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2022-11-23黄永军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血瘀丹参缺血性

黄永军

[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脑病科,广西 柳州 5450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其是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因素导致机体的脑动脉发生狭窄甚至闭塞,使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进而引发脑细胞及其相关组织坏死的一种病症,且以肢体偏瘫、言语障碍、视觉障碍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可导致较多不同严重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可使得患者的预后差,生存质量较差,因此,临床通过积极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患者预后中可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临床治疗该疾病主要是采用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抗凝等常规西医疗法,其可通过改善脑血循环、营养神经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大多患者会出现神经损伤,而西医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治疗效果较弱[2]。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在临床疾病诊治的深入实践和应用,中医药在较多疾病的治疗中已逐渐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基于此,本文旨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属“中风病”“半身不遂”“偏风”等范畴。随着中医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深入认识,对其病因的认识也不断发生改变。《黄帝内经》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被称为“大厥”“偏枯”等,其病因主要是气血逆乱;《灵枢·刺节真邪》中提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主要是由外部风邪入侵机体所导致的,而其内在原因是身体虚弱。元代《医经溯洄集》中提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外风邪致病的同时,脏腑阴阳之气出现失调,进而使得内风妄动所引发的一种疾病。

现代中医学家多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病因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认为其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复杂病变,不仅与外风、内风有关,还与痰、瘀、气、虚等因素有关。李萌青等[3]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根本病因是气滞血瘀、脉络阻滞;刘宏伟等[4]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是气虚血瘀、痰阻风动;潘晓明等[5]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主要是由肝肾不足、脾气亏虚所致。总而言之,头作为神机之源、元神之府、诸神之会,具有调节五脏六腑功能的作用,因此若脏腑功能、阴阳失调,气血供给不足,则脑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进而诱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故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行紊乱。

2 中医药治疗

2.1 辨证治疗 中医学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先天禀素不足、情志不调、作息不合理等因素导致机体肝肾亏虚,功能失调,气血阻滞,痰瘀形成,从而互结痹阻脑脉的一种病证,并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将其分为风痰阻络证、气滞血瘀证、痰瘀阻络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等几个证型,同时还主张对患者的证型予以相应的中医辨证治疗。

2.1.1 风痰阻络证 《素问·风论》指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口。”在唐宋以前,医家多以“外风”立论,认为脑卒中是由于“正气不足,风邪入中”而发病,因此治疗上多采用祛风药治疗。临床治疗脑卒中病最具代表的药材有防风、独活、羌活、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生地、黄芩、地黄等,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可适当使用中药加减方。高鹤等[6]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是以风痰阻络证型较为常见,通过予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法进行治疗,研究其治疗效果,结果提示,临床使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法进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进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肢体痉挛,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魏永坤等[7]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多是由于患者多嗜食肥甘、少劳作等因素导致气虚、脾胃运化失常,使得内生痰浊,进而化热生风所致,因此风痰阻络证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常见的辨证分型,其通过予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祛风化痰通络汤进行佐治,以探讨采用祛风涤痰、疏通经络原则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提示,祛风化痰通络汤联合常规治疗和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调节血液流变学,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改善预后。

2.1.2 气滞血瘀证 中医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多因“痰、瘀、风、火、虚”所致,而以“内虚邪中”为主。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病理特点为肝郁气滞、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治疗以行血散瘀、理气疏肝为主[8]。焦雪蕾等[9]通过通督益脑安神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卒中后失眠患者,探究其对患者睡眠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与针刺疗法,观察组患者联合通督益脑安神方治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气滞血瘀会导致患者脑部阴阳失衡,其治疗以恢复脑部血流、消除瘀滞症状为主,而后脑神得养,神安则寐,失眠自愈。通督益脑安神方中的葛根可缓急舒筋,以畅督脉;鸡血藤行血、补血,活血通络,可疏通瘀血;白芍养血柔筋。活血则瘀滞散,补气则脉络通,从而改善患者脑部阴阳失调的状态,使督脉通常,脑部血运恢复。

