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2022-11-26高丽萍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丽萍

(山东开放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传播的时代背景、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技艺、医学、民俗及其他方面,拥有广泛、系统、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各类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们记录了我国社会的重要特征,如文化观念、风俗民情及生产生活方式等,蕴含了我国人民的文化基因、精神特征、价值观、心理结构、气质和情感等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和”,强调和为贵,强调团结一心。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和气生财等,这种“和”,蕴含着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民族与民族的和谐及国与国的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理想,即: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一家,天下大同。因此,“和”,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因,蕴含着自信平和、宁静致远的基因。新时代,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和”而为一。

目前,我国正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此,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及科技等领域的广泛合作。通过加强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能够使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欣赏进而认同我国传统文化,增进与我国的交流合作,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

二、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分类

根据传播的不同性质,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大致可作如下分类:

(一)根据传播的主动性质,可分为主动对外传播和被动对外传播

所谓主动对外传播,就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机制、有策略地对外传播;所谓被动对外传播,就是自然而然、无意识、不经意地对外传播。前者如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国际频道用外语播出的传统文化节目,以及我国驻外大使馆文化处向驻在国和地区提供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白皮书、图册、音视频等;后者如外国人来华旅行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每年海量的中国商品、服务及人员到海外,无形中就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二)根据传播的主体性质,可分为官方、民间及官民结合

所谓官方主要是指国家和地方领导人及对外文化传播机构等,例如,国家领导人制定、实施的文化传播战略及策略等。所谓民间,就是平民百姓、平民外交,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出国旅行的中国人都是一张活的文化名片。所谓官民结合,就是国家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外文化传播政策,官民资源协调一致地对外传播,例如,孔子学院、电视系列片《中华一绝》《舌尖上的中国》等。

(三)根据传播的媒介性质,可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所谓传统媒体,就是指图书、报纸、电影、电视、广播、展览等;所谓新媒体,就是指互联网、社交媒体、多媒体、自媒体、融媒体等。传统媒体的特点是成熟、系统、深厚,便于控制,适合于老中青幼不同年龄的受众,不足是制作时间相对较长,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受时空及人力物力等因素限制较大。新媒体多是基于国际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是一个日新月异、潜力巨大的传播领域,制作灵活,其最大特点是去中心化,形式多样,活力无限,近实时传播,覆盖范围极广,受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不足是良莠不齐、碎片化,且传播难于控制。

(四)根据传播的对象性质,可分为普遍传播和特定传播

所谓普遍传播,就是指针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广泛传播;所谓特定传播,就是指针对某些国家地区人民、围绕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的定向传播,例如:我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播等。

三、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对外文化传播的基础,一是要有好的文化;二是要对本国文化自信;三是要与时俱进创新传播策略手段。

(一)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要想国外了解、接受、喜欢、认同我们的文化,我们自己必须首先了解、热爱、认同自己的文化,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尊、文化自信。只有热爱和自信,才能自带气场,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穿透力。自信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已有文化元素的自信,还体现在敞开心胸,接纳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博采众长、强我文化之筋,壮我文化之骨的自信。

(二)与时俱进、创新传播策略手段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发新技术,使用新技术,推广新技术,在信息传播核心技术、行业标准、市场占有率及信息传播安全等方面切实强化中国的自主权和竞争力。同时,我们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科学判断文化市场需求,找准文化传播路径和策略,精准发力,大力提高我国在世界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做好顶层设计,齐抓共管

我们要积极作为,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联合国内外文化传播方面权威机构及专家,强化我国文化对外传播领域的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政策法规,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综合利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传播资源,齐抓共管,协同发力,脚踏实地,务实高效。要利用好我国驻联合国及各国使领馆文化参赞、文化处及中国文化中心等资源,使其切实起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组织者和有力执行者的作用。根据我国总体外交战略及当前外交主要任务,强化汉语推广,举办中国文化年、电影周等丰富多彩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把一带一路外交、和平外交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中的文化传播功课做深、做实、做出长效。

(四)进一步推广孔子学院或孔子学堂在世界各地的建设和营运

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重要意义。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已在162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中国教育文化信息咨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等。在汉语语言文化推广中,要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细化、深化、系统化。

(五)有意识利用国际运动会、电影节、博览会及论坛等各种平台,高效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的主题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1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我们的主题是:“一起向未来”。两次奥运会主题的核心,均是和平、团结、憧憬,与我国传统文化“和”的理念一脉相承。两次奥运会,无论是开幕式还是闭幕式,无论是比赛过程特写,还是最终收官解读,无不贯彻和平、团结、进取、友善的精神,使开放、自信、积极、睦邻的新时代中国形象直抵人心。

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此背景下的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是:“疫情与世界: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在论坛致辞结尾时,习近平总书记向亚洲和世界发出呼吁:“中国古人说,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只要我们携手同心、行而不辍,就一定能汇聚起合作共赢的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迎来人类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他重要国际场合,也身体力行,弘扬中国人天下大同的传统理想,指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积极利用民间的力量进行文化传播

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出国旅游、留学、工作等的中国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鲜活、有力的传播者。现在,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约4543万,相当于世界一个中等国家的规模。这些华侨华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展现了中华民族及中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截止到2018年4月,近40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总人数达519万人,学成回国313万人。留学生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出了国门,还把新时代中国文化中的开放、包容、自信、进取的精神传遍世界。

充分发挥文体明星作为文化形象大使的功能。例如: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5次蝉联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让世人感受到中国人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文化精神;身高2米26的运动员姚明在NBA赛场上的精彩表现,李娜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和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冠军,成为亚洲第一位网球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以9秒83的成绩刷新亚洲纪录等,他们在西方世界普及率极高的传统强项上所呈现出的勇于拼搏、追求卓越,乐观自信的形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个体传播的成功案例。

此外,来华的外国游客及留学生,他们零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一环。1984年9月7日,受中国政府之邀,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与中国青年联欢了15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回到日本后,他们又把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了更多的日本人。2018年,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6290万人次。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留学目的地国。2021年,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约50万人。今后,我们还要加大开放力度,进一步增强我国吸引力,让更多外国人来华旅游、留学、工作、生活,使中华文化传遍世界。

(七)利用新媒体加强文化传播

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其传播威力,使世界成为真正的地球村。从一定意义上讲,微信、微博、抖音、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已超过传统媒体,其在文化传播领域的权重将会越来越大,值得高度关注和有效利用。

国家要加大对外文化传播的投入,进一步强化国家和地方广播电视及互联网领域高水平外语频道及栏目的制作,在文化传播规划、选题、制作、资金、技术及政策等领域,多与国外相关部门、机构交流合作,走国际化路子。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