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建设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

2022-11-26唐皇凤

理论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领导力中国共产党

唐皇凤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目前,全世界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127个,分布于100多个国家。其中,居于执政或联合执政地位的有22个,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有5个。作为长期有效执政的典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力源于其强大的领导力。对于任何一个现代政党尤其是执政党而言,领导力在制定和维持清晰的行为准则、促进组织成员间的沟通协调、建立多元主体的信任关系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备强大的领导力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也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党的领导力是影响和决定武装斗争、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最重要的变量。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通过各种科学、合理、有效的经济社会政策赢得了民心,党的领导力也成为国家实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本文试图在清晰界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建设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建党百年来党的领导力建设的历史进程,并总结提炼党的领导力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建设的科学内涵

作为现代化愿景的勾画者、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设定者、现代制度体系的建构者和国家治理活动的推动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对实现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以建立新型国家为明确目标的现代政党,是迄今为止培养领导者和领导权最有效的手段(1)参见[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姜丽、张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作为阶级和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既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领导核心,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政治方向的掌舵者、重大决策的决断者、国家治理体系的统领者、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领航者,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存在的政治意义和现实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党长期执政具备有效性和正当性的根本支撑。党的强大领导力不仅源自其对领导方法和技能的娴熟运用,而且源于党始终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源于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有效遵循。

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话语体系中,毛泽东指出领导权“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党的领导力主要是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政治行动,最终体现为党对于多元力量和全体人民的价值引领和组织动员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将“党的领导”明确表述为“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的领导”(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 公报 决议 决定》(上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301页。。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并明确了政治领导的科学内涵,以及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 公报 决议 决定》(上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301页。。党的十六大报告规定了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党的领导的主要方式(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党的领导力具体体现为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的领导技巧和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政治领导力在党的领导力中居于首要和核心地位。在现实的党的领导过程中,将党的领导力归结为无产阶级政党把握发展方向、时代大势和战略全局的能力,将党的领导落实于国家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心骨作用;在党政关系方面,党的领导力体现为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驾驭政治局面、依法执政、依宪执政、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而党对社会的领导则以非强制性的情感认同和政治感召为手段,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学者们看来,领导力实质上是“影响力”,是一种政治号召力、说服力而非强制力。党的领导力更多基于人民的自觉接受和信从,而非强制和命令,其基础在于党的理论和党员的先进性,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政党自身的模范作用(6)张明军:《领导与执政:依法治国需要厘清的两个概念》,《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5期。。整体而言,党的领导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体系。有学者将党的全面领导视阈下的领导力分为制度运行力、战略决策力、社会动员力、资源配置力、统筹协调力、组织保障力六个方面(7)李君如:《党的领导力》,《北京日报》2018年10月17日。。有学者主张党的领导力具体表现为战略领导能力、国家整合能力、制度运行能力、社会协调能力(8)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8页。。有学者主张,在党的领导力系统中,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是核心和灵魂,决定着党的方向、道路和价值取向;贯穿于党的实际行动和作风之中的群众组织力和政策执行力,直接影响党的社会公信力和号召力,是保障党的执政合法性之根(9)贺善侃:《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魂》,《中国领导科学》2018年第5期。。有学者专门关注党的价值领导力,认为党的领导是基于价值观的领导,价值观是党进行领导的起点、核心和力量源泉;党的价值领导力是一种充满党内活动空间并影响党组织和党员的无形影响力和决定性力量(10)蔡礼强:《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领导力》,《党政研究》2020年第3期。。而新加坡学者吕正扬则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来自于“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干部需要不断地“为理想信念而奋斗”,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决策和把握前进的方向以保证共产党执政的长盛不衰(11)[新]吕正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新加坡学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与培养》,韩超、赵明昊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第1—2页。。总之,党的领导力建设的成效与党的领导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紧密关联。明晰党的权力边界,理顺多元主体的权力关系,优化党的领导的运行机制,切实增强党的领导的整体性、协调性与系统性,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集中与分散、党委与政府,以及政党—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提升党的领导力的必由之路。

