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源胃壁强化征”辅助CT诊断胃外生型间质瘤框架

2022-11-3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1期
关键词:胃壁起源胃肠

卢 娴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影像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胃肠间质瘤是常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之一,其在整个胃肠道肿瘤中占到2.0%~3.0%。结合关于胃肠间质瘤的研究分析,其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此后,在病情逐步加重的情况下可出现相关症状表现,如腹部肿块、胃部疼痛、胃肠道出血等。通过对胃肠间质瘤的早期诊断可更好地帮助患者进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因胃肠间质瘤病变区域以及发病位置较特殊,增加了临床术前病理诊断难度。胃肠间质瘤诊断中可使用消化道钡餐,不过消化道钡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漏诊、误诊情况,影响部分患者的早期治疗[1-2]。现阶段CT诊断技术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逐步得到应用,也是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不仅可明确病变部位,还可明确病变类型,并可用于鉴别诊断相关疾病。随着对胃肠间质瘤研究的深入,依据病变与胃壁位置关系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即腔外型、腔内型、壁间型、哑铃型。腔外型胃肠间质瘤在逐步生长并同邻近脏器间隙消失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起源脏器出现偏差,影响到实际诊断结果,增加实际误诊风险[3-4]。为更好地进行胃外生型间质瘤与其他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有效指导患者综合诊治,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起源胃壁强化征”辅助CT诊断胃外生型间质瘤的有关内容予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3月—2022年3 月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外生型间质瘤的患者为观察组;选取收治的30例邻近脏器起源肿瘤且与胃壁脂肪间隙消失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49.73±6.45)岁;病灶直径3.52~15.00 cm,平均(5.26±2.12)cm。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9.78±6.46)岁,病灶直径4.58~13.52 cm,平均(6.18±2.25)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并确诊;②不同患者均有术前CT检查记录,对应检查结果记录完整;③起源判断难度较大,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应诊断结果不明确;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急危重症患者;②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③精神异常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CT检查,所用仪器为GE 64排螺旋CT,检查前指导患者常规禁食8 h,对疑似病变患者可在检查前15 m i n左右注射10 m g山莨菪碱,检查低张起效,并口服产气剂3~6 g,便于通过充盈胃肠道提供有利的后期检查条件。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检查,设置好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电流140 m A,层厚5 m m,层间距1 m m,螺距1.0,重建层厚0.625 m m。检查前指导患者进行屏气训练,更好地配合后续检查。本次检查中的扫描范围在膈顶到盆底,完成常规CT检查后,继续对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检查,具体需要在常规CT检查结束后,通过高压注射器注入碘海醇,浓度为320 m g/m L,整体用量为80~90 mL,按照3.0 mL/s速率予以注射,并在注射完成后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注射完成后40 s进行动脉期扫描,注射后70 s进行静脉期扫描。在获取相关影像资料后,利用后处理技术进行不同影像学资料的总结与分析,依据处理后的影像资料实施评价。

CT扫描后将获取的薄层图像发送到对应工作站,综合CT检查后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进行影像学资料与征象检查。薄层图像检查中观察病灶是否与胃壁贴近,判断影像学检查中有无“坏死囊变极性”“起源胃壁强化征”表现。其中动脉期肿块相邻胃壁出现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胃壁,则将其定义为“起源胃壁强化征”;如果存在坏死囊变成分,且成分分布存在偏向性,囊性坏死成分主体会偏向或偏离胃侧,又或者没有极性分布特征,则将其定义为“坏死囊变极性”,综合根据影像学资料做出判断。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病灶实性成分CT值;②病灶长径、动脉期、静脉期对应CT值;③动脉期肿瘤相邻胃壁局限高强化比例;④坏死囊变极性分布特点;⑤影像学资料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实性成分CT值

观察组患者病灶实性成分CT值范围在40~59 HU,平均(44.31±3.18)HU;对照组患者病灶实性成分CT值范围在32~65 HU,平均(42.95±4.35)HU,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2,P=0.086>0.05)。

2.2 病灶长径、动脉期、静脉期对应CT值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灶长径、动脉期、静脉期对应CT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病灶长径、动脉期、静脉期对应CT值分析( ± s)

表1 病灶长径、动脉期、静脉期对应CT值分析( ± s)

组别 病灶长径/cm 动脉期/HU 静脉期/HU观察组 5.26±2.12 70.21±5.18 82.38±6.25对照组 6.18±2.25 68.91±7.35 79.85±10.29 t 1.630 0.791 1.151 P 0.054 0.216 0.127

2.3 动脉期肿瘤相邻胃壁局限高强化比例

观察组动脉期肿瘤相邻胃壁局限高强化占比为63.33%(19/30),对照组动脉期肿瘤相邻胃壁局限高强化占比为0.00%,观察组动脉期肿瘤相邻胃壁局限高强化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05,P<0.05)。

2.4 坏死囊变极性分布特点

观察组在坏死囊变极性分布方面,9例分散不定、4 例偏向胃壁侧、17例偏离胃壁侧。对照组在坏死囊变极性分布方面,10例分散不定、12例偏向胃壁侧、8例偏离胃壁侧。观察组患者中对应的坏死囊变极性成分主要分布在偏离胃壁的相关肿瘤病灶内。