2.1.3 痰瘀阻络证 在《丹溪心法·论中风》中指出:“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日久则当活血化瘀涤痰,此万古不变之理也。”此后清代王清任力倡活血化瘀涤痰法,认为痰、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病机,此法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大法。陈俊兰等[10]通过自拟化瘀涤痰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陈育科等[11]通过化痰通络汤联合针灸通督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脑损伤血清指标,提高临床疗效效果。两种治疗方法均以祛痰消痰、通经活络为主要原则,药方中均含有半夏和胆南星两种药材,半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胆南星具有宽胸散结、消痰解痉的功效,可使瘀血散,痰浊化,故脉络通则诸症除。

2.1.4 阴虚风动证 明清时期,脑卒中的病因以“内风”立论,认为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所致,因此治疗提倡熄风法。韦辉燕等[12]研究认为,采用熄风化痰通络汤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且安全性较高。朱江等[13]通过健脾熄风活络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健脾熄风活络汤治疗,健脾熄风活络汤中的天竺黄、党参、天麻、水蛭、三七粉、党参等,联合用药共奏健脾熄风、气血调和之功效,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脑神经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且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予以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健脾熄风活络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血流变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姚黄[14]也通过通络熄风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予以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络熄风汤联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肢体运动功能,抑制血清中疾病相关因子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1.5 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机。清代王清任强调气虚血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之源,在《医林改错》中指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他认为气虚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之本,因此益气化瘀为治疗之根本,并创立了益气活血法[15]。郑丽玲等[16]通过选取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45例,自拟活血化瘀方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其治疗效果,结果提示,予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拟活血化瘀方联合阿司匹林等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脂,促进脑血液循环,且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2.2 中药注射剂治疗

2.2.1 疏血通注射液 疏血通注射液主要是由水蛭、地龙等中药药材组成,可发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功效,且临床多用于治疗瘀血阻络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中经络急性期,现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7]。研究显示,疏血通注射液可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的情况,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减轻因缺血导致的再灌注损伤,达到保护脑功能的目的[18]。王挺刚等[19]通过对比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患者(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的血小板功能、血流变指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予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并促进脑血流恢复,且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2.2.2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丹参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原料为丹参,主要成分为丹参提取的丹酚酸、迷迭香酸及紫草酸等多种酚酸类,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抗氧化等作用,临床主要将其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困难、偏身麻木等症状[20]。于晓云[21]通过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表明予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还可以使患者认知能力得到改善[22]。

2.2.3 丹红注射液 丹参、红花均是祛瘀止痛、活血通经的常用中药,丹红注射液主要由丹参、红花组成,可发挥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功能,临床主要将其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脑卒中等的治疗。现代药理学认为,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外周血管;红花及其有效成分可抗氧自由基,且可改善脑部血流,促进侧支循环开放[23]。也有研究显示,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同型半胱氨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表明予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丹红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抑制炎症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24]。

2.2.4 血塞通注射液 三七既可活血又可止血,可解决临床治疗出血和凝血的矛盾。血塞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具有改善脑部血流、脑改善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脑卒中后偏瘫、瘀血阻络证的治疗[25]。夏俊东等[26]通过血塞通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塞通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血清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趋化因子12(CXCL12)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MA-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减轻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从而恢复神经功能。

2.2.5 银杏叶注射液 银杏叶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银杏黄酮苷,可发挥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同时银杏叶注射液不仅能够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抑制细胞膜的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膜,还能够防止自由基对身体造成的一系列损伤,临床主要用于脑部、周围血流循环障碍的治疗。研究显示,银杏叶制剂可增加患者脑部血流量,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与常规西药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及血液流变学,促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提高治疗效果[27]。

2.2.6 灯盏细辛注射液 灯盏细辛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灯盏细辛中提取的酚类,具有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及抗再灌注损伤的功效,临床主要将其用于瘀血阻滞、脑卒中后偏瘫、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等的治疗。田刘勤等[28]通过选取2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140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140例,灯盏细辛联合常规治疗),研究其治疗效果,结果提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灯盏细辛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与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3 小结与展望

现阶段,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方案在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已取得了良好研究结果。中医药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依据其病因病机,进行辨证分型,进而予以对症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但目前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包括疗效评价无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所选病例、病情轻重不同,观察指标不一等导致各疗法之间缺乏可比性,故无法判断疗效优劣;同时缺乏基础实验室方面的研究,其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因此,今后临床可通过加强中医药防治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与机理研究,拓宽给药途径,进而为中医药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血瘀丹参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本草园——丹参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治神经衰弱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