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稳致远的中欧关系

2022-11-23柴生高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欧欧洲

柴生高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着力点,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新途径和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和欧洲是东西方文明的代表,都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双方应努力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以共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繁荣、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是欧洲乃至世界成就最大、结构最完善、实力最雄厚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中欧关系最主要的就是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加上美国的干扰等因素,欧盟对中国崛起的疑虑重重,出现一些摩擦和矛盾。未来欧盟政策调整可能导致中欧经济上的纷扰增多,但双方合作的机遇和潜力仍然巨大,中欧加强合作仍将是主流。

一、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来之不易

70多年来,中欧从冷战时期的尝试接触、不断发展到新时期不断成熟,双方基于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愿望与利益,逐步发展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世界多极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冷战烙印下的尝试接触

二次大战后,世界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两大阵营一直处于紧张的激烈对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美国等西方阵营对新中国采取敌视、遏制包围政策,中国在外交上只能奉行“一边倒”战略,与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阵营关系冷淡。中国与欧共体直到1975年才建立正式关系,从1975年起到1989年的15年或许可称之为中欧关系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欧关系开始逐步缓解并有一定的建树,但总体上双方仅仅只是侧重于冷战时期外部各自需求,尚未形成较为稳固的政治与经济基础。

20世纪60、70年代是西方国家二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欧共体的成立,使欧洲在全球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1964年1月,法国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欧关系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与西欧各国接触越来越频繁,双方紧张关系得到了大大缓解。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打破了相互隔绝局面、双边得到了改善。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最大障碍逐渐消除。1975年,欧共体外交专员访华,双方在外交上相互承认,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方在欧共体派驻了外交使团,中欧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揭开了双方交往的新篇章。冷战格局的变化是这一时期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时期的中欧关系基础是为了共同抗击苏联的威胁,双方的战略共识仅仅停留在安全利益方面且缺乏长期规划,双方在经济合作方面尚未深入发展。

1978年,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发展步伐吸引了欧方企业等纷纷加入这一新兴市场。中欧关系在整个80年代长足发展,双方贸易额增长了约十倍。

(二)逐步建立全面伙伴关系

1990年,随着政治关系的回升,中欧经贸关系也逐渐恢复。20世纪90年代,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市场全面开发。鉴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力和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欧盟对华合作采取了务实态度,其充分认识到中国对欧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双方在诸多领域具有更加广泛的利益。

经贸关系是中欧合作的核心内容。作为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全球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市场,GDP年均增长高达9%以上,对外贸易更是达到了15%。到90年代中后期,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国、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一支重要经济力量、经济大国。与中国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相反,90年代的欧盟,经济发展进入低谷、经济增长一直陷入低迷状态。要想解决欧盟疲软的经济状态,其认识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吸引力。欧盟对推动对华经济发展,加强对华投资、贸易充满了期待,这也为欧盟积极调整对华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中国作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伴随着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跃升,国际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各项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欧盟致力于谋求多极化发展国际上的一极,致力于提升欧盟整体在国际的话语权与地位,致力于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双方加强协商与对话,加强合作与交流,完全符合欧方的外交利益,有利于其借助中方不断增加的政治影响力而提升欧盟在全球的影响,完全符合欧盟外交和战略利益。

1992年开始,中欧关系由凉到热,双方从恢复对话到高层互访不断增多,经贸往来更进一步。90年代中期,欧盟开始积极主动提升中欧关系,对华政策开始调整,中欧关系开始发生质的飞跃,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1995年,欧盟发表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这是欧盟第一个全面对华文件。文件认识到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强大,中欧关系应该成为欧亚关系甚至全球外交上的重要里程碑。希望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与中国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覆盖政治经济的良好关系;加强与中国的“对话与合作”,促进欧中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1996年11月,欧盟委员会通《欧洲联盟对华新战略》的文件,对《中欧关系长期政策》文件作出进一步的补充,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支持中方广泛参与国际事务。

1998年3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旨在建立与中国的“全面伙伴关系”。文件确定了欧盟对华发展的五大目标。一是与中国继续接触,共同面对全球问题;二是以合作促进人权;三是支持和鼓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金融体系;四是发展中欧合作项目;五是提升欧盟在华知名度。欧盟视中国为“有着巨大共同战略利益的战略性伙伴”,把对华合作扩展到全方位。

整个90年代,欧盟对华政策颇具有连续性、务实性,双方政治关系的拓展推动了经贸关系迅猛增长。1997年欧盟已成为仅次于日本与美国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在欧盟对外贸易由1990年的第10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4位。

(三)确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21世纪初,历经冷战后的第一个十年发展,国际政治呈现出新的态势,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日益明显。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发展保持长期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02年,欧元在欧盟流通;2004年,欧盟一次性吸收10个新成员。欧洲宪法、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盟一体化不断提升,开始向政治、经济集团大步迈进。时代赋予中欧新的机遇,作为国际社会的中坚力量,中欧积极向“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进。

