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企业道德建设:前提、困境及出路

2022-11-30靳欢欢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企业

靳欢欢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也从高速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这一历史性转变不仅对宏观的经济建设提出了高要求,同时也必然涵盖了中观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微观的企业高质量发展。因此,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牵涉到整个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依靠于现实的生产资料,更需要重视起价值上的道德精神,以此才能发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真正社会效应。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企业道德建设的前提是什么?企业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是什么?而面对这种困境,我们又要采用何种手段使企业走出道德建设的困境?搞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们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前提:企业道德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一般认为,企业与道德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是相互排斥的东西。其实不然,企业虽然是一个经济实体,它的活动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如果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只单纯追求利润的行为主体,不仅不符合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诉求,也没有认识到新时代对企业道德建设的迫切吁求。

(一)内生性: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道德

道德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考虑和关注的因素,其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项现实的物质利益,在企业向内的管理,向外的经营以及其整体社会定位上,始终内涵着道德的要求。

1.道德是企业内向管理的协调手段

企业内部管理的实质就在于以有效的内部协调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而在各种资源要素之中,主要包括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问题,后者是最根本的问题。那么在管理中就要以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为根本,因此,除了硬性的企业制度外,还要发挥一切软性的精神要素如道德、情感等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深层次管理与协调。在2019年的车市寒冬时期,东风日产不仅销量增长,而且市场占有率也在进一步提升,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东风日产企业文化的强大之处在于激活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每位员工都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和命运共同体,大家同舟共济,休戚与共,一同驱动这艘大船平稳航行。”[1]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在社会高竞争下获得发展,就必须重视内部管理程序和手段的道德要素,以职工为中心进行管理,尊重职工的工作需求,实现职工的人生价值,促进企业和人员共同发展。

2.道德是企业外向经营的竞争资本

企业经营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外部环境为范围的一类交往活动,因而它并不等同于企业管理,从道德关系上讲,前者偏向于对外的道德关系,后者偏向于对内的道德关系。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益,但是企业绝不是利益的“孤岛”,利益的获取必然牵涉市场上的其他经济主体。因而,企业必须调动其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本来参与市场经营,抛开企业的现实物质基础外,在企业丛林中,企业的道德形象是企业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企业的评价已经不单纯是产品的技术性,而是包含了更多的价值和道德内容。新时代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是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消费者在市场上的选择多元化为企业的经营提出了难题。而企业要想赢得消费者和市场,就必须将道德作为资本纳入经营的范畴之中。所以,道德不仅能规范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也是企业参与有利的市场竞争的无形资本。

3.道德是企业社会定位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企业家座谈会上说:“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任何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都是社会的企业。”[2]从宏观意义上讲,我国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活动主体,也是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公民,企业的发展目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是统一的。因此,新时代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坚持社会价值本位的生存发展理念,将自身置身于整个社会发展大局之中,以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进步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我国各行企业的基本运转都遭到不同程度的重创,但也有企业积极参与物资捐赠、扩大公共服务、保证供应链稳定等工作,这些企业不仅在为自身的发展赢来了广大消费者的敬佩与信任,同时也为社会秩序的稳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而,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获得自己既得的利益,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发展去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其利益的获得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才是合乎道德的,同时也是合乎理性的。

(二)外生性:新时代新征程离不开企业道德

走入新时代,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将背负新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以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企业道德的作用。

1.企业道德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3]即同物质生产一样,精神生产亦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现实社会生产的重要方面,更是促进社会生产迈向更高水平的一大重要因素。新时代下,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物质生产的进步,同时也要求精神生产的进步。作为经济生活的基本单元,企业的道德、品格和文化等精神生产要素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起着直接作用,还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间接作用。在中国经济实现转型,社会实现转轨的过程中,企业道德生产力作用愈加明显。相反,如果企业没有道德,企业就不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经济生活也会陷入扭曲和混乱。“互不信任、徇私舞弊、姑息养奸、坑蒙拐骗犹如流沙,在流沙上面不可能建起任何经济体制的大厦。”[4]因此,在现阶段加强企业道德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在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能促进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企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方面的集中体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包含着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最终定然落实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层层面面。在经济生活方面,随着新时代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不断渗透和支配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包括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和家庭等各个方面。不难看到,出于利益驱动,很多缺乏道德建设的企业在市场化经济潮流中不断沉沦,造成了一系列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和谐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绊脚石。同时,这种经济上的非道德现象也助长了社会上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导致社会道德崩塌、社会秩序不稳、甚至社会发展停滞。因此,在经济领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企业道德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带动,同时,企业道德的建设也为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和落实提供了助力。

