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国才教授从血瘀论治不寐经验总结

2022-11-28刘洋潘立民刘一潼

中医药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香附血府逐瘀汤瘀血

刘洋,潘立民,刘一潼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13;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3.大庆第四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453)

不寐,亦称失眠、不得卧、不得眠。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1]。据有关方面调查研究指出,中国成年人倍受失眠困扰,失眠率高达30.2%以上[2]。失眠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尤其是久治不愈的老年患者,非常痛苦。王国才教授依据现代医学失眠症的分型,即原发型、精神病型、精神药物型、抑郁型、焦虑型、躯体疾病型、应激型[3]结合“久病多瘀”“顽疾多瘀血”的中医学理论,对失眠的诊疗主张既要辨年龄、辨体质又要辨证型,既对病因、对症状治疗,又要对久治不愈的失眠予以活血化瘀之法,才能达到“血畅则心有所主、神有所归;血和则肝血平和,肝有所养,魂有所藏”“阴阳盛衰,以平为期”的目的。

1 血瘀型不寐证候溯源

生理上正常睡眠和营气、卫气运行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病理上“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伤寒论·辨脉法》)。“神明不得静谧,魂魄不得安宁”,心主神明、主血脉,血行不畅或脉道阻塞不通,则心血不畅、心神失养,致使难以入寐;肝藏血,血舍魂,肝血不足或肝失疏泄,肝血不畅则魂不守舍亦可不寐。治疗上“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难经·十四难》),肝血不畅者则需舒其气血,令其调达。

生理上老年人睡眠偏少根本原因多因气血亏虚,脉道不畅,而致神失所养,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老者之气血衰,故昼不精,神不瞑”,《难经》又重申曰:“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不能精,夜不能寐也”。到了明、清时期,逐步明确了血瘀型不寐的概念,万历年间医学家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提出曰:“其病有因挟瘀血者,必见烦躁少睡”。清初名医陈士铎在《辨证录·不寐门》言:“气郁日久,则肝气不舒,肝气不舒,日久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则木中之血不能上润于心,则不寐”,提出了肝郁损伤肝血,血虚络瘀不能上荣心神而致不寐。

清末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明确提出“不寐之证乃气血凝滞”之说,并确立了血府逐瘀汤为治疗气滞血瘀型不寐的主方,后人逐渐深化研究,又将之分为因瘀致病和因病致瘀两类[4]。现代医家以吴以岭院士为代表又深化了“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病机研究。对瘀血型不寐辨治时,王教授强调除了根据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瘀滞、脉细涩或沉弦等血瘀表现外,还要重视其他两因素:一是病程缠绵日久,久病者必夹瘀血;二是依照王清任所说的“百方治之无一效者”从瘀论治,认同“顽固性失眠亦需从瘀论治和疾病与衰老使老年人群机体功能下降,从而导致气血亏虚,血行无力则留而为瘀等学说观点”[5-6]。

2 瘀血及相兼证型不寐病因病机

王教授认为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年轻人常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现象,日久后天之本气血、元气生化乏源,可因虚致瘀;老年人高脂肪精细饮食居多,“过食肥甘”“滥用补品”“久坐少动”能使水湿浊邪停滞,人体津液不归正化,生瘀生痰。部分人群因学习、工作熬夜,或娱乐过渡等“起居无常”又数伤于阴血;或“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灵枢·百病始生》),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导致气滞血瘀,使心肝无所养,神魂不能安处,甚至魂无居而多惊胆怯不寐。更有甚者“醉以入房,不知持满”导致阴虚火旺,津亏液损,血行滞塞。

