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与策略分析

2022-11-24马进祥

新课程 2022年18期
关键词:教育部门体育锻炼身体素质

马进祥

(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友谊小学,甘肃 临夏)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明确提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较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较少。为国家长远发展,需找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并科学制订应对策略。

一、我国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情况简析

我国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情况为:第一,肥胖学生占比率有连年走高的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整体出现“营养过剩”的情况,加之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很多小学生都存在超重、肥胖的情况。包含碳酸含糖饮料、各种各样的零食(巧克力、奶茶、冰淇淋、奶油蛋糕等)、油炸食品(以炸鸡为最)几乎霸占了很多小学生的食谱,而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健康食品摄入量严重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小学肥胖学生比例的升高。第二,很多小学生体质虚弱,患病频繁。在生活中,人们经常听到对一个人形体进行的评价。其中,“虚胖”和“壮实”是一组对立名词。如一些小学生饭量大,但身体并不臃肿,肌肉力量较强,充满活力,很少生病;另一些小学生肥胖的同时,肌肉力量极差,稍微接触体力活动便大口喘粗气,且经常感冒发烧,动辄身体乏力。相较之下,后者人数较多。若此种情况长期发展,则相当数量的小学生运动能力和主观运动意愿均会大幅度下降,最终出现“不愿意动、极其懒散”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未来成长。第三,近视眼学生数量逐渐增加。随着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智能设备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在长时间盯着设备屏幕且用眼卫生习惯较差的情况下,小学生普遍存在用眼疲劳情况,仅仅通过每日有限时间做眼保健操等方式,几乎无法扭转这一趋势。总体而言,我国小学生身体素质整体较差,亟待改进。

二、影响小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整体认知方向因素

社会整体认知方向,具体而言:在“考上大学”的督促下,很多学生从小便被灌输“好好学习”甚至是“只能学习”的理念,并被严格限制外出活动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原本街头巷尾打闹嬉戏、长时间跑动的小学生很多都不见踪影,只在家庭、学校、补习班之间三点一线的生活。一些原本主观锻炼意愿较为强烈的小学生还会因“将过多时间投入体育运动”而被教师和家长训斥。与此同时,由于长时间处于坐的状态,小学生群体中腰背酸痛的发生率也有所提升,造成整体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滑。

在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小学生的娱乐消遣方式为三五成群组织跳绳、跳皮筋、丢沙包、捉迷藏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体力的活动,在学习之余放松精神的同时,也有助于疏通身体经络,增强体质。但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智能时代)到来之后,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小学生外出活动的意愿大幅度降低,空闲时间更愿意选择“宅在家中”玩网络游戏、追剧、看小说等。但并不能将原因完全归结于智能设备的普及,在现实生活中,户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除了学校等极少数场所之外,城市中难见运动场地也是事实。为了安全,学校、家长都要求学生尽量减少外出次数。总之,在多种因素的叠加下,我国社会整体并没有创造出助力在校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环境。

(二)学校与家庭管理因素

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磕磕碰碰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如绝大多数“80后”“90后”的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小时候摔伤时产生并遗留至今的伤痕。但这种在过去十分常见的现象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而言,一些学生家长不希望孩子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任何伤害,但这种要求实际上与“提高身体素质”的意愿背道而驰——只要参与体育锻炼,理论上便有受伤的可能性。很多体育教师已经竭尽全力做好保护措施,但不可能将受伤几率降为零。当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的冲突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和学生家长均采取了较为极端的方式:家长方面,坚决禁止自家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即使是发现孩子在参与跳大绳这样的集体活动且并未受伤的情况下,也会给出“万一我家孩子被跳绳刮到怎么办”之类的理由,希望保证孩子的绝对安全。学校方面,为防止出现极个别学生家长“闹”的情况,或是减少体育活动时间,或是对体育活动开展形式进行多方限制,导致很多小学的体育活动课只剩下方队齐步走或是“要求学生不得进教室,在操场上随便坐到下课”等内容。总体来看,上述学校与家庭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导致小学生身体素质逐渐变差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策略

(一)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开展方式

俗话说“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若要拥有一个好的身体,必须经过长期刻苦锻炼。随着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当代小学生的父母已经是“80后”和“90后”。这代人的整体认知水平已经大幅度提升,且十分注重养生、健康饮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如在培养孩子养成正确饮食习惯方面,很多年轻父母都在尽最大努力,如禁止或限制孩子一定周期内饮用含糖饮料的剂量,在主食方面搭配地瓜、玉米、小米、荞面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避免孩子养成“无肉不欢”的习惯,督促孩子增加绿叶菜、菌类以及应季水果的摄入量。可以说,当代小学生的家长希望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但不希望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受伤,或是尽量降低受伤频率和伤损程度。考虑到父母的合理诉求,小学方面应该将重点放在“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开展方式”方面。具体而言:小学方面可以向教育部门申请一笔专用款项,用于购买运动防护设备以及心率动态监测等智能设备。如护腕、护肘、护膝等,在学生参与运动之前,由体育教师负责发放并指导、帮助每一名小学生正确穿戴。如此一来,即使在运动过程中不慎摔倒或出现磕碰,由于防护设备的保护,小学生出现伤损的几率也会大幅度降低。此外,近年来新闻媒体多次报道有学生在运动过程(参与的运动项目在强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有慢跑等较为和缓的运动,也有包含篮球、足球在内的涉及身体对抗的激烈运动等)中猝死的事件,且当事件发生后采访当事学生家长时,家长给出的说法都是“以前没有病史”。实际上,学生猝死的原因大多为“经过运动引发体内潜藏的暗伤”,学生过往必定呈现出一定的异常表现,如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只是学生家长没有重视,且有关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后自行消退,最终集中爆发之下,引发悲剧。为避免出现此种情况,在学生运动过程中,佩戴能够随时监测心率的智能设备是一种可行性方式。通过佩戴此种设备,学生的实时心率会显示在体育教师持有的设备终端,当发现某学生的心率快要超过临界值时,教师可迅速上前干预,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姿势休息平复心率,同样可以降低锻炼伤损事件发生率。总之,更加合理的素质教育开展形式是多样性的,学校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

(二)教育部门应制订更加合适的督导政策

除了学校方面之外,教育部门应该制订出更加合适的督导政策,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应避免出现“一刀切”式的量化考核情况。如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将“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视为一项政绩考核任务,在向小学下发“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指导意见”中,强制性或半强制性地给出了很多具体的量化考核参数,如要求小学生200米跑达到×××秒的学生人数占比达到×××标准,小学生平均引体向上完成数达到×××个等。这样的量化考核方式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和身体素质基础条件下,有“揠苗助长”之嫌的不可取方式。正确的做法为,教育部门应围绕“如何提高小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展开探索,可通过改变传统小学体育课开展形式等方式加以扭转。除此之外,教育部门应与政府其他部门、相关社会企业充分沟通,在本地区寻找合适区域,建设更多的体育运动场所,供小学生在课后主动参与锻炼。总之,只有使小学生具有主观运动意愿,并有供其安全锻炼的场所,小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才会不断提升,最终达到“整体健康”的程度。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集中在社会整体认知方面和“学校—家庭”管理方面,既包含教师及家长的主观意愿问题,又存在长期规划管理问题。为解决上述制约问题,小学需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开展方式,如定期举办各类体育锻炼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主观参与锻炼的意愿。此外,教育部门也需正确督导,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受益。

猜你喜欢

教育部门体育锻炼身体素质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浅谈内部控制在教育部门财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锻炼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体育锻炼也重要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