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故事袋融于二语CSIOP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证
——以巴基斯坦留学生为例

2022-11-22

关键词:模态符号汉语

马 宁

(河南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拥有大量英语非母语人群。这些人群的英语水平若不过关,势必会影响他们的顺利交际及学业发展。为提高移民学生英语水平,美国教育部“教育、多样化与卓越性研究中心”历经七年研发,提出与践行了一项兼具全面性与科学性的教学模式——SIOP(Sheltered Instruction Observation Protocol),即“庇护式教学与观察”。该模式的建立初衷是指导外语教师能够正确、系统且有效地将庇护式教学理念应用于课堂,为教师反思与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它以英语为媒介向母语非英语学习者讲授非语言类学科内容,如工程学、心理学[1]。通过多重策略的综合运用使得教学内容易于学习者理解与掌握,实现非语言学科内容与语言学习的双重提升,构建出一套“内容+语言”的课堂教学模式。

“庇护式”一词的由来,缘于授课教师采取了多样化的“修饰”方式。一方面为学习者创造了无威胁的庇护式语言使用环境,另一方面使教师教学符合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水平,在学习者可认知范围内施教。这种“修饰”涵盖多种素材的整合,如向学习者提供直观化图表、补充大量相关材料、原创或改编教学内容、搭建教学脚手架等[2],使得学习者的多项语言技能可在各种精心设计的有意义教学活动中得以反复锻炼。加拿大渥太华沉浸式双语教育(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所践行的“保护性专业课程”与“附加性语言课程”教学模式[3],其施教理念与SIOP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长达数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CSIOP(Chinese Sheltered Instruction Observation Protocol),即“汉语庇护式教学与观察”。它以SIOP为原型,创设了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新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下的汉语教学,跳出了以汉语语言技能,如口语、汉字、听力、写作等为教学内容的框架,尝试以中华成语故事等文化记叙类文本为授课主线。它依托SIOP语言教学理念,旨在实现既能使学习者收获文化知识,亦能有效扩大学习者知识面的教学目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文化记叙类文本讲授中,将听、说、读、写、译技能与语言要素教学自然融合,促使学习者语言运用水平得以提高。CSIOP模式的运用,共塑“知识+语言+素养”的三方合力,最终实现中华文化知识、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三重提升。

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蕴含是二语教学所应关注的文化内容[4]。如何将文化恰到好处地融于国际中文教学引发了诸多专家与学者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中文教学的必然之道始终应为汉语言本体知识的传授,文化教学可作为必要之补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锦上添花。CSIOP模式下“知识+语言”的高效一体化组合虽是一种果敢的尝试、一种教学模式的创制,但并不违背国际中文教学以汉语言文字教授为核心的原则。它是以文化叙事内容为载体,围绕语音、文字、语法等汉语语言要素开展的不脱离以汉语言本体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

1 CSIOP模式的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

1.1 CSIOP模式的理论基础

CSIOP模式具备丰富且坚实的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家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指出,语言习得的有效产出需要学习者多去接触“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他用“i+1”表示教师话语输出内容要恰好超出学习者现有水平,但不宜过度。若教师按照“i+1”的原则输出话语,有益于学习者习得新的语言结构。斯温(Swain)认为,英语非母语学习者会在交流过程中不断采取询问、澄清、反思、修正和对语言再加工等方式,在教师与学习者互动与协调的过程中产生有效的语言习得。卡明斯(Cummins)则指出,图片、表格、表情等方式的运用可以辅助教学,帮助提升学习效能。同时为他们搭建支架,为其更好理解学习内容提供支持[5]。这些学者的系统研究,均为CSIOP模式的科学构建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

1.2 CSIOP模式的主要内容

脱胎于SIOP的CSIOP教学模式,并非SIOP模式的简单移植,而是国际中文教学以此为依托的特色创制。CSIOP以中华文化传播类课程为主要施教内容,探索中华成语故事等记叙类文本应用于国际中文教学的成效。在图文并茂的故事记叙中精选出适于学习者习得的汉字、词语、句式、语法等语言要素,实现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的共同吸纳、语言与素养的合力发展。

