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新茶艺编创技法与茶道精神的传达

2022-11-23陈志军文奕峰丰金玉禹淞文李飞翔鲁方华

茶叶通讯 2022年2期
关键词:茶席茶艺茶道

王 厅,陈志军,文奕峰,丰金玉,禹淞文,龚 维,李飞翔,杜 云,鲁方华*

1. 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茶叶科学研究所,湖南 常德 415000;2. 常德市供销合作总社,湖南 常德 415000;3. 常德市农业农村局,湖南 常德 415000

茶艺是茶道精神的载体,茶道精神是茶艺的内涵。从概念来说,茶艺是泡茶技艺和品茶艺术的总和,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1]。我国茶艺自古有之,从唐代的煮茶、宋代的点茶到明代的瀹饮法,茶艺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长河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它是茶道精神传播的重要方式,其蕴含的和、静、廉、美、怡、真等核心精神指引着人们积极向上及乐观开朗。当代,茶艺已向创新与多元化发展,其中最具魅力的为创新茶艺。创新茶艺是指通过创设主题、布设茶席、编写文案、设计流程、编创表演等,在科学冲泡和品饮的基础上,配合主题、融合诸多审美要素、原创设计的茶艺作品[2],它既是技术成果又是艺术作品,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3]。

1 中国茶道的核心精神

1.1 茶道与儒家思想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茶道中体现为“中和”,朱熹曾在《中庸章句》中注解:“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4]。“中”代表恰到好处,“庸”代表平常与自然,这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中庸”哲学的核心就是“中和”,指对一事物或者统一实物间的关系恰到好处及统一和谐。茶道精神亦包括了包容、和谐与平衡,茶事活动中也时常展现着礼让、谦卑和宽厚,与儒家“中和”“仁义”“礼乐”等哲学思想合意合德,故茶道核心包含了“和”“敬”二字。

1.2 茶道与道家思想

道家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5]。战国末年的《易经》传承了老子的思想,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即天与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托,实为一体。茶亦源于自然,茶人受茶之熏染,对自然万物珍爱有加,讲究淡然处世、自然发展和洒脱自在,因而茶道精神中折射出道家的“真”“怡”“和”。

1.3 茶道与佛家思想

佛家起源于印度,于汉朝时期传入我国,与茶道相连甚早,自僧人开始品茶,便有了“茶禅一味”之说。据资料记载,“茶禅一味”萌芽于善会和尚的夹山偈和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成熟于圆悟克勤禅师[6]。“茶禅一味”蕴含放下、平凡、寂静的伟大意义,使得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自然的奥秘、生活的哲理和茶道的真谛,于一杯茶中感受“和”“静”“敬”。

1.4 茶道的核心

根据儒、道、佛三家思想在茶道中的体现,我国的专家学者对茶道精神的核心提出不同见解。庄晚芳教授认为,茶道的核心是“廉、美、和、敬”,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是“中国茶德”的准则[7];张天福提出“俭、清、和、静”的茶道精神,即“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8]。林治教授根据各家思想,将茶道概括为“和、静、怡、真”四个方面[6]。综合我国先辈思想,中国茶道包括“和”“静”“敬”“怡”“真”等核心精神。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是中国文化之核心。“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一直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让我们包容、豁达及气度不凡。

“静”是茶道修习的必要途径,它是道家重要的哲学范畴[9]。“天人合一”,茶需静品,老庄的“虚静观”对修习茶道必不可少,它让人在烦扰俗世放下执念从而寻得内心的空灵,达到安静与平和的状态。

“敬”是中国茶道中蕴含的为人基本准则[10],意为谦恭和敬重。对物,表现为对天地、对自然和对生命心怀敬畏;对人,表现为敬人爱民,助人为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安”。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敬”在茶事活动中以“礼”的形式体现,以“静”的形式传达,以“诚”的心意奉献。

“怡”是一种生活态度,因为茶有“洁性不可污,俭德可行道,示礼致和乐”的文化意味[11],它让我们在茶修的过程中身心愉悦。“中国茶美学”的开拓和引领者朱海燕教授曾用“乐活”二字作为茶道修习的指路牌,所提倡的就是怡然自得及潇洒自由的茶道精神。

