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来传统史诗《杭·杜亚传》及其认同功能分析

2022-11-22郄莉莎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来马六甲国王

郄莉莎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杭·杜亚传》(Hikayat Hang Tuah)是马来文学的经典著作,作品描写了14至17世纪马来民族传奇英雄杭·杜亚一生的光辉业绩[1]281,塑造了杭·杜亚这一忠君爱国、智勇双全的理想民族英雄形象,在印尼群岛和马来半岛等地区广为流传。

《杭·杜亚传》属于马来古典文学中的希卡雅特(Hikayat)作品,希卡雅特是马来传统文学中数量最多的文类,讲述虚构的传奇故事,包含散文体和诗歌体作品。[2]83《杭·杜亚传》对马来民族与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使它从众多希卡雅特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篇幅最长且最重要的马来本土史诗”[3]100,被马来人世代传颂。不少学者认为,史诗是“长篇叙事诗,以崇高庄严的风格歌颂一个或多个传奇英雄的伟大功业”①Chris Baldick,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p.81-82.本文参考朝戈金的译文,参见朝戈金:《史诗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89页。,然而,随着对作品研究和解读的进一步深入,散文体的《杭·杜亚传》得到更多学者认同,被归入了史诗行列。《传统马来文学》一书中针对这一点特别进行了说明,指出“史诗是以长篇诗歌的形式书写的,但是在传统马来文学中,这一文学类型是用散文体书写的。《杭·杜亚传》是马来民族史诗的代表作。”[2]159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出版局(Dewan Bahasa dan Pustaka)版本《杭·杜亚传》于1964年首次出版,1997年再版时其增补前言中评价该作品具备史诗的几点特征,即:(1)在民族及世界历史中具有崇高地位的英雄人物;(2)庞大的叙事背景,漫长的时代与广阔的地理环境;(3)英雄具有如睿智、勇敢、慷慨、有同情心等优秀品质,远离憎恶与贪婪;(4)英雄拥有敌方难以击败的法力等,并转引穆罕默德·塔伊布的评价“《杭·杜亚传》可以看作与印度文学中《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希腊文学中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英国文学中的《贝奥武甫》同样重量级的巨著。”[4]xxix《杭·杜亚传》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至“世界记忆名录”(Memory of the World)。

一、《杭·杜亚传》的流传和研究历史

作为一部宏大的叙事作品,《杭·杜亚传》记录了马六甲王朝从建立到强盛,再到衰落的历史进程。马六甲王国的兴衰,同样被记载在马来本土古典历史文学作品《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之中。杭·杜亚这一形象目前可找到的最早记载是在《马来纪年》之中,《杭·杜亚传》中有不少于15个情节是《马来纪年》曾经出现过的。尽管如此,由于目前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杭·杜亚传》是基于《马来纪年》进行创作的[4]xiii,于是二者的传承关系还未能确定。这两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并不相同,作品中相似的情节也存在细微差别。《马来纪年》成书于1612年,但由于《杭·杜亚传》的成书年代无从考证,这两部作品的源流关系也就无法定论。但是两部作品中相似的故事情节恰恰佐证了希卡雅特作为说唱故事由口头传承发展到书面记载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杭·杜亚传》这部作品并不是某一个时期内集中创作完成,而是在成型过程中不断增补的结果。