3 瘀血及相兼证型不寐辨证论治

王教授熟读《医林改错》,深谙“夜不能睡,用养血安神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血府逐瘀汤)若神”。不论何种证型失眠,只要病久者,有瘀血征象者,多方不效者,都重以活血药物,以期达到血活则行气,气畅则神安,神安则定志的目的。在使用血府逐瘀汤同时,借鉴《唐容川医学全书》中关于“复方者,重复之意也。两证并见,则两方合用,数证相杂,而化合数方为一方”理论,结合桃仁红花煎、丹参饮、琥珀散及香附、郁金、三棱、莪术、夜交藤、鸡血藤、丹参、降香等活血化瘀、行气安神的药对、药串实行多方组合,力争短时间内见效,逐步痊愈。他反复强调“药贵配伍,医贵权复”,对久治不愈的失眠常从三法入手:一是理气活血、祛瘀安神法,此法主治气滞血瘀型失眠,此型在临床多为常见;二是益气健脾、祛瘀安神法,多为形体偏瘦的女性;三是化痰祛瘀安神法,此类患者病程较长,形体偏胖,舌苔多厚人群。现浅述如下。

3.1 理气活血祛瘀安神法

此种类型的不寐多由情绪过度紧张,或突发惊恐,气血逆乱或屈无所呻,怒无所泄,致使肝失条达,气失舒畅,气滞血瘀,内阻经脉窍络所致。临床表现为烦乱不宁,头痛如刺,心慌心悸,夜不能寐,或合目而梦,且易醒,甚至数日无睡意,神情紧张,病苦不堪。舌多紫暗,脉多弦细而涩。方用血府逐瘀汤合珍珠母丸加减。血府逐瘀汤取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汤配伍,加下行之牛膝和上行之桔梗而成。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通便,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入血分,性善下行,能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使血不瘀于胸中,瘀热不得上扰为臣药。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滋阴养血,合当归养血,使祛瘀不伤正,合赤芍清热凉血,以清瘀热。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桔梗并能载药上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亦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珍珠母丸滋阴养血,镇心安神。方中珍珠母、水牛角、龙齿、茯神平肝镇逆,安神定悸。柏子仁养心,酸枣仁养肝。人参、当归、熟地黄滋养肝肾益心气,珍珠母、龙齿性沉降逆安神。生甘草调中。两方相配共收理气活血化痰、安神定志助寐之效。

3.2 益气健脾祛瘀安神法

此法主治气虚血瘀型失眠。此型多与过度思虑、过度劳役和过度饮食有关。《医宗金鉴》言:“内伤劳役伤脾气,饮食伤胃伤其形”,《景岳全书》提出曰:“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则血行不畅,血滞经脉而为瘀,瘀血不去,血不养心,心失所养,则发生不寐。临床症状特点是:入睡困难,睡眠不安、焦虑,饮食纳呆,头晕头痛,昼不能精,夜不能寐,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点,脉弦细涩。方用桃仁红花煎合归脾汤加减。归脾汤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黄芪能固卫表之气,炙甘草能补中宫原气,《医宗金鉴·杂症心法要诀》曰:“一切气虚保元汤,芪外参内草中央”,三药合用,补一切气虚之证。更有白术与黄芪相伍补脾益气之功更著;龙眼、甘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当归补血养血;木香与补气养血药物相伍,使全方补而不滞;酸枣仁、茯神、远志皆养心血安心神之品;引用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诸药配伍,心脾得补,气血得养,诸病自除。临证可酌加香附、白芍、柏仁、黄精、制首乌、刺五加、灵芝、百合、夜交藤、阿胶、秫米等补益之品。

3.3 化痰祛瘀安神法

此法适用于痰凝血瘀型失眠。此证多由疾病迁延日久,伤及脏腑,气血津液输布不畅,以致津液凝结成痰,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两者互为因果,使心失所养,夜寐难安。临床表现为病程较长,夜不能睡,多伴头晕昏蒙,胸脘痞闷,多痰甚则痰中带紫暗血色。时有呕恶纳呆,舌紫暗或有瘀点,苔腻,脉弦滑。治宜化痰和胃,活血祛瘀法,以达痰瘀皆去药到病除。方用丹参饮合温胆汤加香附、郁金、白矾(白金丸)加减。方中温胆汤加白矾、砂仁化痰和胃,丹参、郁金、降香活血化瘀,解郁安神,热象重者可酌加黄连、胆南星、青礞石以清热化痰。

