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交互体验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2022-11-26赵丁海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理论课医学生

赵丁海

医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医疗工作是一种使人达到身心灵完美状态的道德实践。这种道德实践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更高、更多要求。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指出,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在新发展、大变局的背景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需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需要,以培育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沉浸式交互体验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不仅是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亦是彰显医学本质、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医学院校思政理论课“沉浸式”实践教学的内涵

沉浸概念最早来源于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Flow概念,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当人们对于某项活动或者事物抱有高度热情时,可以投身其中并获得高峰体验[1]。沉浸传播环境下,人本身成为了一种媒介,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被消弭,身体与技术、感官与媒介的交互将恒久地持续下去[2]。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实践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思政与专业、校内与校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学习氛围感构建和主体回归,引导医学生全身心投入核心素养建构过程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推动和引领,师生共同构建沉浸情境、共同参与沉浸进程、共同创造沉浸意义,借助话剧创作、角色扮演、动画党课、影视党课、音乐党课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一种深刻的“通感体验”,形成触觉、视觉以及听觉甚至是嗅觉的立体化、交互式体验,促进沉浸感生成,将所学理论内化为根深蒂固的信念与修养,弥补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短板,有效引导医学生人格完善,培育医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步达成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到情感目标的递进,推动思想政治素质和医学人文素质的双提升。

2 医学院校思政理论课“沉浸式”实践教学设计遵循的教育理论

为打造“沉浸感”,实践教学应围绕学习者、教师、学生任务、学习资源与环境、实践过程五大要素,设计情景式、体验式、交互式活动环节。这其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其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别体现了知识的外部传导和内部建构。

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人心理活动的整体性研究,认为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本性、情感、需求,善于挖掘学生潜能和创造性,激发自我实现的动力。在人本主义理念指导下,“沉浸式”实践教学是贯通“知-情-意-行”的全过程的全人教育,不再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通过情景教学、交互教学和集体反思,让学生全身心融入实践情境,进行自我体验、自我参与、自我内化,培育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核心素养。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自有经验和教者帮助获取价值观取向、知识储备、情感观念,自主构建和改善自身心理模型,并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3]。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范式,医学院校“沉浸式”实践教学提倡通过学生亲历的方式进行学习,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取得更好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倾听者,一方面要做好学情分析,在学期初始阶段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接受偏好、对课程的认知和预期等;另一方面,围绕思政课的教学大纲与医学专业特点,制定实践授课计划,通过情感关怀、表达沟通和应用实践的内化,深化知识和素养的个体内部建构。

3 医学院校思政理论课“沉浸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当前,学界对于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医学人文素质的研究内容与医疗实践现状紧密相关,按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以及《中国医师宣言》、《中国医师道德准则》中有关加强医学人文建设、重塑医学的职业价值的倡导,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实践教学总目标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分别在职业知识教育模块、职业素养教育模块、职业能力教育模块和职业拓展教育模块设置分目标,重点进行医德医风、正直和社会责任感、公平公正分配医疗资源、追求卓越四个方面素质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

3.1 职业知识教育模块——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医务人员是人民身体健康安全的守护者,承载着人民对于健康和道德的期许,医德医风是医学教育的灵魂,突出表现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和能力,为患者提供持续的理解、情绪支持、信任,保障患者知情选择。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将医德医风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这要求医生对患者的体会感同身受,加强道德修养,明确行为规范,在是非、曲直、善恶、得失、义利面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3.2 职业素养教育模块——加强正直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正直是一种美德,坚持和践行道德原则和特质,包括了持之以恒、诚实、稳定、公正的道德价值观。对医务人员而言,正直代表着诚实、守信、坚持良好的职业态度。责任感通常指对患者的健康负责。正直和责任感是确保公众和医务人员之间的信任基础,奠定了医患互信的基石。2020年以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无数医务人员奔赴一线治疗感染患者、阻断病毒传播,构筑起了同心抗疫的钢铁防线,这就是医务人员正直和责任感的体现。要引导医学生牢记职业使命,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3.3 职业能力教育模块——加强对公平公正分配医疗资源的能力培养 医生每天都要决定是否有必要为患者预约检验或影像学检查,有症状的患者担忧自身情况,希望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一些人认为检验和影像学等检查的结果优于医生的经验性诊断结果。医生同样有这种担忧,基于漏掉重要的诊断会引起不利的考虑,促使医生倾向于选择各种辅助检查。在医疗实践中,如果医生为了谋利而开给患者不必要的检查单或者过度治疗,为避免医疗诊断事故而开所谓的“常规”检查,这些不专业的行为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更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风气。除此之外,把有价值的医疗资源用在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上,导致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提升医疗质量和帮助真正需要的人,这与职业态度中的公平要求相悖。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医学生从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角度做出合理临床决策的能力和素质。