《杭·杜亚传》有不少于20余种传本,荷兰、英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均收藏有不同版本。目前已出版多个完整版本,影响最广泛的包括新加坡1908年出版的舍拉贝尔(Shellabear)版本、印度尼西亚出版的图书编译局(Balai Pustaka)①图书编译局由荷印殖民政府于1917年设立,其前身是1908年成立的官方图书出版管理机构“土著学校和民间读物管理委员会”,旨在规范出版物主题与语言风格,引导印度尼西亚文学发展方向,为殖民政权服务。参见梁立基:《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下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第472-473页。版本和1964年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出版局版本。②参见Lokman A S,Hikayat H T:SuauPembicaraanKarya Agung dariPelbagaiAspek,Pusat Penataran Ilmu dan Bahasa Universiti Malaysia Sabah,2001,p.83.有关图书编译局版本《杭·杜亚传》的成书年代,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上述洛克曼书中认为,该版本的时间是1884年,但这个年份早于图书编译局成立时间,可能有误。梁立基教授在《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中提出,图书编译局版本的时间是1948年。参见梁立基:《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上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第283页。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出版局1964年版本是研究《杭·杜亚传》最重要的版本之一,由卡西姆·艾哈迈德(Kassim Ahmad)根据一部来自吉兰丹王室的手稿改写而成,之后多次再版。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学者及其他国家学者从18世纪就开始关注《杭·杜亚传》,也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和研究。中国学者对本书的研究尚处于介绍阶段,北京大学梁立基教授所著的《印度尼西亚文学史》及北京大学翻译的由新加坡学者廖裕芳(Liaw Yok Fang)先生编写的《马来古典文学史》中,均有对该作品的概要介绍和评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元焕先生曾将其中一个版本译为中文,译名为《杭·杜阿传奇》,2006年由马来西亚学林书局出版。

二、《杭·杜亚传》内容结构

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出版局版本《杭·杜亚传》全书共27个章节,主要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如下7个部分:

(一)马来王族起源与满剌加的建立

天国的国王桑·珀尔塔·德瓦(Sang Perta Dewa)迎娶同样来自天国的公主克玛拉·拉特纳·珀灵甘(Kemala Ratna Pelinggam),二人婚后育有一子,名为桑·萨普尔巴(Sang Sapurba)。王子长大后离开天国到达人间,在希昆棠山登基成为国王。某日一位神仙从天国下凡,化身为银光闪闪的白牛,白牛口中吐出之物化为一名公主,公主面如满月、肤色金黄。桑·萨普尔巴与公主结为连理,二人成婚后生下四位王子,其中长子桑·玛尼亚卡(Sang Maniaka)被民丹国(Bintan)迎接成为君主。

杭·杜亚的父母原居住于杜雍河,后迁居至民丹,靠摆摊售卖食品为生。杭·杜亚自幼与杭·直巴(Hang Jebat)、杭·卡斯杜利(Hang Kasturi)、杭·勒基尔(Hang Lekir)和杭·勒基尤(Hang Lekiu)情同手足,他们曾在海边遭遇海盗,但五位少年临危不乱,不仅成功俘虏了海盗,还为民丹国宰相提供了重要情报。五兄弟拜师学艺,武艺超群。在宰相的推举下,五人成为了王宫内的侍臣。民丹国王对杭·杜亚颇为信任。

民丹王声名远播,吸引各方贵族贤士前来归顺。一日民丹王出猎,路遇白色鼷鹿,视为吉兆,便决定将国都迁往该地。以岛上参天蔽日的树木命名,称“满剌加”(Melaka)③“满剌加”是中国史籍中对马六甲王朝的称呼,本文作品内容结构部分使用“满剌加”译名。。满剌加国王将自己的弟弟迎接至国都,辅助自己治国安邦。但不久他便听信谗言,欲将自己的亲兄弟以谋反之名处死。在宰相等人的恳求下,将其流放至海边隐姓埋名、捕鱼为生。一位商人闻讯远道赶来,将其迎接至羯陵伽洲(Keling)拥立为王。

(二)杭·杜亚初使满者伯夷

满剌加国王听闻因陀罗补罗(Indrapura)①意为“因陀罗之城”,在东南亚历史上,受印度文化影响的马来民族地区曾有过多个地方被称作“因陀罗之城”,本史诗中的“因陀罗之城”指的是今天马来西亚的彭亨地区。宰相之女敦·黛加(Tun Teja)美貌绝伦,便派出使节前往求婚,但遭到敦·黛加婉拒。此后,杭·杜亚主动请命出使爪哇强国满者伯夷(Maja Pahit),为满剌加国王向满者伯夷公主求婚。出使期间,杭·杜亚机智应对满者伯夷国王设置的种种考验,平息混乱、驯服骏马,数次化险为夷。满者伯夷国王应允婚事,满剌加国王在杭·杜亚等人陪同下前往满者伯夷迎亲。因杭·杜亚武艺超群、才智过人,满者伯夷国王与宰相心生不满,意图将其谋害,他们前后几次派出武艺高强的刺客,但都成为杭·杜亚的手下败将。在满者伯夷期间,杭·杜亚获得神剑,如虎添翼。满剌加国王与满者伯夷公主举行隆重婚礼,满者伯夷国王再次使出种种计谋欲杀害杭·杜亚等人,但都被其一一化解。