3.企业道德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条件

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什么才是美好生活?“只有人际和谐和美、人我共生共在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而人际和谐和美、人我共生共在的生活是建立在自由和道德的基础上的,因此,作为一种全面自由发展的生活,美好生活必定是崇尚自由、遵守道德、合乎伦理的生活。”[5]即,“美好生活”一词不仅代表了对人们在经济、文化和精神等生活世界里发展状况的事实评估,更代表了对人们在经济、文化和精神等生活世界里求真、向善、崇美的价值诉求。因此,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实现不仅要落实在高水平的物质基础建设上,也要重视起“美好生活”的道德维度。在现阶段,由于企业道德建设的不完善,给社会带来了大量不良风气,使人陷入“非人”的异化状态,大大降低了人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条件,就此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只关心物质利益的积累,它同时也在乎人的精神世界的充分与完善。新时代下,我们必须以道德规范来调节经济行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非道德现象,以使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困境:企业陷入道德贫困化

表面上看,经济领域可以不谈道德伦理,但假疫苗、夺命婴儿车、天价口罩、泔水奶茶等事件层出不穷,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经济生产领域虽然创造财富,但却缺乏价值指向而陷入了经济上的道德贫困化,这种“贫困”为企业等经济主体提供了将利益至上而道德等而下之的所谓正当性,造成了一系列危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和谐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绊脚石。

(一)道德贫困化:现实表现

1.不尊重职工

从内向管理来看,企业的道德贫困化表现为企业不尊重职工。近年来,部分企业为了压缩劳动成本以获取最大化的市场利益,忽视了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的道德性与和谐性,“打工人”频上热搜,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企业不尊重职工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典型方面:一是企业没有按照相关劳动法规对待员工,没有尊重和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甚至作出一些有损员工生命与健康的决策。如企业非法雇佣童工或身份不明人员、与员工签订不平等合同、强迫员工加班加点且不按规定支付相应报酬、让员工在有损健康的工作环境中工作等;二是企业没有协助员工制定和实现职业规划,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表现出冷漠旁观的态度,只注重员工的业绩给企业带来的短期效果;如有企业对员工采取放养态度、没有制定合理的员工上升渠道等;三是企业将员工当作是企业盈利的工具人,仅关心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不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据国内媒体报道,贵州某企业对业绩不佳的员工罚吃蚯蚓、湖北某企业员工排队被领导扇耳光、江苏某企业发员工证件时随手扔在地上……此类事件在市场上不可枚举,而企业的这些行为不仅造成了企业与员工的对立,更使其自身的发展陷入桎梏。

2.不诚信于市场

从外向经营来看,企业的道德贫困化表现为不诚信于市场。“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从本质上来说,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易关系,但在新时代的今天,这种交易关系并不表现为纯粹的钱货两讫,相反,它要求各市场主体必须发挥道德作用,以此来建立交易双方的互相信任,因此,企业对市场的诚信是企业得以立足的生命所在。

而企业对市场的不诚信首先体现在企业对消费者的不诚信。企业在产品生产时疏于质量管理,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或者对所卖产品进行虚假宣传。但是如此举动必然遭到消费者的抵制。如前几年国庆期间,国人“疯抢日本马桶”事件引发公众讨论,对此,格力集团董明珠女士认为,此类现象是我国企业不诚信消费者的典型案例,企业一定要靠产品的好质量吸引消费者,而不是靠花哨的广告包装;其二,企业对市场的不诚信还体现在企业对其他企业的不诚信。一般来讲,企业双方或多方达成合作是为了节省资源以获得共同的利益,但是仍有企业在合作之间为牟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及合作方的利益,存在不及时履约,拖欠款项等行为。甚至有部分企业在与同行竞争时利用伪商标、窃取商业机密、恶意收购等不良手段,严重影响市场生态,同时也影响自身声誉,得不偿失;其三,企业对市场的不诚信还体现在企业对政府的不诚信。政府对市场有宏观调控的职能和作用,和谐的政企关系能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建立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但是依然有企业试图挑战政府权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逃税漏税现象日益严重,财务失真情况也较为普遍,这些现象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还使国家流失了大量税收。

3.不履行社会责任

从社会定位来看,企业的道德贫困化表现为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我们并不苛求于对企业社会责任划分出清晰的概念范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面对的对象定然是与企业发生关系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微观可以到每一个具体的消费者,宏观则是整个社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企业的道德性是由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来体现的,企业在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体现自身经济本性时,应该发挥道德作用,重视社会公共利益,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然而,根据《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0)》,中国企业300强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只有36分,整体处于起步者阶段,超四成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低于20分,仍在观望状态。这说明,在现实社会中,部分企业在利益的诱惑下并没有承担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也表现在了企业日常的内部管理和外向经营活动之中,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一些不道德行为外,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还表现在企业发展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从自然中获得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理应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道德原则,但是部分企业只顾私利不顾后果,在生产中滥采滥用自然资源,排放工业生产的废气废料,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危害了周围人的身体健康。

