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分析

2022-12-02范浩阳孙克健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五育塞罕坝育人

□秦 征 范浩阳 孙克健

三代塞罕坝人在60 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铸就的塞罕坝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塞罕坝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探索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塞罕坝精神,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使命要求。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蕴含着忠诚于党、科学求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绿色发展、文明和谐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之中,一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素材,是高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二是新时代高校实现育人模式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三是能够有效推进塞罕坝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拓宽其传播路径。

二、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五育”教育的功能价值

(一)塞罕坝精神赋能德育

塞罕坝精神体现的“牢记使命”“忠诚于党”“家国一体”等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案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以及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塞罕坝精神赋能智育

塞罕坝精神所蕴含的“科学求实”“守正创新”等是高校智育的基本要求,塞罕坝人坚持科技引导、勤奋学习、大胆创新,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其对待科学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了精神指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三)塞罕坝精神赋能体育

塞罕坝精神体现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等是高校体育的基本内容,三代塞罕坝人与恶劣环境斗争、敢闯敢拼、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是体育精神的高度体现,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增强拼搏意识、提升抗压能力、重视体育锻炼、不断提高个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四)塞罕坝精神赋能美育

塞罕坝精神中的“绿色发展”“文明和谐”等内容是高校美育的生动素材,历经60 年的发展与建设,如今的塞罕坝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一年四季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无数艺术作品,无一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和人类辛勤劳动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人才培养中美育的优质资源。

(五)塞罕坝精神赋能劳育

塞罕坝精神中的“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等内容是高校劳育的典型示范,塞罕坝人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劳作,实现沙漠、秃岭赋予人的劳动价值,用实际行动谱写生态文明建设宏伟篇章的真实事迹,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提升劳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三、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三全五育四结合”模式构建

(一)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将塞罕坝精神全面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三全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高校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把塞罕坝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和育人责任感,建立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分工、各级党组织和院系上下联动、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机制;其次要整合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教育资源,通过多元立体的教育活动,打通高校课程教学、环境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之间的壁垒,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多维协同机制;最后要适应大学生各阶段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统筹好各门课程和活动的有机衔接,将塞罕坝精神贯穿于学生各阶段学习和生活,高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全过程。

(二)丰富“五育并举”内容,充分发挥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

“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进行五育融合创新实践,要在“五育”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上下功夫,既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也要理清“五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发挥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塞罕坝精神赋予“五育”教育的价值功能,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五育”内容之中,要根据学校实际对其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选择教育方式、载体和评价等,使各个育人要素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发挥整体效应,推进“五育”融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四个结合”模式,合力推动塞罕坝精神育人落地见效

1.结合课堂教学,用好育人主渠道。一方面应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思政课理论和实践教学,用塞罕坝精神蕴含的丰富案例素材和鲜明时代特征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塞罕坝精神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如音乐、美术课程可以塞罕坝为依托创作艺术作品,环境、生物等课程可以塞罕坝对象开展调查研究等,把塞罕坝精神多元化、全方位融入高校课程体系之中。

2.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推进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其内涵,挖掘隐性教育资源。一方面,建设宣传塞罕坝精神的文化长廊,打造塞罕坝精神文化墙,展示有关塞罕坝的艺术作品等,在校园硬件设施中融入塞罕坝精神。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趣味性强的文体活动,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践行并弘扬塞罕坝精神。

3.结合校外教育示范基地,提高育人实效。

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到塞罕坝展览馆、尚海纪念林、夫妻望火楼等教育示范基地实地参观体验、开展实习实践活动、进行素质拓展锻炼等,也可根据学校特点建设自己的特色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塞罕坝人忠诚于党、牢记使命的坚定信仰,体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历程,体会绿色发展、文明和谐的生态之美,引导大学生做塞罕坝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进一步将塞罕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结合网络育人平台,拓展育人维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断变化,创新网络育人机制已成为高校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健全网络育人机制,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网络素养,用好网络媒体新技术,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推进网络平台建设,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校园媒体、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创作内涵丰富、时代感强、贴近学生的优秀教育作品,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网络视界;同时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及时纠正不良网络言论,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言行。

猜你喜欢

五育塞罕坝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