(三)杭·杜亚的第一次“流放”与回归

杭·杜亚受到满剌加国王信任,引发诸臣不满,国王听信谗言误认为杭·杜亚与宫娥私通,盛怒之下决定处死杭·杜亚,宰相冒死将杭·杜亚放走。为了重新获得满剌加国王的青睐,杭·杜亚前往因陀罗补罗,用计谋接近满剌加国王爱慕的敦·黛加,并将其诱骗至船上带回满剌加。

满剌加国王赦免杭·杜亚,并册封其为海军都督(Laksamana)。国王如愿迎娶敦·黛加。敦·黛加被满剌加国王迎娶前已与丁加奴②也译作丁家庐,今马来半岛登嘉楼。(Terengganu)王子订下婚约,王子听闻后大怒,自觉受辱,便要向满剌加出师讨伐。杭·杜亚在因陀罗补罗迎战王子,将其击退,王子被杭·杜亚打败身亡。有孕在身的满剌加王后想喝椰子水,但是椰树太高无人能达。杭·杜亚及时出手相助,攀上椰子树为国王和王后摘下椰子,解燃眉之急。王后产下王子,王子渐渐长大,对千里马钟爱有加。杭·杜亚为王子表演马术,还在马落入粪池时不顾个人安危将其救起。

(四)杭·杜亚再使满者伯夷

听闻满剌加国王纳妃之事,满者伯夷国王甚为不满,遣使携书信前往满剌加国。满剌加国王派杭·杜亚等作为使臣,再次启程前往满者伯夷。在出使期间,杭·杜亚被满者伯夷宰相数次设计陷害,险象环生,但杭·杜亚有勇有谋,均化险为夷。杭·杜亚一行人回到满剌加,受到隆重迎接。不久后,杭·杜亚再次陪同满剌加国王前往满者伯夷,其国王与宰相故技重施,设置重重阻碍,满剌加使团一行数次身陷险境,所幸杭·杜亚才智过人,保护满剌加国王平安返回。

(五)杭·杜亚的第二次“流放”与回归

满剌加国王对杭·杜亚的信任再次引发众臣不满,杭·杜亚遭奸臣污蔑与妃嫔有染,再次触怒国王。国王下令将其处死,缴其神剑。宰相不忍,再次偷偷将杭·杜亚放走。杭·杜亚离开后,他的结拜兄弟杭·直巴得到满剌加国王重用,被赐予杭·杜亚的神剑。他恃宠而骄,在宫中肆意妄为,口出狂言,私通宫娥,众人皆敢怒不敢言,满剌加国王被迫逃至宰相家中躲避。国王派出士兵前往王宫讨伐杭·直巴,但他手持神剑,无人能敌。待到杭·卡斯杜利带兵与他对阵,才得知杭·直巴是因对满剌加国王处死杭·杜亚心怀不满才谋反作乱。

众人一筹莫展之时,宰相说出杭·杜亚未被处死的实情,满剌加国王决定召回杭·杜亚平息叛乱。杭·杜亚临危受命,与亲如手足的杭·直巴在王宫中决斗。二人展开大战,一时不分胜负。杭·直巴被杭·杜亚刺伤,之后狂性大发滥杀无辜,最终离世。杭·杜亚为满剌加国王平复叛乱劳苦功高,重新获得国王信任。

