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剂和施药方式组合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研究

2022-12-01周奋启袁林泽董红刚梅爱萍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22期
关键词:氯虫甲酰胺衣剂

庄 静 周奋启 袁林泽 董红刚 梅爱萍 耿 跃 左 希 陈 凤

(扬州市邗江区农作物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昆虫,是我国水稻上重要的害虫之一。水稻二化螟在扬州市邗江区1年可发生2个完整的世代,其幼虫大多在稻桩、杂草、稻草上越冬,通过蛀食叶鞘、茎秆为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枯孕穗和白穗,对扬州市邗江区水稻的增产增收构成极大威胁[1-2]。近几年,由于稻麦秸秆全量还田、部分种植大户迟种迟收,种植期及收割期拉长,有利于虫源世代累积,水稻二化螟的种群数量上升明显,危害逐年加重。目前,化学防治方法仍是防治水稻二化螟最主要的途径,如使用三唑磷和毒死蜱等有机磷类农药、杀虫双和杀虫单等沙蚕毒素类农药、氯虫苯甲酰胺等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农药等。但是,这些杀虫剂长期不合理、不正确使用,使水稻二化螟对常规药剂产生一定的抗性。杨 进等[3]研究表明,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已经对杀虫双、三唑磷、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4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其中对三唑磷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较低,对杀虫双和氯虫苯甲酰胺抗性较高。如何降低水稻二化螟的抗药性问题,延长杀虫剂的使用寿命,提高防治水稻害虫的能力,是当前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常规茎叶喷雾施药方式,不仅用药次数多、药剂利用率不高,而且对一些钻蛀性害虫的防效不理想,极易引发害虫的抗药性、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农田面源严重污染等问题。农药种子处理和育秧用药方式优点比较突出,技术操作简单易行,施药量减少,用药次数降低,且有效成分可以被植物组织最大程度吸收,直接提高了害虫防治持效性,减少了环境中药剂释放量,省时、省力、省钱,可以达到有效防治水稻害虫的效果。本试验利用农药的联合作用和互补效应原理,形成将种子处理、秧苗期或大田期等不同施药处理方式有机组合的试验方案,通过18%噻虫胺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秧盘用药等处理结合来防治水稻二化螟,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持效期及对水稻的安全性,延缓二化螟的抗性增加,以期为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寿镇东兴村,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土壤类型为腐黏土,地力中等,肥力均匀。前茬为扬麦16,11月12日播种,6月3日收割,产量5 512 kg/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扬稻6号,用种量37.5 kg/hm2,栽插密度300盘/hm2,栽插方式为机插,栽插时间为5月20日。

供试药剂有18%噻虫胺悬浮种衣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等,均由富美实(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试验设计见表1。各处理田间面积200 m2,不设重复。4月20日药剂拌种处理,晾种25 min后播种。5月19日(秧苗移栽前0~2 d)进行秧盘喷淋或拌土处理。大田期处理于6月3日(二化螟成虫高峰期)进行第1次喷雾施药,6月15日进行第2次喷雾施药。

表1 不同处理试验设计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1.4.1 施药安全性调查。苗床上稻苗出齐后,调查各小区出苗率,并在秧盘用药前,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秧苗株高、根数、根长、百株鲜重等。以18%噻虫胺悬浮种衣剂处理的平均情况与清水对照比较。采用目测法,在整个试验期间持续观察水稻植株受害症状,标记药害程度。药害程度标准:无药害,安全;轻度药害,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中度药害,可恢复,不会造成作物减产;重度药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对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严重药害,作物生长受阻,作物产量和品质损失严重。在水稻成熟期,根据每穴平均穗数取10穴调查每穗总粒数、空瘪粒数、千粒重等,计算理论产量,且各处理实割计产。

1.4.2 二化螟防效调查。 施药后 20、30、40、50 d,每处理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10丛,共50丛水稻,调查枯鞘数、枯心数或白穗数,剥查记录活虫数,计算螟害率、保苗效果、防虫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18%噻虫胺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对水稻的秧苗素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出苗率、株高、根长、单株根数等均较对照(CK)稍好。出苗较对照(CK)稍快,出苗相对整齐。说明经过18%噻虫胺悬浮种衣剂700 mL拌100 kg种子处理稻苗素质较好。

表2 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安全性的影响

通过目测观察发现,各处理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均未出现药害情况,说明18%噻虫胺悬浮种衣剂与1%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相组合的施药方式在试验剂量条件下安全性较好。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二化螟保苗效果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药后20 d,处理A1的螟害率最低,为0.86%;保苗效果最好,达到87.85%。药后30、40、50 d,随着施药后天数的增加,处理 A1保苗效果未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处理A2、A3均出现一定的增加趋势,其中处理A2的螟害率低,保苗效果最好,其保苗效果分别达到82.54%、82.78%和85.51%。

表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二化螟保苗效果的影响 单位:%

2.4 不同处理对水稻二化螟活虫防效的影响

药后20 d时处理A1活虫防效最高,达100%,药后30、40、50 d处理A1活虫防效有所降低。药后30~50 d,处理A3活虫防效与处理A1相近。处理A2对二化螟的活虫防效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药后30、40、50 d,处理A2活虫防效均高于其他处理(表4)。

表4 不同处理对水稻二化螟活虫防效的影响

综合来看,18%噻虫胺悬浮种衣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1%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对水稻二化螟均有较好的防效,处理A2(18%噻虫胺悬浮种衣剂+1%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效果好,具有良好的保苗效果和活虫防效,并表现出更长的持效性。

2.5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未产生不良影响。处理A1、A2、A3水稻均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果,增产率分别达到18.6%、24.8%、21.1%,其中处理A2的增产效果最好。

表5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增产效果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噻虫胺是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作用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类似,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活性,可以防治蓟马、飞虱、螟虫、蛴螬等害虫[4-5]。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邻氨基苯甲二酰胺类广谱杀虫剂,可以防治多种作物上的鳞翅目及其他害虫,对其他非靶标生物毒性较低。许多研究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二化螟有高防效、长持效的优点[6-8]。

将2种或多种药剂混合或组合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药剂对害虫的防效,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尤其是通过种子处理、秧苗期施药或大田用药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效果更明显。但是,目前相关的报道较少,涉及的仅是其中某一方面。例如,张洪[9]研究了不同药剂在水稻三叶期、分蘖期施药对第一代稻秆潜蝇的防治效果;伏荣桃等[10]比较了在秧苗期和本田期2个阶段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

本试验将噻虫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分别以种子处理与秧盘施药、大田喷雾施药相结合的方式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结果表明,试验所用药剂对水稻苗期及大田生产安全,18%噻虫胺悬浮种衣剂能促进水稻生长,增加出苗率,水稻秧苗素质表现较好,对前期秧苗生长有一定积极作用;与其他处理相比,18%噻虫胺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1%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秧盘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效更好,持效期更长,药后50 d保苗效果为85.51%、活虫防效为90.9%,不仅有利于控制一代和二代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还有利于水稻保穗、增粒及增加粒重,促进水稻的增产增收。不同药剂和施药方式组合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研究初步取得理想效果,但是关于试验药剂的具体防效特点仍需在未来进行进一步论证。

猜你喜欢

氯虫甲酰胺衣剂
测定大豆中氯虫苯甲酰胺残留量的方法研究
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胺颗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去离子甲酰胺在脑腱黄瘤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20%氯虫·噻虫嗪SC防治稻水象甲田间试验
30%甲酰胺基嘧磺隆水分散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不同种衣剂在鲜食玉米“申科糯601”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中国生物型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青瓜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四种不同水稻种衣剂育秧效果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