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坤舆万国全图》中的黄河水系
——兼论李兆良“坤舆图黄河分流说”

2022-11-30张裕童许思逸

关键词:北流全图万国

张裕童,赵 毅,许思逸

(1.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中国水利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1215;3.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近年来,美洲郑和学会会长李兆良先生在一系列论著中提出,《坤舆万国全图》其实是郑和为了“准备第七次”下西洋而绘制的,“成图时间为1428-1430 年”,该地图证明了“明代中国人比哥伦布先抵美洲”[1-4]。李兆良先生的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专家甚至将其誉为“石破天惊”之作。龚缨晏以明代梁辀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以及《利玛窦中国札记》等文献为据,认真分析李兆良所依据的中外文资料,认为其观点在史实上是错误的、在逻辑上是乖谬的,完全违背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因而根本不能成立[5]。

《黄河改道与地图断代:中国地图学西传辩证》一文是李兆良先生关于《坤舆万国全图》系列研究中的一篇,以所谓的“以图证史”的方式,利用现存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对黄河的描绘,认为《坤舆万国全图》上的黄河分两支,为1194-1580 年状态,不是利玛窦与李之藻时代的黄河,他们应该目击而未更正,证明两者均没有参加测绘《坤舆万国全图》,地图存在远较二人时代为早。辅之一些其他“证据”,认为《坤舆万国全图》原图是郑和时代测绘的地图,完成于1430 年左右[4]。本文谨就李兆良先生有关黄河变迁的相关论述展开讨论,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所呈现的黄河,是明后期的河道,而非明初的分流河道。所谓的北流,不过是从徐州而上的会通河以及卫河。

一、金元时期的黄河走向

李文中首先回顾了黄河变迁的简要情况,着重论述了宋代以后黄河南流的历史。转述了绍熙五年(1194,金明昌五年)的史料,“河南阳武黄河决堤,淹封丘,河入巨野,直向东流,分为两支,北支由北清河入海,南由泗入淮”。由此论证黄河在1194 年开始南北分流入淮入海。史料中的相关记载亦较为明确,因此其关于宋代黄河分流的观点并无错误。但他认为《坤舆万国全图》中的河道,即为1194 年以后的黄河,与事实并不相符。兹引《金史·河渠志》记录本次决口的原文说明该问题:明昌五年八月,“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水势南趋”[6]。河南南流的起点应当在开封西北的封丘县。谨将历史地理学界关于宋代黄河流路问题的研究结论概述如下:“宋代黄河的南流始于建炎二年(1128)的杜冲决河,而后大河离开了《山经》《禹贡》以来流经今浚县和滑县的故道不再东北流入渤海,改为以东南流入泗淮为常。”[7]

《坤舆万国全图》(图1)中的黄河绘制极为简略,可参考的信息有限。在元代王喜的《治河图略》中,绘制有宋代黄河图(图2),足资参考,其中关于黄河下游河道的走向与《坤舆万国全图》中较为相似,即下游分为两支北清河入渤海,南清河入淮河。文字描述亦称:“宋河既徙济宁之巨野,与济遂合于一,分而为南北流矣。”[8]所谓宋之河图,当为北宋末或金代河道的反映。宋代黄河纷繁复杂,处在频繁变动时期。总体而论,北宋前期黄河尚循汉代以来的入海河道,后期则是北流、东流两股河道轮替,但均为东北向流入渤海,这点是没有争议的。显然,《坤舆万国全图中》的黄河不是北宋的黄河河道,是否为金元时期的有待进一步确定。

图1 《坤舆万国全图》黄河部分

图2 《治河图略》宋代黄河[8]

