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11-25

关键词:双创思政理念

宋 松

(蚌埠医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课程思政理论的提出立足于国家社会发展现状,能够助力高等教育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育出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积极思想意识以及高尚道德品质的新时代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前中国经济体系活跃、传统行业和现代行业交替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情况。可见,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在产生背景上有着一定的共通性,且都属于高校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基于课程思政理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以问题为导向,从课程思政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不足之处入手,探索如何打破当前僵局,以寻求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是高校推进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和践行者,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思政理论学习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对他们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也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可见,课程思政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有助于为中国培育新时代综合型人才,缓解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的困境,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有利于培育国家需要的新时代人才

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把理论和思想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思政角度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思维和实践的转化。可见,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世界观上是一致的,且两者的落脚点都在于育人,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基于课程思政探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和完善有利于为国家培育新时代人才。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教育在培育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旨在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二者的结合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以未来为导向,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具体包括道德素养、法律意识、健康心理以及理想信念等内容。其与思政教育的相通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开阔视野和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2.有利于缓解大环境的就业压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部分传统行业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问题,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不稳定。加上机械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更新换代导致部分岗位被机器代替,就业岗位数量减少,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困难成为社会性普遍难题。课程思政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则能有效缓解社会就业难的现状。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立足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意识,课程思政的融入更加突出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二者的融合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效缓解就业困扰。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升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认知,使得他们对于未来行业发展有了一定的预期,相关政策引导也给了他们更多的资源,于是,部分大学生步入创业道路,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难题,而且为更多人提供了工作机会。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早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范畴,行业发展要求人才具备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和团结协作品质等综合品质。当前,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存在不足,亟需高校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步伐。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能够有效补齐创新创业教育在某些问题上的短板,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思政理念的融入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发散,在学习的同时明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看清行业发展趋势和未来,意识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所应承担的光荣使命,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思政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都非常关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双创”教育以激发大学生内生学习动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要目标,二者的融合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同样处于探究发展时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育人理念的局限性、教育形式的单一固守、教师队伍专业性不足以及课程思政理念下课程长效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

1.“双创”教学理念尚未落实,教育认知模糊

首先,高校教育理念落后。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高校的关注,也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聚焦点,但是部分高校在开设“双创”教育时教育理念存在问题,比如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技能和知识的讲授,在创新精神培育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引导较少,且与行业发展连接不紧密,政策解读也不到位。其次,教师“双创”认知偏差。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比如将创新等同于创业、将创新创业等同于实践锻炼等,这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照搬其他专业课程讲授“双创”课程或者将“双创”课程作为实践课程来对待,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忽视了创新创业背后的思维培育、眼界培育、理想信念和道德培育等方面的引导[3]。最后,大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现实的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要求大学生花费较多时间积累知识、提升实践,无暇学习更多课程。同时,部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自己不选择创业就不需要学习此门课程,“双创”教育参与度明显不高。

2.“双创”教育形式单一守旧,学生参与有限

首先,理论教学方式单一。从目前高校开展“双创”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理论课程以选修课程、邀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分析交流以及开设创新创业服务咨询为主,课程讲授以理论学习为主,内容选择上共性突出,与各专业具体发展结合不紧密,没有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次,实践教学课程局限。“双创”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普遍,这与“双创”教育对硬件条件要求高是分不开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定的研发条件和资金支撑,需要有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以及必要的实践锻炼场域,与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创”有更高的要求,而当前部分高校无法提供相应保障。最后,网络教学服务欠缺。“双创”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络教学作为线下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有力的辅助。但目前,部分高校网络课程开设存在照搬照抄的现象,教学内容的选择忽视了本校特色,相关政策的引入不及时、解读不深入,沟通交流渠道不健全、不畅通。

3.“双创”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佳

首先,德育教师的问题。担任创新创业德育的教师基本都是具有丰富思政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普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比较陌生,缺乏系统化的基本认知,在开展思政教育和德育引导时往往理论性较强,具体的实践指导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样的“双创”教育成为单纯的思政讲堂,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校内管理教师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管理教师对于大学生就业工作比较熟悉,对于创新创业也有着一定的认知,甚至部分管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并没有参加过系统的教学培训,缺乏教学经验,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难免因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而面临各种现实教学壁垒。最后,外聘教师的问题。为提升“双创”教育的实践效果,高校会选择从企业聘请有能力的管理者作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这部分外聘教师在企业管理和行业发展动向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理论教学能力普遍不足,教学经验缺失,教学效果不佳[4]。

