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津液角度论治《伤寒论》太阳病

2022-11-28邢加兴周雨龙司廷林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水饮卫气小青龙汤

邢加兴 周雨龙 司廷林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科,山东济南 250000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张仲景用较大篇幅在《伤寒论》中论治太阳病,历代医家对其都有不同的注解,在太阳病的论治中,对发汗法的证治及其变证论述颇多,后世医家多从伤寒、中风的病机角度解释其发汗机理,以脏腑辨证为主导解释太阳病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但对津液的存亡鲜有论述,因此对误汗、误下、误吐等变证的论治中缺乏整体认识,从而对单个方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小青龙汤等)的解释存在争议,本文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的角度阐明发汗法运用的规则,以及论治太阳病水饮变证,探讨津液与水饮在太阳病中的证治规律。

1 津液概念溯源

1.1 津液正常生理状态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同时也是气的载体,荣卫之气的功能也从津液上体现。《素问·经脉别论》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对津液的生成、输布的高度概括,饮水入胃,胃游溢精气,脾为胃行其津液,上归于肺,肺宣发与肃降将津液输布全身,三焦通利利于津液输布,津液又通过发汗、呼吸、小便等途径排泄,周而复始,完成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而津液的输布又是荣卫之气是否正常循行的重要体现,如《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1]记载:“夫五脏调和则荣卫气理,荣卫气理则津液流通,虽复多饮水浆,不能为病。”五脏调和、荣卫气理为津液流通打下了重要的生理基础,同时荣(营)卫之气与津液的关系最为密切,荣(营)卫之气也与津液同出于水谷,皆由脾胃运化所生,如《灵枢·痹论》记载:“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而因其功能不同,细分为荣(营)气与卫气,以“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灵枢·本脏》)”,而“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灵枢·五癃津液别》)”,则说明了卫气的功能是在津液上发挥,津液是卫气的载体,也是卫气功能的体现;《灵枢·邪客》记载:“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也揭示了荣(营)气发挥其营养、温润的作用体现在津液与血液中,也以津液与血液作为载体。林星星等[2]提出的津液链理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较完整地解释了津液与气、血的关系,李振钰等[3]则着重探讨了脾、肾与津液的关系,为中医在现代临床治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津液循行状态指导中药的应用

津液的正常循行离不开五脏调和与荣卫气理,荣卫气理则津液当汗则汗,小便当利则利,肢体百骸皆得濡养,五脏调和则脏腑得以充分滋养与正常行使其功能,五脏不调和、荣卫气不理则可以通过津液循行的状态来进行判断,而《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对于津液的充斥与亏虚、生成与排泄、津液的输布障碍皆有相应的治法与方药。因此,津液不能正常循行时所表现的证候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疾病的根源,指导中药的应用。

1.3 水饮是津液的病理产物

水饮由人体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既是病理产物,又常作为病邪干扰津液的正常运行,其性属阴,易阻气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对此论述十分详细,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对于水饮产生的原因,可从津液生成、输布不利考虑,而水饮的产生,首当问责脾胃,《医门法律·痰饮门》[4]记载:“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矣。”脾胃虚弱而不能运化水液,水液不得传化而致病者,“或停于心下,或聚于胁间,或注于经络,或溢于膀胱(《杂病广要·水饮》)”[5],其次津液的正常输布,也有赖于肺与三焦,若肺气宣发肃降不利,也容易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饮停聚于内,“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圣济总录·痰饮门》)”[6]。对于水饮的治疗,不仅要恢复津液生成和输布的功能,还要加强对水饮的排泄,使其不蓄积于体内,影响津液的正常循行。呼睿等[7]则将痰、湿、水、饮4 种病理产物的联系和区别做了一次总结,并在分子学基础、免疫功能、唾液等方面收集了许多现代的医学研究。董艳等[8]则总结了无形水饮的分类、表现形式、常见症状、病机等。都在不同的角度解释水饮与津液的内在联系,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