金元时期黄河的变迁情况更为复杂。金代的河道变迁的特点就是除了大河干流外,几股岔河同时存在,迭为主次,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都共同汇入泗水[7]222,而非李文中的分为两支:一支北流入海,一支南流入泗水[4]。元代的河道变迁的特点仍是以南流为主,长期存在汴、涡、颍三道,而以汴道为主流。元代的决口可以分为两期,以泰定年间为界,前期决溢于汴梁路一带,后期决溢于下游一线,且北决较多。黄河有复巨野、梁山的局面。至正二十五年(1365)的决口记载表明,黄河确实系由大清河入海,但时间非常短暂,明代初年即已恢复。总的来讲北流较少,南流为主。

元代王喜的《治河图略》(图3)中,对至正年间的黄河下游河道有较为详尽的绘制,图中虽然并未明确绘制黄河在开封一带多股分流的情形,却在河道两侧标注有“南汊河”“北汊河”,表明当时河道纷繁复杂的情形。

图3 《治河图略》元代黄河[8]

图中所反映的河道与至大年间,黄河在“杞县三汊口,播河为三,分杀其势,盖亦有年”相符[9]1620,与李文中论述的下游“一分为二”不甚相符。故此,就宋金元时期的河道而论,变迁极为复杂,非《坤舆万国全图》中的水系可以概括。将《坤舆万国全图》中的黄河水系等同于1194 年黄河分流后的河道,失之于武断。

二、明前期的黄河走向

明代前期黄河下游的河道变动情况,历史地理学者很早就做了复原,并绘制地图。而据李兆良先生研究,《坤舆万国全图》上的黄河分两支,即是明代前期的黄河河道状况,这一结论显然与历史地理学者多年的研究结论不符。以黄河河道在河南的情形为例,《坤舆万国全图》所呈现的河南信息极为简略,仅在河道南侧标注有省城开封以及上游的河南府,且开封一带的河流为一线。事实上,明代前期开封上下的河道纷繁复杂。

明代初年黄河仍是以南流为主,恢复了元代贾鲁河的故道沿线。明洪武八年(1375),黄河在开封大黄寺堤决口,“挟颍入淮”,尔后的十几年间水患频发,决溢的地点大多在开封上下的原武、中牟、兰阳、封丘、荥泽、阳武,河道较元末南摆。西华、永城、夏邑等城也遭受水患,说明洪武年间的河道南摆至颍河、涡河一带。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在原武黑羊山决口,“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颍州、颍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10]2014。河道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封以东的贾鲁河“故道遂淤”。

显然,黄河在1580 年前确实系分流,但颍水、涡水皆位于开封南侧,所以黄河的分流的线路应当在开封上下,而非《坤舆万国全图》中的东平以南。再次以明洪武、永乐朝的治河举措而论,如堤防的修筑,也能证明黄河是以南流为主的,即便北流有岔流,也应当在开封以上而非以下。因此,《坤舆万国全图》中的黄河均位于开封北侧与明初的事实并不相符。

《明史》中有关永乐、宣德年间的黄河河道情况的部分材料列举如下:

永乐三年,河决温县堤四十丈,济、涝二水交溢,淹民田四十余里,命修堤防。

四年,修阳武黄河决岸。

八年秋,河决开封,坏城二百余丈。民被患者万四千余户,没田七千五百余顷。

九年七月,河复故道,自封丘金龙口,下鱼台塌场,会汶水,经徐、吕二洪南入于淮。……已而决阳武中盐堤,漫中牟、祥符、尉氏。

十四年,决开封州县十四,经怀远,由涡河入于淮。

二十年,工部以开封土城堤数溃,请浚其东故道。报可。

宣德元年霪雨,溢开封州县十。

六年,从河南布政使言,浚祥符抵仪封黄陵冈淤道四百五十里。是时,金龙口渐淤,而河复屡溢开封。十年从御史李懋言,浚金龙口。[10]2014-2015

以上述史料为基础,参考一些堤防修筑的史料,可知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永乐八年(1410)的河道是以南流为主。永乐九年(1411)以后,黄河下游疏浚了贾鲁河故道,黄河向东流去,但时间并不长,至永乐十四年(1416),黄河又在开封境内决溢经涡河入淮。“黄河居开封土城五里,自边村经独乐岗入淮。”[11]278永乐二十二年(1422),黄河仍南泛陈留、鄢陵、太康等地。宣德元年(1426),河南布政使上奏,郑州、中牟、阳武、祥符、兰阳、荥泽、陈留、封丘、鄢陵遭受水患。也就是说,宣德初年仍是以南流为主。宣德三年(1428),水涨中牟、洧川等处。宣德六年(1431),黄河泛滥冲决扶沟、太康、通许等处。表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黄河水系在开封以南,而非《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开封北侧。

李文列举大量的黄河决溢的史料,说明黄河的灾害严重程度,进而指出“自元至明,黄河两条河道,北入渤海,南夺淮河入黄海,同时存在,一淤一涨,经常反复”[4]。结论看似没有问题,但其并未对水系进行梳理。实际上,黄河北流的河道众多,正统二年(1437)黄河决溢影响到濮州和范县,可见黄河北流并未断绝。至正统十三年(1448),黄河决口后分为两股,一股从新乡下大清河,一股从荥泽孙家渡口南分流,经开封城南由涡水入淮。此时黄河北流的上游是新乡,并非如《坤舆万国全图》中在开封以下“北流”。开封以下的贾鲁河在这一阶段逐渐水系甚微,因为水流较浅的缘故被称为小黄河,即可知黄河仍是分流阶段。此外,文中还引用了《明史》卷88《河渠志》的“永乐11 年,修保定、文安二县河口决岸五十四”,佐证黄河在永乐时期,河北一段还是很活跃[4]。永乐九年后(1411)引河南流,走贾鲁故道,又如何影响到河北中部的保定、文安一带?这条材料只能是保定一带区域水系决溢的反映,而非黄河北流的影响。

三、明中后期的黄河走向

弘治二年(1489),黄河又一次在河南境内决口,黄河分成数股。水入南岸者十三,南流从颍水、涡水入于淮河;入北岸者十七,北流初分两支一支自张秋入海,一支自徐州入淮,水患严重。白昂被派修治河道,其治河的主要措施是北堤南分,即在黄河北岸“筑阳武长堤,以防张秋”[10]2021,防止河决冲运;而东南则以疏为主,疏浚古汴河、雎河,“使河流入汴,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以达海”[10]2022。从弘治三年(1490)开始,黄河下游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汴、涡、颍三道,以汴道为干流[7]229。弘治六年(1493),刘大夏受命治河,仍实行北堵南分的策略,筑北岸长堤“起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曹县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其西南荆隆等口新堤,起于家店历铜瓦厢、东桥抵小宋集,凡百六十里”[10]2024。

弘治至嘉靖年间的河道变迁的主要倾向是北决[7]231。主要因为开封以南的广大区域,经过黄河数百年的泛滥淤积,河南、河北的地势发生了变化,“河南、山东、两直隶地方,西南髙阜,东北低下,黄河大势,日渐东注”[12]3。颍河淤积,黄河主流向北移动,“(弘治)十八年,河忽北徙三百里,至宿迁小河口。正德三年又北徙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桥。四年六月又北一百二十里,至沛县飞云桥,俱入漕河”[10]2026。正德末年,黄河南流诸河淤塞更加严重,“涡河等河日就淤浅,黄河大股南趋之势既无所杀,乃从兰阳、考城、曹、濮奔赴沛县飞云桥及徐州之溜沟,悉入漕河,泛滥弥漫,此前数年河患也”[10]2028。因北岸已筑有太行大堤,河水多是顺堤而下,进入贾鲁河故道“泛溢横流”。