“真”指的是真理之真和真知之真,“至真”是高度的和谐统一,是茶道修习的最高追求;真诚待人,专心事茶,以得茶叶之真味与真性,茶道之真情和真意。

2 创新茶艺编创原则与方法

2.1 编创原则

2.1.1 固本培元、不偏不倚——“中庸”

茶艺表演应是以“茶”为核心的表演,创新茶艺编创中所有元素如泡茶流程、沏茶水温、注水方式、器具选择、投茶量等都应符合茶性,做到因茶制宜、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此外,茶性至俭、至洁、至清、至静,创新表演的设计也都应符合茶美学理论,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和博得喝彩而任意为之。

2.1.2 首尾呼应、衔接自如——“致和”

一个完整的创新茶艺表演应由多个部分组成,一般包括引子、正文及尾声等,各部分在设计上既要各具特色,各有风格,如引子部分展动态舞蹈、正文部分现静态茶艺、尾声动静结合并与开端呼应并点题;这样动静结合、形式丰富的表演才能唤起人们心中的情愫,引人入胜、赢得共鸣。同时,整个表演也要转场巧妙,衔接自如,一气呵成,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可以通过音乐的大小及种类的调解来过度,也可借助旁白与演员来切换。

2.1.3 脉络清晰、主次分明——“素净”

创新茶艺表演的主线应紧紧围绕茶艺主题,要求思维明确,脉络清晰,贯穿始终,不能无故引入其他不符主题的元素。另外,辅助元素的引入需根据主线而定,在主元素较薄弱的环节可适当引入其他元素来烘托,亦能相映生辉。值得注意的是,辅助元素所占的权重应适当,以免鸠占鹊巢及本末倒置。

2.1.4 深入浅出、自然天成——“圆融”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创新茶艺编创要以茶学知识、美学理论、设计原理及表演艺术等为依据,结合经验及地方文化与人文茶俗等进行编创,以达到自性圆融的高度,深入浅出,内涵深蕴,让人眷恋而难以忘怀。

2.2 编创方法

第一,定主题、拟框架。主题是茶艺表演的思想来源和文化精髓,是茶艺作品的核心和意义所在,好的主题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人们思想上产生共鸣及深层次思考[12]。如《茶道千年 “茗”教于心》茶艺挖掘了茶道、师道、天道和人道之间微妙的关系,通过教师与学生同台演绎,表达了道道相通及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框架是表演的主心骨,只有脉络清晰的表演才能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框架制定需根据主题初拟,包括表演内容、表达方式、主体衔接等。如《茶孕新生 舞蕴茶魂》主题茶艺,正处孕期的舞蹈教师通过沏泡三种不同的茶汤表达了学生时代、初为人妻及将为人母三个阶段茶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通过舞蹈、茶艺与诗歌朗诵等表现方式将茶养心性和茶助学识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定流程、写文案。根据茶艺主题和表演框架制定表演流程和划分表演章节,包括引子、正文、高潮和尾声等;然后根据流程编写文案,内容包括解说词、表演要求、人物特点、茶类采选、器具选择及音乐的选配等。文案类似于剧本,是后期工作的行动指南,它的编写至关重要,撰写人需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及丰富的茶文化知识。

第三,备器物、布茶席。主要是根据主题思想和表演人员选配需要的茶桌、茶具、桌布、茶旗、插花和熏香等,然后再根据器物的色彩、大小、性状与结构等布置茶席;另外,茶席背景可根据表演需要及条件选定,如LED屏幕可编创主题视频或PPT,墙面可定制喷绘,也可以屏风、假山、假石等为背景,如《英雄豪气“元帅茶”》就是以红军、红旗、军装等元素为背景。

第四,定表演、调结构。根据前三步选定的内容编创各部分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方法,然后通过练习和彩排总结表演纰漏,同时结合审美视角和表演经验微调表演结构和各部分权重,从而使得整个茶艺更加紧凑和完善。