2003年,欧盟在评估原有对华政策的基础上,推出了新的对华关系战略文件《欧中的共同利益与挑战》。文件认为中欧双方关系全面稳定发展,经贸关系得到广泛发展;提出了中欧合作计划;加强在共同关心的地区问题上合作,推进全球治理。2003年,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达成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当年中欧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的“欧洲年”,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第一大技术供应方,这一时期被称为自中欧建交以来“历史最好时期”。2006年10月,欧盟《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文件,要与中国建立更加密切而牢固的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同年,欧盟阿什顿报告中国位列欧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其后分别是俄罗斯、印度。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欧盟总部,提出了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双方合作现出了较高的水平,中欧关系稳定发展。

二、合作与防范考验着中欧双方

新冠疫情暴发后,双方在疫情控制、反对贸易保护、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等方面合作进一步加强。但伴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再加上美国因素的影响,欧洲内部对华不断有不和谐的声音,中欧关系面临着考验。

(一)克服疫情影响,中欧进一步加强合作

近几年,中欧互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货物与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双方的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在互利共赢的合作中,双方企业和民众普遍分享到合作红利。

还记得上次讲过的“简支(简单支撑)”结构吗?石板做屋顶,石墙来承重,一个简易石屋就完工了。那我们可不可以直接把水平的石板斜着放,变成坡屋顶呢?答案是:很少有人这样做!由于石材的“体重”实在太沉,斜放的石板很容易下滑。倒是有一种叫作“叠涩”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叠涩是把墙头两侧水平放置的石板一层一层向内或向外搭接在一起构成的屋顶。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用木材来制作坡屋顶,木结构的坡屋顶在世界各地最为常见,形式也非常多样。

在新冠疫情肆虐情况下,中欧双方成为共同稳定全球供应链并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中国与欧盟贸易韧劲十足、充满“牛气”,2020年,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前10个月,双边贸易超过2020全年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0%。中欧经贸往来的成绩及其展现出的韧性,无疑是对鼓吹“脱钩”、唱衰中欧合作言论的有力回击,以中欧班列为例,面对疫情对海运和空运的冲击,充分利用国际铁路联运独特优势,承接了大量转移货物的任务,生动诠释了疫情下中欧贸易的繁荣与活力。中欧班列已铺画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0多个城市,运输货品达5万余种。成为日夜奔跑在亚欧大陆上的“钢铁驼队”。2020年,中欧班列首破“万列”大关,累计开行1.24万列,创纪录地实现了同比增长50%,跑出了互利共赢“加速度”。2021年1—8月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0030列,较2020年提前2个月实现年度开行破万列,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中欧班列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对中国的警惕防范前所未有

随着中欧实力对比的变化、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欧盟对华政策出现新变化。欧洲虽然仍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但出现了不少不和谐的因素,对华观望、迟疑、防范立场在增多。

对华经贸活动不断保守化。欧盟先后通过了《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条例》《针对外国政府补贴的促进公平竞争白皮书》,持续加码对华贸易保护主义。这直接导致了2017年以来,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联系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在技术领域的跨境投资难度加大。疫情防控期间,欧洲对华贸易保护没有减弱,而是进一步增强。

将政治标准强加到经济领域。受舆论环境特别是中美近年来的角力,欧洲改变了“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做法,战略上强化与美协调。在2020年底,中国与欧洲达成了自贸投资协定,这一协议的达成,对于双方都有好处,能够大幅度提升中国以及欧洲经济发展水平。但2021年3月,欧盟就所谓“人权”问题实施对华制裁;随后,中方决定对欧方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利益、恶意传播谎言和虚假信息的人员和实体实施反制裁。欧盟不反思自己无端污蔑并干涉中国内政,反而用人权为借口,宣布冻结了《中欧贸易协定》的审批,这意味着这个双方耗费多年所签下的协定,无法投入实施。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待中欧关系。欧洲对中国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感到恐惧,发布了《欧盟印太合作战略报告》,希望借助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的合力,抵消中国塑造的国际地缘战略新格局。在南海问题上,英国航空母舰前脚刚走,德国军舰不远万里穿航南海,刷存在感。在台海方面挑战中国底线,立陶宛设立所谓台湾办事处充当反华“急先锋”,法国、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多国议员窜犯台湾。其还在香港民主、新疆人权等方面对中国指指点点,搞升级对抗。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力量此消彼长。欧洲一方面对华务实合作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对中国的警惕防范也前所未有,其本质上是欧盟因中国实力和影响力快速上升做出的应激反应。这必然会影响中欧关系的平衡性,未来中欧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对抗也不能完全排除。

(三)美国因素是中欧关系的外部变量

美欧跨大西洋同盟是冷战期间为应对“苏联威胁”而形成的,欧洲国家的外交独立性十分有限,在安全上对美国严重依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法德等欧盟核心大国对外政策便显出更强的自主性,但由于英国等所谓铁杆“亲美”国家,在对华政策上欧洲政策自主性仍然深受美国制约。美国把中国定为“战略竞争对手”,欧洲就把中国定为“制度性竞争对手”。美国与中国打贸易战,欧洲就出台了外商投资、自由贸易等一系列新规。美国认为华为5G技术不安全,英国就开始和华为解除合同,拆除5G设备。美国说“南海航行自由受到威胁”,英国、德国就先后派军舰到南海巡航刷存在感。美国多借香港、新疆、台湾等事项干涉中国内政,欧洲也随声附和、横加指责。