嘉靖初年,河臣继续奉行北堵南分的政策:北岸“于济、沛间加筑东堤,以遏入湖之路,更筑西堤,以防黄河之冲”[10]2031,南岸“宜因故道而分其势,汴西则浚孙家渡抵寿州以杀上流,汴东南出怀远、宿迁及正东小浮桥、溜沟诸道,各宜择其利便者,开浚一道,以泄下流”[10]2030。嘉靖八年(1529),黄河北岸单县、丰县、沛县大堤告成。次年,大堤的效果即显现,嘉靖九年(1530),黄河在曹县胡村寺决口,其中一支“经单县长堤抵鱼台,漫为坡水,傍谷亭入运河”[10]2032。

嘉靖十九年(1540),黄河在睢州野鸡冈决口,由涡河入淮南下,“凤阳沿淮州县多水患,乃议徙五河、蒙城避之”[10]2036。上文已述,弘治以后颍河、涡河日渐淤塞,黄河以北决为主,在北岸大筑堤防后,又逼水南流,水患集中在南岸一带。涡河较颍河居东,下游直逼凤阳、临淮等地,直接威胁到明王朝的“祖陵”。而且全河南流,贾鲁故道以下的徐州“二洪大涸”,漕运不通。为保皇陵、济漕运,河臣只能疏浚砀山河道,引河主流由徐州而下。嘉靖二十五年(1546)以前,黄河迁徙靡定,或由涡水出怀远入淮,或北流由汴河入淮,又不时北决下徐州入淮。

有关明中期黄河河道变迁的情形,在刘天河的《黄河图说》中有十分清晰的描绘。《黄河图说》位于西安碑林内,碑身刻黄河流经今河南、山东、安徽一带的地图,其方位与今地图同。《黄河图说》明确描绘了明嘉靖之前黄河分流的情形,保存了明代中叶黄河、运河流向的真实情况[13]63。正统年间,开封府的西南侧有孙家渡河,经中牟、尉氏入颍水汇入淮河;在开封东侧有河道入涡河,再入淮河,与《万国坤舆全图》中黄河在开封以北独流而下不符。

图中所呈现的是嘉靖年间“北堤南疏”治河举措,明嘉靖之前黄河分流的结论,在历史地理学界已是定论。但其分流的路径则是以颍水、涡水、汴水、泗水或迭为主次,或同时并行。南流的水系之中,仅泗水居于开封之东,与开封以北的黄河河道相接,且北连运河,与《坤舆万国全图》相符,其余颍水、涡水、汴水,均位于开封南侧,显然与《坤舆万国全图》中的黄河水系不符。因此,《坤舆万国全图》中所示的黄河也不是弘治至嘉靖时期的黄河河道。

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后“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10]2064。黄河下游河道逐渐趋于一线,即由泗水入淮入海。开封以下的商丘与徐州之间散流,河道紊乱,“或由秦沟入漕,或由浊河入漕”,侵夺它河,致使城市水患严重。嘉靖三十七年(1558),曹县新集以下淤积二百五十余里。河患日亟,河道情况极为混乱:“析为六股曰大溜沟、小溜沟、秦沟、浊河、胭脂沟、飞云桥俱由运河至徐洪。又分一股,由砀山坚城集,下郭贯楼,又析五小股为龙沟、毋河、梁楼沟、杨氏沟、胡店沟、亦由小浮桥㑹徐洪河,分十一流散漫入运……河忽东忽西,靡有定向。”[14]46至四十四年(1565),黄河又在沛县决口,“上下二百余里运道俱淤。全河逆流……而河变极矣”[10]2038。朱衡受命为工部尚书兼理河漕,自鱼台南阳至沛县留城镇开新河140 余里,在沛县筑石堤阻遏黄水,令黄河南向由秦沟入洪,与黄河故道会合。

隆庆年间,北堤南分的方略逐渐被摒弃。隆庆六年(1572),万恭总理河道,专事徐、邳河修筑长堤,自徐州至宿迁小河口370 里,并修缮大堤,黄河安流。与此同时,黄河河南段的南岸堤防也开始受到重视,工科给事中雒遵奏请北岸筑堤,南岸也应续筑旧堤,绝南射之路[11]275。当年,管堤副使章时鸾筑过南堤,自兰阳县赵皮寨至虞城县凌家庄,长二百二十九里有奇[11]278。