4.“双创”教育制度管理不足,普及力度不够

首先,教师考核体系缺失。“双创”教育包括常规课程设置、不定期讲座学习、社会实践安排等,要想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考核难度比较大,因此,对相关教师的考核以学生评价和其他管理教师的评价为主,主观性较强,将其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全部依据显然有失公平,不利于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其次,教学反馈机制滞后。“双创”教育开展的具体情况应该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自我提升的基础,但目前来看,教学反馈机制以教师的课堂提示和课下总结以及学生自我反思为主,缺乏有力数据的支撑,这样的教学反馈不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给高校师生需要的数据,导致“双创”教育失去改革和完善的有效参照。最后,教学资源提供不稳定。“双创”教育需要稳定的环境和持续的资金、技术以及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但目前来看,高校给予“双创”教育项目的拨款较少,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不足,部分专业的学生因无法找到合作企业无法进行岗位体验,部分项目因为没有企业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撑不得不终止。

三、课程思政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路径探索

“双创”教育在新型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政府扶持政策不断出台以及融资渠道多元拓展下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机,这对学生个人发展来说也是良好的契机。课程思政的融入从理性的高度和政治的角度给大学生提供了开拓思路和理实转化的现实指导,如何使二者在资源优化整合中构建更加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和社会行业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下面从教学理念、教学队伍、教学方式、教学平台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些许思考。

1.育人为本,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奠定科学的教学理念

首先,强化课程的价值引领。以解决“教书”“育人”在“双创”课程教学中“两张皮”的现象为目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中与“双创”教育相关的内容融入基础理论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将真实的创新创业故事引入课堂,在增强大学生课堂体验的同时激发他们建设祖国的自觉性[5]。其次,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高校应将“立德树人”“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于“双创”教育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具体来说,高校应为“双创”课程的开展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帮助,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实践项目的安排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应该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现实诉求。最后,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高校管理层应带头认真学习“双创”教育,意识到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将正确的认知传递给教师,使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能将“双创”思维养成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以及人生规划进行思考,明确人生方向。

2.总结反馈,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培育专业化教学队伍

首先,抓好教研培训。高校应为“双创”教师提供系统培训和学习途径,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在实践方面,高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能够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接轨的教学难题。当然,高校也应该为“双创”教师搭建自我提升和突破的平台,比如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开发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撑。其次,重视自我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主动学习课程思政理念,自觉走出舒适圈,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能力,了解更多的国家和地方创新创业政策。“双创”教师还应不断反思与总结,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各种不足和问题,做好教学反思,为继续提升“双创”课程教学质量做努力。最后,整合教学队伍。高校加强对“双创”教师队伍的管理,重视教师队伍的整合,以提升“双创”教育队伍整体水平。高校可以将辅导员、专业课程教师以及大学生就业服务管理工作者整合起来,构建多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高校应该吸引更多外聘教师和优秀年轻教师加入“双创”教师队伍,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3.创新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多元化教学方式

首先,做好理论教学的实践延伸。高校应认识到大学生“双创”实践能力的提升必须以理论教学课堂为依托进行实践的转变,打破传统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的模式,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中必须始终建设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比如也可以将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实践教学展示中,使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能够顺利转变为创新能力,且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其次,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双创”教师应重视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努力在理论课堂融入实践教育,将合作式学习模式贯穿于理论教育课堂。为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组建创新合作团队,之后的部分课程学习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体验,多组织头脑风暴类似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最后,运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手段。高校应为“双创”教育开设网络教学课堂,迎合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习惯,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模块设置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网络课程成为线下课程的延伸而不是二者相互分割的存在。同时,重视师生沟通交流在线平台的搭建,为学生答疑解惑拓展渠道。当然,网络课程教学的开展也必须始终以课程思政作为导向,不能出现育人与教书之间的本末倒置。

4.有力保障,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制定健全的教学制度

首先,教学实时收集和反馈机制。高校应引入大数据信息技术提升“双创”教育教学的信息处理效率,收集和整理学生的意见和学习体验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后续自我完善提供真实客观的数据支持。同时,信息的收集必须做好及时的整合与反馈,高校应建立教学反馈机制,比如个案访谈、网上教学评价系统等。其次,教师教学考核和晋升机制。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双创”教育必须作为教师考核与晋升的标准,以最大限度激发教师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使得教师认真对待此课程,提升自身“双创”教学能力,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思考课程开设的亮点,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提供助力[6]。同时,高校应对在“双创”教育中有突出作为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更多教师为双创教育提供更多宝贵意见。最后,教育资源投入保障机制。高校应积极寻求与政府教育部门以及社会企业等群体的协作,以为“双创”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以及资源条件。高校可以联合企业、政府建立相关项目生产孵化基地,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以“大思政”思想为指导全面调动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因素,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下感受行业发展情况,提升综合素养。

结语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更是一种实践观教育,而实践观是素质教育当中最为核心和基本的观点。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双创”教育不仅有利于“双创”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创新,而且能够使教学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并存的特征,促进相关制度保障和师资力量建设。可以说,二者的结合从理论到实践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双创”教育改革是不断推进、不断变化的,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给予持续关注,也需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以及社会各界的多方支持,希望在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双创”教学模式能够更具实效性。

猜你喜欢

双创思政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