(二)道德贫困化:深层原因

1.内因:企业自身道德意识淡漠

从内部原因来说,企业自身道德意识淡漠。新时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活力不断被激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财富,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社会道德意识淡漠,助长了各经济主体的功利思想,这一点在企业的发展中尤为明显。而在企业内部,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经济活动运行的指挥者和决策者,“作为主要决策的制定者,管理者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为公司建立伦理形象。管理者,特别是顶层管理者所秉持的价值,将为在公司工作的其他人树立榜样。”[6]实际上,摆在企业家面前的不仅有法律底线,也有道德底线。很多企业家错误地认为,逾越法律底线为法律所不容且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而打破道德底线则不是那么“不可承受之重”。出于利益的驱动,部分企业家轻易越过了道德底线,不仅毫无心理负担,反而认为道德不是企业经营该考虑的内容,做出一些损害职工权益、行业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非道德决策。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道德文化建设对企业整体的道德责任意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道德的企业文化能够约束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行为与理念,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调节和导向作用;非道德的企业文化放纵企业领导者滥用自身职权以满足私利,导致企业职工遭受压迫严重,劳动关系愈加对立紧张。因此,当企业领导者自身的道德素质较低,企业内部文化低劣时,企业的道德更是无从可谈。

2.外因:法律机制、公共舆论和社会道德风气之影响

从外部原因来说,法律机制、公共舆论和社会道德风气都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道德的贫困化。一般来讲,法律是道德对人的最低要求,法律能够对企业等经济组织在市场上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到最有力的约束效果。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始终敬畏法律、坚守底线。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涉及到一系列的历史和伦理问题,有关企业经营活动的法律机制并不完善和健全,法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约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严肃的执法过程也遭到了来自各方因素的压力和挑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致许多法律和法规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发挥其功能,为企业的非道德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通道和空间。

公共舆论是另一个影响企业道德贫困化的社会因素,它指的是社会公众公开表达的某些言论和意见,因此,公共舆论天生就带有对社会事件的导向和监督功能。新时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放大了公共舆论的影响能力,当企业陷入道德贫困化,公共舆论不仅充当了揭露此类事件的传播工具,更能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公众产生导向和压制作用。然而,舆论传播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模糊性,在网络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通常难以对舆论的真假进行分辨,也容易被资本运作的舆论带走方向,对企业不道德行为作出错误的判断和认识。

此外,个体的道德意识根植于社会整体的道德风气,所以,社会整体的道德风气也能够塑造企业的道德理念和经营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社会道德风气产生了负面影响,助长了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反而与社会不良道德风气“同流合污”,明目张胆地采用非道德的管理和经营手段,成为助长社会不良风气的“帮凶”。

三、出路:价值驱动与法制调控

道德首先是一种精神性、意识性的存在,但是道德并非是某种神秘主义的东西,它为人的生活和行动提供向善的规范和准则,并通过人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人、塑造人,因而它又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所以,道德不仅要求人的精神上的认同,它还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地践行道德的要求。因此,企业要走出道德贫困化的困境,一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和渗透企业价值观,使企业做到道德自律;二是要通过法制调控促进并落实企业道德法制化,使企业行为受到道德他律的约束和管控。只有自律和他律双重并举,才能真正在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重建道德坐标,走出道德贫困化。

在改革的思考中,宏观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是首要的,当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大传播”。所谓大传播指的是突破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为传统媒体培养人才的既有设定,以更大格局、更广视野和更新技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扎实传统传媒素养,又具备互联网思维、了解智能传播技能、具备网络传播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个人才不仅仅是新闻传播人才,更是社会传播人才,是能够适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适应各社会组织(包括传统媒体)各类传播所需要的广义的传播人才。

(一)价值驱动:道德自律

价值驱动,即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对企业的价值观进行审视和构建,从而以向好的价值力引领企业更好发展。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柱,纵观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具备自己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有良与不良之分,良性的企业价值观犹如船之双浆,始终为企业的发展蓄力引航,不良的企业价值观则会将企业的发展引入歧途,伤人损己。

