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022-11-25王霞

科学咨询 2022年11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教育

王霞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又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面临21世纪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压力以及各类知识呈爆炸式状态发展的形势,为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需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国真正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质的飞跃,固然要靠科学技术的创新、社会运行机制的创新,但归根结底要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即关键在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对人才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高等学校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知识库,而且是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笔者通过自身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固然离不开对知识的记忆与积累,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形成批判性思维,从而为原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奠定基础[1]。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的某种手段、途径和思路,并以较为固定的习惯形式表现出来,它对人们的言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事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将critical应用于思维,意味着利用恰当的评估标准确定某物的真实价值,以明确形成有充分根据的判断。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目前较为通俗的看法是,批判性思维泛指个人对某一现象和事物之长短利弊的评断,它要求人们对所判断的现象和事物有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技能的综合运用(包括解析思维、分析思维、评估思维、推理思维、解释思维和自我调整思维),也是一种人格品质的完美组合(包括好奇心、自信心、信任感、谨慎性、敏感性、灵活性、心胸开阔和善解人意),它不受任何专业性质的限制[2]。对此,我们应注意批判性思维的四个基本特征:

1.批判性思维彰显思考的独立性。批判性思维是实现自我管理或自我指示、个人自治的基础。自治使一个人较少依赖并因此较少受他人的规定、指示和影响。学会批判地看问题,有利于对各种良莠不齐的知识进行鉴别和取舍,不易受错误思潮的误导。

2.批判性思维体现思考的综合性或说发散性。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质疑、否定,还含有认同、肯定的因子。质疑、否定是为了寻求或确保正当性,为我们的信念和行为进行理性判断奠基。因此,它本质上不是为否定而否定,而是肯定合理,扬弃糟粕,它使人们认识到这个世界中价值、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多样性。

3.批判性思维鼓励建设性或说创造性。创造性并不仅仅意味着打破规则,相反,其常常包含着对大量规则的遵循。批判是在遵循一定原则和根据的前提下,对人们所要探究的不熟知的事物和不熟悉、不理解的一面的理性审查,这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没有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科学和文化的创新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4.批判性思维不受任何学科的限制。它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象的主题都可以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进行审查。

二、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们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的第一条就确立了高等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即“培养批判性和独立的态度”。第五条又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科学知识简单地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分析技能”。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笔者认为,大学教育目标虽然是随大学产生而形成,并随大学发展而成熟,但最终源自我们对人自身生存价值与意义的拷问:作为人,何为正确?为了实现这一正确目标,我们应如何做?人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在大学教育阶段,应如何度过,这是大学教育目标与功能必须回答的。一般而言,大学教育始终应围绕两大主题,即追求知识和思想道德价值,或者说学做人和学做学问。然而在这两者之间,最具根本性的应是学做人,培养人之为人的正确价值观、科学的信念和精神追求,学做学问最终为做人服务。教育如果唯科学主义至上,唯赤裸裸的利益追逐至上,人最终只会沦为没有精神家园的经济动物;学生的专业学得再好,这种教育也是失败和残缺的。在今天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科技主义至上的时代环境中,批判性思维无疑在追求知识与追求道德、做人与做学问的融合构建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促使我们明白大学教育应为之努力的正确目标。

(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实现“德法”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德法”课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目标就是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改变行为习惯,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面对教材内容与学生成长的现实,不少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倍感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课程本身的特点。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严谨抽象,对“为什么如此”的论说欠缺通俗性和生活化,很多概念和判断在欠缺丰富社会生活经验的情况下是不容易理解的。第二,学生年龄段的特殊性。大学新生刚刚接触社会,由于缺乏对各种良莠不齐的知识进行辨别与区分的能力,缺乏理性批判和反思意识,思维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要实现该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找到“教”与“学”的恰当切入点与结合点。笔者认为,这个切入点就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挖掘和培养。要消解对理论“枯燥、乏味、无用”的情绪,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去打破,而学生思维出现的偏差,更需要批判性思维去纠正。

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观念上,“德法”课要实现由传统的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的转变,即要从单纯的知识灌输上升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在知识经济和“数字化”生存为特征的21世纪,随着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学生在家里可以利用网络等远程教育系统进行学习,自学记忆型知识也可以成才。大学教育应体现出“上学”与“在家”的区别。这种区别更多地不在知识和技能本身,而主要在于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和健全人格的熏陶的区别。高等教育应该给学生提供其他场所难以寻找到的知识分子群体智慧的熏陶,这种熏陶体现在他们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上,体现在由独特思维方式所得出的独特见解中。著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谈到自己在美国的求学经历时坦言,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沃顿商学院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科学的怀疑精神。没有批判能力,就容易陷入原有知识的盲区中不能自拔。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因此,对学生而言,掌握和理解原有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批判以发展智力,只有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才能学会怀疑、反省,从而激发出大胆的想象,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真正实现从“是什么”向“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成为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1.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具有批判性思维

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应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风貌影响感染学生。这种影响看似不经意,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长久的。“德法”课教师要始终能够以批判性思维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质疑的精神、严谨的论证和建设性的态度来分析思想观点和社会现实,让学生在对自身和社会有正确认识的同时,又能感触到批判性思维的精髓和价值,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比如,在讲解如何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问题时,笔者从对自己求学经历中的一件小事的感悟切入,接着引用古今中外名典名家的话,甚至日常俗语,让学生理解“人生中的经历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们,对生活的强者而言,逆境也是财富”。这样一方面拉近了师生距离,也培养了他们多角度看待生活的精神。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这种精神,这样才有对教材理论进行言说的根据,才能言之有物地吸引和引导学生。

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为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良好氛围

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强调学生对课堂纪律的严格遵守性。这种模式可以使课堂秩序保持井然,但也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受压抑、受限制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德法”课教师应主动建立更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淡化权威意识,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信任尊重学生,鼓励其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向别人的观点质疑,可以对老师的意见或书本上的论述提出挑战[3]。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质疑平心静气地进行反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递的地方,更成为思想碰撞的地方,从而实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与升华,实现知识的累积和人格的完善。

(三)选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正确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鉴于大学生偏感性弱理性的特点,在“德法”课上解析相关概念和理论时,最好结合案例,事理互融。所选案例不要太多,要具有典型性(在一定地域和时间内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否则数量太多容易使授课流于粗浅;案例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推理进行知识判断,激发思想中蕴含的创造潜能,提高对真假美丑的鉴别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对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更好地发展,理论是活活泼泼、有血有肉的,从而使其真正理解理论的内涵,把握理论的本质,自觉接受理论,这一思考过程本身就蕴含了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推荐学生读好书,汲取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营养

“德法”课开课时间短,课堂时间紧,可以利用大一新生课程总数安排不是很紧张的特点,及时地将一些好书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中慢慢体会正确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批判性思维的魅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一书中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提出一个方程式,来回答怎样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更幸福: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阅读优秀书籍可以熏陶学生对批判性思维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可塑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够实践“知行合一”的精神。

其他诸如撰写小论文、组织演讲比赛与辩论会等方式都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要根据课时适当安排。

四、结束语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是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教育功能,解决好“鱼”与“渔”的关系,课堂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特点,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逐渐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科学思维方法,并且使这种思维方式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在当前和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正确地判断和抉择,进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题解教育『三问』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