(六)杭·杜亚辅佐国王建立满剌加的霸权

满者伯夷国王及宰相几次谋害杭·杜亚不成,心有不甘,派出一干人等在满剌加城疯狂行窃,国都内人心惶惶。杭·杜亚用计杀死盗贼,并将所有失窃财物返还民众,深受爱戴。杭·杜亚挫败了满者伯夷的阴谋,满剌加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满者伯夷对满剌加虎视眈眈,满剌加国王决定派杭·杜亚带领使团出使羯陵伽,意在巩固两国间友好关系。杭·杜亚受到羯陵伽国王款待,并以精湛的马术令众人折服,他击败前来挑战的剑客,武艺超群震惊四座。羯陵伽王派遣杭·杜亚出使中国,在中国依照律法不可抬头直视国君,但杭·杜亚用巧计在用餐时偷窥龙颜。杭·杜亚使团在港口停泊时与佛郎机①佛郎机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指代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在这里指当时的葡萄牙殖民者。(Feringgi)船队发生冲突,双方在海上交火。杭·杜亚诵读经书让对方火炮失效,带领兵士英勇迎战,最终击退佛郎机船队,顺利返航。杭·杜亚不辱使命,满剌加国王对他宠信有加。

满者伯夷国王驾崩,宰相修书满剌加国王,拥立满剌加王子为国君。杭·杜亚等人护送王子前往满者伯夷顺利登基,杭·杜亚返回满剌加途中遭到文莱(Berunai)王子阻击,交战后杭·杜亚俘获文莱王子,之后奉满剌加国王之命护送文莱王子回国。

满剌加国王派杭·杜亚出使暹罗(Siam),杭·杜亚文武兼备,不仅使用流利的暹罗语同众人交流,更是斩杀日本剑客为国王分忧。在杭·杜亚返回满剌加途中,遭到伺机复仇的日本船队阻击。杭·杜亚再次诵读经书使其武器哑火,奋力厮杀赢得对战。

满剌加王后生下一名公主,锡兰(Sailan)国王希望自己的王子能够迎娶满剌加公主。王子前往满剌加求亲,受到国王亲切接待。锡兰王子前往丁加奴斗鸡,不料双方产生矛盾,王子的船队着火沉没,无一人生还。消息传至满剌加,国王命杭·杜亚攻打丁加奴,为锡兰王子复仇。杭·杜亚征服丁加奴,并将其宰相之女与亲王之女俘获带回。满剌加国王将两位少女许配给自己的两位王子。在杭·杜亚的护送之下,两位王子和王后分别前往凌牙(Lingga)和民丹登基。杭·杜亚继续辅佐满剌加国王,使得国泰民安。

因陀罗补罗国受到剑鱼袭击,其国内死伤众多,杭·直巴的儿子杭·卡迪姆(Hang Kadim)向国王贡献计谋,巧妙化解剑鱼之灾,受到奖励。可是杭·卡迪姆受封后引发其他大臣不满,奸臣诽谤中伤,说他与宫娥举止不当、过从甚密。国王信以为真,便将杭·卡迪姆处死。消息传至满剌加,国王甚为不满,命杭·杜亚去讨伐因陀罗补罗。

满剌加国王携王后和王妃前往僧伽补罗(Singapura,即新加坡)游玩,国王的王冠落入水中,杭·杜亚下水寻找王冠,却不慎将神剑遗失,无法找回。之后,满剌加国王与杭·杜亚身体染病,每况愈下。佛郎机船队进攻满剌加国,杭·杜亚带病出战,英勇杀敌,击退佛郎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

满剌加国王派杭·杜亚出访东罗马(Rom),寻求更强的武器保卫国家。途中,杭·杜亚前往麦加进行朝觐。杭·杜亚率团受到东罗马君主接见,并如愿购得所需火炮,返回满剌加。

(七)杭·杜亚归隐山林

满剌加国王年老退位,由公主继承王位。杭·杜亚对满剌加老国王忠诚不变,为了代替国王体验死后的情境,自告奋勇进入墓穴,被裹身活埋,之后重返人世。满剌加老国王、宰相等人均归隐山林。满剌加女王公正贤明、人民安居乐业。但佛郎机再次来犯,修建仓库、炮轰国都,满剌加落入佛郎机人之手。满剌加王朝后人建立了柔佛王国,与荷兰人共同击败佛郎机人。杭·杜亚隐于山林之中。伟大的杭·杜亚传奇至此结束。

三、《杭·杜亚传》的认同功能分析

史诗是一种能够表达特定群体内部认同的叙事,史诗的社会文化功能是分析和解读史诗的一个重要维度。史诗的认同功能决定了史诗存在的意义,“不仅是艺术地讲述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而是通过宏大的叙事,全面承载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情感立场,它不仅教化民众,而且强化他们内部的联系——共同的先祖意识、归属感和历史连续感。”[5]173《杭·杜亚传》就充分发挥了构建历史认同的功能,这也是它在马来民族中具有巨大文化影响力的原因。

