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三下乡”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以温州理工学院为例

2022-11-24陈富贵白炳贵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下乡温州学院

陈富贵,白炳贵

(1.温州理工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2.温州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在之后陆续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等文件中,对如何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参与乡村治理成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缺少人才的问题。本文以温州理工学院为例,通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发挥学生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自己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个人资源和学科专业优势带到乡村去,协调居民利益关系和构建和谐乡村,探索如何依托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进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1 大学生“三下乡”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大学生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参与乡村志愿服务,走进农村并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工作,对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关政策起草的前期调研、政策的宣传以及政策的落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年学生的聪明才智、专业知识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乡村治理注入新鲜的血液。

1.1 政策制定的调研者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过程中,为村民服务的同时,针对性的收集信息材料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把有关情况及时的反馈到相关部门,这些一手材料更加有利于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和政策制定。另外,大学生“三下乡”参与乡村治理志愿服务中,与村民生活在一起,也能够把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在村民中进行有效地宣传教育,让村民接受。

1.2 政策执行的帮扶者

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能够将自己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学科专业优势和个人资源带到乡村去,协同有关乡村治理部门共同改善乡村治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承接一定的治理工作,有效地将治理工作进行转移,让更多的主体来共同参与,从而提高治理水平,进一步的完善治理体系。

1.3 乡村治理的创新者

随着微信、微博、抖音等的快速发展,传统滞后、熟人社会的乡村格局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和营销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电商进农村之后,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农村旅游的兴起,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商机。农村有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舞台,大学生们愿意回乡创业,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够很好地改变乡村治理的模式和内容。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参与治理,为乡村治理注入新鲜的血液。

2 大学生“三下乡”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三下乡”将自己的专业技能、管理的新思维带到乡村,为乡村管理带来新思路,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大学生“三下乡”参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大学生经验和实践能力有待提升。由于缺乏管理工作经验和社会锻炼机会,大学生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实战能力跟不上。“三下乡”大学生志愿者是在校学生中进行组队的,虽然经过一段时期的培训,但还是无法弥补实践经验的欠缺,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很多新知识、新情况是在学校没有遇见过的,很少直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纠纷,这就难免会影响工作进度,造成群众的反感。二是缺少必要的保障机制。高校志愿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缺少与地方的衔接机制,尤其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一般农村离学校较远,需要住到村里,需要住宿费用、就餐费用、来回交通费用以及活动开展相关费用,而大学生自身没有经济来源,由于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大学生“三下乡”参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难以开展。三是运营模式有待创新。高校与政府衔接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三下乡”参与乡村治理服务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不符;服务时间基本上在周末或者假期,不能够专业化、项目化地持续跟进,这与乡村治理项目的持续性开展有冲突。

3 大学生“三下乡”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在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温州理工学院按照“扎根区域、服务地方、协同发展”的应用型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模式与新路径,专业教师组建专业团队,承接乡村治理相关任务,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去,服务乡村治理过程。

3.1 发挥学生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温州理工学院出台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和《大学生党员义工服务制度细则》,每个学生预备党员在一年预备中必须完成5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要求每位党员要带头参加各类义工服务活动,学校采取“班级+村居,社团+活动,项目+群体”的模式,让学生党员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活动。大学生预备党员50小时义工制度,从校园延伸到广阔的乡村大地。“班级+村居”结对模式:按照“一系一镇,一班一村”的方式,学校160余个班级结对永嘉县140多个文化礼堂。“社团+活动”结对模式:七彩艺术团、男子篮球俱乐部、乒乓球协会等社团定期参与永嘉县“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行动。“项目+群体”结对模式:助力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筑梦远航”项目,护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瓯溯”项目等,组建志愿者队伍40支,服务项目30项,参与服务的志愿者6000人次,累计开展志愿活动780次,服务乡村社会治理4万余次。

3.2 发挥学生法律专业优势深入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温州理工学院法学学生党支部组建了法律宣传队,学生党员和青年志愿者走进各个村镇的文化礼堂和中小学校,深入农村与村民面对面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累计服务25 000多小时。宣传队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向村民宣传法律知识,共有5万多群众参与其中,全国首个法律服务网格员进驻乡村,组织学生党员带领非党员学生开展公益创业,鼓励学生利用专业开展公益创业。宣传队创新普法宣传,在学院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采用普法情景剧、普法小讲堂、普法小法庭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村民宣传法律知识。

3.3 发挥学生设计专业优势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温州理工学院把乡村振兴纳入学院“一个引擎四轮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四轮驱动中的一轮。为贯彻落实学院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工作,鼓励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团队承接地方政府乡村规划设计项目,深入田间地头,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的“设计师”,扎根温州区域乡村,培养一批“三农”发展的“领头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改善农村村民居住条件。一是学院在服务地方方面取得重大效益,与当地县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开展合作。学院与永嘉县、泰顺县人民政府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成立温州乡村振兴研究院,探索“整体合作,项目带动,突出重点,示范辐射”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如:老师带领学生承接镇政府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设计项目,在示范带的整体规划基础上对示范带沿线村庄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并对示范带重点项目进行分项设计。学院师生共同设计的桥头镇“纽扣之恋”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帮助桥头镇成功入选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学院与平阳县凤卧镇、瓯海区泽雅镇人民政府开展“党建联盟 乡村振兴”战略合作,青年党员博士团战略合作协议书,青年志愿者服务团战略合作协议书,整体策划推进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学院师生每年为当地办10件实事,比如:打造“红色旅游+绿色发展”的新模式,规划红色旅游小镇商业业态的开发,统筹红色小镇夜市的建设等,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努力打造“红色圣地+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浙江样板”。二是学院通过参加省市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竞赛活动,引导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活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在第二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专项赛暨临海市首届“美丽庭院”创意建设大赛中,师生参赛团队荣获银奖2项、铜奖1项;在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中,师生参赛团队荣获金奖1项、银奖7项、铜奖1项;在第四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中,师生荣获4个金奖,3个银奖,2个铜奖;大泰顺未来乡村设计专项荣获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专项赛总决赛一等奖;在第六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被作为地方政府与高校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实践和经验的典型介绍。

3.4 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浙江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基地落户于温州理工学院,直接服务于乡村文化生态和文化产业建设,加强学校与乡村联动,协同培育新农村文化匠人,学院全职引入乡村“工匠大师”,将非遗技艺引入课堂,带徒授艺,一批又一批学生走上非遗专业职业的道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非遗文化人才培养。学院每年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学院建设文化创意体验馆,成立文化艺术研究与推广中心,以“瓯元素”为引领,系统推广瓯窑、瓯漆、瓯绣、瓯剧等温州传统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温州文广新局深化合作,定期举办“瓯韵非遗进乡村”活动,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活动,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温州理工学院开展新青年下乡,助力25个乡镇(街道)、120余个乡村开展乡村社会治理活动,成立志愿服务学院、成立志愿服务项目培育中心、打造“数字+志愿服务”新平台。截止目前,“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已提供各类服务项目60项,累计已开展活动两千多次,覆盖群众十万余人。

猜你喜欢

三下乡温州学院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手工艺·温州发绣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海盗学院(12)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