CSIOP模式为国际中文教师提供了从课前准备到课后反思首尾两端全面覆盖的方法与步骤,由八大核心环节构成,主要包含:(1)充分的课程准备;(2)文化背景知识构建;(3)故事叙述;(4)语言要素讲习;(5)师生、生生多维互动;(6)复述;(7)操练;(8)复习与评价。其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构建旨在帮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建立新知与已有图式的内在联系,为学习者减轻负担,为中文教师开展故事讲述做好铺垫。故事虽为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但语言要素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以“依托文本,向语言要素辐合”为指导,充分挖掘故事内容所涉及的汉字(读音及笔顺)、词语(含义及用法)、句式结构、语法、语用等内容,实现记叙文本与语言要素教学的紧密结合。作为该模式下的多元主体,教师与学习者均要学会通过多重策略的运用完成故事内容的梳理、新知的理解与记忆等任务。通过各类互动与任务设计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思辨能力的提高。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情景引导学习者参与创造性复述,让其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6]。CSIOP模式中特别强调的复述环节,正是使学习者反复运用语料的集中体现。在完成记叙类文本复述任务之后,通过对所学内容的集中或分组操练,锻炼学习者语言要素的实际应用能力。复习与评价环节的设置意在帮助学习者内化并归纳故事情节、语言要素等内容,复习课程重难点,根据课程效果作出反馈评估与教学调整。

以SIOP为原型构建的CSIOP教学模式,形成了“知识+语言+素养”的三方交互作用链,创制了复合型汉语人才培养新途径,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综合学业成就的提升具有崭新的实践意义。

2 多模态故事袋融于二语CSIOP模式的多维策略

20世纪90年代,英国著名教育家尼尔·格里菲斯(Neil Griffiths)率先提出“故事袋”概念,亦称故事布袋(story sacks)。它通常是指装有高质量的故事书、图片、玩偶、玩具、手工制作及游戏卡片等物品与辅助材料的实体大布袋,用于开展丰富有趣的阅读活动。通过柔软的玩具、木偶及与故事相关的人工制品的使用,使得故事能够栩栩如生地呈现。故事袋的受众多为初级水平学习者,主要用于加强学习者识读能力(literacy skills)方面的教育[7]12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以人、时、地、事等为线索勾勒设计并呈现故事内容,采取一边讲述一边使用布袋资源的做法完成故事讲述目标,即“叙述+资源利用”,让学习者快乐且有意义地享受阅读。将故事袋运用于识读能力培养的特别优势是:它们可以创造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识读手段[7]131,为学习者提供强大的叙述体验[7]132。

故事袋的有效使用须以教师对故事的全面解读与充分的素材整合为前提。如何将素材巧妙运用,如何为学习者营造舒适的氛围感与愉悦度等都是教师要下功夫思索的问题。信息技术高速迭代发展的当下,互联网、5G、大数据、云存储等技术的结合使得素材资源早已不再局限于挂图、微景等实物资源,更具时代感、科技感、真实感的电子素材资源不断得以丰富与完善,能够组建更具数字化特质的故事袋。一个由“数字+实物”符号资源为特征的多模态故事袋应运而生,为故事的精彩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便捷性。

以记叙文本为依托的CSIOP模式,讲好故事是其顺利施行的重要保证。多模态故事袋运用的核心要义是实现模态符号资源与故事文本叙述的自然融合,这正满足CSIOP之所需,是改善CSIOP实施成效的“灵丹”,与CSIOP模式相得益彰。为实现多模态故事袋与CSIOP的高效融合,发挥最佳教学成效,以下具体操作策略为其提供了可行性参照。

2.1 学情与记叙文本的全面分析

多模态故事袋的有效融入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这与CSIOP模式的首要环节高度重合。全面的学情与记叙文本分析是多模态符号资源能够自然融入CSIOP的必要前提。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对学习者进行多方位学情分析。学龄、拼读能力、词汇量、语言习得水平等方面均为考量元素。根据学情特点,确定学习者模态符号资源偏好。如初级水平学习者偏好动漫、音视频模态资源,高级水平学习者偏好群文、立体化模态资源。其次,教师要做好教材文本的全面分析。以《中华成语故事与汉语学习》第三则《精卫填海》为例,故事所涉及的新授词共计5个,分别为:懂事、游玩、日复一日、坚持、成功;涉及的语法点为“把”字句的用法及常见连词的运用。教师要梳理好《精卫填海》故事内容,筛选出适宜教学的模态符号资源。如在呈现故事时,是借助丰富的影音资源,还是借助图文;是以教师陈述为主,还是以学习者小组活动为主等。教师亦可以践行“体演文化教学法”,让学习者在具身表演中体味故事之乐与语言学习之趣[8]。

