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开发利用河南红色资源的路径探究

2022-11-23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河南课程思政思政

祝 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改进提出了要求,并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

高校“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原理、价值观念以及精神心理追求等融入各类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理念意识、言谈行为、举止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政治思想素养的持续活动过程。[2]可见,高校“课程思政”是指以学校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各类课程为依托,既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专业知识、原理有效内化于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也要求教师结合各类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目前实际需要,探索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整合,努力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支撑元素,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中,让大学生充分体会其真、善、美意蕴,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项重要活动。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1.高校“课程思政”能够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社会的各类思潮不断地激荡和冲击,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讲,传统的思政课程远远“不够解渴”。如何在坚持传统思政课堂优势、发扬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同时探索新渠道途径、挖掘“课程思政”作用、展现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是当前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逐步解决的重要问题。高校“课程思政”并没有要求改变各类专业课程中专业理论、技能的教学,也不是把各类专业课程改成思想政治课,“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挖掘真善美的支撑元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崇高信仰、高尚情操,不断提升其政治素养。[3]本文认为偏重社会科学的专业课程可以通过“课程思政”收到良好的效果,偏重自然科学的专业课程因其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属性、人文情怀,通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巧妙整合,开展“课程思政”也能达到良好的育人目标。如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并能在党政机关、事业以及企业单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的专门人才。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可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等的系统教育,提高此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高校“课程思政”对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课程体系改革有重要推动作用

高校“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教学中根据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在把专业原理、知识与方法讲明白、讲清楚的同时,要把专业课讲得更有意义和价值,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协同共进,形成强大合力,成为大学生德才兼备的坚实基础。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而且对专业和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研究政治行为、行政体制及政府决策等相关领域的偏重社会科学的专业,它涵盖很多专业课,研究主题涉及政治制度、法律、政治行为、政治决策、政治心理等,具有非常鲜明的政治性、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开展“课程思政”有助于使行政管理专业更接地气,更有实践性和生动感,凸显其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导向。以开展“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和契机,带动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进而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学、中外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制度等,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性和家国情怀等,既涉及中外政治价值、政治文化和制度的对照,也涉及当前的时事政治焦点问题。开展“课程思政”活动,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制、教材编写选用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中、实习实践中、作业论文中等各环节,必然会推动此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河南红色资源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支撑元素

(一)河南红色资源的含义及类型

1.红色资源的含义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进程中创造凝聚而成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它承载了党的伟大历史、优良作风、光荣传统,汇集了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精神,富有真善美的意蕴。红色资源有物质、信息还有精神的三种载体。物质载体,主要是指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进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实体,如战争遗迹、革命旧址、历史文物等;信息载体,主要指以符号、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体现出来的信息;精神载体,主要是指能反映红色资源思想特质的精神文化,如红旗渠精神等。红色资源正是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化的载体,将厚重先进的理念、光荣的革命传统、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信念融入其中,表现出贴近生活、丰富多样、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当今社会依然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2.河南红色资源的类型

河南红色资源集中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以确山县杨靖宇将军故里、杨靖宇将军纪念馆、新县许世友将军故里、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等为代表的伟人故里、纪念馆;二是以郑州二七纪念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动员会议旧址、鲁山县豫西革命纪念馆等为代表的革命历史事件旧址、纪念地;三是以“共产主义新社区”的南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刘庄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四是以“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任长霞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奉献奋斗精神。

(二)河南红色资源的真善美意蕴

1.坚定的求真思想

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道路、方向符合当时的国情民心,具有合规律性,集中体现了“真”的意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战略思想,从而使国家成功迈入全面小康,走在世界的前列。河南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真”,意味着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的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客观地形成了符合国情、民心、规律的正确道路和建设方略,再现了我党的革命道路和建设方向的合规律性选择,这也正是河南红色资源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根据所在。[4]

2.清晰的向善追求

河南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善”体现在理想、信念的合目的性。推翻帝官封的压迫,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的近期理想,这一社会理想的实现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新时期我们的理想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的社会理想是实现最美好的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这些社会理想都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是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河南红色资源中善的意蕴,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体现了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还是艰苦奋斗的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也是彻底的为着人民利益的。

3.聚合的趋美体验

河南红色资源中“美”的意蕴,在于它将革命先辈们坚韧的革命精神、崇高的信仰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机融入其中,展现出特有的境界、意境之美。河南红色资源作为我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遗存,饱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融汇了我党自成立以来渐渐凝聚形成的以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展现了我党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高尚品格和情操,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革命、建设的生动历史画卷。河南红色资源正是通过丰富的内容,呈现出美的意境、美的韵味。同时,河南红色资源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的自然情趣美,河南红色资源能够穿越时空隧道的历史厚重美,河南红色资源呈现的无私奉献的青春生命美,河南红色资源展现文物的陈列艺术美,河南红色资源拥有的安静肃穆的氛围美,使我党领导人民追求理想和信仰艰苦卓绝斗争的过程有生动感、审美化,使我们在参观活动中,能够体验到革命斗争的艰苦和仁人志士的豪迈气魄,受到感召和心灵的激荡。如1960年2月,为了彻底改变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河南十万林州儿女进入了茫茫太行山,决心与穷山恶水的大自然进行了一次工程浩大的决战。他们凭着一钎一锤一双手,逢山凿洞,遇壑架桥,几代人苦战十年,终于在千峰如削、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建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这条人工天河的建成,凝结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并且依托巍巍太行的天然美景和蜿蜒水渠自身的独特设施成就了天下闻名的红旗渠风光。

