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寻数学学习“熟悉的味道”

2022-12-02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4期
关键词:分母画图分数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 贾 敏

数学课上存在如下现象:部分知晓所学内容的学生“不合时宜”地抢答,不经意间抖搂教师设计的“教学包袱”。其他学生盲目跟从,直奔结论,打乱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安排。面对如此局面,教师将学生当作“小白”进行教学,不给学优生“添乱”的机会;研究的问题是教师预先设定的,学生只是配合的“群众演员”;学生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或疑问被掩藏;课上抢答的少数学生代替了大家的思考,结论代替了过程。这样的教学湮灭了许多数学思考的可能。教师需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内在数学思想方法这两条线之间的关系,更要把握好经历过程与学会思考两个维度,尊重学生的思考与体验,由真问题展开学习,让思考看得见,于思维矛盾冲突处发力,在师生的交流、比较、探索、辩论、合作中解惑,找寻数学自然生长的“原汁原味”;让学生走向课中央,参与其中,认识自身不足,厘清、完善思考,借鉴同伴想法,相互启迪促进。从学数学走向用数学,从用数学走向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增添数学学习思考的层次;回眸探索路,培养学生主动回顾反思的习惯和意识。下面,笔者结合“通分”一课的教学实例,谈找寻数学学习“熟悉的味道”,感受有意思的数学学习思考。

一、研究真问题,找寻数学学习思考的自然生长味

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之上的再生长和再改造。学生先从已有知识、经验中产生问题,再由产生的问题去探索新知识,产生新观念。

师: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后,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

生:通分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格式的要求?怎样通分?怎样通分最简便?一定要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吗?公分母有什么要求?要注意什么?通分的作用是什么?通分分子可不可以?怎样检查?

(教师提炼并板书学生的疑问,形成本节课要解决的真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方法由学的方法来决定。教师不能想当然,要放低身段,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教什么、怎么教。这样的教学能精准对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通分”,在这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学生通过预习预学,对所学内容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按设定的节奏,将学生当作“小白”,以设定的问题按部就班地教学,不管会与不会、知与不知、知多与知少都是按一个标准走,那么,这样的数学学习思考对学生而言是你要我学,这样的学习就索然无味了。而由学生的疑问出发,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教学,这样的设计是针对学生的真问题展开的,对学生而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更主动,学习思考也由表及里、深入进行。教师以学生的真问题为本,根据预学情况进行教学预设,再根据课堂即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活动,淡化学生容易学、已弄懂的内容,着力解决学生未懂、难学的内容。教师要坚持“三不讲”和“三讲”:不讲学生已会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和教了学生也不会的内容;讲容易混淆、容易出错和容易遗漏的,讲学生想不出、想不深和想不透的,讲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向学而教,由学生的真问题而教,是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给予学生更多思考、交流、体悟、创想的空间,给予学生更多耐心、期待与鼓励。让学生站到课堂的聚光灯下,呈现最本真的想法,这样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喜欢的样态,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是数学课堂所追寻的“原汁原味”的样子。

二、走向课中央,增添数学学习思考的层次

学生是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应该在学习的中央、在课堂的中央。每个学生在四十分钟里都要经历学习的过程,也许方式、程度、效果不一样,但都会有开始、有呈现、有结果。学的过程也应该允许有分歧、有错误、有反复。数学课堂是开放的大舞台,每个学生都可以登台表演。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来到课堂中央,大胆探索和质疑。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做“指挥家”,让学生自己发现、探讨,甚至通过争论来解决疑问。

新课学习:

生1:分数化小数。

生2:和1去比较,看谁最接近1。

生3:画图比较。

师:单位“1”要相同,单位“1”不同,没有可比性,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可不可以比较?各运用了什么知识?

(师生共同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

交流与表达观点是理解的重要指标。学生对数学的思考理解往往是最初的理解。通过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学生的思考是有层次性的:(1)分数化小数法;(2)与1接近法;(3)画图比较法;(4)分母相同比分子法;(5)分子相同比分母法。这么多解决方式,都是学生自己表达出来的对分数比较大小的自我理解,多么丰富!教师要鼓励、帮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数学理解,抓住契机将不同的个体理解进行对比,最大限度地寻找公约数,这样才能将个体的解读逐步上升为群体的共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厘清、完善自己的思考,借鉴学习同伴的想法,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增添数学学习思考的层次。建构主义的观念要求当学生有不同想法时,教师不要强行转变学生的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比体验中自然改变。互惠的学习倡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各自意见,让拥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展开辩论,引导探究思考,既为群体提供个人的见解,又能够分享他人的观点。这才是个人与客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己的“三位一体”的数学对话,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有意思。有意思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设计有挑战性、启发性的问题串,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体现思考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只教知识的数学是浅层次的,透过知识背后,看到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的数学课才是深刻、厚重的;学生能看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才能学会数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的意识,才能具备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将学数学上升到用数学,再由用数学上升到用数学观察、用数学思考的高度,数学学习思考的层次性就更加突出。

三、回眸探索路,激发数学学习思考的数学旅途味

数学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这一环节主要是回顾与反思,通过层次练习、拓展反思,提升实践智慧。反思就是对已有经历和学习过程的再认识。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反思就是对学习经历的回顾和重新思考。

(一)拓展回顾

思考以下问题: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是如何学会通分的?通分经历了哪些过程?

教师应通过设计多维度的层次练习,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养成“回头看路”的习惯。坚持进行回顾与反思,学生会逐步形成回顾整理的习惯,能有意识地对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反思、梳理。从学生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通分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画图比较时单位“1”要统一,同分母、同分子和统一单位“1”再画图是一样的,都是变成相同的分数单位,实质就是通分,不管什么方法都是用了转化思想,将没学过的内容转化成学过的内容。这时,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思考的思辨性更强了。

(二)延展性学习

师(追问):为什么不选择画图、化小数等方法比较三个数的大小?一定要把三个分数的分母变成相同的来比较吗?后一种方法可以吗?(见下图)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和学生在问题、活动的驱动下,在教师的评价引导下,围绕核心问题进行研究,热情高涨,气氛热烈。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有意义的真问题,并与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观念、智慧和思想,在观察、比较、验证、思考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笔者常常看到一节数学课结束时,学生学习了画图策略,于是用画图的方式来解答所有的练习;学习了通分,于是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长此以往,学生数学学习思考的方式就固化了,形成了解题定式。反思拓展就是让学生回望走过的路,记得来路有险阻,更要知道路在前方仍有多种可能。仅仅让学生建立数学思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使学生打破这种思考平衡,跳出定式的影响。教学拓展题时,教师可以对比学生出现的不同比较方式,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不选择画图、化小数等方法比较三个数的大小?一定要把三个分数的分母变成相同的再进行比较吗?一个学生的想法:三个数两两进行比较是可以的,先比较再分别口算比较,最后比较三个数。另一个学生的解读则不同:先比较的大小,然后用较小的进行比较,只要口算通分就行了。学生的共识是用画图法平均分时比较麻烦,化成小数又除不尽,容易出错,通分则比较简单方便。通过以上追问,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思考本质上是求简求易,选择合适的方法简便易操作,讲究的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回眸来时的探索路,我们激发的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提升的是数学化过程,留下的是数学特有的心灵思考,收获的是探索数学旅程的味道。

猜你喜欢

分母画图分数
怎样画图
分数的由来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找回“丢弃”的分母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画图理解“多多少”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