《杭·杜亚传》中的“满剌加”就是现实的东南亚古代史中的马六甲王国。马六甲是马来半岛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王朝,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满剌加”,据记载是拜里米苏剌(Parameswara)于15世纪初建立。拜里米苏剌原为东南亚信仰佛教的海上王国室利佛逝(Sriwijaya)的王子,后皈依伊斯兰教,并在马六甲全国推行伊斯兰教。随着伊斯兰教在马六甲国内的传播,马六甲逐步成为东南亚传播伊斯兰教的中心。到15世纪中叶,马六甲王国进入鼎盛,称雄于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各国商人汇集于马六甲经商,马六甲王国逐渐取代苏门答腊和爪哇,成为东南亚国际贸易的中心。[6]94-95作为一部民族史诗,《杭·杜亚传》以马六甲王朝的真实历史为背景,经过艺术抽象与加工,构建了一个强大、富庶的马来王朝,重现了王国初创、日臻强盛、称霸一方和走向衰落的全过程。而这个历史过程恰好与英雄杭·杜亚的人生轨迹完美重合,在史诗叙事中得以完美再现,可以说整个王国就是在杭·杜亚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之下,被英雄率领的众人推上了地区霸主的巅峰,达到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曾经辉煌强盛的马六甲王朝走向覆灭,在此之后殖民者纷至沓来,马来民族从此走入被西方列强殖民的历史。在民族前途命运忧患之时,《杭·杜亚传》作为构建在真实历史背景之上的宏大叙事,能够提升和强化马来民族精神,激发马来民众认同感,增强马来民族凝聚力。这部作品的认同功能主要通过马来民族历史的书写与马来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两方面得以实现。

(一)构建“忠于史实、高于史实”的民族历史

马六甲王朝是马来半岛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王朝,是15世纪中期东南亚海上贸易的中心。《杭·杜亚传》在讲述杭·杜亚英雄事迹的同时,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了马六甲王朝初创、成长、称霸、衰亡的历史全过程,勾勒出马六甲及其对外关系的宏大画卷。《杭·杜亚传》全书开篇,用一句话点明“本书是忠心耿耿效忠国君的杭·杜亚的故事”,进而转为对马来王族起源的追溯。书中讲到天神后裔创立民丹国,定都马六甲,周边贵族皆来归顺。马六甲国力日益强大,人民安居乐业。马六甲与爪哇强国满者伯夷联姻,后裔继承满者伯夷王位。使者杭·杜亚曾出使他国,与暹罗、中国、东罗马等建立友好关系;也曾率军征战四方,令丁加奴、彭亨多国臣服,扬马六甲国威。最后,马六甲国遭遇葡萄牙殖民者数次侵犯,直至覆灭。

《杭·杜亚传》中开篇讲述来自天国的国王和王后生下王子,在希昆棠山登基为王,受人爱戴。他迎娶天神从天国送来的公主,二人成婚后生下4名王子,其长子就是后来的满剌加国王。[4]3-11作品将马来王族描写为天国天神后裔,血统神圣高贵。历史上的许多统治者都曾将自己与信仰体系中的神联系在一起,以强化自身身份的神圣性和王权的合理性,有效巩固统治。《杭·杜亚传》中对于马六甲王族血统进行追溯,确立了统治者王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提升了马来民族的自豪感。

随着马六甲王国对外扩张,其版图不断扩大。据史料记载,在马六甲强盛之时,马来半岛东南海岸的彭亨、丁加奴等均为马六甲王国的朝贡国定期贡纳黄金。[7]521作品中第22章和23章中讲述了满剌加国王命杭·杜亚率兵讨伐丁加奴和因陀罗补罗的故事,并带回丁加奴亲王和宰相的女儿,分别许配给自己的两个王子。[4]443-475作品中描写的附属关系与当时马六甲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一致的,史实经艺术加工体现在作品之中,被描述为英雄杭·杜亚南征北战立下的累累战功。