万历朝是明清治河史上的转折期。万历前期,水患仍旧集中在徐州河段。万历元年(1573),黄河在徐州东南的房村决口;三年(1575)黄河在砀山县多处决口,高家堰也决堤而东,“徐、邳、淮南北漂没千里”[10]2047;万历六年(1578),潘季驯第三次出任总理河道,大筑堤防,筑徐、睢、邳、宿、桃、淸两岸遥堤五万六千余丈,砀、丰大坝各一道,徐、沛、丰、砀缕堤百四十余里[10]2053。将河道牢牢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之后的200 年间河道再无大的迁徙,虽有决溢,不久即复故道。对照潘季驯绘制的黄河图可知,彼时河道趋于一线,《坤舆万国全图》中开封一带绘制与《河防一览图》相符合。

四、《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北流

李兆良先生认为《坤舆万国全图》中的黄河在开封以下“分流”,为1194-1580 年的黄河分流景象。《坤舆万国全图》的黄河两支(图1),北出渤海,南出黄海,是1580 年潘季驯治河之前的景象,不是利玛窦看到的黄河。黄河在黄淮海平原的改道非常复杂。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的分流均在开封以上。尤其是在明代前期,应当在开封以南汇入淮河而非图中的开封以北独流入淮。

直观地看,《坤舆万国全图》中的黄河确像是在开封以下分流。关于北流,《坤舆万国全图》提供了部分的信息,“北流”的河道位于大名和东平之间,北向入海。要得出该河为“北流”的结论,有必要对大名与东平之间的河道稍做考察。对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卷》,大名与东平之间的南北向主要河流为运河。罗洪先的《广舆图》中东平与大名之间水系有两条,分别是运河与大清河,下接黄河的则是运河,因此《坤舆万国全图》中“北流”,不能武断地认为是黄河分流中的北支,而应当是运河与卫河或者大清河的入海水系。

随着元朝定都北京,原来以洛阳或开封为中心的大运河已经不适用,直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随之产生。至元十三年(1276),开始修凿自济州城(济宁)至安山的济州河,至元二十年(1283)完成,接通了泗水和济水(又称大清河)。李文中引用了毕辅国治理堽城坝的相关材料,正是元朝兴修济州河的材料。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凿了南起自安山西南的济州河,北经寿张、东昌(聊城)至临清入卫河的会通河。济州河、会通河的开凿,解决了黄河和卫河之间的水运问题,江淮漕运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达直沽(天津)。至元二十九年(1292),引大都西北诸泉至西水门入都城,修凿东至通州入于白河的通惠河,至元三十年(1293)完工。至此,南起杭州、经镇江、淮安、徐州、聊城、沧州、天津、通州,止于大都的京杭大运河贯通。《坤舆万国全图》中“北流”与元代会通河、卫河的走向颇为一致。

此外,李文中还提到了在元惠宗时期(后至元年间),又分流往北,流入济水,从寿张到临清,经过漳、御,流入大海(渤海),同样为元代修治运河的史料。其中的“分流往北”指的是汶水、泗水在济州城下分水南北,然而此地,“北高而南下,故水往南也易,往北也难”[15]1。济宁以南利用泗水作为运河,济宁以北泗水则成为运河的支流。换言之,东平、大名之间运河流向并非如李先生所论只是黄河“北流”,以济宁为界,运河的水系也向南流入淮。

