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白的北流书写及其价值

2022-07-06朱厚刚

当代文坛 2022年4期

朱厚刚

摘要:林白对北流的书写经历了从刻意疏离到靠近再到集中书写的过程,北流也成为她作品无法回避的精神原点与写作据点。把地方历史、家族故事、个人遭遇糅合起来的《北流》是一次聚焦与总结,成为林白的结构性作品,决定了林白的文学史方位。这其中有她与故乡的关系、也有她的百感交集,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体风格与高辨识度,也成为北流书写的重要作品。纵观林白小说写作的历程可知,延续中国文学断片传统和借用方志资源写成的《北流》对林白与当代文学均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北流》;北流书写;断片传统;方志资源

一  《北流》构筑的纸间的北流

近五十万字的《北流》在《北去来辞》出版后不久即开始动笔,写作时间持续八年,历经多次修改,于2021年夏在《十月》杂志两期连载。“只热爱纸上的生活”的林白用这部总结式的大作品为自己也为读者呈现了“纸间的北流”。该作即便创造性地设置章节,但依然有迹可循,注卷记录李跃豆回到北流所发生之事以及回忆北流的往事,疏卷记录李跃豆或其他人物在北流外的故事。整体而言,《北流》是李跃豆借着作家返乡的故乡见闻录,伴着回忆将自己听来看到的北流故事娓娓道来。

小说正文始于“作家返乡”活动去民安公社六感大队,一开篇便是《致一九七五》的故事,由五色花治脚病开始了对圭宁的回忆。返乡成为写作的动因,即便李跃豆对返乡不情愿而宁愿私奔,“故乡向来不能成为他的避难所,每当他感到心灵破碎,需要修补第一反应总是远走他乡,虽然在他乡她通常也自閉”。①她在返乡见闻中凭借各种物品唤回自己的记忆:在赴滇中的火车上望见番石榴便想起与汪策宁在南宁西园的旧事,在香港看见红豆树、鸡蛋花树、凤凰木、榕树、羊蹄甲便想起圭宁县体育场的尤加利树,想起在县礼堂看电影的种种。于是,北流生活的朋友、同学、亲戚与文友成为小说的人物(或原型)而相继登场,北流曾经的地标性建筑如县图书馆、戏台、防疫站、县体育场、沉鸡碑等反复出现,颇具历史的铜阳书院、县文化馆、北流中学图书馆、俞家舍、十一仓、十二仓、大兴街、旧医院、华侨电影院一一复现,有的早已消失,有的在破败中。作家还提及宋朝的北流河、苏东坡上岸处等更久远的历史遗迹,北流的地理空间跟时间的交汇叠合成北流的纵深历史。因此,北流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之一。

沙街是林白小说常出现的地名,它是北流的一条街道。对北流与沙街,林白倾注了诸多笔墨,而今“沙街整条街消失遁在时间中,有一半铲平另作他用,另一半并到龙桥街,地名无存,沙街沉入河底。丧失的美。沉入河底的街。时代到这一步,人人也只能咽下去。或者就认它,是勃勃生机正到丑的阶段。”②无疑,北流是有历史的地方,北流故事需要有人来写。北流是林白的精神原点,也是她最近十年写作的重点,2016年6月的诗歌《昨夜,我梦见一条大河》透露了《北流》关于李跃豆外婆的内容,同年8月定稿的诗歌《往回走》是《北流》创作的过程反映与内容缩写。北流这个“七线小城”有着诸多可惊叹的历史过往和故事,林白带着惊奇啧啧之声,叙述者亦带着惊奇啧啧之声将容县、北流、玉林、梧州一次次召唤到笔下,写下它们的过往与辉煌,更写下北流百多年的历史变迁,触感细腻的林白甚至写到北流客厅的功能变迁,用茶麸洗头的历史与吃老鼠肉的味觉体验。

