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12-02张维今娄雅茹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5期
关键词:应用型评估人才

□张维今 娄雅茹

高等教育本质是专业的、职业的教育,是为就业而做准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则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问题。面对新形势,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正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和考核模式、师资队伍、管理和评估制度四个方面探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意义

(一)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质在于世界秩序的历史演进,全球化进程、世界经济格局、国际权力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及治理规则、人类文明及交往模式都迎来了百年之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020 年5 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代表就曾表示要关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22 年6 月23 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金砖国家第十四次领导人会晤发言表示:打造面向未来的高质量技术人才储备库。

应用型人才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具备专业才能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能很好地与岗位适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就是为社会的岗位输送养料。面对世界的百年变局和持续的疫情冲击,很多就业岗位出现了危机,又有很多新兴的岗位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抓住新形式的机遇,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迎接新形势的挑战,立于不败之地。

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规划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创建特色课程体系

突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使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紧随行业、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变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匹配状态。对照本科专业类质量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基于产出导向教育(OBE)理念,综合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学生未来发展期望等,结合学科的专业特色,从而确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未来就业领域以及人才特色等要点;同时明确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以及对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持情况,在考虑专业知识结构、学分要求等前提下,通过目标能力矩阵分析,将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对应。

(二)打造“无国界”和“无边界”的跨地域全过程教学及考核模式

以开放课程平台和在线学习平台作为依托,开展跨校、跨区域乃至跨国教学,深化教学合作与交流,以直播、录播、网络互动、虚拟实训为手段,对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实习阶段、社会实践过程等环节安排更加合理,打造“无国界”和“无边界”的跨地域全过程教学及考核模式。推进学生课程及学业水平测试的改革,从单一化的期末考试向学习过程考核转变,学习并建立国际化的评价方式,从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在实践能力的教学方面,完善教学体系,把能力培养放在教学首位,层次分明,各个教学模块互相串联,保证实践能力教学的比重,充分发挥实践能力教学的作用。鼓励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广泛组织创新创业类的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要始终秉承创新创业的宗旨。专业课程应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同时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

推进学生课程学业水平评价改革,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使考核方式更多样、更科学、更合理、可操作性更强。

(三)建设跨文化“双师双能”师资队伍

积极推进“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教师的跨文化交流与科研合作,学习借鉴先进教育文化成果,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研究和技术研发,及时掌握行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推进教师精准培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完善教师培训的自主选学机制,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衔接的“立交桥”。充分发挥名师辐射带动作用,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为抓手,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顺应当前教育形势,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教师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遴选优质资源服务教师,为师资队伍发展及决策提供信息,为教师和教学管理提供便捷的平台。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保障教师个人信息安全,探索人工智能助力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挖掘和发挥教师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中的作用,以新技术为教师赋能。

(四)健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管理和评估制度

构建国际化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评价作为重点,探索一体化追踪制度,毕业前有学业成绩和综合能力评价,毕业后有就业反馈,建立教学成果的评估制度,充分展示毕业生能够达成的毕业要求程度,从而反映教师的教学成功性,切实根据评估、反馈情况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统筹规划多线程的教学任务,合理分级管理、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权责分明、分工协作。加强与校内有关学院、部门教学系统的协同联动。分析日常可能的教学任务,使各项工作的内容、流程、具体安排等明确具体,形成与现代化教育理念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使用视频会议软件、远程办公并根据新的办公模式制定新的计划和管理制度,无论出现何种情况都能妥善应对,灵活工作并且节约成本。

探索并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机制,可以使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健全学术委员会等机制,对人才培养的成效形成实时的评估报告。探索形成有效的学生全程全方位跟踪调查制度,从录入学籍开始到最终毕业,建立全链条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涵盖德育教育、教学评估、实践活动、交流深造、就业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根据评估反馈情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日常数据采集机制。数据采集是成功实行监测和评估的基础,收集校内师生和校外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等各利益方评价主体信息,建立监测评估数据采集智能系统,形成互通互联、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教育教学全过程数据。对监控及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发布,让全体教师及管理人员能更加全面地掌握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监督问责机制。

把立德树人贯穿监测评估全过程,聚焦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从学生行为习惯、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及学院管理、课程安排等多个维度进行监测画像,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统筹起来分析,通过评估监测及诊断反馈,不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三、结语

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高校是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直接培养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百年变局和疫情的新形势虽然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从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为我国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评估人才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人才云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