三、把稳中欧关系前进航向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要想不断获得生命力,需要双方继续坚持沟通对话,妥善解决分歧,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相互尊重,共同践行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

中欧关系与中美关系有很大的不同。中欧是伙伴而不是对手。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不存在历史遗留的包袱,也不是战略竞争对手,更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有的只是巨大的合作需求,完全可以互利共赢,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中国从未做过损害欧洲利益的事情。中国一直支持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支持欧洲的团结合作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欧债危机时,中国主动向欧洲伸出援手;在别人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时,中国力挺欧洲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在伊核等热点问题上,中国与欧洲顶住压力,保持了相近的立场;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与欧洲一道,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支持全球贸易自由化。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中,中国一直秉持公开、透明、开放、包容的立场,从未有任何要分裂欧洲的想法。恰恰是在新冠疫情反复肆虐,欧洲物资运输格外吃紧的情况下,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成果——中欧班列,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使欧洲许许多多的国家都从中受益。

目前,中欧经贸往来已经从货物贸易扩大至服务贸易、投资、技术、金融、互联互通、数字经济等领域,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持续增强。近年来,中国与欧盟签署了航空安全协定、地理标志协定,完成了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还建立起数字、绿色伙伴关系,与瑞士、冰岛自贸区协定运行良好。

彼此交往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中方支持欧方提升战略自主,真正独立自主发展对华关系与合作,共同践行多边主义。欧盟应树立正确的认知,充分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政治选择,排除美方干扰,推动双方沿着正确轨道继续稳定发展。

(二)加强合作,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中欧合作的核心首先是经济。中欧贸易依赖性和互补性强,中国与欧盟是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双方的经贸往来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贸领域中欧将仍以合作为主基调。尽管欧盟担心中国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将成为欧盟的强劲竞争者,但在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中国超过美国,中欧双方贸易逆势上扬,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大部分跨国企业仍然视中国为最佳合作伙伴,对中国市场高度认可。以德国在华企业为例,96%企业表示继续在中国,72%表示要扩大在中国的投资。

2021年7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进行第八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继续加快推进中欧投资谈判,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和互利合作以及扩大中欧农产品贸易等,双方达成一系列共识。疫情防控期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在疫情的影响下不减反增,成为国际贸易和物流运输的大通道。中欧作为拉动世界经济的“双引擎”,双边贸易的“牛劲”不仅为全球贡献增长与就业,更以实际行动维护开放经济与自由贸易,支持全球贸易复苏。

(三)顶层设计,从战略角度把稳中欧关系方向盘

中欧关系历经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在若干领域有着重要交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加强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合作等方面,有较大的共识和相似的利益。

过去的一年,中欧元首外交保持着紧密联系。习近平主席两度主持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时任总理默克尔达成了诸多共识,强调“要从战略高度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大方向和主基调”, “牢牢把稳中欧关系前进航向”,把稳中欧关系方向盘。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坚持共商共建、务实均衡、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合作原则,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助力各自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中欧之间的频频对话,体现了高度政治互信和密切战略沟通。

2021年底,习近平主席与新任德国总理朔尔茨通电话,双边主要讨论了深化伙伴关系和经济关系、欧盟与中国关系的发展以及国际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是全球两大独立自主的力量,有着广泛战略共识和共同利益。双方要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定位,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原则,确保中欧关系始终健康稳定发展。作为欧盟的“领头羊”之一,朔尔茨总理表示以建设性态度促进欧中关系发展,愿同中方在国际事务中共同维护多边主义。

2022年2月16日刚“开春”,习近平主席与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为中法、中欧关系定向把舵。双方均表示要扩大共识,为中法、中欧关系发展增添新动力,共同推动中法、中欧关系新发展。

在元首外交的引领下,中欧双方只要坚持互利共赢、携手合作,就能有效应对双方所面临的挑战,共同推动中欧合作行稳致远。中方建设并运营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成为亚欧非三大洲海运业务及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2021年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中方与匈牙利、塞尔维亚合作的匈塞铁路已部分建成通车。这一系列“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的稳步推进,充分体现了双方经济融合的加深。同时,双方在抗击疫情、维护多边主义、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也有广泛的共识。这些成绩证明了尽管中欧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同,但双方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欧盟出于意识形态考虑,对中国认知上存在偏差,出台的一些限制双方合作的政策影响了中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出现了与立陶宛“关系降级”,这不利于双方利益。但总体而言,中欧关系合作仍将是主流,因为这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双方的共识远多于分歧、合作远大于对抗。只要欧洲真正做到战略自主,双方有足够的政治互信和战略互信,保持双边关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欧合作空间也将无限广阔,中欧关系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中欧关系的未来值得期许。

猜你喜欢

中欧欧洲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中欧民间大使——季波
斯洛文尼亚:上帝宠爱的中欧人间天堂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欧洲之桥
建筑师行迹中欧
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第一次会议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