三、高校“课程思政”开发利用河南红色资源的有效路径

(一)课堂授课中有机融入河南红色资源,使学生体悟其真善美

河南红色资源的载体多元化且内容非常丰富,如何更好地应用在高校“课程思政”活动中,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生动感,需要结合高校学生的思维、思考方式以及心理活动特点展开具体分析与探究,做到因材施教、审时度势。具体来说,要加强高校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心理、兴趣与专业特点来探究河南红色资源的导入点和切入点,绘制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思政教育主题,形成较完善的选题材料库,如可把河南红色资源分为以下几个主题:“政治认同、法制意识”“历史人文、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集体观念、职业道德”“艰苦奋斗、奉献精神”等,对有关联的河南红色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同时要与学生专业课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相对应匹配,探究河南红色资源与专业课深度有机融合的教学路径,使专业课与革命历史、红色典故、红色遗迹有机结合,增强专业课课堂讲授的知识性、真实性、思想性、生动性,引发大学生对知识、情感和价值产生共鸣。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方式,通过红色珍贵影像、红色经典老照片、红色纪录片资料等将河南红色资源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让同学们在专业课的课堂学习中同时能够聆听、观看到河南革命老前辈的英雄故事,能够感受到河南近代的革命历史航程和轨迹,心灵真正受到触动和震撼,以此取得有效的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实习、实践中有机融入河南红色资源,使学生感受其真善美

在大学生的专业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活动中,在与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相匹配的情况下,可组织和指导学生参观河南红色资源的遗址,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等,开展行之有效的有积极意义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学生亲临现场体验、生动情景模拟、重温红色经典故事等途径和方式,使他们深入地感受到革命先烈、老一辈革命家、新时期无私奉献的英雄楷模们的奋斗牺牲精神,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直接的、生动的思想洗礼实践课程。大学生其他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进行的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可以多样化,如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较熟悉的河南红色资源专题调研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多项专题供学生选择,指导学生展开对河南红色资源的专题调研,通过对河南红色资源进行的深入调查分析,整理史料,分析现实,对学生深入认识党的历史与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紧密关系有着很大积极意义,也能促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正是因为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才有今天蓬勃繁荣发展的中国,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5]

(三)校园文化环境中有机融入河南红色资源,使学生领略其真善美

众所周知,校园是高校学生的重要活动与学习场所,将河南红色资源引入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当中,可以大大提升校园文化的思想性、价值性,使河南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滋润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发挥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功能。首先可以在校园中开展河南红色资源的专题宣传活动,高举旗帜鲜明的红色文化大旗,开展河南红色典故、英雄事迹讲述以及红色歌曲演唱、传唱,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当中感悟河南红色革命精神和其真善美。其次,可在校园中构建河南红色学习基地或红色学习中心,配备可供学生查阅和了解的河南红色资料库,并且可将河南红色资源以时间为主线进行整理和串联起来,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自动化学习,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传播呈现河南红色精神,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接受河南红色资源的深度洗礼与滋润。再次,在智能化、全媒体时代,可借助高科技技术实现河南红色资源在校园的宣传和传播。融媒体平台不仅可以改变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而且也可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发展契机。高校校园可以构建线上红色活动,借助融媒体平台搭建河南红色文化渗透平台,设立河南红色资源专栏,专栏中定期开展与河南红色经典故事相关的一系列主题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展开网络线上征集,定期在网站上进行红色文化优秀稿件推送,并且可以绘制成册,应用到线下校园的宣传活动之中。最后,在校园河南红色资源宣传平台发掘学生队伍,由于高校学生更加明晰学生这个群体的喜好心理与接受能力,由学生自身展开对河南红色资源的宣传,可以显著增强河南红色资源真善美的感染力、思政教育活动的感召力,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对河南红色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感,在这个活动中间,还可邀请学生们在校园互联网平台为河南红色资源发声,引导全体高校学生遵循思政的正确方向持续前行。[6]

四、结束语

在建党已经百年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意义重大,河南有着丰厚的红色资源,其真善美意蕴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支撑元素。高校教师可在课堂授课中,在学生实习、实践中,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导入河南红色资源,这对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也为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提升、将来成为国家栋梁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猜你喜欢

河南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