当然,尽管党的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这个政治组织的整体能力,但却是通过党员领导干部这个群体中的党员个体的具体工作能力体现出来的,党员个体能力是组织整体能力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思维和话语体系中,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密切相关,组织工作的关键在于挑选人才,组织领导是党的领导的基础和关键。在国家政权机关中挑选德才兼备、忠诚可靠的党员干部担任相关负责人,是无产阶级政党巩固领导权和执政地位的关键问题。党的领导方式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取决于党的理论的先进性、党的主张的正确性、党的战略策略的有效性、党的政策的人民性,以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情况等因素。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思想建设为根基,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积极构建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广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是党的领导力建设的关键内容和战略路径。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建设的百年历程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所具备的强大领导力和执政力一直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首要因素。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强大领导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得以全方位彰显。在阶级解放、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难历程中,党的领导力建设也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成为党的领导力建设创造性实践的伟大阵地,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决定了党的领导力建设的独特逻辑。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实质在于将党—人民—军队打造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兼顾组织目标的实现和个人利益诉求的满足,并通过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个人利益与宏大的组织利益的有效连接。在实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过程中,秋收起义的领导机关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前敌委员会,成为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重要体现。三湾改编在部队中建立起党的各级组织,确定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明确班排有党小组、连有党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确立了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为确保“党指挥枪”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并为构建“主义—政党—党军”三位一体的现代新型政治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支部建在连上”把人民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并把党的工作扎根到和落实于基层,军队内部日趋严密的政工系统成为加强党的领导力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人民军队拥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原因(12)参见罗学渭、肖长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5页。。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和严密党的组织体系,高度重视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严格党的纪律,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主的党的自身建设成为党的领导力建设的根本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在中央、省、县三级设立国民经济部,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巩固工农的经济联合,加强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和党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领导,不断提升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力。抗日根据地建设时期,确立了党的一元化领导,明确各级党组织从政治上对政权、军队、民众团体等一切其他组织实施领导,是一项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经济工作与军事斗争紧密结合而采取的重要政策(1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94—595页。。解放战争时期,党为了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和强化组织纪律性,建立了请示报告制度。革命战争时期,党通过政工系统和宣传系统的作用,将自身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传递给民兵武装、农会、工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并且以这些组织为载体,不断扩大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为联合群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加强党的领导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思想基础(14)胡宗仁:《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基因》,《中国领导科学》2018年第5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备的领导制度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正确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领导力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发展出相对成熟的领导体系,党的组织网络成为整合社会的基础性力量。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已经让中国共产党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并且使他们获得相当多的治国经验和许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15)[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中国共产党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庞大组织体系,党的组织触角延伸和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和各层面,将过去高度分散化和碎裂化的社会凝聚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为实现党的领导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并且,党开始整风整党,加强党内教育,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贪污浪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积累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力建设的初步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级政权机构尚处于初创阶段,而党的领导机关和组织体系更为严密而健全,对党政军民各项工作的具体领导有着更丰富的经验。党延续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一元化领导方式。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党的中央局及地方党委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领导各地方的党政军民工作;中央局及各党委的决定、指示,同级政府的党团(后为党组)、军队的军政委员会以及民众团体的党团及党员,均须无条件地执行(1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页。。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设置党组,政府内党组有权参与政府具体政策的制定,与政府共同履行政府功能,政府不仅受其内部党组领导,而且受其外部同级党委领导,党组制度成为实现党对非党组织领导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制度保证。党领导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制度框架,加强和扩大广泛的统一战线,展示了强大的政治领导能力。通过领导小组制度、归口管理制度和党管干部制度,形成了以各级党委为核心和中轴、能够有效联结政党—国家—社会的庞大执政体系。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处于政治体系的最核心层,有效履行着对政治系统的全面领导功能。中国特色政党主导型的国家治理体系,通过党政双轨结构重组政府管理体系,借助各级党委的干部人事任免权和各种领导小组所拥有的跨部门协调权力,执政党全面进入国家系统,并通过归口管理制度实现对于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党领导人民战胜各方面的严峻挑战,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工作,完成土地革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施五年计划,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有效维护主权独立和国家安全,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充分展示了党的卓越领导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力建设主要聚焦于经济建设领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如何,是衡量党委领导水平高低和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构建了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领导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能力持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升。党不断提升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切实增强组织动员力和政策执行力,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有效落实,充分释放了党和政府、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在复杂动荡的国际环境中捍卫了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同时,党坚持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等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统一领导,及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党正确协调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加强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从容应对国际、国内社会的风云变幻和重大风险考验,保持了长期可持续的社会政治稳定,充分彰显出党的强大领导力。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是通过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党的领导力建设具备了雄厚物质基础、相对成熟定型的制度保障,以及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围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能力这一重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提升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持续加大组织建设的力度和制度建设的效度,深入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党的领导力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得到有力彰显。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党的领导的科学内涵,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标准。新时代我们党加强领导力建设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1)构建加强党的领导力建设的党规制度体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等党规制度相继出台,进一步健全了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书面述职制度、汇报工作制度、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等,确保党在各组织、各层级的全面领导地位。(2)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就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行重大战略部署。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通过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党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实施更为有效的统领和协调,党的政治领导力和资源统筹力大幅度增强。优化党的组织机构,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统筹设置党政机构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对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日益完善。(3)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中加强党的领导力建设。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党的强大社会动员力下,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世界扶贫事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17)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和果断决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司其职,紧密配合,迅速组织起疫情防控斗争的强大力量,短短数月就取得了疫情阻击战的决定性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显示的非凡组织动员、统筹协调和贯彻执行能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以优良党风政风促进社会风气的全面和根本好转,强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穿到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各方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机制。就其实质而言,党的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主体的建设。所有经济社会组织都要建立和健全党的组织体系,通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发挥党组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统领性作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形成中国特色的合力发展型现代化模式,是新时代党的领导力建设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党的领导和执政体系富有韧性和充满活力,具有很强的体制调适和机制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走出的一条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过去能够成功、今后继续成功的关键性前提。而党的领导力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两者有着互为前提的共生关系。没有党的有效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失去了应有的领导力量和政治前提;没有党的有效建设和发展,党的有效领导同样无从谈起。在社会主义国家,党与国家的关系决定了党的领导力建设是党长期有效执政的根本前提,而党的长期有效执政则是党的领导力建设成就的集中体现。国家政权是党通过国家实现其领导核心作用的关键环节,党对国家的领导本质上是党主导国家政权的运作;而党通过国家对社会的领导,本质上是党通过国家政权合法地组织和管理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领导力建设的本质就是通过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党—国家—社会关系持续进行制度化调适,推动政党主导型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不断将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效能。

