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的精准教学策略

2022-12-04福建省福州市第三十二中学黄征

家长 2022年32期
关键词:精准课堂教学教师

□福建省福州市第三十二中学 黄征

精准教学是一种面向知识与技能教学的高质、高效教学方法,它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补救学生学业技能方面的不足、促使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升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在各个教育阶段及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精准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有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对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有十分积极的帮助。为此,本文以初中生物学科为例,对精准教学策略在该学科中的应用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同仁提供参考。

精准教学源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大数据、微课等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技术的应用、普及则为精准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可以为精准教学的展开提供更精确、完善的数据分析,从而便于教师根据数据情况进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调整优化,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效果。生物学科作为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点多、内容复杂烦琐等特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如何有效提升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就成为初中生物教师关注和探究的重点问题。将精准教学应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则可为该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为此,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精准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具体来说,该学科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第一,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客观了解。就实际状况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多数学生对生物知识有一定思路和想法,想要通过回答问题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见解,然而受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并不能顾及全体学生,或者是将提问对象放在对知识尚未厘清楚思路的学生身上,这就容易导致出现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课堂情况无法匹配的现象,不利于教师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只能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局限观察制定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使生物课堂教学存在明显的主观性。

第二,缺乏对学生之间水平差异的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认知能力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别,这就使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在学习相同知识时通常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初中生物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客观现实,并且要充分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根据差异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及指导,以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和提升。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间的差异性,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针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这就容易造成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很好地吸收课堂知识而出现跟不上的现象,久而久之,必定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无法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生物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该学科普遍存在难教、难学的现象,特别是刚刚开始接触生物学科的学生往往会觉得知识理解难度大、学习难度大,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然而课堂时间极为有限,教师需要面对班级内众多学生,很难真正顾及所有学生,在教学时根据既往教学经验进行重难点知识讲解分析,无法真正实现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教学目标。而学习问题的残留往往会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而逐渐增大,从而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精准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精准教学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及学生发展状况的同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精准设计,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进行精准测量与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可调控、可度量,进而实现班级授课差异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将精准教学应用到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能帮助教师更精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精准性,这对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就从下述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现精准教学。

(一)精准化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期待达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导向,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均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是教师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精准化教学的前提必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化,然后围绕精准化的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进而达到学科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教学。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科教学规律及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然后围绕社会、学生、学科三方面的发展要求进行精准化教学目标设定,将培养学生以生命视角认知、了解自然社会,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起终身学习意识、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健康生活作为该学科的整体教学目标。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为介绍人体各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内容先为学生讲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在学生对这两部分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和掌握后,教师再进行“循环系统”相关知识的讲解。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实现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的效果,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探索兴趣,还可以达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相统一”的效果,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生物知识。但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做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设计精准,甚至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篇章的顺序进行合理调整。例如,在完成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等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输血与血型”的相关知识,将相近的内容放在一起学习可以更自然地实现知识间的衔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总之,对生物学科而言,无论是学科整体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尽可能地做到精准,只有设定了精准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有章可循、更加科学合理。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精准性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等,使教师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丰富、高效,有效突破了传统板书及口头讲解的局限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交互智能平板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更增强了数字资源呈现的灵活性、便捷性,学生甚至可通过回访功能重复回访教师的板书内容,并且还可通过放大镜功能凸显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对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准性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节肢动物”时,为了便于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对比虾、蝗虫、蜈蚣、蜘蛛、七星瓢虫等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不同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图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的方式直观地了解差别;另外,若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利用交互智能平板的放大镜与聚光灯功能进行图片放大,以充分凸显不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达到更理想的展示效果。同时教师辅以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该章节内容的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充分了解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达到提升教学精准性、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效果。

又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大熊猫”为素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野生大熊猫主要聚集在哪些区域?”“这些区域有哪些环境特点适合大熊猫生活?”的问题后,教师可以结合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野生大熊猫是如何摄取食物和水的?”在学生给出相关回答“竹林”“水源”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方式展示相关地区的自然环境图片。若技术允许,教师还可以利用交互智能平板插入一副中国地图,并通过克隆功能制作几面小红旗,将小红旗插在野生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分布区域,并以蒙层功能在该区域插入相关的自然图片。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生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将原本抽象的“大熊猫生存依赖一定环境条件”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学

很多一线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要通过课堂教学充分了解班级内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非常大。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是以班级内较为活跃的学生作为参考依据进行知识掌握情况评估。但这些判断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局限性,不利于精准教学的落实。而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平板、智能交互平台、好分数等智能教学平台和现代化教学技术逐渐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为教师精确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作业情况、考试答题情况提供了可能。教师可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可为教师优化调整课堂教学情况提供精准参考。教师对学生掌握较好的内容可进行略讲,对易错内容、掌握薄弱点进行重点讲解,从而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思考问题:一株质量为20g 的黄瓜幼苗,在光照等适宜的环境中生长一段时间后,植株达到40g,那么,植株增加的质量来自哪里?

A.水、矿质元素和空气

B.光、矿质元素和水

C.水、矿质元素和土壤

D.光、矿质元素和空气

在给出问题后,学生通过“好分数”平台进行答题,完成答题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后台生成的数据进行分析。若学生答题正确率低于30%,则提示多数学生对该章节的知识点掌握并不牢固,学习效果不理想。此时,教师应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再次进行“海尔蒙特实验”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海尔蒙特实验的内容。在完成讲解后,教师可以再组织学生进行二次作答,若学生答题正确率在30%~70%,则说明班级内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该知识点,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未掌握该知识内容。此时,教师也要注意不可直接公布答案,而是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探讨,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形成思维碰撞,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梳理,之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答题。若学生答题正确率超过70%,则表明班级内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此时教师简单进行问题分析即可,同时通过后台数据对未正确解答的学生进行统计,在课后对这小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样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直观、精准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对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精准性、有效性意义重大。

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方式了解学生对专题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精准的复习指导。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好分数”等智能教育平台,建立班级作业群,并为学生推送前测试题,然后根据学生测试结果了解其知识短板。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复习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模块进行专题划分,将内容分为人体八大系统专题,即消化、呼吸、循环、神经、泌尿、生殖、内分泌、运动系统。然后根据学生测试结果中错误率较高的内容分析学生知识短板,明确复习的重难点。对学生错题较多的专题版块,可进行针对性重点讲复习,对学生回答正确率较高的专题则可以简单进行回顾指导,这样既能避免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提升复习的精准性,提高复习效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初中生物精准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初中生物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善于应用各类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突破生物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准确、充分地理解教学内容,为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平台来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数据分析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以便进一步提升生物教学的精准性、有效性。

猜你喜欢

精准课堂教学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精准的打铁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