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2022-11-24

关键词:势力共同体中华民族

孔 亭

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这充分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性。深入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方略,对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理念和主张,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与此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民族分裂势力和地区分裂势力依然存在

20世纪90年代,受全球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我国出现的“台独”“藏独”“港独”和新疆分裂势力妄图分裂中华民族,危及国家安全。以民进党为首的“台独”势力,成为阻碍祖国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香港的分离主义势力即“港独”势力,借助香港特殊的历史、资源纠纷,企图把香港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危及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国家安全。“藏独”和新疆分裂势力借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在中国制造民族矛盾和民族分裂活动,这其中,既有民族问题因素存在,也包含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以上分裂势力强化地方意识或本民族意识,危及我国领土统一和社会稳定。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发展和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要求日益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愈发突显,但同时也面临新的风险与挑战。依据这些风险挑战的性质和根源,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政治风险(可能引发政治危机或其他危机的政治性要素)、社会风险(引发社会冲突、社会分裂等危机以及造成其他危机可能性的社会要素,如社会差距、新型安全风险、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民族分裂或地区分裂(一些反华势力借助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和政治分裂势力,鼓动“藏独”“台独”“港独”和新疆分裂势力,企图分裂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58.2008年3月,“藏独”分裂势力制造拉萨“3·14”暴力事件,是一起由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策划煽动的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政治事件,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严重损害了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损害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2009年7月,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7·5”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起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与和谐。2014年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3·01”暴力恐怖案,是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以上暴力事件背后都有民族分裂势力和境外反华势力相互勾结,损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危害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这些分裂势力大都基于特定的区域、历史传统、语言文化、社会习俗或宗教信仰等因素,强调特殊的经济、政治诉求,其背后是将其地方认同、本民族认同凌驾于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上,在境外敌对势力支持下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弱化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严重挑战。

(二)民族问题掺杂政治因素造成了相关问题的复杂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被不断激发,但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一些边疆民族地区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能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容易产生系列连锁反应,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理论上说,从来没有单纯的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往往是各种社会问题的一种转化。”(3)关凯.中国民族政策:历史、理论与现实的挑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47-53.在境内外因素的诱导下社会问题容易演变为政治问题,局部地区民族分裂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增加,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遏制中国的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反对民族分裂的形势依然复杂。民族利益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添加了宗教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因素,导致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增多,民族群体利益复杂化,其中有民族群体利益诉求增强的原因,也有境外反华势力渗透干预的原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的民族利益和民族意识增强,但由于没有把握好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与实现各民族具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某些民族的部分民众强调其“民族身份”的差异性或民族界别,仅仅关注本民族利益,没有把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利益放在首位,“各种对中华民族具有消解作用的观念日益盛行,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识逐渐弱化、虚拟化,给中华民族建设带来严峻挑战”(4)王平.反思与检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规范化的若干基本问题[J].思想战线,2017(3):56-62.。

(三)部分学者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理解存在偏差

近年来,有学者对我国民族政策中关于少数民族的优惠、照顾性内容产生争议,甚至出现对民族政策质疑的声音,提出“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第二代民族政策”“中华民族一体化”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观点。2004年有学者提出“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观点(5)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22-133.,主张把少数民族问题中的政治倾向改变为“文化化”,强调淡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本民族意识,强化中华民族意识,以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2011年有学者提出“第二代民族政策”观点,即“不断淡化公民的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6)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12.。该观点曾在民族理论学界一度成为热点议题。2012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民族理论研究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指出民族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第二代民族政策”观点不符合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我国各民族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非短期可以消除,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上述观点对我国学界以及民族地区干部、知识分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党和国家在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指出“不容置疑、不容动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另外,我国民族政策受到的质疑集中在一些对少数民族优惠、照顾性内容方面,如高考加分、计划生育、干部录用之类,这不是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些政策如何正确执行的问题。民族政策的实施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标准。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8)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四)国际因素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

近年来,我国西藏、新疆发生的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事件中,大多有西方反华势力从中作祟,“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斗争,是我们同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民族问题上斗争的前哨战,这场斗争依然尖锐复杂”(9)丹珠昂奔.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前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J].民族论坛,2014(12):9-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反华势力借助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和政治分裂势力,鼓动“藏独”“台独”“港独”和新疆分裂势力,企图分裂中国,给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带来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不断施压,不仅仅表现在经济贸易战、军事包围等方面,也表现在政治领域利用新疆西藏民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舆论战。“美国试图在涉疆、涉港、涉台等问题上,挑起民族矛盾、代际矛盾和认同矛盾,搅乱和阻挠中国的发展。”(10)王玮.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2-17(8).境外反华势力插手台港、新疆和西藏事务,借助宗教思想外衣制造民族矛盾或冲突,影响到部分国民的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受国际因素影响的具体表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对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和各族人民国家认同造成消极影响,国内有学者甚至将其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新理论加以吹捧和改造,强调各民族权利和民族利益,淡化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和各族人民国家认同造成了消极影响。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和挑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际;有的来自民族领域,有的来自政治或经济领域。总的来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分裂意识和狭隘民族思想的滋长

