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2-05-28李软霞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丁苯溶栓血流

李 莉,李软霞

(1.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药学部;2.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神经内科,山西 晋城 048006)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中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脑梗死最为常见,其临床表现有面部瘫痪、口眼歪斜、肢体无力、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目前临床上常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其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其可激活纤维蛋白,促进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达到溶栓作用,但单独使用难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扩张,总体疗效不理想[1-2]。丁苯酞可重新建立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脑部缺血状态,促使缺血状态下脑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恢复脑功能与供血,起到减轻神经阻滞的作用[3]。有研究报道,与单一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比较,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更好地改善脑侧支循环与脑血流,减轻脑神经缺损程度[4]。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CT)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101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1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3、17例;年龄45~77岁,平均(65.83±5.2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3 h,平均(1.87±0.62) h;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分别为16、22、21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5、16例;年龄46~78岁,平均(65.04±5.2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3 h,平均(1.85±0.67) h;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分别为18、25、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脑梗死》[5]中的诊断标准,且经脑部CT检查确诊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言语功能障碍者;首次发病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者等。排除标准:外伤引发的急性脑梗死;伴有脑血管瘤、脑出血者;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等。本研究已通过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降颅压等基础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即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注册证号SJ20160055,规格:50 mg/支)治疗,剂量为0.9 mg/kg体质量,将阿替普酶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稀释,然后取总剂量的10%在1 min内静脉推注,剩余90%持续静脉泵入1 h,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瓶)治疗,100 mL/次,滴注时间 >50 min,2 次 /d,2次用药间隔时间7 h。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参照《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6]评估治疗后临床疗效,显效:经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头晕、吞咽困难及语言障碍)完全消失,NIHSS评分降低> 45%;有效:经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头晕、吞咽困难及语言障碍等症状有所改善,18% ≤ NIHSS评分降低≤ 45%;无效:经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头晕、吞咽困难及语言障碍等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NIHSS评分降低<18%。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NIHSS评分[7]分值范围为0~42分,分值越高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越严重;ADL评分[8]分值范围为0~100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③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测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④血液流变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经抗凝处理,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分离血浆,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FIB、PV、WBV、HCT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其中计数资料(临床疗效)、计量资料(ADL、NIHSS评分,MCA、ACA、PCA,血浆 FIB、WBV、PV、HCT 水平)分别采用 [例 (%)]、(±s)表示,两组间比较分别行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ADL、NIHSS评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ADL评分与治疗前比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DL、NIHSS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ADL、NIHSS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组别 例数 ADL评分 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54.33±3.65 62.42±4.65*15.43±2.21 10.33±2.14*观察组 51 54.72±3.61 71.33±4.85*15.54±2.13 6.32±2.24*t值 0.540 9.421 0.255 9.196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后两组患者MCA、ACA、PCA血流速度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s, cm/s)

表3 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s, cm/s)

注:与治疗前比,*P<0.05。MCA:大脑中动脉;ACA:大脑前动脉;PCA:大脑后动脉。

组别 例数 MCA血流速度 ACA血流速度 PCA血流速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40.23±6.45 55.34±7.12* 41.33±5.36 50.14±4.65* 33.44±9.68 46.36±8.49*观察组 51 40.21±6.42 69.12±8.45* 41.32±5.33 69.34±7.16* 33.40±9.66 65.12±6.31*t值 0.016 8.854 0.009 15.948 0.021 12.62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FIB、WBV、PV、H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FIB:纤维蛋白原;WBV:全血黏度;PV:血浆黏度;HCT:红细胞压积。

组别 例数 FIB(g/L) WBV(mPa·s) PV(mPa·s) HC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11.05±0.74 8.69±0.68* 6.02±1.68 4.37±1.02* 3.78±0.54 2.66±0.46* 48.39±5.71 45.16±4.55*观察组 51 11.24±0.77 4.04±0.49* 5.83±1.70 3.93±1.05* 3.76±0.52 1.45±0.30* 48.41±5.73 40.67±3.88*t值 1.264 39.487 0.565 2.136 0.190 15.688 0.018 5.34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与患者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因素有关,颅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后,导致大动脉管腔出现狭窄或闭塞,表现为动脉栓塞、局部血管分支闭塞、原位血栓形成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供血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阿替普酶具有高度选择性,可特异性地与栓塞部位纤维蛋白结合,将接触部位的无活性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而纤溶酶具有抗凝、溶解血栓的作用,可降低血小板聚集与血液黏稠度,但阿替普酶的半衰期较短,故需大剂量给药[9-10]。

丁苯酞与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是一种多靶点治疗脑梗死的药物,能够阻断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加速血液流动,减轻脑组织水肿,缩小局部脑血栓的梗死面积[11-12]。丁苯酞对血管有扩张作用,阿替普酶与丁苯酞联合使用能加快恢复脑部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13]。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AD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给予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血浆FIB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可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加剧脑梗死程度;WBV可反映全血在流动时与血管壁的摩擦力,其是PV、HCT、红细胞变形性及聚集能力的综合表现,黏度越大,血液流动越慢,会加剧脑梗死的堵塞程度[14]。阿替普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时间,改善微循环,使闭塞血管再通;丁苯肽可扩张血管,建立侧枝循环,使脑组织局部血流循环加快,改善脑功能,增强抗氧化作用,保护线粒体,增加缺血区血液再灌注,两种药物共同使用可以进行互补,有效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恢复患者脑血液灌注[15-16]。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MCA、ACA、PCA血流速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浆FIB、WBV、PV、H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提高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在阿替普酶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与脑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神经功能,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丁苯溶栓血流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微血流成像能准确鉴别和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超微血流成像与CDFI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流灌注的对比研究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环保低成本型高分子复合材料 人造草坪足球场地开发与实现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