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卜林小说《基姆》中的殖民主义研究

2022-11-24程小岱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殖民主义殖民印度

程小岱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作为英国20世纪享有盛誉的作家与诗人,鲁迪亚德·吉卜林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荣耀的作家,也是获奖时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一生作品数量庞大,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包含了诗歌、随笔、回忆录、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在这些作品中,最为出色的有《丛林之书》《基姆》《老虎!老虎!》等。

吉卜林于1900年在英国完成了《基姆》,这是他最后一部以印度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1907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吉卜林通过这部小说构建出一个色彩鲜活的印度,因此,小说也被称为最成熟的印度题材作品。

《基姆》的主人公基姆是一位在印度牺牲的爱尔兰士兵的遗孤,作为白种人的他,从小生活在印度这样一个特殊的亚洲国家。他可以说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殖民扩张的产物,是殖民者与殖民地的结合体,是一个文化的混血儿,有着双重的身份。在他小的时候,基姆遇到了一位来自西藏的喇嘛。他跟随着喇嘛穿越印度,寻找一条可以洗涤罪孽、净化灵魂的圣河。后来,基姆被送到一所由英国间谍机构控制的学校。经过一系列的特殊训练后,他不得不参加间谍活动,为英国政府窃取情报。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基姆的心灵和身体都遭受了的巨大的痛苦与折磨。然而,在喇嘛的帮助下,基姆很快就从可怕的处境中恢复过来。与此同时,喇嘛找到了圣河,两人的灵魂也最终得到了净化。

1 作者生平背景

鲁迪亚德·吉卜林花了近16年的时间来创作小说《基姆》,而他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小说世界中主人公以及印度的构建。他的一生都与印度交织在一起,是印度这个充满神秘的亚洲国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数不尽的灵感来源。他不仅用文字刻画印度,其内心深处也向往着印度。作为一位英国作家,吉卜林于1865年在印度孟买出生,因此,他对印度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在他6岁的时候,吉卜林被送回英国接受传统的英式教育。由于毕业于为英帝国培养海外军事人员的联合服务学院,吉卜林曾经支持英国的殖民主义政策。直到1882年,吉卜林作为一名记者,回到了拉合尔。为了记录报道的真实性,他走遍了整个印度,看到了在印度生活的普通人的现状。这时,他才发现印度与他记忆中相差甚远,他开始以更为全面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国家。

在英国受尽折磨的吉卜林,时常回忆起在印度生活时的快乐时光,因此在这本小说中,吉卜林不仅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充满异国情调的东方生活的真实画面,而且还表达了作者本人对印度的深厚情感。吉卜林在印度的生活经历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使他能够细致地塑造基姆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从小在印度出生成长的孤儿,基姆自幼流浪在拉合尔的街头,与街坊们打成一片,因此被戏称为“世界之友”。通过对基姆人物形象的塑造,吉卜林在小说中还原了他童年记忆里在印度度过的和谐融洽的美好生活,也表达了他对印度的热爱之情。

吉卜林的人生经历,体现了殖民时期英国与印度的“双重文化社会语境”[1]。首先,他是一个英国人,然而却出生于英属殖民地印度,他的双重身份导致了他与这两个国家的双重疏远。与英国的主流社会相比,他是一个外人;而与当地印度居民相比,他也是一个外人。英国的传统理念赋予了吉卜林优越的英国文化身份,但作为一个年幼的小男孩,他又对周围的印度世界充满了好奇,想要去探索这个神秘的国度。因此,吉卜林在印度与英国之间徘徊,对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感到困惑,也试图去追求身份的融合。吉卜林是一个敏感、善良的人,他推崇人类心灵的圣洁,对人类的善良有着强烈的信念。为了反映生活在种族和国家冲突中的普通英裔印度人的愿望和理想,他的作品始终忠实于他在印度的生活经历。然而,作为一个英国作家,吉卜林又渴望得到本国读者的认可。因此,他的众多作品都是在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创作的。小说《基姆》不仅仅是吉卜林创作的文学作品,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两种文化互相融合的理想主义追求,以及对殖民主义独到特殊的见解。

2 小说的历史背景

小说《基姆》的创作以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殖民扩张为背景,向读者呈现了被殖民时期东方古国印度的不同风貌。

对于英国来说,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英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以其显著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而闻名。18世纪初,在占据了巨大的市场,积累了足够的资本之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率先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代,享有“世界工厂”之美誉,成功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然而,原材料与劳动力的缺乏,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为此,英国政府开始入侵落后的东方各国,以获取更为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同时也可以开辟新的市场。此外,维多利亚女王积极推动工业革命的进程,建造铁路船只,促进商务贸易交往来,在政策上采取了新帝国主义这种相对激进的外交策略。这些举措促进了英国海上势力的迅猛发展,使得英国国力逐渐强盛,为其海外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达尔文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逐渐盛行,在这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下,西方社会赞扬优胜略汰的社会制度,鼓吹白种人的责任,使得更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侵略其他国家。因此,英国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一跃成为占据世界版图四分之一的“日不落帝国”。

东西方社会的发展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较大的差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西方国家大多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而许多东方国家仍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和优越性促使了西方列强对东方古国的殖民侵略。印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为英帝国殖民地的。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但随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的建立,游牧民族的统治征战,印度始终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直到17世纪初,英国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开启了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在这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控制垄断印度的经济发展,经常使用暴力手段欺压印度人民。直到进入19世纪以后,印度爆发了多次反英起义,虽然最终都被镇压了,但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1857年爆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印度人民称之为印度第一次民族独立战争,而英国政府则称之为印度兵变,英国政府从这场血腥的战争中吸取了教训,开始在印度采取较为缓和的折中政策。而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则是在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这标志着印度彻底由英国政府所统治。