北流的地理空间因为生活其上的人们而变得越发鲜活,广西玉林的与容国团同代的乒乓球选手梁戈亮,曾去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当翻译的曹怀芷,从上海来支援广西的汪策宁,李跃豆少年时代的偶像《白毛女》演员姚琼,来自武汉后莫名消失的汪如蓝,这些人物成为北流生活的传奇底色,也具备了文学的元素。甚至李跃豆也经历了莎菲女士的遭遇,她因与霍先相恋并错失汪策宁的经历,便是莎菲跟凌吉士与苇弟故事的重演。还有她未与外人道的暗黑史,“那些深藏的簕,她的身体适应了它们,有的变成了血液和骨骼中的铁。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伤口有多深。她从不自我怜悯,也极少舔舐自己。”③这可与2016年的《人工流产》一诗对照阅读。小说穿插写李跃豆高中支农时暗恋当地生产队长,插队时跟韩北方的交往,晚年对米豆的态度转变以及得罪父亲家族等事件,乃至不同时期的人物交往与阅读情形。

《北流》更多的笔墨是在写亲戚与友朋,乃至“乡下死于非命的人,辗转于无爱之地的青年”④等。《北流》聚焦在时代的滚滚车轮里散落的亲人与友朋,是林白写作水到渠成的结果。母亲远照的姐妹远素、远婵、远美,四舅远章与舅母德兰的故事,构成了跃豆所追认的母系氏族脉络。远照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再次丧夫的经历,折射出一部北流的生活简史,母亲赴容县考试、桂林出差、湛江行医的果敢……远照不谈自己的历史,只有李跃豆来谈。母亲同事程医生、李医生、韦医师及其子辈的人生故事,父亲李稻基、姨丈陈地理、同学父亲吕沉、王典运的不同人生,姑姑李穗好的曲折命运,表哥庞天新和罗世饶的传奇,到合山水电站当工人的表姐陈趣,弟弟米豆、海宝的经历,同代人泽鲜、泽红、吕觉悟、吕觉秀的人生选择,都在李跃豆的叙述中浮现。这些出生北流、出走北流或又回归北流的人们构成小说的人物图谱,他们的挣扎与悦纳、欢欣与磨难,是作家关注的重点,无疑是北流的人物传记。

其实,林白散落写来的是一个个的命运故事和兴衰历史,两三代人的苍茫运命已在其中。表哥罗世饶是最新的形象建构,他小时候是成天攀着树枝游荡闲逛的野孩子,高中毕业却无处安放。他在革命大串连时到处漂泊流浪,去过四川投靠亲戚,到贵阳马场找过同学,冬天里又奔赴海南岛,还到新疆伊宁的特克斯县打猎和采药。1976年他回到圭宁帮助村里教高考复习班,且通过考试成了国家干部,还带薪考上师范大学的数学系,后到财贸系统任批发部副主任。他与高中同学程满晴谈过恋爱,藕断丝连而终于没能圆满,最后与食品站卖肉的姑娘结婚直到退休。更使跃豆惊讶的是,他竟然告诉她,他一共交往过二十一个女性。罗世饶无疑是男版的林多米,难怪林白会给他这么多的篇幅,这份迟来的意外与惺惺相惜值得珍视。

通读林白作品可以发现她一直将自己的感知放在写作内容的第一位,从《一个人的战争》到《北去来辞》再到《北流》均如此。林白一直在写,她在乎自己的感受,且可以在乎自己的感受,她在当代文学已写出自己的位置,这是她的文学史方位。林白穷尽一生都在讲述自己,但由于这一代人的生活与周遭的关系,她写自己便不仅是写自己,还写了母系家族、年代印记、社会情绪与历史走向。可以说,《北流》是林白版的《呼兰河传》,是她给北流撰写的文学地方志,是文学的《北流县志》,其中有地方历史、母系家族故事、一代人的求学插队生活及后续的生活情状,是北流县城的变迁史,也是北流的人物史与生活史。

