作,了解了“光学”知识,在游戏中逐步增强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而达成领域教学目标。

(四)情境:营造氛围,激发欲望,探索科学

幼儿年龄小,思维发展尚不成熟,专注时间较短。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应利用 幼儿的特性,营造科学探究氛围,在环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科学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在梳理、分析、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全新经验。

以大班幼儿活动“有趣的空隙”为例。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发展,但是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笔者开展了“收纳比赛”,利用比赛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发现空隙、填补空隙,学会合理利用空间。在活动开始时,笔者为每组幼儿准备了相同的积木块、积木箱,要求幼儿以最便捷的方式整理玩具,比一比哪种方式花费时间最少、占地面积最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断尝试整理方案,通过合作探讨,最终确定了最佳方案,在比赛情境中获得了新的科学知识技能。

(五)引导:师幼合作,共同游戏,丰富认知

教师作为幼儿活动中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教育作用,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科学探索活动,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以小班科学活动“磁铁找朋友”为例,活动目标为“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现并了解磁铁,知道其能将铁制品吸住;主动探究磁铁奥秘,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创设游戏活动时,笔者运用设疑导入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如“磁铁有一个好朋友,叫做‘铁制品’,它们碰到的时候就会牢牢地吸在一起。但‘铁制品’和磁铁玩起了‘藏猫猫游戏’,小朋友们,我们怎样才能帮助磁铁找到它的好朋友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纷纷拿起磁铁,在班级的各个角落尝试寻 找,他们发现钥匙、门把手、铁尺等物品,都是磁铁的好朋友。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磁铁的奥秘,了解了其“磁吸性”的特点。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践、讨论,能够丰富幼儿的认知。

综上所述,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运用其感兴趣且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索活动,以强化幼儿的知识技能,丰富他们的认知经验,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瓶盖光斑磁铁
我爱尘世的轻烟和光斑
光斑
瓶盖配对
设计巧妙的瓶盖
有趣的光斑
有趣的光斑
开瓶盖
省力阀门瓶盖
玩磁铁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