元末至正四年(1344),黄河在白茅口(在今曹县西北)决口,北徙入会通运河,延袤济南、河间。至正十一年(1351),贾鲁治河,采用疏、浚、塞三法、堵塞北流,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贾鲁河。这条河道的新道自黄陵冈(今兰考县东)向东南,于徐州入泗水,循泗入淮。元代的会通河屡遭黄河冲决,又因水源不足,不胜重载。元末会通河已遭淹塞,与《坤舆万国全图》不符。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开始对元朝的会通河进行改建。永乐九年(1411)命工部尚书宋礼主持修浚运河,重修会通河。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堽城坝的下游,东平州的戴村筑坝,遏汶水诸泉至南旺,南北分流入会通河,七分往北于临清,三分往南于徐州。永乐十三年(1415)运河大通,“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10]2077。但是永乐以后,黄河不断泛决,会通河屡屡受到黄河的冲溃,漕运时经常受阻。

上文已多次引用,李文认为《坤舆万国全图》绘制于永乐宣德时期,其下游河道是黄河分流的景象。然而在明永乐时期的运河改建中,在南旺分水处南北分流。其中有三分向南流入泗水汇于徐州,显然不是黄河的“北流”。

另据明代前期黄河北决冲运的史料,可知黄运关系的大概情形:

正统十三年(1448),“其秋,新乡八柳树口亦决,漫曹、濮,抵东昌,冲张秋,溃寿张沙湾,坏运道,东入海”。[10]2015

景泰四年(1453 年)五月,“沙湾河决,水皆东注,以致运河无水,舟不得进者过半”。[16]5064

弘治二年(1489)五月,“河决开封及封丘金龙口,入张秋运河”;据奉命治河的白昂报称,这次决口后“水入南岸者十三,入北岸者十七”。[10]2021

弘治五年(1492 年),“河复决金龙口,由黄陵冈北趋张秋,绝运河而东掠汶入海”。[16]594

正德三年(1508),“又北徙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桥”,正德四年(1509 年)六月,“又北徙一百二十里,至沛县飞云桥,俱入漕河”。[10]2026

嘉靖五年(1526),“东北至沛县庙道口,截运河,注鸡鸣台口,入昭阳湖。汶、泗南下之水从而东,而河之出飞云桥者漫而北,淤数十里,河水没丰县,徙治避之”。[10]2028

嘉靖八年(1529)六月,黄河又决曹县,一支“自胡村寺东,东南至贾家坝入古黄河,由丁家道口至小浮桥入运河”,一支自胡村寺东北分二支:“一东南经虞城至砀山,合古黄河出徐州;一东北经单县长堤抵鱼台,漫为坡水,傍古亭入运河。”[10]2031-2032

明朝前期黄河决溢于开封城及其以北的封丘荆龙口和新乡,进而北流抵达山东东昌府,冲击张秋运河。黄河在开封以北的入海通道主要是决溢之后直冲入卫河、大清河入海,水系应当在新乡、封丘一带,而非《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大名、东平之间。

五、结语

通过对于金、元、明时期黄河河道变迁史实的梳理对其观点展开讨论,可知《坤舆万国全图》所呈现的黄河,确系明后期的河道,而不是1194-1580 年状态。所谓的北流,不过是从徐州而上的运河。金元明时期,黄河以南流为主,偶有北决,北决路线多在开封上下,而非《坤舆万国全图》的东平、大名之间。特别是明代前期的黄河分流路径,水利史、历史地理学界对于水系复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兼之明代距今不远,图文资料丰富,明代前期南岸的分流已成不易之论。自永乐年间重开会通河,“治河保漕”成为明代河道治理的指导思想,因此在黄河下游的水系图中呈现运河理所应当。刘天河的《黄河图说》中对运河有较为详细的描绘;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图》更采用弱化具体的南北方位,将运河、黄河置于一图,既表现出黄河的河道治理,也着重描绘出运河的情形以及黄运关系。因此,考虑到北运河在明代的重要地位,《坤舆万国全图》关于黄河、运河的绘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猜你喜欢

北流全图万国
林白的北流书写及其价值
《大清一统舆图·陕西全图》初探
万国来朝《职贡图》里的大国外交
万国造枪打鬼子
图画捉迷藏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研究
北流河故事
“万国茶帮”拜妈祖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