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PDCA提升护士应用PDA落实患者身份识别的质量

2022-11-26李静菡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32期
关键词:身份护士流程

李静菡 甘 香 林 玲

(1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福建 莆田 351100;2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福建 莆田 351100)

患者身份识别是为了保障患者安全,所以在进行各种诊疗、护理的过程中,均应严格落实患者身份识别。PDA作为移动护理系统,具有信息同步、简便快捷、流程优化的特点[1],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身份识别中。应用PDA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可有效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2]。但是PDA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有赖于PDA的正确扫描,PDA正确有效的扫描核对方能保证身份识别的质量,进而减少潜在不良事件的发生[3-4]。本研究应用PDCA循环法,通过成立PDA质量管理小组,构建PDA患者身份识别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等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以达到护士有效应用PDA落实患者身份识别的目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前后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23个临床护理单元为研究对象。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质量管理办法。观察组在传统质量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PDA使用质量评价标准,成立PDA身份识别质量管理小组,并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持续改进,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PDA质量管理小组:由护理部组织,最先开展PDA使用科室及内外妇儿及门医技片区各1名护士长/护理骨干共8名人员组成PDA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质量管理小组成立后,首先依托本研究对象机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平台,通过回顾性分析护理不良事件中身份识别落实不到位的各个环节、类型及原因。其次通过文献检索、质控小组多次讨论及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核心制度中查对制度的要点要求[5],细化制定PDA使用质量评价标准及目标值。将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PDA患者身份识别的每一步骤均进行规范和统一。②优化PDA执行程序,使每个环节都能形成闭环:先后优化应用PDA执行输液、输血、标本采集、口服给药等流程。在PDA扫描出现错误时,会有安全提醒声音,时间点医嘱到点未执行会出现弹框等,确保每个环节实现闭环管理,落实闭环管理有利于及时发现过程中遗漏问题,可以进行堵差错[6],并利用HIS系统后台对PDA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追踪,如PDA的扫码率,分析各环节的扫码情况,及时发现漏洞,规范护士行为。③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持续不断质量改进:根据身份识别的重要性及回顾性分析结果制订质控计划,2019年1~6个月三级质控均每个月质控1次,让PDA质量管理标准深入人心,养成应用PDA进行查对的习惯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院部层面改季度质控,科室一级质控仍按每个月质控1次的频次进行,PDA质量管理的标准分开始时制定为90分,2020年起标准分提高为95分。每次质量检查后由质控组成员整理督查结果,探讨发生的原因与环节,并进行整改。至成立质控小组以来,组织了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了PDA操作培训、质量管理标准的解读、程序优化等措施,纠正了护士错误的PDA使用方法及不规范的身份识别方法,与信息科沟通联系,改进PDA的功能设置及网络覆盖情况等。最终构建了标准化PDA质量管理标准和操作流程。④落实奖惩制度:将PDA质量考核结果与绩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相挂钩。时刻将患者质量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实奖惩制度,以引起每位护士及科室的重视。⑤分阶段实施PDCA循环的各项改造流程:计划(P),护理部门通过详细统计缺陷的发生原因,归纳PDA身份识别中的主要缺陷类型,拟定整体改善方法,并给出针对性的计划内容和完成标准。首先对护理部门既往使用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以及相关管理规定进行重新修订,根据PDA及核对原则要求进行规范化,使其能够满足日常工作需要。而后组织所有护理人员学习新规范,科室传达落实,达到人人掌握。第三阶段通过统计PDA身份识别新制度、规范中的发生原因和主要缺陷类别,对识别过程中的重点如床头卡、腕带等进行全面整改。随后由各科室护士长监督并考核新规范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并向住院患者科普,以取得患者配合,要达到随机抽取全院任何一名护士都能准确了解新的身份识别制度。最后,在整改过程内管理部门需做好整体调控,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给予整改。实施(D),建立健全患者PDA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加强对患者身份确认机制的监督力度;同时管理部门根据影响患者PDA身份识别执行的影响因素对现有身份确认制度和流程进行再改造,并安排相关岗位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在每个月末安排专人对新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后统计执行不到位情况并给予改正;期间应重点关注节假日、交接班以及繁忙日期的执行情况,确保在忙碌时期也按照新制度完成PDA身份识别工作。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安全意识,定期对PDA身份识别岗位护士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并将PDA身份识别的工作效率和结果纳入年底考核范围,重点培训护士面对PDA身份识别缺陷的应对能力,并强化护士的安全意识,促使其严格遵循制定完成职责内工作。落实患者PDA身份确认制度,加强风险防范管控,改造重点放在身份确认上制度的落实上,床头卡、加药卡等均按照PDA识别范围统一识别格式,在行PDA身份识别时不能仅靠一项指标便视为完成识别工作,应囊括住院号、姓名等各项指标,严禁床号作为唯一的识别方式,避免患者在转科或交接时出现信息不准确或混乱,从而引起医疗纠纷。检查(C),各科PDA质控小组人员定期对PDA身份识别改进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抽查,每个月1次,确保能及时指出问题并整改;同时每个月末对全员病区进行专项检查,统计整体缺陷情况,交由护理部统一整理并整改,1周后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处理(A),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不断执行上个流程,按照问题收集-缺陷分析-整改措施-落实检查步骤对存在的问题或新问题提出新的改正计划,直至缺陷完全消除。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通过分析两组质量检查身份识别缺陷的环节报告,对纳入护理单元各抽查8次的结果。观察组共计126次存在身份识别缺陷的报告,缺陷率68.5%。对照组共计68次存在身份识别缺陷的报告。缺陷率37%。具体见图1、2。观察组在应用PDCA循环法干预后PDA身份识别缺陷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通过统计发现,导致PDA身份识别缺陷的主要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等,见图3。