三、百年大党领导力建设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其强大的领导力和突出的领导优势是成就中国发展奇迹最根本的政治保证。强大而卓越的领导力,既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和显著优势,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而健全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其强大领导力的重要来源,二者共同构成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优势的内在基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积累了领导力建设的丰富经验,主要包括:

第一,明确使命、界定愿景和坚守价值观是党的领导力建设的根本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首先要从理想信念做起。”(1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75页。中国共产党靠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驱动,十分强调支撑领导力建设的精神力量。其中,使命陈述了组织的愿景、共享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灵魂”与核心“基因”,党的使命决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党的组织本质和组织定位,是党的领导力建设的价值坐标。作为为使命而生并受使命驱动的使命型政党,党绝不追求任何个人或组织的私利,而是一直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定位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愿景就是“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政党”,是对组织理想目标和期望状态的描述,是政党明确初心使命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高举理想的愿景型组织,“只有明确了自己真正的价值观、领导原则和道德界限,才能够在领导工作中将它们付诸实践”(19)[美]比尔·乔治、安德鲁·麦克莱恩、尼克·克雷格:《找到真北:个人领导力培养指南》,金琦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年版,第97页。。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作为一个追求远大理想的政治集团,中国共产党强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集体价值观,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型政党组织,且这种价值导向和信仰要求不是抽象的、疲软的,而是具体的、有制度刚性保障的。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通过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党内教育不断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以大公无私的政党伦理持续夯实着强大领导力的价值根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党不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而且在意义世界再造的实践中不断巩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政治话语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成为党的领导力持续增强的显著表征。

第二,把握历史进程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建设的关键点。政党的实际力量与价值,不仅要体现在其所承担的道义上的使命与责任,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其战略、政策和行动所表达的使命与责任中(20)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第143页。。能否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衡量和检验一个政党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显著标识。评判一个伟大政党的关键在于其是否有能力把握历史进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驾驭现代化的变革浪潮,并适时提出能够凝聚全体民众为之奋斗的目标。无产阶级政党要有效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效动员和组织各种国家治理资源,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和社会关系。作为协调关系、化解分歧、管理冲突、形成共识的科学和艺术,从政治上分析和处理各种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根据现代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是彰显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的重要体现。高度重视和擅长战略思考和战略决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战略和策略问题,并深入分析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主张“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是统筹“两个大局”战略的提出,还是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脱贫攻坚行动和促进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具体部署,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浓墨重彩的历史叙事。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战略谋划,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力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思维能力,通过制定极具战略性和前瞻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国长期维持稳健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党开展广泛的政策试验与创新,把设定长期政策目标和颇具中国特色的政策试验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政策试验机制和异乎常规的政策制定过程是党具备卓越领导力和强大政策适应力的集中展示。

