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2022-12-02毕梦琳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15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绩效评价研究生

□毕梦琳 祁 凯

2021 年11 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盛大召开,会议回顾百年征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为第二个百年之路铸就了坚实根基。会上再一次强调教育乃国之根、党之计,要求以社会主义教育为育人根本,明确社会主义教育行动部署,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研究生教育是高等人才培养金字塔的顶端,承担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落实的重要任务,加大创新研究生培养力度、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社会发展服务水平的重要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多主体的协同参与、多元性的评价体系构成的协同创新机制成为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迫切诉求。

一、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的时代意义

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为导向,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系统机制的构建与整合,全面拓展产学研综合联动范围,加强现代技术在理论发展中的深度应用,促进理论、技术和实践的融合发展,是高校研究生培养回应新时代发展诉求的必然选择。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能够克服学科专业发展单一的局面,打破“学科孤岛”的壁垒界限,培养适应时代变革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引擎,优秀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的使命内核,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构建高等教育良性生态的关键,通过对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和整合,能够深化高校发展特色,为“新文科”“新工科”专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思维的突破机会,有效解决高层次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难题。

二、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的内涵

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的根本在于将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工作立足在高校、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环形系统中,整合三大参与主体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依托政府、其他公共组织等相关主体的支持,利用协同机制实现对研究生“行为结果”的积极影响,构建培养方案、管理手段、评级系统等多方面革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稳健发展。

三、新时代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来,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研究生培养体系存在着培养主体角色定位模糊、培养模式单一、组织沟通障碍等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机制有利于形成“活泼、主动、协作、包容”的多元化发展环境,实现教育与实践资源的互补,切实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一)协同创新动力机制

协同创新机制的动力机制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主动性和行动力的重要驱动,只有三者在将研究生培养的合作关系认定为核心目标时,三者的职能决策才会产生合力。

1.理念动力机制。研究生培养工作中,高校集中于对学生的系统化专业培训,从专业纵向角度强化学生的理论掌握能力,科研院所也是专注于专业领域的课题化研究。应“打开校门”,与其他高校学生加强互动,与科研院所进行课题交流和信息共享,与企业合作输出创新技术、创新观念和创新人才,打破科学研究的思维定式。政府转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观念,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创造法律生态和规范体制,加大地方产学项目合作,规划长期高层次人才储备规划,避免产业结构失衡造成的区域性人才流失,为三大主体明确长期协同发展理念。

2.战略协同机制。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是各主体基于自身战略规划和价值取向的具体化内容来进行合作安排和职能规划的。为提高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效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应明确在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和专业定位,通过合作关系完成研究生培养的战略分工,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形成联盟凝聚力,塑造统一的研究生培养文化和价值氛围,在研究生培养的战略方向上保持高度一致。

3.信任合作机制。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培养主体之间的信任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在运行以组建协同小组—明确培养主题—设计制订协同培养方案—开展实践—绩效评价分析的过程中开展。协同创新机制应形成长效运转状态,凝练协同价值观,以规范制度为框架,以信任关系为纽带克服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权力侵占等风险的发生,减少各培养主体、研究生之间的误会与矛盾。

(二)协同创新支撑机制

新时代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应把握国家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脉搏来规划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协同方案,充分体现协同创新机制的组织管理、利益分配、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的合理性,实现高层次人才多元化、学科交叉性、文化传承性、机制创新性的协同目标。

1.组织管理机制。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各综合性大学已经形成了相对全面的学科分类,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学科基础,但长期以来存在着产、学、研脱节的情况。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应明确培养主体的利益诉求,打破行政程序化约束,通过联盟沟通的形式协调协同机制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资源投入和利益分配等事项,构建围绕研究生为核心的服务式体系,形成扁平化管理,提供教育实践的活力,克服外部组织结构分散带来的矛盾,解决培养主体的职能割裂问题,对组织资源在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调配。

2.利益分配机制。培养主体因其本身组织性质的差别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追求,在协同机制中会出现利益摩擦和博弈,为实现协同创新机制的长期稳定发展,首先要明确各培养主体的责任与利益边界,政府应完善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机制中的利益分配规范的界定,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做好制度安排,打造规则化的协同平台,通过公共政策和财政投入、监督监控保证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质量,研究生培养带有一定的教育公益性质,政府要积极鼓励社会各培养主体的参与,奖励创新。

3.资源共享机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实践平台、资本支持、信息互动。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就要打破过去链条化、模块化的培养体系,形成培养一体化系统。校校资源共享,包括信息化平台的课程和信息数据资源,各大高校的优秀教师可以流动讲座,给研究生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改革原有固化的教科人员聘用制度,激发教学资源的流动活力。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产教融合质量,将实践学时落在实处,不仅仅是参观认知性学习,更应在企业定岗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科学研究升华为创新技术与能力。开发高校智库,为企业发展、地区产业升级提供智慧资源,通过资本、信息、知识等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形成良性协同机制。

4.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是保证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机制运行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评价能够在机制运行过程中实现激励和修正。对各培养主体和研究生进行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确保合理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切忌以科研成果为唯一评价标准,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指标的设置,融合企业实践基地、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的培养重点和质量标注,制定以创新成果和创新质量为核心的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多方培养主体都作为评价主体对研究生培养表现进行打分,针对不同环节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修正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协同创新机制的效能表现。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绩效评价研究生
关于军工科研院所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思路研究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基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绩效评价在委托管理酒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