改革开放以来,各族群众流动和交流交往频繁,活动区域增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加,引发的民族利益冲突也随之增多,加上西方国家对民族地区分裂势力的渗透支持,导致暴力极端事件的发生,严重损害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由于历史因素和区域因素等,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部分民族群体心理上产生落差或“相对剥夺感”;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后,因文化和信仰差异等诸多原因,一时难以有效融入城市生活,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以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和诱导下,容易产生狭隘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分裂思想倾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各民族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引发地区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认同是某一群体基于“他者”的眼光对自我的确认,以确立该群体及其成员的归属感和情感认同过程。作为群体中的个体认同蕴含着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地域认同,其价值驱动功能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会直接或间接引导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政治活动中必然影响到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那么地域认同是如何产生的呢?一般来说,个体或群体的地域认同根源于特定主体在特定区域内(如出生地、生活区域)的集体记忆,这里的“集体”记忆包括个体和群体长时段的共同记忆,记忆内容往往比较复杂,包括共同的历史叙事、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政治活动、文化符号等。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在人类学民族学语境下,被称为族群或民族,或者是带有族群特征的某某人,往往兼有地缘共同体(如出生地、生活地区)和情感共同体(如家族、种族、社会组织、宗教团体等)的综合特征。这样,在一定时空中的这群人便形成了特定的地域身份和地域认同。近年来,台湾、香港、西藏、新疆出现地区分裂和民族分裂,其原因复杂多样,而上述因素应是其中之一。台湾与香港强调地方身份认同,自认为是香港人、台湾人,这与国家认同产生内在张力;西藏和新疆又添加了民族因素、宗教因素和外部势力的干扰,涉及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复杂纠葛。“由于地方性亚文化共同体在地方利益共同体的作用下不断强化,台湾地区、香港、西藏、新疆在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地方身份认同与国家身份认同之间的紧张和焦虑将会在一个较长时段内存在。”(11)傅才武,严星柔.论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63-74.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待深入

中华民族部分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强,在境内外反华势力诱导下,制造民族冲突和民族分裂,对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造成破坏。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存在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淡化、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不强等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单元”(12)“民族单元”一词是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讲时提出的,意指当今我国的56个民族,它们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特征,即“它(中华民族)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元的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参见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或部分民众过分关注本民族利益或个人利益,轻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中华民族意识淡薄、缺失,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弱化,给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一些部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国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强,甚至造成狭隘民族主义的存在和部分人质疑中华民族合理性的消极政治后果(13)钱雪梅.从“民族”概念的流变反思中国民族理论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60-75.。我国少数民族中的某些民众由于本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产生冲突,将本民族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造成对国家认同的解构性力量和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存在;对中华民族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弱化,给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带来冲击。现实生活中民族工作出现扁平化现象,一些地方把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当成相关部门的事情,这一问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制瓶颈。民族工作事关国家利益和国家全局,不仅仅是民族部门的事情,也不局限于少数民族事务,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矛盾急剧增多的阶段,民族分布和民族交往格局深刻变革,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事件呈现增多趋势,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提出了新的挑战。”(14)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77.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应不断规避各种不利因素,从历史叙事、理论建构、社会共识、上下联动等方面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要克服来自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张力,又要应对来自外部思潮与势力的冲击。