2 津液的充斥与亏虚的方证治法

2.1 麻黄汤证

麻黄汤作为治疗风寒表实证的方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以恶寒、无汗、周身疼痛、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其症状表现皆可概括为津液充斥体表所致。因其发汗力度强,《伤寒论》中对发汗后出现的诸多变证有详细的描述。胡希恕认为麻黄汤证为体内水液大量积聚于体表而不得外泄所致,因水液在体表聚集而压迫到体表周围神经导致周身疼痛,脉浮紧形容了体表水液充斥之状。水液充斥于体表,则肺难以正常布散津液,发为喘[9]。与桂枝汤证比较,麻黄汤用桂枝与桂枝汤功用同,皆由卫气功能亢进使津液聚集于体表,用麻黄开腠理、宣肺气、发汗以散积聚于体表之水液的同时,桂枝也发泄过亢之卫气,助麻黄外泄积聚的水液,同时调和营卫,促进津液的正常循行。杏仁助麻黄宣肺气,则肺能正常布散津液。因该方专注发汗,而未有护阴之药,表实证解后机体处于津液虚、卫常荣弱的状态,此时不再适合发汗,也没有桂枝汤的适应症,因此少少饮水,胃气和则愈。周易等[10]则通过古代医家对《伤寒论》的认识与演变过程,在麻黄汤的讨论中引入“营阴郁滞”的概念,以卫郁影响到营分导致“营卫俱强”,因此借助麻黄、桂枝、杏仁合奏发汗解除表阳郁之功,同时提出“卫是津之气,营是血之气”的观点,来解释桂枝汤证“营弱卫强”的汗出症状和麻黄汤的“营卫俱强”的不汗出症状,与胡希恕等近现代医家的观点较为一致。

大青龙汤证也由此证基础上发展,为水液在体表郁闭不能外泄、郁而化热所致,由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以发汗清热。崔巍等[11]在大青龙汤溢饮的探讨中,也认为是水液充斥于体外,体内津液少生内热,所以加大麻黄用量以泄表之水液,同时对抗石膏寒凉之性。

2.2 桂枝汤证

桂枝汤作为仲景第一方,具有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滋阴和阳之功效,以汗出、恶风、脉浮缓为辨证要点,《伤寒论》对此方从太阳中风、荣弱卫强和卫气不和三方面进行描述,表面上都在讨论荣卫气的功能失常,实则都属于腠理开泄、津液外失、不能充分濡养周身所致的津液亏虚的状态,无论是否有中风邪之外因,皆由体表之卫气功能亢进,而血液中津液不断被排出所致,因此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一方面鼓动体表过亢之卫气随汗外泄,一方面补充人体缺失之津液,故以桂枝发汗解肌、调和营卫,恢复津液循行之常道,芍药益阴敛营,同时与姜、枣合用,促进津液的生成,甘草调和药性。滕羽鸥等[12]认为桂枝有通阳行水之功能,通过对桂枝类方证的比较,梳理了阳气不通、津液不行时桂枝的用法,与津液匮乏时去桂的原因。服药后需进热稀粥,是为津液的化生提供来源,同时禁食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也是为了保证脾胃能正常化生津液和防止津液的进一步流失。叶发期等[13]则指出桂枝非发汗而为溢汗,非麻黄开腠理发汗之功,而为营卫调和的过程中机体主动出汗。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由此基础上演变,以阳气郁闭、津液不能上达导致项背僵硬,故加葛根能升阳布津[14]。

3 从津液生成、输布、排泄不利看太阳病变证

3.1 过汗伤正导致津液亏虚诸证

太阳病变证最能体现仲景对津液的重视,因人体质不同[15],或寒或热,或实或虚,发汗后或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造成人体津液亏虚,损阳伤阴,脏腑失养,可谓变证丛生,治疗以益气生津、安五脏、调气机、利水饮为法,组方遣药灵活有度,仲景对此论治颇为详细。如《伤寒论》第62 条述,若过汗出现身疼痛、脉沉迟,予桂枝新加汤,意指加用人参益气生津,芍药敛阴,生姜和胃,以纠正人体津液亏虚,其身痛,或因营血亏虚,不能濡养机体所致,或因余邪未散所致。《伤寒论》第68 条述,阳虚之人过汗伤津,导致阳气大虚,恶寒更甚,津液也处于亏虚状态,导致荣卫俱虚,此时不宜再用桂枝,以免耗伤营血,而予温阳敛阴为主的芍药甘草附子汤,以回阳敛阴。《伤寒论》第64 条述,桂枝甘草汤证描述了心阳不足、失于濡养的状态,虽津液亏虚,但只显在胸部,未有芍药附子甘草汤之周身阳气大虚,津液大亏之恶寒甚,因此增量桂枝急急通阳行水,温复心阳为要,正如《医宗金鉴》[16]对该方证的记载:“发汗过多,外亡津液,内虚其气,气液两虚,中空无依,故心下悸,惕惕然不能自主,所以叉手自冒心,欲得自按,以护庇而求定也。”徐灵胎在其《伤寒约编》[17]中提到:“桂枝本营分药,得甘草则内温营气而悸自平。此辛甘温养之剂。”《伤寒论》第65 条述,若过汗导致心失所养、统摄无权,肾水上泛,欲作奔豚,予苓桂枣甘汤利水温通心阳。《伤寒论》第82 条述,若素体阳虚,过汗又伤及少阴肾阳,导致水饮凌心,则会出现“心悸”之真武汤证[18]。汗后出现渴而小便不利的五苓散证,刁人政教授[19]则认为其实质为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发热而脉浮,上不承于口而下不输于膀胱,是津液通道的表里、上下交通不畅,虽以三焦为道路,而尤重于脾,故以泽泻、猪苓、茯苓通利三焦水道,白术、桂枝相伍横行表里,全方共奏表里双解、通利三焦之功。

