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2-11-28陈鑫球任悦怡李玉英孙锋赵永昌金鑫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2年5期
关键词:肛管肛瘘瘘管

陈鑫球,任悦怡,李玉英,2,孙锋,2,赵永昌,2,金鑫,2△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40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 广东广州 510405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之间形成的一种异常通道,其发病率在国内约占肛肠疾病总人数的1.67%~3.60%[1]。根据瘘管的走行与肛门括约肌之间的关系可将肛瘘分为4类,其中括约肌间型肛瘘较为常见。大部分括约肌间型肛瘘的瘘管从内口穿过内括约肌后,沿括约肌间平面向下延伸,开口于肛周皮肤。而少部分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后,主瘘管沿着括约肌间平面向上延伸,瘘管顶端可达到或高于肛管直肠环水平,此类病变称为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2]。手术是治愈肛瘘的主要方式。手术治疗的原则是消除瘘管,防止复发,保护括约肌功能[3]。肛瘘切除术或肛瘘切开挂线术是临床上治疗高位肛瘘的常用术式,虽然疗效确切,但患者术后仍存在大便失禁的风险[4]。因此,如何提高肛瘘的治愈率,尽可能地保护肛门功能一直是肛肠外科医师面临的难题。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括约肌间隙感染是大多数复杂性肛瘘发病的重要原因[5]。几乎所有复杂性肛瘘均有括约肌间隙的感染。外国学者Grag[6]认为括约肌间隙的感染灶就像密闭空间的脓肿,只有将其打开并充分引流,才能有效地根除感染,提高肛瘘的治愈率。因此,Grag提出了一种新的保留括约肌的术式来治疗复杂性肛瘘,即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ansanal opening of intersphincteric space,TROPIS)。TROPIS经肛入路,切断部分内括约肌,打开括约肌间隙,清除括约肌间原发感染灶,保持创面引流通畅直至创面愈合,从而提高肛瘘的治愈率。目前,关于TROPIS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笔者科室采用TROPIS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的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ROPIS治疗的28例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24~54岁,平均年龄为(39.5±9.0)岁。括约肌间马蹄形肛瘘6例,括约肌间马蹄形肛瘘伴肌间脓肿形成5例,括约肌间型肛瘘伴分支瘘管形成9例,括约肌间型肛瘘伴肌间脓肿形成8例。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对治疗内容知情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Morris分型[7](表1)中的2型,且术前直肠肛管MRI诊断为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2)年龄18~55岁,性别不限。(3)临床资料完整。(4)患者依从性好,能配合完成随访。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既往有肛瘘手术史。(4)因结核、克罗恩病导致的特异性肛瘘。(5)合并其他肛门疾病,如结直肠恶性肿瘤。

表1 Morris分型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直肠肛管MRI以明确内口的位置及瘘管的走行。术前均行清洁灌肠,并于术前半小时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感染。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位高年资肛肠专科医师完成。

1.3.2 手术方法 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满意后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结合术前查体(图1A)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图1B),用外科牵开器暴露肛管及末端直肠,显露内口及术野。于内口下方括约肌间沟处作一纵行探查切口,显露并打开括约肌间沟,使用弯血管钳伸入括约肌间隙(图1C),在左手示指引导下向上探查括约肌间瘘管走行,并从内口穿出,沿着弯血管钳逐层向下切开内口、肛管黏膜及内括约肌,打开括约肌间隙(图1D),暴露原发感染灶,沿括约肌间隙向两侧弧形扩大切口,向上扩大切开括约肌间后深间隙,充分地搔刮、清除肌间感染灶。予以碘伏冲洗创面,于括约肌间两侧创缘行袋状缝合(图1E、图1F),使创面引流通畅。检查术后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予以明胶海绵,塔型纱布加压包扎。