二  林白与北流的牵绊

熟悉文学史的朋友定会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每位作家总有自己最为在意的内容而去反复地书写,如梁斌围绕保定二师学潮的写作、杨沫对小资女性的反复改写,莫言对乡土社会的书写,林白也认为“人要写什么东西真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今从年逾六旬的林白的创作历程来看,她对故乡北流的态度变化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不被注意。周作人对鲁迅作品的前世今生、故事周边的耐心阐释,丰富了我们对鲁迅创作的认识,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史料。为更好把握林白的北流书写及其价值,我们有必要借助散文与随笔等材料来丰富林白对故乡的态度变化、对故乡的书写与回忆的纠葛等问题的讨论。

林白1958年生于广西北流县,3岁时父亲去世,常独自生活,10岁时母亲改嫁,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当过大队学校的统筹教师。林白的投稿得到《广西文艺》主编符昭苏的赏识,到南宁改稿并顺利发表诗歌四首,又得以见到广西电影制片厂的编剧组组长吴荫循,后获得他的肯定,希望林白接受培养做编剧,但要求放弃高考,林白同意这一决定。但临近考试,林白还是参加了高考,去电影厂的事在等待中化为泡影,林白因诗歌抄袭事件而失去做编剧的可能,后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被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幸运录取。大学四年因为抄袭事件低迷不振,“一个人过度关注自己,四年都没有从自己的壳里钻出来,四年完完全全白过了。跟谁都不爱说话。跟人隔着一层雾,跟整个世界都隔着一层雾,而你整个人也都在雾中,这雾怎么都拨不开你根本也不去拨它”。⑤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書馆学系,同年分配到广西图书馆。1982年9月,林白独自一人游历西南的几个省份,在下雨且发烧情况下坚持登上峨嵋山金顶,这是她内心历程非常重要的一步,她以一种决绝的态度宣告了过去的逝亡。而后继续写诗,并于当年以本名林白薇发表诗作。

1987年6月正式调到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任编辑,她24岁到32岁是在南宁度过的,有三年时间住在南宁市人民公园的一处平房,后来才知父亲就葬在附近,“我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亏空,我知道一个人有父亲和没有父亲是完全不同的”。⑥她喜欢骑自行车走遍南宁,《北流》写到了这段南宁生活。林白19岁第一次出门被南宁震惊,但住了八年感觉一切都已司空见惯,“我觉得南宁的车站是这样小,街道是这样窄,河流是这样的浊,桥上这么多短,它的一切已太平凡”。⑦作为文学青年的她决计离开,于1990年3月借调到北京《中国文化报》任记者、编辑,自此远离了北流与南宁。林白对边地的出走其实是一代人决绝探寻的缩影,疏离、逃遁自是常态。

林白对母亲一度抛弃自己非常在意,《北去来辞》与《北流》都曾提及,2016年还写《其实》一诗表明态度,八十年代甚至写过诗歌《给妈妈的歌》呼唤良性的母女关系。林白与母亲的关系一度影响了她对北流的态度,逃离与出走就是自然的选择。19岁的抄袭事件同样影响深远,那种无形的压逼与文艺特质加剧了林白逃离的渴念,形成她不断出走的人生姿态,她小说的人物个性也常常与之匹配。《一个人的战争》主要写林多米对B镇与N城的逃离,抄袭事件与婚恋变故是其中的主因。

2001年林白曾说:“我成年以前并不喜欢自己的家乡,事实上我更不满的是自己的生活,我在成长中焦虑、烦躁、惊恐不安,时刻盼望着逃离故乡,到远处去。我从北流到南宁,从南宁到武汉,最后来到北京。”⑧此话表明生活影响了她对故乡的情感距离。但中外的文学史也已证明故乡又是很难逃离的,“我在广西的时候,广西是一块我身外的空间,我在其中走来走去,并没有感觉到特殊的意义。当我离开,这块完整的空间就变成了无数的碎片,它的点点滴滴从遥远的南方来到我的眼前与梦中,又在我的梦中变得无比巨大”。⑨于此可见她对故乡的复杂态度。2004年5月,林白调往武汉市文联武汉文学院任专业作家。2005年10月她写下“因为世界并没有给我故乡,只给了我武汉”的诗句,但就在这年她又回到广西,“在南宁开往北流的高速公路上,天上飘起了小雨,两边的红色泥土越来越鲜艳,农田、树木、房屋、和水塘,也在雨中飘动起来,情景和1998年那一次完全相同。这时候,所有忘记已久的感觉在瞬间复活”。⑩故乡又一次激活了她的写作。《北流》正文的引子“作家返乡”活动可以在林白2016年7月的诗歌《和朋友去北流南部》中看到,再次提示了作品与故乡的关联。林白的文友黄佩华曾写道:“对于我,那里的一切至今仍然充满神秘和诱惑。虽然我已客居异乡多年,但每一次踏上那片土地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每一次动情便演绎出一段我心中的文字。”11林白与故乡的关系也是如此。可以说,她从未远离故乡北流,写作也一直受惠于这片土地及其历史。

