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程思政增强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实效性研究

2022-11-25左玉帅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培育

陈 智,左玉帅

(1.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2.哈尔滨金融学院投资保险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3.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党的十九大以来,课程思政成为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良性效果,提升高校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优化和形成高校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与机制,必须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自觉性,实现教师师德行为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但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培育建设方面存在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体现在政治立场和能力素养等方面。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挖掘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方面存在问题的成因,以课程思政教学来增强教师师德水平,寻求提升师德建设实效性的路径和对策,这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之一。

一、课程思政与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关系

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成为了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基本遵循。“高校党委领导要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把意识形态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从思想上搞清楚,在理论上弄明白,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1]从根本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立场和价值,融入到师德师风建设之中,以此来实现思政价值的本质回归。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关键角色,为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和专业知识,从而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要求。为更好地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党为国培育时代新人,就必须发挥课程思政的最大优势,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课程思政的开展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课程思政是在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运用非思政课程的平台,结合受众者的专业知识和道德教育需求,将与专业知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方位地融入到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之中。同时,根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将课程思政融合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过程之中。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课程思政是高校德育教育和思政课程的延伸和扩展,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优化,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整体的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和实效性。

课程思政的设立是在“大思政”背景下开展的,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道德水平,将专业课程知识、学科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还能够增强高校教师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水平。尤其是在高校教师师德培育过程中,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能使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做出合价值性和合规律性的自我完善活动。另外,课程思政的职业伦理价值外显于高校教师劳动过程中的情感意识和行为规范,为了增强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实效性影响,就要通过教师自身对职业产生认同感和敬畏感,认识到师德的培育和建设的重要性,将提升师德水平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自觉投身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2.高校教师师德水平提升是课程思政落实的实然需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发挥教师自身的价值引导作用,要以学生的内在主体性需求为根本的立足点和落脚点,通过课程思政对自身也开展有效的职业劳动教育,实现课程思政的道德情感目标和职业素养能力的有机统一,使人“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3]。

实践证明,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能否得到有效落实的主体。高校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职业本质价值的展现,使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更具权威性,那就必须让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价值得以回归,发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教育智慧化已经是大势所趋,高校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根据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而发生教育教学形式的变化,进行劳动服务过程的创造,将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自身的体力和智力活动来享受,促进高校教师形成主动提升师德水平的良好风气,有助于高校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幸福感和尊严感得到提升,真正做到将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愿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密切联系,体现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实然需要。

二、课程思政中影响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因素

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养成教育”[4]。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国家始终致力于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对大量数字资源,复杂的技术整合要求和教学实践新困境,这些都让高校教师师德培育在形式、载体和外延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教师失德事件时有发生,积极地探寻课程思政中影响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因素,势在必行。

1.高校教师师德培育的制度机制缺失

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师德培育的对象,具有双重主体性,但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高校教师师德培育和建设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导致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上统筹领导力度不足、价值导向偏颇,师德培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经常被忽视,培养模式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机制控制方面。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只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只注重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个人地位提升,忽视高校教师师德教育的价值导向,对于此,高校虽然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进行调整,但依然忽视了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之有些政策流于发文的表面形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地贯彻落实,制约了高校教师在师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教师在接受师德培育内容时,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选择上陷入乌托邦式想象之中,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仅停留于表层,产生师德培育目的和教育导向相背离的情况。

二是在传统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构建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力度虽持续加大,但仍然存在思想解放不够彻底的问题,在高校教师师德培育机制和模式中忽视了教师双重主体性的问题。并且,“现有的教师培育路径和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教师多样化的科研、教学需求。不同专业、学科教师的学习诉求不同,学校“一刀切”的培训方式导致不同专业、学科教师学习的事物缺乏差异化,难以被应用在实践过程中。”[5]忽视了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师德培育脱离社会大环境,把人作为单向度的人来看待,造成高校教师师德培育功利化,这就使部分高校教师丧失了主动参与的兴趣,只是被动接受师德培育以此来适应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同时,在高校教师师德培育机制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完备的状况,相关机制和体制难以满足社会倡导的创造性教育、研究型学习和个性化培训等要求,制度机制缺乏可持续性,甚至在师德培育实践中出现考核评价弱化,片面强调形式,忽视教师的自主性精神,使得师德培育价值与课程思政的发展要求相背离。