2.2 多模态故事袋符号资源的组织与设计

多模态故事袋的核心特征是利用多种模态符号资源,有意识培养学习者对模态符号的识读能力,提高学习者模态信息接受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使用[7]135。CSIOP模式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构建可降低学习者对于故事文本的接受难度,为故事叙述环节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该模式中的故事叙述、语言要素讲习与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环节是多模态故事袋充分展现的“高地”,是中文教师最应下功夫、花时间琢磨的三个环节。教师要深入挖掘各类多模态符号资源,以“适量”与“适合”为原则融入CSIOP教学模式之中。

如表1所示,多模态故事袋符号资源众多,主要包含语言、视觉、听觉、视觉与听觉等号。人类的感官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与联系的整体,人们利用多种感官来获取接受信息,将不同感官通道内不同信息合并为统一、连贯的认知[9]。多模态故事袋的运用可实现各种模态符号的强化、补充、调节与协同。教师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偏好的模态类别,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决定三个“高地”环节分别要使用哪些模态符号资源。如视觉模态符号中,“图像+音频”双模态利于学习者迅速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口语与书面语双模态符号的使用易于语言要素的讲学;视觉、听觉、触觉等模态的综合运用可提高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成效;VR、AR、MR等技术模态符号的运用可提高学习者兴趣,增强他们的沉浸体验感。因此,精选多模态故事袋符号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至关重要。

表1 多模态故事袋符号资源

2.3 多模态故事袋运用的监控与反思

组织与设计完多模态符号资源之后,便是检验施用效果的教学实践与应用环节了。由于多模态符号资源的运用多基于经验与教学预设,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充满各种变数与挑战,极其考验教师的实际控课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对于多模态故事袋符号资源运用的监控与反思。对多次教学实践中施用效果较为理想的多模态故事袋符号资源予以保留,总结其施用成效良好的原因;对施用效果欠佳的符号资源综合考量,扬长避短或进行改良,为之后的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可用于设计与应用的多模态故事袋符号资源样式与数量繁多,因而根据Royce(2007)与张德禄(2009,2010)所提出的多模态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原则,荀慧与罗少茜(2021)提出教师在设计多模态故事袋时必须遵守五个原则,即杂交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有效性原则、互文性原则及互补性原则[10](如表2所示)。

表2 多模态故事袋设计遵守原则

在设计、组织、运用、监控与反思各类符号资源时以上述原则为出发点,既可为模态符号资源的优选提供依据,又能为模态符号资源的高效运用提供方向。

3 多模态故事袋融于CSIOP模式的实证研究

为验证多模态故事袋融于CSIOP模式与常规CSIOP模式的教学成效差异,笔者连续进行了10次教学实验及实验后测。在实验过程中,着重注意对学习者识读能力及复述表现的考查。具体实验情况如下:

3.1 实验对象

以受试汉语水平无明显差异为原则,采取“平衡分层实验设计理念”[10]将河南省某理工院校的27名巴基斯坦留学生依据摸底成绩,选取其中21名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分成两个班级参与此次教学实验(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分别定名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其中实验班11人,对照班10人。因其余6人汉语水平明显高于其余21人,为尽可能保证受试水平的一致性,故不参与本次教学实验,按教学计划正常上课。受试留学生年龄分布较为均匀,在18—21岁。由于全球新冠疫情因素的影响,课程在线开展,两个班级授课教师与在线教学平台完全一致。

3.2 实验过程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使用资料均为与CSIOP模式相适应的自编教材《中华成语故事与汉语学习》,共安排10次课。以往国际中文教材对中华文化多是附带式呈现,即教材文本内容并非专门对特定文化知识进行介绍和阐释,而是在文本叙述中附带提及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文化景观、风俗习惯或价值观念等[11]。本套自编教材创造性地以中华成语故事为载体,实现了中华成语故事与语言要素知识点的融合。实验班10次教学实验全部采用多模态故事袋与CSIOP融合模式,力求多模态故事袋的多样化建构与实践。对照班10次教学实验全部采用常规CSIOP模式授课。

如表3所示,以第三次教学实验为例,所讲述故事均为《愚公移山》。两个班型均按照CSIOP模式的8个教学步骤依次开展教学。不同的是,实验班中尽可能融入多模态故事袋,将各类符号资源融入教学过程。对照班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要任务,不涉及过多模态符号资源。相较常规CSIOP模式而言,融入多模态故事袋的CSIOP模式中,教学素材更丰富,教学趣味性更足。为尽可能保证测试结果数据的有效性,两个班型授课时长均一致,实验班不因多模态故事袋的融入而延时,均控制在1小时30分。

