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升探索

2022-11-28雷晓华陈国栋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患医学生

雷晓华 陈国栋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湖南衡阳 421001

2016 年8 月,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2016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1]。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党中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新时代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同时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但目前中国医疗纠纷频发[2-4],严重影响了医疗工作的开展,也逐渐成为普遍性的社会矛盾。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5]。医学生五年的本科学习时期是医务工作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亦是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效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6-8]。

1 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现状

1.1 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晚[9],发展较为缓慢,不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没有要求医学生应该具有医患沟通能力。随着我国医疗纠纷频发,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重视度有所提高,但还远远不够,医学生专注于学习医学专业课程,对医患沟通能力的课程普遍缺乏兴致。

1.2 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够科学

当今,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尚未设置医患沟通课程,只开设有医学心理学、卫生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课程。部分医学院校开设有医患沟通课程,但多以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存在,由于选课学生的学情不同、专业背景知识差异较大,教学针对性不强。少部分医学院校开设医患沟通必修课程,但存在课时少,课程体系不科学的现状。医患沟通涉及社会学、语言学、交际学、伦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知识点多,如果不能科学地设置好课程先后顺序和教学比例,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就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1.3 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不强

目前,我国医学院医患沟通相关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配比多是3∶1、4∶1,有的院校甚至没有设置实践课程,理论课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多为概念性知识灌输,造成医学生普遍缺乏医患沟通实践经验,沟通能力与技巧亦不足,进入临床实践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医学生处理复杂医患关系的需要[7]。

1.4 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评价体系单一

很多开设医患沟通课程的医学院校,使用的教学考核方式仍然是卷面考核。国内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价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形式居多,或简单将国际通用量表汉化后用于评估,难以客观、准确、全面地发现医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10]。由于缺乏成熟、规范的评价体系,医患沟通教学能力与效果难以保障,因此,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价体系单一,也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2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升探索

目前,面对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现状,作为承担培养医务专业人才的医学院校理应不断地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研究,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着力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养。

2.1 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医务人员的素质越来越重视。伴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现代医患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11]。处理复杂的医患关系,仅靠理论教学、课堂讲授不足以应对突发的实际医患关系问题。因此,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共同的责任,应该引起高校、医院、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2.2 多方面加强医患沟通课程建设

近年来,医患沟通相关课程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多,朱飞等[12]指出:医学院校应加强医学生应对医患关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培养,明确医患关系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发挥课程建设在医患关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课程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借鉴国外医患关系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与优势;做好校内医患关系的相关课程建设,充分利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拓展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知识素养;加强医患沟通课程教师与临床实践指导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医学院校教师可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13]、案例法、角色扮演法[13-14]等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同时有效融合信息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2.3 增强医患关系实践教学建设

处理医患关系较为复杂,仅靠理论教学、课堂讲授不足以应对突发的实际医患关系问题,因此,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实践能力势在必行[15]。医学院校应与教学医院深度合作,使医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医患关系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学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断提高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实践教学过程中,医学院校与医院应重视标准化病人在医患沟通培训中的应用,可采用SP 教学[16-17]、案例分析[18-19]、床旁教学等教学方法。

2.4 发展完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评价体系

客观、全面、规范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医患沟通的评价体系中,量表是一种非常全面、客观的质量评价工具,可显示出医患沟通评价多元化的特征[20]。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医患沟通评价量表中评价医师、护士的量表主要有:医生沟通行为评价量表,如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21]、阿姆斯特丹态度与沟通量表[22];医生沟通移情性评价量表,如医疗接触中移情性沟通评价量表。除此以外,评价体系应该多维度、多阶段进行考核,综合评判实际沟通效果。

2.5 加强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

医学生应该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意识,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知情同意权、健康自主权和隐私权,熟知医学相关法律法规。在与患者的相处中,做到依法行医、依法沟通,对患者负责的同时,保护自己,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3-24]。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医患关系朝着以“患者为中心”模式转换[25-28]。因此,培养并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依从性,是医疗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是全面实现人民健康的基础,是时代的需求。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完善评价体系,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患医学生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