图2 对照组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环节报告

图3 造成患者身份识别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

2.2 应用PDA进行身份识别质量检查结果从2019年首次检查11个科室合格(合格率52.17%)至2019年5月份起全部科室均合格(合格率100%),改进前后护理质量合格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应用PDA进行身份识别质量检查首次与持续质量改进后检查结果对比

2.3 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总发生率为0.3‰,观察组为0.13‰。对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72,P=0.000)。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因身份识别不到位造成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

3 讨 论

3.1 PDCA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优势 PDCA循环应用了反馈原理,其运转前提是始终围绕一个螺旋将科学化的工作程序应用到循环管理中来,更注重细节量化以及对各环节的监控,按照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循环处理改进过程中的缺陷问题,进而使得整个护理质量得到显著。该循环法首先制订初始改造计划后实施,通过检查发现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随后在总结过程中进行处理,对新发现的问题再次列出改造计划并不断循环。PDCA能明显提升PDA身份识别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相比于常规管理方案,通过PDCA循环法制订的改造方案能明显提升管理部门作用,通过寻找身份识别的核心缺陷,有针对的制订各项改造计划,并不断循环以寻找到最佳的改进措施,同时还强调对措施落实情况的管理和追踪,确保PDA患者身份识别的管理具备科学性、规划性和系统性,减少身份识别缺陷发生。通过应用PDCA管理方案不仅降低了患者PDA身份识别缺陷的发生,还能对现有的护理管理体系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通过后续分析、计划、实施和追踪改良整个护理管理体系,进而起到提升整体护理效率,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的目的。

3.2 应用PDCA循环法,可以有效提升护士落实患者身份识别的质量 PDCA循环法注重全员参与,注重环节和细节监控,并进行全程互动,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7]。本研究应用PDCA循环法及时分析和发现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如通过构建PDA身份识别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及操作流程,让护士的操作行为有依据,且更规范,这与相关研究的观点一致[8-10]。在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过程中,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通过统计,护士应用PDA进行患者身份识别质量的合格率由初次检查的52.17%提升至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应用PDCA循环法的必要性和可取性。

3.3 提升护士落实患者身份识别质量,可减少因身份识别不到位造成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 有研究指出,PDA的使用能够降低输液患者身份识别不良的情况,但是并不能完全杜绝核对错误情况的发生[11]。本研究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持续改进,成立相应的质量控制小组,并构建PDA身份识别质量评价标准体系,通过定期的督查、分析、整改,循环改进后,护士应用PDA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护理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通过HIS后台定期发布PDA扫码率,实时规范护士行为[12],养成扫码习惯,在患者身份识别质量提升的同时,因患者身份识别不到位造成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出现明显的下降。

3.4 从根本原因入手,应用PDCA促进移动服务标准化,促使PDA实际应用得到有效加强 PDA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会逐渐凸显其优势,但实际结果表明PDA并不能完全保障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完全无误。因此,应寻找到PDA身份识别的详细缺陷类别,消除根本原因影响,促使移动护理服务科学、标准化,提升PDA的有效应用。根据相关统计发现,PDA应用后所发生的身份识别相关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PDA扫描范围较小,多数情况下只能对腕带以及二维码进行扫描,无药物验证作用。其二,扫描人员完全依照自身主观意识完成扫描工作,对PDA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三,扫码存在较多的遗漏,如患者未在病房或病房环境较为复杂时就十分容易漏扫某个患者。其四,对PDA系统的认知程度不够,许多护理人员只知晓PDA仪器的基本用途,但未经过系统化学习,如PDA系统出现问题护士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错误,仍使用错误系统完成工作。最后,PDA系统管理流程尚不完善,护士未按工作流程进行身份识别[13-14]。PDA的应用缺陷涵盖多个方面,既存在软件方面的问题,又存在硬件以及支持系统有关的问题,同时还包括使用PDA系统的护理人员技能和意识问题。因此,利用PDCA循环法的持续改进PDA应用过程中的各种缺陷,护理管理人员及信息技术支持部门一方面需要重点关注PDA系统的硬件问题,保证在PDA使用期间系统能够正常、精准使用,通过系统培训PDA的使用或培养PDA专业维修人员,确保在PDA系统发生硬件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技术修复[15]。另一方面管理部门针对PDA的使用人员展开教育,通过构建标准化移动护理服务管理系统,促使临床护士在使用PDA进行身份识别时能够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促进PDA的有效应用。在组织PDA相关培训时,不能一味追求对护士PDA操作技能的提升,还要让护士了解到PDA的使用意义和优势,体现其必要性,这样才能有效提升PDA的使用效率,减少患者身份识别缺陷[16]。

目前PDA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身份识别中,而PDCA循环法是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之一,应用PDCA循环法可以有效约束和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习惯,在不断的持续质量改进中,提升患者身份识别的质量,进而降低因身份识别不到位造成的护理不良事件的概率。虽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较高,接下来将进一步细化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一步优化与PDA相关流程。

猜你喜欢

身份护士流程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援鄂护士林燕华的元宵节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跟踪导练(三)(5)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在美国当护士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