1.前提条件:企业价值观的内容构筑

发挥价值驱动作用的前提,即需要企业构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基本的价值规范、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道德要求统一在一起,它的培育必然要落实在每一个社会主体的实践之上。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担当。而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就已经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领域中去。具体说来,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市场环境,企业要爱国守信,树立大局意识,将自身的小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大发展之中,用实干将企业转化为助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新力量;同时,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对内体现为以职工为中心,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对外体现为以消费者为导向,重视消费者的需求,真诚服务,质量至上;另外,企业还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有所得,理应回报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必要条件:企业价值观的制度渗透

发挥价值驱动作用的必要,则在于企业价值观念的实践性渗透。一方面,是企业个人的素养渗透。近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文章中,“企业家精神”被多次提及。而在企业道德的价值驱动方面,“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必不可少。新时代企业领导者需谨慎自身的行为的决策,培养和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发挥企业领导者践行企业价值观的模范作用。同企业的领导者一样,企业职工也是企业价值观的实现者,没有员工对企业道德价值的认同和践行,企业道德建设只能是空谈。因此,注重对企业职工的道德培育也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规范的制度渗透。毕竟“成功企业经验证明,一个企业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企业需要建立完善、规范的道德伦理制度,使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道德行为由原来内在的价值观念来约束和调节的方式,转化成为由外在的制度规范来加以约束和调节,从而为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道德意识打上有形的规范和制度的烙印。企业价值观制度化的同时,也在实现制度的价值化,使职工行为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以此来引导和规范他们日常的工作方式,以发挥和实现价值驱动的导向作用,帮助企业培育和践行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理念,在精神层面上走出企业道德贫困的困境,从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秩序的完善。

(二)法制调控:道德他律

法制是成文的道德,在社会上没有纯粹无道德的法制,也没有纯粹无法制的道德。实践证明,企业要走出道德贫困,既要有价值上的道德取向,也要有道德上的法制保障,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孤掌难鸣。这是因为,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是有限的,企业需要外在的共同认可的法律制度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矫正自身的非法非道德行为。走入新时代,必须以法制承载道德观念,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体现到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之中,以法制的力量引导和监督企业的道德实践,从而巩固法制尊严,维护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1.前提条件 :企业道德法制化

法制建设的不完善助推了企业道德贫困化的产生和恶化,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法制建设是企业走出道德贫困化困境的重要条件之一。而随着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相关企业道德的法律法规制度已经基本健全。2021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民法典》,同时废止《合同法》、《物权法》在内的多部法律条文。从总则编到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等,《民法典》不仅确立了公平、平等、诚信、绿色等基本道德原则,也对企业运行、劳工、合同、借贷等行为的道德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民法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企业的法制约束,但是它始终不是专门针对企业经济行为的企业法典,而其他《公司法》、《劳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条文也同样只是对企业的相关活动进行了宏观规定,对企业道德建设的具体实践规定仍有一定制度上的缺失。因此,应该推进企业道德行为法制化,以促进企业道德建设为中心制定专门针对企业的企业法典,以改变我国企业道德贫困化严重的现象。

2.必要条件:法制的行之有效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7]法制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制的有效实施是矫正企业不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但在目前法制实践中,执法人员权钱交易现象严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问题仍旧突出。执法人员在公共事务中的随意性和功利性夸大,会导致司法和政府的公信力降低、公众对司法和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因此,加强执法人员的公正执法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执法人员是具体执法过程中的主宰,以其自身的执法理念指导着执法事件,因此,执法人员只有坚持公正执法理念才能在自身的价值选择和面对利益冲突时选择正确的立场。”[8]而要提高执法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执法水平,有关机关应当对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作风、遵纪守法等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要定期开展奉公守法教育,建立日常培训和考核制度。无论执法人员故意与否,只要在执法过程中出现失德违纪行为都应该追求其责任。

此外,法制落实的关键还在于加强监督和奖罚力度。监督行为是奖罚行为的前提,奖罚行为是监督行为的后果,二者统为保障法制有效实施的“守护神”。一方面,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在社会上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应该受到公众和法制的监督。因此,不仅要加强各级人大、公检法和行政部门等机关的法制监督功能,还要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对企业不道德行为公开曝光,使企业承担相应的后果。同时也必须清楚,企业发生不道德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对经济利益的狂热追求。面对频繁发生的企业道德贫困化现象,应该抓住这一利益痛点,通过立法加大赏罚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对守德守法的企业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给予褒奖,对违德违法的企业要在法条中明文规定所应受到的惩处及程度,且其程度要大于其违法违德行为所获得的收益。以此才能从根本上震慑违德违法企业,约束这些不良企业守德守法。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企业
企业
我的价值观
企业
企业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