图1 术前检查所见与手术过程

1.3.3 术后处理 术后当天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感染1次。清淡饮食,保持排粪通畅,每日便后熏洗坐浴,每日两次;坐浴后创面常规换药处理,保持创面引流通畅直至出院。出院后门诊随诊换药,直至创面愈合。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中肛瘘疗效标准,于术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定。①痊愈指症状、体征消失,创面完全愈合;②显效指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创面未完全愈合;③有效指症状、体征有所好转,创面未愈合;④无效指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术后随访6个月,若术后创面愈合后再次出现肛周肿痛、流溢脓水等情况,行直肠肛管MRI明确是否复发。

(2)肛门功能: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根据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表[9]对患者进行肛门功能评估,具体以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诊等形式进行。该评分包括气体、液体、固体失禁、卫生垫使用及生活方式改变共5个项目,每项0~4分,总分为20分。0分为正常,20分为完全失禁,分值越高表示肛门失禁程度越严重。

(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肛门狭窄,创面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符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L,QU)表示,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研究共纳入28例患者,痊愈28(100%)例,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

2.2 肛门功能

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Wexner肛门失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术前与术后3个月Wexner肛门失禁评分比较 分,M(QL,QU)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出现创面渗血,予以塔型纱布压迫止血后无明显渗血,其余患者未见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高位复杂性肛瘘因瘘管走行曲折、复杂,与肛门括约肌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其诊治一直是结直肠肛门外科医师的一大挑战。随着肛瘘微创手术的兴起及保留括约肌理念的提出,一些较为新颖的括约肌保留术式(如肛瘘栓、VAAFT等)被用于治疗复杂性肛瘘。然而,该类术式通常只是简单地闭合内口,并未打开括约肌间隙对病灶进行持续、充分的引流,术后复发率较高[10],治疗效果不理想[11-12]。而TROPIS经肛入路切断部分内括约肌,打开内外括约肌间隙,将密闭的括约肌间隙转化为开放性创面,清除感染灶,保持创面引流通畅,实现创面二期愈合。当括约肌间发生感染,创面的二期愈合要优于一期愈合[13]。即使括约肌间的感染扩散至外括约肌,TROPIS也无需切开外括约肌,很好地保护了肛门功能。

本研究中,28例接受TROPIS治疗的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的患者均痊愈(28/28),随访6个月未出现复发。但在随访的过程中发现,28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研究表明,肛管手术是导致大便失禁的重要原因,其与内括约肌损伤有关[14]。内括约肌作为肛管周围肌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维持着55%~85%的肛管静息压,在肛门自制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5]。据文献报道,在括约肌间型肛瘘的治疗中,经肛切断内括约肌,完整保留肛门外括约肌,打开括约肌间隙,导致大便失禁的发生率约为50%[16]。因此,本研究患者术后1个月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可能与手术切断部分内括约肌有关。但是这种大便失禁的表现似乎是可逆的,患者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良好,中位Wexner肛门失禁评分为0(0,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Grag[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原因可能与术后创面愈合的过程中,内括约肌功能被代偿有关。此外,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创面渗血,予以塔型纱布压迫止血后出血得以控制,其余患者未见相关并发症。综上所述,TROPIS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对肛门功能影响较小。

本研究纳入的高位括约间型肛瘘患者中多伴有分支瘘管的形成,术前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无法明确瘘管走行。MRI对于软组织分辨率高,能较为准确地显示内口、瘘管走行及瘘管与肛门直肠周围肌肉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术者完成瘘管的完整切除[17-18]。因此,术前对患者行MRI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研究采用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评估肛门功能,未对患者行肛门直肠测压。肛门直肠测压作为评价肛门自制功能的重要参数,可以有效地反映肛门括约肌功能状态及评估手术疗效,因此未来临床研究可从术前及术后对患者行肛门直肠测压并结合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对肛门功能进行全面评估,以期得到更加客观、真实的结论;(2)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未设立对照组,后期仍需进行大样本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探讨TROPIS的疗效。

利益冲突声明 全体作者均声明不存在与本文相关的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肛管肛瘘瘘管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并行导丝法在更换肾造瘘管中的应用:附33例次报道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改良扩大根治术治疗合并感染的先天性耳瘘管48例观察
肛瘘相关性鳞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