2.5 影像学资料分析

3例胃间质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以及影像学表现见图1。观察组患者通过实施CT检查,可见病变区域呈现出圆形、类圆形包块,通过增强扫描可见患者的动脉期、门静脉期有明显的强化表现。病灶则处于腔外生长,整体密度相对均匀,但是强化不均匀,与邻近正常组织边界清晰。

图1 3例胃间质瘤患者CT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胃肠间质瘤作为常见病,需要重视早期诊断,便于更好地指导患者及时进行疾病治疗干预。整体而言,胃间质瘤有多种诊断方法可供选择,比如细针穿刺、胃镜活检、基因检测等,但是不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均存在局限性[5]。较多医院并不具备基因检测条件,细针穿刺、胃镜穿刺属于有创操作,而且因为胃肠间质瘤可在多个区域发病,并在胃部较常见,使得上述方法在术前诊断中具有较大的难度,整体而言,影像学方法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更有应用价值,为疾病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结合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研究,通过CT检查可见病灶形态、位置、边界条件、血供情况,也可在常规扫描基础上实施增强扫描[6]。病灶区域可因出血、坏死、囊变等原因,造成局部出现不均匀强化。部分胃肠间质瘤起源较准确,实际临床诊断难度也较低,但是部分病灶体积较大的情况下,可对邻近组织产生影响,如脾脏、肾上腺、肝脏、胰腺等,上述相关组织受到病灶的影响与压迫,致使组织之间的脂肪间隙变小,甚至消失,不易对起源作出准确判断。部分学者在文献报道中指出[7-8],胃肠间质瘤患者中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在影像资料表现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包括病灶边缘、病灶形态、病灶生长方式、增强扫描后病变的强化程度等,依靠上述信息可用于胃肠间质瘤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动脉期肿瘤相邻胃壁局限高强化占比为63.33%,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应动脉期肿瘤相邻胃壁局限高强化比例更高,分析可能是因为外生型胃肠间质瘤在生长中需要大量供血,从而使得血供丰富。从胃外生型间质瘤起源方面分析,胃壁肌层卡哈尔(Cajal)细胞是其主要来源,且胃壁内血管为其提供初始阶段所需要的血液。随着病灶直径的不断增加,其所需要的血液量也在持续增加,相应的对供血血管提出来更高要求,表现为起源区域内胃壁内血管不断增加与扩张。此时通过对其实施CT检查,可见局部存在明显的强化表现,并且较邻近区域正常胃壁的强化程度更高。对照组患者在CT检查中,如果病灶起源于肝脏或者起源于胰腺位置,检查中无高强化表现,即在邻近脏器起源肿瘤与胃外生型间质瘤诊断鉴别中,上述征象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即“起源胃壁强化征”可辅助CT诊断胃外生型间质瘤的诊断与其他肿瘤疾病的鉴别。实际诊断中部分胃外生型间质瘤通过CT检查,并没有在动脉期肿瘤相邻胃壁出现局限高强化,分析可能与不同患者本身病情较轻有关,病情较轻时供血动脉扩张也较少,降低了CT检查的敏感度,影响到实际征象的显示与检出,影响到实际的鉴别与诊断价值,可能需要借助MRI等进行联合诊断,更好地显示病灶信息[9]。从坏死囊变极性分布特点方面分析,大多数胃外生型间质瘤坏死囊变成分偏离胃壁侧,分析可能是受到不同病灶本身血供不平衡、病灶生长速度等影响[10]。胃外生型间质瘤供血主要来源于胃壁侧动脉,从理论上分析,病变与胃壁区域越靠近,相应的供血也会越丰富,有丰富的供血会降低缺血与坏死风险。反之,如果病变与胃壁区域距离较远,其供血会受到影响,也可能会因为供血与肿瘤实质出现不匹配,造成坏死囊变,实际在本次分析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坏死囊变极性分布特点方面差异较小,分析可能是因为胃外生型间质瘤具有特殊的行为特征,同时整体研究中收集的样本量较少,这也会对实际的研究结论产生影响。整体而言,“起源胃壁强化征”在CT诊断胃外生型间质瘤期间可提升诊断的特异性。

本次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次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部分患者可能并未严格按照检查方法要求进行操作,影响实际诊断结果;其次,本研究中纳入研究样本量较少,小样本研究很容易在研究中出现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对实际研究结论产生影响;最后在实际CT检查中,胃壁充盈后厚度也较小,起源于胃壁高强化征象表现主要判断来源于主观判断,影响整体效果。基于上述不足,后续研究中应开展前瞻性研究分析,同时确定出对应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实现CT检查过程中的标准化,同时增加样本容量,依靠大样本为临床同类问题的诊断提供依据;对于医务人员而言,需要注重对胃外生型间质瘤使用CT诊断中影像学资料以及征象表现的分析,提高自身综合诊断业务能力,减少主观因素对实际检查与诊断的影响。

综上所述,CT诊断胃外生型间质瘤过程中,“起源胃壁强化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胃壁起源胃肠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圣诞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人到底会不会撑死
万物起源
空腹
胃肠病糊上就好
胃真的会被撑大吗
保健图话:胃肠病人日常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