4 验案解析

4.1 案例一

张某,男,36岁,2021年8月4日上午初诊。主诉:失眠、多梦、易醒5年。素来身体肥胖,嗜酒成性,平素暴饮暴食。5年前因工作压力过大,出现不寐。现入睡困难,早醒,夜睡不实,梦多,梦境回忆不清。曾在当地服用佐匹克隆、曲唑酮、思诺思等西药,和柏子养心丸、朱砂安神丸、归脾丸等中药,效果均不佳。遂来我院门诊就诊。刻诊:每晚仅睡2个小时左右,甚则通宵不寐。晨起头晕目眩,口苦心烦,胸脘痞闷,泛恶嗳气,平素大便秘结。舌质暗红有瘀斑,舌苔黄腻,舌下静脉怒张,脉滑数。无其他既往病史,无药、食物过敏史。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痰凝血瘀证)。治法:清热化痰,祛瘀安神。

处方:以血府逐瘀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5 g,茯苓30 g,陈皮25 g,枳实15 g,竹茹20 g,清半夏20 g,赤芍20 g,川芎20 g,当归20 g,桃仁20 g,红花10 g,夜交藤30 g,鸡血藤30 g,夏枯草25 g,大黄20 g(后下),青礞石50 g,生甘草15 g。

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早饭前0.5 h,睡前1 h温服。

二诊:2020年8月11日上午,患者诉诸症俱减,不寐改善尤为明显,大便通畅。舌质转红,舌有瘀斑,舌苔略黄,舌下静脉怒张仍在,脉滑。上方去大黄,继续服用14剂。

三诊:2020年8月25日上午,服药后症状基本消失,睡眠良好,卧床后0.5 h左右入睡,睡眠质量可,偶尔有早醒,自觉精神状态良好。舌暗红,舌苔微黄,脉滑。

处方:党参20 g,白术20 g,茯苓25 g,甘草10 g,竹茹20 g,枳壳15 g,陈皮25 g,当归20 g,清半夏15 g,丹参25 g,鸡血藤25 g,石菖蒲15 g,夜交藤30 g,远志20 g。

7剂,煎服法同前。半月后随访,患者睡眠良好,情绪稳定,嘱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限制饮酒,调整心态。

按语:本案患者素体肥胖,嗜酒成性,暴饮暴食,损伤脾胃,直接影响水液代谢,导致水液化湿化饮,久而化热,湿热壅盛,炼液为痰,痰瘀互结而生不寐。费伯雄在《医醇賸义》云:“痰为顽浊之物,一得火势,其性欲劣”,根据脉证分析,本属痰热内扰之不寐,故选用黄连温胆汤合二夏散,清热涤痰。方中黄连、竹茹、夏枯草、青礞石性寒,四味相合清热化痰除烦;半夏、茯苓、陈皮、枳实理气化痰和胃。远志、石菖蒲化痰安神,痰为有形之邪,阻滞络脉,终将导致气血瘀滞,且本患大便秘结,舌质红,有瘀斑,舌下静脉怒张已有明确的血瘀之证,故用桃红四物汤合鸡血藤、夜交藤活血化瘀,佐以大黄活血通便又给痰浊以出路,更有炒山楂,活血祛瘀消食化积,使瘀血消散于无形。诸药并用,具有清热除痰、活血化瘀、安神定志之功,能够抗焦虑,治心烦,抗抑郁,壮心胆,从而实现神明静谧、昼精夜寐之目的。此外,在运用活血化瘀、安神定志治疗失眠的同时,根据“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之训,临证中,帮助患者生活方式上的调整及心理上的治疗,避免旧病复发。

4.2 案例二

苏某,女,55岁,就诊时间:2022年1月6日。主诉:反复失眠多年,近两月明显加重,甚则彻夜不寐,伴心慌、胸闷,偶有胸痛,活动痛加重,易怒,多恶梦,大便3日一行,质干。舌质暗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而粗,苔薄黄少津,脉弦少力。