3.4 职业拓展教育模块——加强对追求卓越能力的培养 医学责任是技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为履行好这种责任,从业人员要具备卓越信念。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掌握社会学、生物医学和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寻、分析和应用最新的理论和循证证据来使患者理解医疗决策,不断提升执业能力。这个意义上的“卓越”是指贯穿终身执业生涯的追求,还体现在追求安全、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现在医生一般被认为可以执业30年、40年甚至50年,在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和当今多变的科学环境中保持卓越是一项极大的挑战。科学的进步会改变着预防、诊断、治疗和指南内容,这也意味着需要树立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理念。

4 医学院校思政理论课“沉浸式”实践教学策略

4.1 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思政实践课中安排榜样示范教学环节,通过与职业道德典范的近距离接触、良好互动,帮助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职业行为、道德品质和职业价值观念。例如,自2020年以来,不少医学院校都有一些参与到抗疫一线的师生、校友,他们的职业成长经历和危难时刻的抉择都是鲜活的实践素材,通过在课堂上分享抗疫经历,能够使医学生获得沉浸体验,促使其核心素养从隐性状态变成显性外化的职业行为。

4.2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在沉浸式思政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职业道德”部分的实践教学中,可创设如下情境:一个妇科新手实习生照顾她的患者直到深夜,并按照要求提醒患者起来去卫生间,再三催促未果,护士冲患者大喊大叫,扬言如果患者不马上起床去卫生间就要给患者做灌肠。通过安排小组角色分工和情景演绎,让学生充分理解医患双方的心理诉求,再通过正确示范教导学生:作为一名专业人士,工作中避免情绪化是无可置疑的责任,要学会在突发情况下,安抚患者及家属,为病患解决问题,妥善应对各种实践情境。

4.3 场馆学习 场馆学习是“沉浸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坚持校内校外相统一、红色文化教育场馆与其他场馆相统一、参观场馆与融入场馆相统一的原则进行。首先,利用好校内的校史馆、生命伦理馆、名人馆,以及体现学校特色的各类场馆开展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医德文化、理解生命意义、了解校史中的医学楷模具有较好的启发性。其次,社会普遍存在的各类场馆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权威性的特点,能够极大延伸实践教学空间,特别是红色文化教育场馆具有延伸时空、重现历史的优势,带领学生在红色文化情境中接受信念的熏陶,十分有利于发展医学生的实证思维,培养求真务实的职业态度和探究思辨的能力。

4.4 艺术运用 艺术手段的合理运用在“沉浸式”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够起到烘托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唤起职业情感的作用。例如:开展关于“职业生活中的美德和理想”的作品征集活动,通过视频、文字、诗歌、绘画创作,引领学生重温学医初心,发现和分享身边的职业美德故事;举办医学历史图片展览,通过赏析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还原医学发展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医学本质。精选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人民网的视频作品,添加教师的学思践悟,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关心时事和辨别是非的能力[4]。这些艺术绘画、视频作品、文学表达相对传统的实践模式,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美学张力,有利于不断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信仰。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化、时代化、数字化创新,通过强化医学生实践学习环节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减少沉浸者与展示物之间的心理审视距离,并增强体验者对当前学习内容的情感投入,激发医学生自主建构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的积极性,助力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真正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健康。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理论课医学生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