3.2 误下伤脾导致水饮不化诸证

太阳病误下导致变证极多,且最易伤及脾胃,脾胃虚弱,饮不得化,津液则生化乏源,虽有表证,不可发汗,皆从饮家治之,《伤寒论》28 条所述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虽发热、头痛证候似桂枝汤证,但无恶寒、汗出的证候,而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症状,关于此条论述历代医家争论不断,成无己、方有执、吴谦等人则认为表证未解,对于去桂持否定态度,而吴谦认为该去芍药而非桂枝。明代医家张兼善首次提出“此非桂枝证,乃属饮家也”,明确表示无表证[20],郭振环等[21]则表示该方证病机为水停中焦,三焦气化与水液代谢不利,应该“去桂”而“留芍”。从津液角度分析,患者虽然发热、头痛似桂枝汤证,其发热、无汗、不恶寒也似阳明热证,但服桂枝汤或下后症状不解,当责其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以中焦脾胃虚弱无力运化水液,而至服桂枝汤或下后津液不能得到有效补充,体内津液亏虚,作汗乏源,无力调和营卫,此时不能再用桂枝发汗,而是去桂加茯苓白术化湿运脾,芍药益阴敛营止痛,则水饮得以运化,津液调和,小便利则愈。《伤寒论》67 条所述,苓桂术甘汤证也从饮家治之,吐下伤及脾胃与津液,津液匮乏又无力化源,若再发汗则经脉随之失养,正如喻嘉言[22]所说:“心下逆满……明系饮中留结外邪,若但发汗强解其外,外虽解而津液尽竭,反足伤动经脉,有身为振摇之患矣。盖人身经脉,赖津液以滋养,吐下而津液一伤,更发其汗,津液再伤,坐令经脉失养,身为振摇,贻害深矣。”因此以茯苓、白术健脾土以治水,脾阳得健,则水饮得化,又以桂枝降冲逆之气,合甘草温通心阳。

3.3 小青龙汤证探讨

小青龙汤证也被称为外寒内饮证,其“心下有水气”被历代医家争论最多,其干呕症状有的医家认为是水邪犯胃,后在小青龙汤的方解中对水邪犯胃的治疗只字未提[23],王付[24]虽提到半夏醒脾燥湿,但其全文未能明确阐述水邪犯胃的病机,对小青龙汤的方解又不再讨论脾胃而只言肺与寒饮,而谭颖颖等[25]对小青龙汤证中“心下”是否在脾胃有明确的论述,认为心下指“肺”而非“胃”。若胃有停饮,则为苓术剂的适应证,不应为“干呕”,而该是“呕吐清水痰涎”。《灵枢·咳论》记载:“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刘磊等[26]则认为因其胃寒而寒饮上至肺,而至肺寒,“形寒饮冷则伤肺”皆聚于胃,其半夏、干姜、炙甘草乃温化中土之寒饮。《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此为温化中焦寒饮之要药。因此,从津液角度来分析,小青龙汤证则为寒饮由胃入肺,阻碍肺通调水道,宣发肃降功能受阻,则发为咳;津液不能布散则为渴、为小便不利;腠理不开,津液聚集于外,卫气郁闭则发热;脾胃在中焦,以升清降浊为本,寒饮入胃,碍胃降浊则胃气上逆,则或噎、或干呕,碍脾升清则脾气下陷,发为下利,小青龙汤以干姜、半夏为伍,温化中焦寒饮,使津液有化生之源,以细辛、干姜为伍,温化肺之寒饮,以助肺通利水道,麻黄开腠理、宣肺平喘,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寒饮得去,津液得复,营卫调和,则药到病除,亦有“培土生金”之意。

4 结语

张仲景在太阳病的证治中,极其重视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在发汗之前,顾虑津液化生,而健脾胃化水饮,顾虑津液是否充足,而观其小便利与不利,发汗时或汗后又重视津液的调和及补充,而对于误汗、误下、误吐诸证,又能灵活用药,随证治之,其思辨之缜密,值得临床细心观察、思考与研究。

猜你喜欢

水饮卫气小青龙汤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应用效果观察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小青龙汤在流行性感冒中的应用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肠鸣腹泻30年,竟是“水饮”作祟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解析
补肾启关治胸痹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