第三,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持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领导力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按照熵增定律的基本原理,组织活力会随着组织年龄和组织规模的增长而递减,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大,从有序走向混乱乃至无序,最终消亡。耗散结构理论则认为,激发组织的内生活力可以抵消正熵。通过外部的压力或挑战来激活组织的持续发展潜能,通过功能多样化、切实优化组织生态、推动组织成员的新陈代谢、激发组织自我革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建立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开放系统,可以避免熵死定律。党的政治建设、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和党的领导力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21)习近平:《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推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人民日报》2017年2月14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灵魂,是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持续推进的思想保证。健全的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领导力的基础和保证,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和力量源泉,是保持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依托。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在党的领导力建设的战略格局中居于根本性和战略性地位,是党的领导力建设一以贯之的核心和主线。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党坚持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先后开展了17次大规模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对象覆盖所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和一般党员。从严治党的有效性决定了党的战斗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决定了党的领导力、执政力和组织力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领导作风,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机制是党的领导力建设的有效支撑点。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是加强党的领导力建设的关键环节。制度领导力的职能主要包括定义制度使命及作用、具体体现制度目标、保护制度完整性以及维持秩序、调解内部冲突(22)[加]约瑟夫·兰佩尔、亨利·明茨伯格、[美]詹姆斯·布赖恩·奎因、[印度]苏曼特拉·戈沙尔:《战略过程:概念、情境与案例》,耿帅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第372—373页。。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并位居统领地位。百年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持续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和党内决策制度,健全党内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党的外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归口管理、领导小组制度、党政机构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制度,以理顺组织间关系,清晰化领导指挥链条,并进一步明确党组织的领导职责;持续推进党内监督制度改革,织密包括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在内的联动监督网络,确保党的领导作风优良;坚决落实纠错容错机制,不断探索完善党员权利保障制度,释放领导体制活力。同时,党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的体制机制。不断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加强党委对同级国家政权中各种组织机构的全面领导作用,充分发挥非党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各类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的领导,支持各种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另外,加强党的领导力建设,关键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尤其是党直接治理经济社会的基础性制度。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领域的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为重点,着力培育市场、社会和公民的自主治理能力,构建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多元共治模式,是加强党的领导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第五,切实提升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是党的领导力建设的基本着力点。使命需要有人担当、愿景需要有人实现,因此能否选拔恰当的人,并由这些人建构成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是卓越领导力建设的重要支撑。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更是党的全部领导力的基础,而政治过硬与本领高强是领导干部领导力的核心体现。选派优秀干部执掌国家权力,并通过严密的党的组织体系和持续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动员全党和全社会的力量,使之形成合力服务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是百年大党领导力建设的重要经验。大党治理和大国治理尤其需要一大批忠诚实干并有真才实学的优秀政治人才,干部队伍建设始终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居于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地位。贯彻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就是将政党的政治信念、价值伦理通过干部选拔的过程嵌入干部队伍之中,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政策、党的重要主张在选人用人上的集中体现,通过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党的政治目标,并有效传承党的政治价值观(23)唐皇凤:《新贤能政治: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民主化与现代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在1938年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德才兼备”成为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原则和优良传统。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任务不同,干部队伍的素质要求也不同,党赋予德和才不同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提出“20字”的好干部标准,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0年秋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着力提高“七种能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求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同时加强干部队伍治理能力建设。在党的领导力建设过程中,学习能力是最核心的要素。通过主动顺应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有效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改造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并结合实践探索、发掘解决客观世界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加强党的领导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善于发现和使用优秀政治人才,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在台阶式历练中积淀丰富的执政经验,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群体的危机应对和风险治理能力。同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从严把好选人用人关,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通过不断培养淬炼、教育引导,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爱党爱国的真信念和治国理政的真本领,是党的领导力建设的战略突破口。

在“党领导国家”体制下,中国的国家能力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只有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有效代表、综合、协调各方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合力型发展模式,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成为塑造国家权威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党有效领导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成为中国经验的显著经验事实。百年大党历经磨难曲折,依旧充满生机活力,关键在于党高度重视领导力和执政力建设这两个传家宝。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强化党性锻炼和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激励和约束两方面构建坚强有力的工作落实机制,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四、基本结论

强大的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革命领导权的坚持和掌握,到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执政后对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有效领导,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申与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落实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各级各类组织的具体活动之中。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驱动和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具有发展型政党的典型特质,党的卓越领导力是成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重要秘诀,党的领导力建设也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当然,党的领导力建设及其实现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党的性质宗旨,取决于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另一方面也与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紧密相连,党必须与时俱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其结构韧性和调适力。在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为党的领导力建设提供了极大便利,党的领导力由传统执政能力转向现代治理能力。在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基础上积极借助新的载体和机制、运用新的渠道和途径、通过新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党的领导力建设,提高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水平,将党的领导工作重心置于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推动有效的改革创新,注重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治理能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党的领导力建设的战略路径。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领导力中国共产党
我国教师领导力研究综述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企业创新变革中的领导力研究
乡村振兴公式 党的领导+双层经营+“三位一体”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县乡人大工作的关键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