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需要被看见

2022-11-25学勇

家长 2022年31期
关键词:潜意识生命情感

□学勇

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去“看见”孩子。只是“看见”,就足以让情感在彼此间流淌,当情感流动,孩子便被妈妈的爱灌注了,生命获得了滋养。

顾芳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两段婚姻,育有一儿一女。无论是工作还是在家休息,无可避免地她都需要与孩子相处。按理说老师对孩子有着天然的亲和力,那是职业优势。可顾芳偏偏对孩子亲近不起来,她担心自己不是一个好老师,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为此感到焦虑与痛苦。

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顾芳的爸爸一直在外地打工,妈妈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忙于家务,无法照顾自己和哥哥,所以很小的时候她被寄养到外婆家。想起小时候的场景,就是一个人孤单的画面,遇到大小事情都只有自己去承受。

对话与领悟

“现在,每当两个孩子缠着我需要陪伴时,我就会感觉到一阵莫名的烦躁,会找理由推开他们,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妥,可又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我该怎么办?”顾芳说话时看似很平静,却无法抑制流露出的淡淡哀伤。

“当孩子向你表达亲近时,唤醒了你内在小时候的悲伤记忆,你的成长经历中没有从父母身上获得亲近带来的愉悦体验,反而激活了你内在渴望得到却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而带来的哀伤。甚至可以猜想,哀伤下面有着因未曾满足而压抑的愤怒,但又无法言说,所以外在表现只能用把孩子推远的方式来回避自身痛苦的体验。”即使顾芳未必能够理解,我也想给她一个深度的解释,在潜意识层面有一个扰动。

“顾芳,你不让孩子亲近,在推开孩子的那一刻,你知道是在满足谁的需要吗?”我启发性地补充道。

“老师,您的意思是在说我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顾孩子的需要,是吗?”顾芳敏感地若有所思。

“你觉得呢?”

“老师,也就是说我只顾满足自己的需要,并没有真正去看见孩子?”顾芳疑惑中带有一丝愧疚地说,“经您这么一提醒,我的身体有种触电的感觉,好像触碰到了敏感神经一样……对,就如您一直说的要看见孩子的感觉,看见孩子,看见生命!”顾芳脸上扬起了明显的兴奋。

“嗯,你这个领悟太好了,看见生命,看见独立而完整生命背后的需要,这是一份智慧!”我及时给予支持。

“我以前从来不懂得‘看见’真正的含义,今天我在说‘看见’时,心底涌动着一种感觉,我一定要好好去‘看见’孩子。”顾芳低声强调。

我知道,那一刻她是在对自己表达。唯有懂得对生命的看见与尊重,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得如其所是。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

顾芳在成长过程中尘封了许多记忆,有些记忆是一些负性情结与伤痛被压抑到潜意识。通常为了保护自己,个体会把那些负性的东西分裂出去,然后投射到讨厌的人身上,从而对他人表达自己的厌恶。殊不知,那部分讨厌的东西正是自己人格的阴影。“意识”是看不见的,它们只有乔装打扮,变换着形态,或成为自己的某些怪异行为,或成为惊扰自己的噩梦,或在反复出现的人际关系中,进而变成自己的困境,我们把这些常常不可控且又强迫重复的行为称之为“命运”。

不管是被动成长还是主动面对,当我们内心准备好,允许阴影呈现出来时,这种“看见”就是允许。仅仅只是被“看见”,很多东西就被接纳进意识,它就不会成为影响生命的暗流,此时的“看见”就带来了疗愈。所以,看见是疗愈的开始。看到了在潜意识运作的模式,看到了自动化反应,甚至看到了人生故事的脚本,才知道原来我的命运受困于此,才有机会改写自己的故事。

荣格说,当情结上升到意识,便被疗愈了,看见即滋养、看见即疗愈。

记得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播过一起案件,“90后”男子代某被绑架,绑匪向代某父母索要6.5万元赎金,发送了绑架照片和勒索短信,并以“撕票”做要挟。

代某父母看着照片上儿子被布条堵住嘴巴,想到儿子的种种危险,马上报了警。然而,调查结果却令人目瞪口呆,这绑匪不是别人,竟然是代某自己!而代某的初衷也只是想看看父母会不会为他交赎金。

令人好奇的是,代某为什么要以犯罪为代价试探父母呢?原来在成长过程中,代某经常被打骂,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父母总是立即反驳。即使他努力工作,不叫苦叫累,父母还是批评他,根本“看不见”他。

他渴望父母的认同,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于是就自编自导了这么一出戏。“我不甘心,就想看看他们能不能在乎我一次。”代某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代某心中安全感极度匮乏,对父母的爱万分渴望。不然,又怎么会用这种极端方法去获得父母的“看见”呢?代某选择用触犯法律的方式来寻求“被看见”固然不对,但是如果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予他认同与关怀,那必然会是另一种结局。

《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论养育子女多么具有挑战性,培养一个健康、自信、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孩子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看见”孩子需要支持、尊重和赞同,表达无条件的爱与关怀,始终如一地给予安全感。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

“看见”方能转化成“力量”

“可是如果我很累,两个孩子还是缠着我希望我能陪伴他们时,怎样做才能‘看见’他们呢?”顾芳直接把自己的困惑呈现出来。

“非常好的提问,看见可以是相互的。你一方面可以表达你的看见,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看见’你,发展出他们看见的能力。”我引导道。

顾芳无意识地挺了一下腰,竖起了耳朵,等待着我继续。“你可以尝试这样表达:宝贝,我知道你们特别希望妈妈的陪伴,那样你们会感到特别开心。只是此刻妈妈身体很疲惫,需要一个人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妈妈知道你们是懂事的好孩子,等妈妈体力恢复了再陪你们一起好好玩,好吗?”

“看似简单,我却表达不出来,为什么呀?”顾芳实话实说。

我们习惯看见一个人的外在(音容笑貌),而忽略一个人内在的心声。当你能看见一个人的心时,你是真的开始看见了。当你真的看见时,你的语言便有了魔力。孩子想要亲近你的内在需要被你看见并表达时,孩子的需要已经获得了部分满足。同时,你用看见自己感受的方式表达给孩子听时,这是一种良好的关系连接。关系构建好了,那么孩子等待亲近的过程就成了孩子内在一种延迟满足的状态,这种延迟满足状态便是孩子成长中恰好的挫折,通过对恰好的挫折内生性转化是意志力的早期源泉。如果我们每个个体拥有足够的意志力,那么将来即使遭遇困难,也有力量挺过来并获得新的成长。

“老师,您这么解释真是太令人惊叹了。我忽然明白了教育是每时每刻发生的事。”顾芳感概道。

最后,我用一首顾城的诗《门前》,来诠释生命彼此的照见: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去“看见”孩子。只是“看见”,就足以让情感在彼此间流淌,当情感流动,孩子便被妈妈的爱灌注了,生命获得了滋养。

猜你喜欢

潜意识生命情感
分析还是吸收
——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对待潜意识的不同态度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