由于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咽喉,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的马六甲王国与周边国家交往密切。中国史籍记载,明成祖于“永乐元年(1403)十月,遣中官尹庆使其地,赐以织金文绮、销金帐幔诸物。其地无主,亦不称国,服属暹罗,岁输金四十两为赋。庆至,宣示威德及招徕之意。其酋拜里米苏剌大喜,遣使随庆入朝贡方物,三年(1405)九月至京师。帝嘉之,封为满剌加国王,赐诰印、彩币、袭衣、黄盖,复命庆往”。①参见《明史》卷三二五“外国六”记载。转引自梁志明,李谋,杨保筠:《东南亚古代史:上古至16世纪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18页。马六甲王朝曾与中国明王朝建立紧密关系,双方经济文化来往密切。[8]43马六甲王朝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也体现在《杭·杜亚传》中,书中讲述杭·杜亚曾向华人义父学习中文,因此他受命出使中国时可以使用中文自如交流。杭·杜亚希望一睹龙颜,但被告知不可抬头直视。杭·杜亚心生一计,声称依照自己民族习惯,吃蔬菜不可横切,他在用餐之时将整根空心菜高高举起,趁机抬头偷窥。[4]409-413作品中的中国强大富庶、国君威严神圣,国家律法森严。但是即便如此,马来英雄杭·杜亚依然巧妙一窥国君风采,可谓智勇双全。

《杭·杜亚传》作为一部基于民族真实历史创作的史诗,却未停留在史实层面,作品通过神话传说追溯了马来王族的渊源,还借助艺术加工构建出盛极一时的马六甲王朝。这种结合想象力和创作力进行的宏大叙事对于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塑造凝聚民族精神的英雄形象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在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尤其是民族国家命运遭遇危险之时,这些英雄形象会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纽带。史诗《杭·杜亚传》成功塑造了一名忠于国君、忠于民族的马来英雄形象。这在马来民族的历史中,尤其是遭受殖民者侵扰之时,能激发民族斗志、坚定民众信念。作品中主人公杭·杜亚是马来民族的勇士、英雄和偶像[9]99,他忠诚而勇敢、睿智且博学、待人谦和,几乎可以看作是马来民族所崇尚的所有优秀品质的集合体,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中曾将杭·杜亚的优秀品质总结为“忠、勇、智”[1]288,在这三个方面中,忠诚是其最核心的品质。杭·杜亚年少时进入王宫作为侍臣,之后屡次立功,被提升为海军都督。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马六甲国,对王权展示出绝对服从与绝对忠诚。为了实现国王的愿望,他可以深陷污秽,救出落入粪池的骏马;也可以被裹身活埋,只为先于国王体验死后情境。他可以在被国王处罚时不争辩、不反抗,默默寻找重新获得国王信任的途径;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效忠国君,鞠躬尽瘁。

但由于《杭·杜亚传》中塑造的马六甲国君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君主形象,有时也会做出草率荒唐的决定,他曾决定杀死自己的亲兄弟,也曾两次听信谗言决定处死海军都督杭·杜亚。幸得宰相暗中出手相救,杭·杜亚方可死里逃生。但他却并未怨恨国王待他不公,一心为国王实现心愿,以重获国王青睐。因国王思慕因陀罗补罗宰相女儿敦·黛加,杭·杜亚便只身前往因陀罗补罗,想方设法主动接近敦·黛加,并用迷情药将其诱骗回国献给国王,重新获得国王垂青。正是因为作品中并不完美的君主,给杭·杜亚的绝对忠诚蒙上了一层“愚忠”的色彩。由于杭·杜亚为了博取国王欢心去诱骗他国贵族女子,还曾奉国王之命去刺杀自己亲如手足的好友,他的“忠诚”饱受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这样的绝对忠诚是否应当被视作民族英雄杭·杜亚的优秀品质。