3 茶道精神在创新茶艺表演中的表现形式及融入方法

3.1 表现形式

3.1.1 听觉形式:优美的旋律、悦耳的嗓音

人们对悦耳的声音常常会如痴如醉。茶道精神在创新茶艺表演中的听觉感受主要以音乐和解说两方面来传达。

美妙的音乐往往令人心旷神怡。不同的音乐来源以及不同的乐器表达的意蕴不尽相同,因而会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一是采用音乐播放设备播放,一是现场进行演奏。播放音乐,因是经制片或音乐人反复研究后出版的,所以其曲调成熟,层次感更加丰富,乐感更加饱满;而现场演奏,由于乐器类型可能较少,因此音乐可能较单薄,但现场演奏的穿透力更强,其更能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

解说对于茶艺表演至关重要,是引领观众思绪的重要表现。人的声音,由于各人声带的厚薄长短、共鸣腔体的大小不同,形成了个人声音发声的浓淡、高低的区别。中、低音浑厚、饱满、有弹性,给人以朴实、深情、悠远之感,仿佛言有尽意无穷;高音明亮、通透,让人感觉开阔、豁达,就像道家的洒脱与自由。

3.1.2 视觉形式:精心的演绎、融和的设计

视觉表现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表演与器物的展示等方面。人物表演包括主要元素和辅助元素的演出。主元素是茶艺表演,包括常规茶艺的展示和创新茶艺的表演;辅助元素表演常见的有插花、熏香、舞蹈、手语、武术、太极、书画和器乐等现场表演。茶艺表演是以茶为核心的艺术演出,主角是茶,是整个表演的主脉络,其他元素的引入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茶艺的精髓及茶道的核心。器物展示指精巧的茶具、雅致的插花、合适的熏香、精美的茶席和悠远的背景等。器物选配得当及搭配协调,会给人以遥相呼应与意境深远之感,同时寓意着茶道的“和”“美”“怡”之精髓。

3.1.3 其他形式

茶艺审美中除听觉和视觉能给予较大触动外,味觉、嗅觉及触觉的感知也能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如醇美的茶味和怡人的茶香以及杯身舒适的质感等都能给人以良好的审美感受,让人心情愉悦、流连忘返。

3.2 融入方法

3.2.1 纵有思绪千百万,唯有一意立心头——立意“净”

创新茶艺主题需具有新颖性、原创性与独特性。生活中的所感所想皆可编排成茶艺,但纵有万千思绪,只能牵一线于茶艺,这就是表演的主脉络。茶艺编创,主题可以描述生活、歌颂精神、赞扬伟人、传播善事及赞美自然,既可是对物的赞美,也可是对人的称颂,如某个特别的节日(中秋、国庆等);亦或是纪念伟大的人物,如国家的伟大领袖、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是茶界名人等。它还可根据作者对世间万事万物所感所想或个人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定,如对亲人的思念、对恩师的感谢和对故乡的怀念等。

主题来源于世间生活,演绎着社会百态,并引领着人们的心态。它让人明白思想与哲学的重要性,让人们学会反思和自省,懂得感恩与分享,学会成长和变得豁达,这也是茶道的意义。

3.2.2 万千颜色皆妩媚,相得益彰最相配——茶席“和”

色彩的力量是无穷的,茶席中色彩搭配十分重要。桌布、茶旗、茶具、服装和背景等相关事物的配色应协调,作者在编创过程可依据中国古典服装、建筑与器物的配色原理来“冷暖系搭配、相邻色搭配、对比色搭配、渐变色搭配”[13];也可根据设计学中配色技巧来实施,采用色相配色、色调配色、明度配色和纯度配色等基本配色方法。当色彩选择困难时,可根据秩序性原理、熟悉性原理、类似性原理和明了性原理来进行色彩调和[14]。另外,茶席的主色系可根据茶艺主题和茶道蕴含的感情色彩来选定,较活泼和快乐的主题用暖色调,沉静和悲伤的主题采用冷色调。

3.2.3 艺术相通亦相融,“静”中有“动”为上品——表演“静”