林白的北流书写是一种回归式的书写,从代号“B镇”(《一个人的战争》)到反称呼“南流”(《致一九七五》),再到北流成为关键词乃至成为小说名(《北流》),林白用近三十年时间完成了对故乡的整体性书写,她也历经了半辈子的找寻。林白对“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以及梦想与热情”特别在意,游云南时,“石阶隐藏在岁月中……使我记起童年的小镇,远去的故乡以及消逝的青春,它们像金沙混杂在灰色的沙滩上,而江水日夜奔腾,一去永不回”。12《虚构的茶花》写二十多年前北流的自然物象,一种叫老鼠脚迹的植物在作者的回忆中变身为茶花,带出作家念兹在兹的过往生活印象。《看望植物》更是把幼儿园的经历娓娓道来,足见儿时记忆的顽强,也见出林白与故乡的关系。这些散文都写于2005年之前,提醒我们注意林白对故乡既决绝又不舍的复杂态度。

林白常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小说,《天上掉下的表哥》(2013)、《一日三乡——山围、萝村、白马》(2013)提到《北去来辞》的局部原型,结合散文可以发现林白的写作越发贴近北流。《民国年间的校舍》(2013)写1970年代的中学生活,跟《白银与瓦》与《致一九七五》有诸多汇合之处,也提示读者北流曾经的辉煌,宁夏女篮与山西男排都到北流冬训,引起本地青年多少的艳羡。这是容县、北流等县城在前段历史的某种光辉,是值得用文学的方式去记录的,林白也越发意识到北流书写的可能与价值。在有替代物的时候故乡就会被遗忘,如拍电影的梦想让林白激动,“在黑暗中我是多么激动啊!我完全忘记平淡的小镇了,忘记我的沙街、我的学校,我的孤独,我的噩梦,忘记我自己又黑又瘦的样子。”13但最终,还是这些一度被淡忘的成为她反复书写的对象,并借用写作来返回故乡,写作对林白的意义与故乡的价值可见一斑。2014年林白谈及:“我大量写北流,如果我要写插队生活,还是写北流。我虽然不爱参加同乡聚会,也不回家,北流就是我的底色。”14这段再明白不过的夫子自道,让我们意识到林白终其一生都在讲述自己跟北流的复杂牵绊,我们终于等来《北流》。

三  林白北流书写的价值

年逾六旬的林白沉潜八年终成《北流》,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研讨会与评论专辑相继召开与推出。对她而言,写作是对自己的深情抚慰;对读者而言,有了新的阅读与言说的话头;在文学发展史上也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北流》的北流书写对林白及当代文学而言均有不凡意义。

第一,《北流》对林白的个人意义。从写作发生学的角度看,写作首先是对作家产生意义,这抚慰对林白至关重要。纵观林白创作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北流》一再描述和总结了此前多部小说出现的人物或情节,因此《北流》是一部总结式的作品,是她的结构性作品。可以说,林白即使停笔也不再遗憾,《北流》已留给当代文学关乎她个体生命体验的全部。林白有自己的趣味,对错失可心恋人的遗憾,对家史的啧啧称奇,对他人命运故事的概叹,对自我性格的多次反思,对历史细节的浓情蜜意都显示出她的趣味,这趣味伴其一生。