杭·杜亚作为民族英雄,对他性格与品质的分析无法脱离时代与地域的语境。在马来历史文学《马来纪年》中,曾有情节描述马来王朝君臣间的神圣誓约,其中讲到无论君主如何残暴,他的臣民也不可背弃他。[10]24由此可见,对于王权与国君的忠诚,是受到马来民族推崇的美德。在杭·杜亚的人生中,他忠于国君,在内为民除暴,在外为国扬名,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他曾在满者伯夷朝堂之上不卑不亢维护君主,也曾与敌人斗智斗勇三番五次化险为夷;他曾奉王命出使各国,使用流利的外语与当地人友好交流;也曾率军出师讨伐敌国,弘扬马六甲国威。从这些英雄事迹来看,杭·杜亚忠于国君与忠于国家和民族是统一的。

作品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杭·杜亚与爪哇王朝满者伯夷的一代名臣格加·马达(Gajah Mada)斗智斗勇的情节,作品中杭·杜亚曾数次出使满者伯夷,无论是陪同国王还是单独率团前往,都遭遇满者伯夷国王与格加·马达设置的重重阻碍,数次身陷险境。格加·马达曾在宴席上派人偷取杭·杜亚的神剑,却被杭·杜亚敏锐察觉,神不知鬼不觉偷回身边。格加·马达授意数名满者伯夷武士先后向杭·杜亚发起挑战,但都被其斩杀于剑下。无奈之下,他还曾同时派出数十名武士,走上街头逢人便杀,狂性发作时围攻杭·杜亚,但杭·杜亚武艺超群,以一敌众,最终平安归来。经历了满者伯夷的种种冒险,杭·杜亚的形象更加高大威武,他有勇有谋,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据记载历史,格加·马达其人生于1290年,卒于1364年。也就是说,早在马六甲王朝15世纪初建国之前,这位在爪哇历史上备受尊崇的传奇人物就已告别人世。作品中设置杭·杜亚与格加·马达的交锋,是借助于真实历史构建而出的虚幻表达,目的依然在于强调杭·杜亚胆识过人、智勇双全,史诗设定两人斗智斗勇的每个回合中杭·杜亚都能最终占据上风,从而有力地塑造了杭·杜亚智慧过人、战无不胜的光辉形象。杭·杜亚与格加·马达的交锋,象征的是马六甲王国与满者伯夷两国间的实力之争。杭·杜亚屡战屡胜,最终迫使格加·马达无计可施,正是新兴的马六甲王朝与日渐衰落的满者伯夷之间势力对比的真实写照。

很多研究《杭·杜亚传》的学者都认为,在《杭·杜亚传》中,杭·杜亚是马六甲王国的力量与强大的象征①比如廖裕芳曾在《马来古典文学史》中提到“杭·杜亚还是马来王朝的象征:他活着,马六甲国泰民安;他一死,马六甲便衰落。”参见[新加坡]廖裕芳著,张玉安、唐慧等译:《马来古典文学史》(下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11年,第245页。。杭·杜亚是“马来民族精神的体现,在他身上集中了马来民族的一切优秀品质,也寄托了马来民族的一切希望。”[1]287他已经成为马来民族历史中一个具有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功能的象征符号,能够强化马来民族归属感,增强马来民族凝聚力。

四、结 语

作为马来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史诗作品,《杭·杜亚传》艺术性地呈现了马六甲王朝的兴衰历史,塑造了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杭·杜亚的形象。作品中民族英雄杭·杜亚的命运与马六甲王国的命运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年少时,马六甲王国建立;他风华正茂,马六甲王国强盛一时;他年老染病,马六甲王国受葡萄牙进犯,节节败退。英雄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从这个角度来看,作品对马来民族历史的书写和对英雄人物的塑造这个两方面是一致的。英雄创造历史,引领历史走向正确的方向;历史呼唤英雄,去承担构建历史认同的重任。两者相辅相成,使史诗的认同功能得以充分实现。可以说,《杭·杜亚传》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本身内容与形式传达的含义,它被传唱史诗的人们上升成为马来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历史记忆的象征与符号,凝聚和团结马来民族。

猜你喜欢

马来马六甲国王
马来宝诗词一首
五彩斑斓马六甲
当当吃国王饼
2018国际郑和大会“江苏文化周”在马六甲成功举办
油画《马六甲古树》
车迟国斗法
会飞《像国王—样吃早餐》
郎骑竹马来
国王的爱好 ——原载“伊朗漫画网” ▲
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