(三)西方反华势力与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港台问题和民族问题干涉我国内政,对港台地区分裂、民族分裂和极端宗教势力予以支持,造成部分民众国家认同的弱化。“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扼制、西化、分化图谋在加剧,民族地区反分裂、反渗透的形势更为复杂。”(1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61.多元文化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威尔·金利卡是多元文化主义的领军人物,他强调少数族群或民族的平等和权利,是“西方社会应对多族群、多文化的现实而采取的社会政策取向”,“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中族群身份认同对统一国家认同、少数族裔特殊权利对公民平等权利带来了挑战”(16)胡玉萍.西方多元文化主义价值困境及实践特征——以美国多元文化主义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2):103-109.。多元文化主义传入我国后,国内一些学者从少数民族利益立场上看问题,强调中华各民族的差异性,强化民族单元认同,把各民族利益置于中华民族利益之上,消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损害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产生冲击。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和信仰等,边疆民族地区是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分化的主要目标,民族分裂活动往往与国外势力策划有关,国际反华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破坏活动,新疆、西藏等边疆民族地区受国际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影响,企图达到把西藏和新疆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我国边疆地区的跨界民族,以宗教自由为掩护,以民族问题为借口,加大了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的力度,妄图干涉中国内政,分裂我国领土。”(17)马福运.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19(7):9-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反华势力加大了对我国民族分裂和港台分裂势力的支持,加上国内各种分裂势力利用民族关系或政治因素的宣传和影响,使民族问题政治化、国际化,损害了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局部地区民族分裂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遏制中国的发展,民族地区反对民族分裂的形势依然复杂。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上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部分民族群体界别意识被强化,不利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问题往往被放在人权的议题下讨论,从而产生了国际社会中的少数民族人权保护问题。”(18)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73.近年来,西方反华势力与我国各种分裂势力相互交织,危害我国的领土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发生的地区分裂和民族分裂活动大都与国外反华势力、“三股势力”有关,它们以民主、人权、多元文化差异等为借口,勾结国内分裂势力,以达到干涉中国内政、分裂中国领土的政治目的。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方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的国家工程,涉及不同领域和部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调推进,从政治领导、理论建构、宣传教育、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和化解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意识形态的挑战,这是属于思想或精神层面的斗争,这场斗争形势复杂而严峻。为此,应从全局和战略上把握好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和政策尺度,选拔、任用好少数民族干部,提升民族工作科学化水平,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领导民族团结事业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19)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99.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就必须在深入掌握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础上,提升有效解决民族问题、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20)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同时,要不断加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确保党的民族政策落到实处。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推行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政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体地位和领导力量主要表现在对党和国家民族理论的发展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铸牢的机制和措施方面。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环境更复杂、风险挑战更多,应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原则贯彻到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中,不断改善民族地区发展环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家语言文字教育,建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

(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认同和建设的基本阐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理论体系,原有的理论体系与学术话语难以有效指导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需要学界和理论界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解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2.由于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的理论阐述存在话语重复和论点零散的现象,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亟须提炼与提升。当前,我国学者所关注和构建的民族理论主要是各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民族政策方面,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构建和理论阐释明显不足。这就产生了以下问题:一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和报告中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民族理论知识体系的设计要优先突出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地位,要从当今国际政治的主权国家格局中确立民族理论的立足点和宣教点。”(22)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6-50.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五个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主流媒体的宣传、国民系列教育等方式不断予以增强。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需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即“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0.。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是“五个认同”的基础。心理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核心,中华民族心理认同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自觉的归属感,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情感认知,必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社会共识,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网络空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础上,应不断发挥文化认同的政治整合功能,把国家认同放在优先地位,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情感、认同等方面的教育,突出国家制度、政权机构、法律颁布、国家主权等客观性内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使国旗、国徽、国歌、国庆节等主权国家的象征物成为整合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象是全国各族人民,但重点是青少年。”(24)赵心愚.教育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1(2):1-8.要不断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学生头脑。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渠道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和民族政策进教材、进学校、进课堂,将相关的历史遗址、纪念馆、博物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进行广泛宣传,“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2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

(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保障基础(26)李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与践行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1):20-29.,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强弱,因此,必须从国家战略全局上把握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维护民族团结,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关键,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共享发展的成果,形成融洽的民族关系。

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长期得不到扭转,会造成少数民族群体心理失衡,影响和谐的民族关系和地区关系。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之策是加快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7)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民族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竞争能力不强,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且民族关系复杂,容易受国内外政治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要着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改善民族地区民生,包括民族地区的教育、就业、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对民族地区帮扶要考量民族群体和个人的正当权利和责任义务;物质生活的平等共享与精神生活的认同共识要同步发展。新时代各级政府在帮扶边疆地区各民族在物质财富和中华民族精神丰富两个方面要平衡发展,不能只顾及物质帮扶而忽视精神丰富和政治思想教育。

(五)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0年2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念,之后,党和政府又多次强调“三交”的重要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推进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建设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效果,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举措。推进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尊重民族差异、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创造各族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做事的社会条件,可以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人口流动频繁,散居各地的少数民族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在各民族深入交往交融中的平台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必经的历史过程。”(28)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86.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跟不上;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矛盾纠纷增多,相关工作人员处理矛盾的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法律意识还有待加强,尽快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观意愿还需不断增强。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好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对接工作,建构跨地区协作机制,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突发事件,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教育工作,让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市生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共同维护社会稳定。民族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往、民族交流的本质是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本质是社会互嵌式结构交融,它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分别起到基础、纽带和支撑的作用。建立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利于促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化解我国多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分割和社会心理疏离等社会问题。

另外,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还必须切实提升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提高民族工作的法治化水平,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自觉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义务。“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9)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充分发挥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优势,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治保障。

猜你喜欢

势力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UP!00后新势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柳婉琴 柔势力 新经济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