但是,在西方人看来,殖民统治并不是对印度的摧残,反而是印度的幸运,正是英国的入侵才统一了印度,殖民侵略使印度迅速从封建主义国家过渡到资本主义世界,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印度人民的团结统一。这套荒唐的理论在西方世界大有市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吉卜林在创作小说《基姆》时,并没有过多地揭露英国政府对印度人民的压迫,而是向读者描绘了印度社会的融洽氛围、行动与言论的自由以及当地人与英籍警察之间的和谐相处。

3 小说《基姆》的殖民主义解读

正如前文所述,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殖民扩张的强盛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史上,殖民主义文学也逐渐成为主流趋势。作为在印度出生的英国文学家,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与同时代其他文学家相比则更为复杂特殊。不同于其他作家“过分张扬英国殖民统治合法性的文学作品”[2],在小说《基姆》中,他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处于被殖民时期的印度,但书中的印度人民并没有生活在黑暗恐惧之中,反而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场景。

从一方面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对世界上其他落后的国家进行了殖民侵略。在西方列强的眼中,这些国家是因为当地人民思想的愚昧无知才落后的。因此,作为更“优等”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白种人,他们需要担起责任去拯救那些在地狱中生活的人民,这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也是“强者对弱者的一种道义上的扶持”[3]。所以,从殖民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都是正当合理的,甚至是高尚的。对于在印度工作的英国官员来说,他们的殖民活动,并不是对殖民地的压迫和统治,而是公平公正地处理当地人与其他种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纠纷,以此来平衡英国政府与殖民地印度之间对立的关系。

素有“帝国诗人”之称的吉卜林,也同样支持英国政府的殖民活动。因此,在创作小说《基姆》之时,作者并没有讲述印度被殖民时期的血泪史,而是讲述了一个从小生长在印度的白种人基姆的冒险故事。但是,从主人公探险旅行的亲身经历中,读者又可以隐约感受到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之间对立冲突的一面。首先,小说字里行间中无处不体现着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民不平等的身份地位。正如小说开篇向读者展示的那样,基姆把其他人从炮耳上赶了下来,“因为是英国人控制着旁遮普,而吉姆正是英国人”[4]。英国人作为统治者,占领了印度这片土地,而这尊大炮正是征服者的战利品,是武力与权力的象征,只有统治者才能触碰使用。尽管基姆从小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说着这里的语言,有着与当地人一样的肤色,但他仍然是白种人,即便是没有家人、一贫如洗的白种人。基姆就像是作者本人,以自己是英国人的身份而感到自豪,天生高人一等。除此之外,吉卜林也用“他要占为己有”,“也许我能因此成为国王”[4]等这样的字眼揭露了英国人想要征服世界,掌控殖民地的理念。不仅仅是殖民者本身,就连当地人民也都认为英国人有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印度应该被英国政府统治和管理。例如,小说中曾提到当地的大学生为了模仿英国人而购买雪茄,也曾提到当地人相信英国警察比本土人适合管理和统治这个国家。这些情节都表明了英国殖民者和印度人民之间的不平等,体现了殖民主义对立冲突的一面。

从另一方面来看,小说的整体基调又是和谐融洽的。从吉卜林本人的生平可以发现,他在回到英国后,经历了一段艰难痛苦的岁月,在英国的可怕经历,加深了他对孩童时代在印度生活的美好回忆。因此,在小说中,吉卜林采用大量美好的词汇描绘了主人公基姆在印度的所见所闻。首先,作者在小说中创造了身份截然不同但又相互依靠的人物形象。基姆是西方白种人的代表,喇嘛代表了东方世界的人民。他们二者都有着不同的追求,基姆想要探求自己身份的真相,而喇嘛则是要寻找能够洗涤罪恶的圣河。在旅途中,两人互相依靠彼此,帮助彼此,最终找到了圣河,净化了灵魂。其次,作者在讲述基姆和喇嘛穿越印度寻找圣河的旅途时,用极为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印度壮丽的自然风光。清晨的朝霞,翠绿的田野,明媚的阳光等,这些优美的词汇展现了印度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现状。最后,英国殖民者的入侵还给印度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发展。热闹拥挤的街市,穿梭不停的电车,商人们的忙忙碌碌,都从侧面体现了印度在被殖民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概括来说,吉卜林在小说《基姆》中阐释了他对印度的独特的殖民主义观点,他认为印度人民在被殖民侵略中得到了众多好处,英国的殖民主义活动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主人公基姆的刻画以及对印度社会的描绘,吉卜林相信尽管在殖民者英国和殖民地印度之间存在着对抗与融合,但印度人民仍然能够和英国政府和谐相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美好的愿景,他希望能够摆脱种族歧视的枷锁,并试图建立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民和谐共生的关系。

4 结语

通过对作者本人经历的分析,对小说背景的解读,可以看出吉卜林笔下的印度世界是他对美好愿望的书写。吉卜林最伟大的成就是他对被殖民时期印度人民生活的生动描述,通过他的艺术创作,他能够激发读者最为深刻的情感。吉卜林对印度的感情以及他的殖民主义观点,都通过小说主人公的言行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作为一位文学家,吉卜林试图在小说中描绘殖民统治下的对抗与融合,赞扬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兄弟情谊和人类在困难面前的团结。总的来说,吉卜林都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重要的代表作家,而小说《基姆》也是他最为成功的作品。

猜你喜欢

殖民主义殖民印度
后殖民批评的“去殖民性”
——跨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如果可以去印度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最高警察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印度数字
印度地毯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