《北流》是一部林白真正直面、奋力书写北流的集大成之作。从长篇小说看,《一个人的战争》(1993)写大学生活与职场初期的经历,抄袭与遇人不淑是林多米的心理重负。《青苔》(1995)除对沙街的描摹外,用三个标题“家族的奇观”写小姑敏真的情感经历、湄同父异母的姐姐丹娅的革命与消沉、外祖母的家世与五个舅舅的传奇经历,开启了对母亲家族历史的探寻与征用。《北流》写了李跃豆八年的南宁生活:如何出版第一部诗集,与霍先自虐式的爱,对汪策宁的无果承诺,而这是《玻璃虫》(2000)所对应的故事时段。《致一九七五》(2007)是中学及插队生活的书写15,《北去来辞》(2013)的重点不在柳海红的家族故事,而是如何面对1990年代的生活。因此,《北流》延续了过去作品的线索,是一次集中书写。单从北流县城来看,《青苔》书写六七十年代的沙街生活,《北流》重述并接续其后的北流生活,甚至通过远照一家写最近的北流生活,既写北流的过去,也写它的未来。正如李跃豆在滇中之行感觉到的:“在半明半暗中她憬然有悟,原来,北流河跟着她,一直流到了丽江,又从丽江留到了滇中。”16幼时的种种场景与人事再次以记忆的方式浮现,林白在无尽的岁月之后确认自己跟故乡的关系。《北流》是林白对故乡北流的综合书写,它的成功稳固了林白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这对她意义重大。

《北流》是在回忆故乡的点滴生活,也是在讲述历史记忆,“在时间的最远处和最近处”个人与历史得以交汇,写出了几代人的岁月,这是《北流》的历史价值。《北流》是林白最为本色的一部作品,有对母系家族的直接书写,对北流生活的再次返顾,是一位经历过世事的女性切身体会的大汇总,写出了她在这个时代的百感交集。林白这一代出生于乡下的人受到外界的刺激与鼓动,成为成功出走的代表。那些老师、右派、下放医生与干部,再加上北流、容县的地理位置,林白当时的出走才成为可能。但这一代人的幸与不幸都在此,同代批评家已然意识到:“林白写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像植物一样生长过,像植物一样扭曲过。”17这确实是林白一直在努力呈现的。“《北流》几乎可以看作是林白所有著作。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经历了沧海桑田。这个沧海桑田不仅仅是作为故事,也不仅仅是作为叙事,而是作为一个人类的经验。”18《北流》的价值是在《北去来辞》之后直面北流的新变化并回应1990年代以后的历史生活,是对改革开放史的文学书写,这分历史感触带来作品矿层的多维与厚重。

第二,《北流》在当代文学史的价值。我们知道作家对自己作品的预期不仅对自己产生价值,往往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读者与更久远的生命力,一代代作家都为此努力,林白亦不例外。小说内容对林白是一种不得不写的宣泄,对小说形式的新尝试是其写作的主要特点与贡献。

通读林白作品可发现:片段式的写作手法是其小说的显著标志,个人经验是其作品的重要内核,这两者有时相互成全,互相缠绕。林白热爱片段,“片段使我兴奋,也使我感到安全”,《生命的熱情何在——与我创作有关的一些词》直接表明“碎片”于她创作的重要意义。且读者又总能在作品里读出碎片的味道,这与作家的自我阐释取得一致。《北流》的主体内容采取了“朝花夕拾”的写作方式,这种追忆的方式跟内容相互应和,北流的地理空间与历史胜迹都在作家的笔下复现。在李跃豆的追述与词典引导下,“场景和典籍是回忆得以藏身和施展身手的地方,它们是有一定疆界的空间,人的历史充仞其间,人性在其中错综交织,构成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人的阅历由此而得到集中体现”。19《北流》正是这样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人的阅历”也得到集中体现。林白延续了中国文学的断片传统,“断片最有效的特性之一是它的价值集聚性。因为断片所涉及的东西超出于它自身之外,因此,它常常拥有一定的满度和强度”20。她将构成B镇、圭宁、南流、北流史实的断片尤其是她无法割舍的“备忘小词典”那部分内容经过寻觅、打捞、组合、拼接熔铸为《北流》的主线,可以说《北流》“既是一部失落沉淀的历史,也是一部寻而复得的历史”21。这也是林白大部分小说的共有特点,已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可视为她对小说文体的接续创新。