表3 第三次教学实验样例

在每次授课尾声,教师采取随机抽样或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考查学生的识读能力与复述水平,并利用嗨格式录屏软件,将学生的识读与复述过程完整录制用于课下评估与反思。由于评估的主观性较强,为尽量减少人为主观评估误差,共邀请20位同行教师观摩并访谈,对他们的主要看法加以记录。经过连续10次教学观摩与交流发现,20位同行教师一致认为:多模态故事袋融于CSIOP模式下的学习者识读能力更强,复述的遣词造句、流畅度、完整度等表现优于常规CSIOP模式中的学习者。

3.3 实验后测

为科学验证两个班型留学生经过教学实验后的汉语学业成绩,针对10次测试共编制10次实验后测在线试卷。满分均为30分,涉及题型包括汉字笔顺、读音、词语含义、造句等。10次测试统一使用轻速云测试系统。该系统具备教师在线监考、禁止切屏等防作弊功能,可有效保证测试的公平性。10次测试中,造句部分均为教师手阅,其余部分为机阅。10次测试两个班型均分、标准差、差值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10次实验后测均值与离散程度标准差

从表4不难看出,10次实验后测中,实验班9次均分都高于对照班。其中,两者相差最多达5.16分,最少达0.67分。10次实验后测,仅第八次测试时对照班均值高于实验班。整体而论,多模态故事袋融于CSIOP的模式中学习者汉语语言要素的学业成绩要优于单纯使用CSIOP教学模式的汉语学习者。实验班与对照班10次实验后测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92与2.29,说明实验班留学生的成绩整体更趋于稳定,对照班留学生成绩相较于实验班则波动较大。

3.4 实验结果剖析

根据上述数据及分析可以得出:多模态故事袋融于CSIOP模式的国际中文教学,学习者对于中华成语故事的识读能力与复述表现更佳,学习者实验后测成绩更好,学习者的汉语学业成绩更为优异。这说明多模态故事袋的融合更益于CSIOP模式教学成效的高效发挥。结合教学实验过程及同行观摩与访谈记录,发现造成上述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下述内容相关切。

3.4.1 结合多模态故事袋对教材文本挖掘更深入

CSIOP模式本身即是一个对教材文本挖掘的过程。从伊始的充分备课,到文化背景知识构建、多维互动与复述等环节的依序开展,教师与学习者对文本的处理频次不断增加。多模态故事袋的运用是教师结合各类模态符号资源对教材文本的再次深加工。CSIOP模式中,若结合多模态故事袋,教师与学习者对于教材文本的挖掘更为深入。

3.4.2 碎片化资源内容与学习者认知更契合

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学习者阅读生态发生变化,碎片化阅读成为他们的主流方式。学习者习惯于碎片化文本或音视频阅读。廖毅、钱玉莲、张薇(2022)围绕多模态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效性所开展的一项元分析表明:文图声三种模态符号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具有较大积极效应[13]。而文图声像四模态便是碎片化阅读的主要构成要素。将其作为符号资源融于国际中文教学,既可辅助教学,亦符合学习者碎片化阅读的认知习惯。

3.4.3 多模态故事袋的融入使得互动性增强

多模态故事袋的运用使得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变强。符号资源摄入学习者大脑之后,学习者大脑经过处理与吸纳会对符号内容进行反馈,借此打开了更为多元化的反馈通道。不同的符号资源的运用所达成的效果不一,但对学习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学习调动能力。经过多种模态符号资源的调动与整合,学习者的参与度更强,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增强,最终促使学习者学业成绩得以更好提升。

4 结语

CSIOP为国际中文教学开辟了新模式、新思路。其创新性在于以记叙类文本为依托,建构了“知识+语言+素养”的教学新生态,创制了汉语人才培养方式新样态,是提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业成绩的新范例。

21世纪是数字时代的集显,机遇与挑战并存。信息技术赋能的多模态故事袋,在多种模态符号的综合作用下,学习者对教材文本的挖掘更深入,多模态符号的整合与使用更符合当下学习者的碎片化阅读认知习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更为活跃。多模态故事袋融于CSIOP模式既可以弥补单一模态教学之不足,又可以帮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愈加充分理解与欣赏记叙文本,为教师与学习者创造轻松又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作为国际中文教育模式的新探索、新实践,多模态故事袋与CSIOP模式的融合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模态符号汉语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学汉语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学符号,比多少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符号的由来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