茶艺编创中可引入的艺术元素很多,且各艺术相通也相融,创新编创时可根据主题和结构来设计,以某些元素主“静”,某些元素来显“动”。“茶致静,宁静致远”,创新茶艺表演以“静”为主,“静”中有“动”,以“动”显“静”,从而更好地彰显主题。

“静”是一种修炼,是一种的美的传达,也是一种艺的展示,更是一种道的传播。通过茶艺师心态平和、礼仪周正、态度认真与安静肃然的演绎,引人入胜,达到老庄“虚静”的状态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茶艺中主“静”的表演元素有茶艺本身,还有插花、熏香、太极、书画及手语等辅助元素。

“动”在茶艺中是“静”的点缀,以“动”衬“静”可起到烘云托月及画龙点睛之效,使得主题更加凸显,创新茶艺中主“动”的表演元素可有舞蹈、歌曲、戏剧和演讲等。

3.2.4 诗词歌赋皆风流,浑然自成最上口——文辞“美”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茶相关的诗词歌赋更是数不胜数,这为内涵深蕴的茶艺解说词打下了坚实基础。美妙的文辞需要作者引经据典和仔细打磨,因而对作者的文学功底要求较高,而这也正是优秀创新茶艺作品的可贵之处。也只有深入浅出、内涵深蕴和浑然自成的文学作品,才能引人共鸣,令人深思。

3.2.5 三月不知肉味何?朱弦三叹余音绝——音乐“怡”

从音乐旋律来看,音乐可分为平静型、欢快型和激昂型[15]。茶艺表演多用平静型音乐,欢快型和激昂型较适应于特定的主题或环节。另外,不同风格的音乐具有不同的感情元素,来源于不同的背景故事蕴含着不同的哲学道理,如《高山流水》讲述的是先秦的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的友情故事,表达的是曲高和寡与知己难寻,符合“静”“清”“敬”的茶道思想;古筝名曲《渔舟唱晚》阐述的是渔民悠然的农家生活,描述的是晚霞斑斓下的美丽河山,表达一种岁月静好及悠然自得的潇洒情怀,体现了“真”与“怡”的茶道精神,与道家思想较为契合。

3.2.6 不计其数中国茶,宜时宜境为最佳——茶性“真”

茶类的选择需根据主题、季节、茶具和场合等元素来定,比如春季喝花茶、夏季饮绿茶、秋季品乌龙以及冬季宜煮黑茶和白茶等;为歌颂自然可选用绿茶,为表达浓情厚义可选用温性的红茶或陈年的老黑茶,为表达地方文化可选用当地的民俗茶等等。我国茶品千千万,根据主题与茶性选择合适的茶可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另外,在茶具选择和沏茶流程等方面应遵循茶艺技术要领和茶类特性,选用合适的冲泡方式、水温及投茶量,以沏出甘美的茶汤,体现茶的真香、真味和真性。

3.2.7 衔接自如如行云,配比协调似天成——结构“和”

茶艺从表演顺序上看有引子、正文、高潮和尾声等几个部分,从艺术类型来看有茶艺、音乐、舞蹈和插花等,从表现形式来分有“静”态表演和“动”态演绎,每种结构、类型和元素都具特性,创新茶艺编创设计时应通过反复思索和精心设计,将结构衔接自如,元素配比协调,圈中分类得当,使表演结构紧凑,一气呵成,恍若天成,给人以行云流水、如沐春风及意犹未尽之感方能称得上是创新茶艺的佳作。

4 结语

一片绿叶千古事,创新茶艺万种情;曲中真意如若得,便是茶道之魅力。创新茶艺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所包含的上品茶叶、新颖主题、精美茶席、精心表演、优美文辞及怡人乐曲等是茶道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创新茶艺含养生精华、集艺术精粹、展文化精神、传茶道真谛,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助力,引领人们积极向上及健康生活,可广泛推之。

猜你喜欢

茶席茶艺茶道
寻迹万里茶道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校园茶艺飘香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茶道六百年》
从茶席谈茶会
择一处创意的茶席入座
茶席·民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