小说写作中方志资源的借用及其启示是《北流》的又一贡献。中国文学强大的史传传统姑且不谈,近的就有萧红《呼兰河传》可引为比照。林白曾说:“如果要我列十本我最喜欢的书,一定是要有《呼兰河传》的。每当想起萧红,我就会找出这本书……但既然有《呼兰河传》,我就不要读《生死场》了。”22《呼兰河传》第一章写呼兰河的地理地貌、街道布局、气候、商铺建筑,第二章写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等风俗民情,第三章写家里的房子布局与家人的彼此关系,第四章写院子里的农业生活与租房客的生活,这前半部分的内容是林白爱读的,已明确告知我们林白的倾向性。萧红最后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23林白亦常提及“记忆”这一关键词,无疑表明她的创作心理跟萧红相近。

林白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过《北流县志》,作品确能找到地方志的写作体例的影响,“序篇:植物志”的一系列诗歌多次写到“无穷无尽的植物”便可视为是地方志书写体例的植物物产的介绍,“时笺:倾偈”把母亲娘家的历史与排行等人口的变动呈现出来,就是地方志人口篇的文学表达,我们也能从中概括出北流的大事记,时常提及的北流的街道布局、建筑变迁与名称异动,便是方志写到的历史沿革与建制改换,这些内容跟《呼兰河传》何其相似。而粤地方言的引入也能由此得到解释,粤语是林白的乡音,大学的古代汉语课告诉我们颇具古风的粤语是可以入诗文写小说的,因此她的尝试无需过分夸赞,好在《北流》做得恰到好处。

相比于叶兆言的历史作品《南京传》与邱华栋的非虚构作品《北京传》,林白的《北流》无疑与萧红的《呼兰河传》更为接近,它们的写作触动、艺术形式与基本内容更为相似。我们虽不至于将李跃豆等同于林白,但是林白那些深以为念的感触都已熔铸到李跃豆身上了。通读林白的小说可知,林白的写作与王朔、王安忆等人一道,都是在一再确认1950年代生人的各自遭遇与历史心情,诚如有论者指出的:“那些曾有的喧嚷与低语,总会以另一种方式潜伏于新一代的深处。对于未曾经历那个年代的读者来说,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自白。”24这或许是林白反复修改、多次添补《北流》的心理动因,也是《北流》超出地方志的重要因素,文学的力量由此显现。

注释:

①②③林白:《北流》,《十月·长篇小说》2021年双月号第3期。

④24孙郁:《〈北流〉札记》,《南方文坛》2022年第2期。

⑤林白:《长江为何如此远》,海豚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⑥⑦⑨121322林白:《秘密之花》,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第218页,第276页,第55页,第60页,第99页。

⑧林白:《内心的故乡》,载林白《枕黄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⑩林白:《致一九七五·后记》,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95页。

11黄佩华:《远风俗·后记》,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14蒋林:《作家林白:我写的东西应该是自己感受到的》,見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4/2014-03-25/197430.html

15甚至一些人物的名字与故事也重复出现,如文良波与雷朵、李飘扬与韩北方、吕觉悟、陈真金、罗明艳、冼小英(《致一九七五》);文良波与泽鲜、李跃豆与韩北方、吕觉悟、陈真金、罗明艳、卢同学(《北流》)。

16林白:《北流》,《十月·长篇小说》2021年双月号第4期。

1718分别为陈晓明、李敬泽的发言,见黄茜《将世界的丰富性寓于语言之中,林白最新长篇小说〈北流〉出版》,《南方都市报》2021年10月25日。

192021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34页、第90页、第88页。

23萧红:《呼兰河传》,《萧红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版,第306页。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王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