诊断:不寐(心血不畅,肝失疏泄,心神失养)。治法:理气活血安神。

处方:丹参50 g,生地黄40 g,桃仁15 g(打碎),红花10 g,川芎15 g,柴胡20 g,大黄15 g(后下),枳壳20 g,瓜蒌35 g,香附25 g,郁金20 g,降香15 g,石菖蒲30 g,鸡血藤20 g,夜交藤20 g,莪术35 g,赤芍药15 g,炙甘草20 g,当归20 g。

7剂,水煎服,每日2次,午餐后0.5 h,睡前1 h服用,每剂服2日,大便通畅后,可酌减大黄。

1月7日上午通话,昨晚安然入寐,晨起大便顺畅,心胸开阔,出现多年未有过的开心感觉。属期继续用3剂,余药研末为散剂,每日3次,每次10 g温水送服。

该患病久,瘀血阻滞心脉,心神失养指征明确,故以血府逐瘀汤加丹参饮活血化瘀,合瓜蒌、枳实、大黄宽胸泄浊,加香附、郁金、莪术、鸡血藤、夜交藤、石菖蒲助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理气解郁安神。

4.3 案例三

黄桂香,女,77岁,初诊时间,2021年9月15日。

形体瘦弱,少气懒言,不易入寐多年,且多梦易醒,心慌,纳少,起则头眩,活动后心悸,偶有大便稀薄,舌质暗苔白,脉弦少力。

诊断:不寐(心脾两虚,心血不畅,心神失养)。治法:益气健脾,化瘀安神。

处方:人参15 g,黄芪40 g,茯苓25 g,炒白术10 g,木香10 g,远志15 g,五味子10 g,山药20 g,百合15 g,炒枣仁15 g,灵芝10 g,炒麦芽35 g,石菖蒲15 g,益智仁10 g,丹参35 g,香附15 g,莪术25 g,当归10 g,甘草10 g。

7剂,水煎服,每日3次,餐后0.5 h温服。

按语:该患者年高体弱,心脾两虚症状鲜明,故取归脾汤方为基础,补心脾,益气血,养血安神,臣以五味子、山药、灵芝、益智仁、麦芽、石菖蒲健脾安神,重用丹参、香附、莪术活血化瘀。虚损为主,兼瘀血,在补虚同时,必佐以活血、行气、安神之品,“疏通气血,令其调达”,方能使得心有所养,神有所舍。否则生化之源本以不足,加之血瘀阻滞营卫、阴阳交通之道,则瘀血不去,则新血难生,新血不生,则心神失养,夜寐永难安宁。

5 小结

王国才教授认为不寐病前期多为实证,后期多虚实夹杂,血瘀为其发病关键机理,活血祛瘀为重要治疗法则,提倡多证合参,多法并用,主次兼顾。他推崇王清任理论,对顽固性失眠常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化裁治疗,血瘀气滞并重的加香附、郁金,重用丹参;心血不畅,肝阳偏亢,心神不安者血府逐瘀汤合珍珠母丸,酌加磁石、牡蛎、朱砂、琥珀;兼有大便秘结,火势更甚者加当归龙荟丸;对痰瘀互结型不寐,轻者以血府逐瘀汤合黄连温胆汤加石菖蒲,重者桃红四物汤合礞石滚痰丸加重镇药;心血不畅,郁而化火,出现心烦、口糜、舌赤、尿黄者血府逐瘀汤加竹叶、通草、莲子心,重用生地、玄参;对心脾两虚,因虚致瘀型不寐以血府逐瘀汤合归脾汤或养心汤,酌加黄精、灵芝、五味子、合欢花、夜交藤治疗,或合以二膏饮(丹参膏、刺五加膏);对更年期妇女烘热汗出、心烦、入睡困难、阳虚表现为主的血府逐瘀汤合二仙汤,加合欢花、远志、香附、乌药;阴亏为重者血府逐瘀汤加牡丹皮、地骨皮、知母、酸枣仁、阿胶、龟板。以此类活血化瘀法为主所治的不寐的临床疗效显著,为以后辨证治疗顽固日久的失眠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猜你喜欢

香附血府逐瘀汤瘀血
陈朝金教授运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经验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及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效果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治胃寒痛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香附的治病验方
治胃寒痛
血府逐瘀汤为主治疗脑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