2.高校教师师德培育环境的主体性缺失

高校教师师德培育是社会发展和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步骤,需要一定的环境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文社会环境影响高校教师能否自觉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为社会发展和自身素养提供引导和支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的高校教师师德培育环境差距较大,部分地区的高校中,出现了高校教师师德培育被忽视甚至是缺失的现象,教师对师德培育环境也表现为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必然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再加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还做不到绝对的公平分配,高校教师师德培育发展不协调、培养结构不合理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

当实现教育功利化被作为教育的目的时,教育环境就会出现差异化情况,导致既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又是师德培育的对象的高校教师,在双重主体性的驱动下分化出强势主体和弱势主体,而真正的师德培育主体便会丧失。也就是说,师德培育不再是以现实的人为主体,而是以抽象的人为主体,追求功利化单一价值,“它把人和社会分割开来并对立起来,……却忘记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能动性,忘记了教育要启发人作为人的觉醒,忽视了教育的价值的、主体的方面”[6],因此,高校教师师德培育环境的主体性缺失,极大地限制了高校教师师德培育的实效性提升。

三、以课程思政增强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实效性对策

1.以课程思政的教育规定性完善高校教师师德培育机制

课程思政的教育规定性体现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主管部门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主动占领价值引导的阵地和制高点,加强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的主体性价值追求和目标,在高校教师师德培育中体现出来,选择高校教师自身易于接受的培育方式,在结合社会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打破传统工具性教育教学的功利主义倾向,针对地域性和高校层次性的差别,制定切实有效的高校教师师德培育目标和机制,使得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双重主体性得到发挥,进行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达到既符合社会价值又符合人本需要的教育教学活动目标。

在具体高校教师师德培育实践中,一方面要开展以高校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思政的道德伦理价值培训,建立促进教师德性良好发展的管理组织模式,鼓励高校教师自主地进行学习探索,获得教师职业幸福感,从而促进师德培育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在高校教师师德培育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在多维环境中,确立社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共同引导的途径,帮助高校教师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自觉性,以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引导教书育人活动的实践,从而确保以高校教师师德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新型培育模式和环境的建立。同时,还要培养高校教师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唤醒主体自觉和主体性意识,使其主动进行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的更新和提升,主动去发现和认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学科专业价值意义的新事物和新知识,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和功能,进而主动进行实践和操作,提升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让课程思政的价值引导落到实处。

2.以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认同优化高校教师师德培育环境

课程思政本身具备思政价值和道德价值,二者又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互补共生,相互促进,体现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为达到价值的双重实现,必须解放思想,给不同的受教育个体以不同的机会,进行观念引导,使不同的受教育个体形成群体性统一的价值认同。根据这一基本认识,在高校教师师德教育的环境优化中,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抢占话语权,在培育环境和教学内容上形成正面优势,营造平等的教育环境,控制负面舆论的传播,带动课程思政正向价值引导。

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就教师的发展来看,离不开师德教育环境的建立和优化,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和空间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为基础,增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主体性:第一,在高校教师师德培育和建设的过程中营造平等的培育环境,以课程思政的主体性教育替代传统的工具性教育。第二,在高校教师师德培育和建设过程中优化社会环境。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人,具备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会展现出不同的主体属性,进行不同的主体性实践活动。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个体受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性影响,教育教学的能动性就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这就需要不断地优化社会环境,在有利的环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行动和思考,使高校教师在以课程思政教育价值认同中到达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培育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致良知与师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蟑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