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崇信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验

2022-11-22朱丽娟高玉萍沈金娟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3期
关键词:崇信县人居整治

朱丽娟,高玉萍,沈金娟

(1.甘肃省崇信县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站,甘肃 崇信 744200;2.甘肃省崇信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 崇信 744200;3.甘肃省崇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崇信 744200)

崇信县辖4 镇2 乡1 个工业集中区,总人口10.4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2 万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为36.02%。近年来,崇信县以建设宜居宜游宜创业的生态文明县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19 年被评为“省级清洁村庄行动先进县”,2020 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1 紧盯目标任务,高点定位布局

按照“突出特色、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精心谋划、统筹部署、全力推进。一是提高站位抓部署。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基础性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把卫生改厕和清洁村庄创建列入为民办实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因地制宜抓谋划。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崇信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 年)》《崇信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以“四线四路四区四口”为重点,以“三清四化五改一提升”为抓手,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触角由公共区域向背街小巷延伸、由乡(镇)村社向房前屋后延伸、由公路沿线向河道沟道延伸。三是压实责任抓推进。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靠实“三级书记”抓人居环境整治责任,列出了任务、时限、责任3 张清单,将责任包干到县、乡、村三级干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督战,6 名县级分管领导靠前指挥,8 个县直部门分类指导,各乡(镇)采取“主要领导包片、班子成员包村、乡村干部包户”的方式全力推进,形成了党委统领、政府主抓、部门牵头、乡(镇)落实的推动体系。

2 聚焦整治重点,开展系统治理

坚持“一村一貌、一户一景”,统筹考虑地域条件、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因地制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涵,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是建管并重推改厕。按照“质量优先、群众满意”的原则,采取“两月一验收、一季一奖补”的方式,累计建成户用卫生厕所1.7 万座,覆盖率达85%以上;新建改建行政村卫生公厕83 座,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不断完善改厕管护服务体系,制定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和行政村卫生公厕建管服务暂行办法》,建立了“一厕一档”质量溯源体系,组建专业服务队6 支,配备吸粪车65 辆,建立了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有制度的“五有”管护机制,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抽。指导群众加强户厕管护,保持清洁卫生,做到地面不见垃圾、便器不见粪渍。建立健全农村公厕运行管理、保洁作业和维护等制度,将卫生改厕保洁员纳入村级公益性岗位,每村至少落实1 名公益性岗位人员负责公厕保洁及管护工作,确保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二是健全体系清垃圾。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处理”模式,建成垃圾填埋场3 个、垃圾中转站5 个,配备钩臂式、压缩式垃圾清运车21 辆,安装垃圾箱和户用垃圾桶4 834个,实现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全覆盖。探索建立垃圾运行管理三级“桶长制”,包村领导任一级“桶长”,村社干部任二级“桶长”,村级保洁员任三级“桶长”,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三是拆违治乱改风貌。扎实开展了“四大清零”行动,拆除残垣断壁3.2 万m,拆除整治农村危旧残建筑3 476 户。以“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为目标,采取抚育与补植、植绿与造景、改造与提升相结合等措施,完成40 个美丽乡村的绿化200 hm2;着力打造生态景观廊道,新植、补植、抚育主干道路行道树76 km,栽植、补植云杉、金叶榆等行道树6.5 万余株,种植二月兰、绣球小冠花等花卉24.8万m2,打造微地形39 处,完成农户风貌改造1 050户,创建“清洁村庄”79 个;大力实施原S304 沿线人居环境整治、南部塬区乡村振兴、葛木路人居环境整治、黑河川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触角由公共区域向背街小巷延伸、由公路沿线向河道沟道延伸。累计拆除危旧住宅、废弃庄基、一户多宅、彩钢瓦房等4 004 户(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3 坚持标本兼治,守牢底线红线

部署开展“两慎”“两不”“两禁”“两无”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慎挖山、慎砍树。注重把每一寸土、每一棵树都保护好,依法明确挖山砍树等相关审批规定,编制了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方案,督促项目实施主体缴纳土地复垦保证金、水土保持补偿费和森林植被恢复费,整治挖山取土点18 处21.93 hm2,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20 多场(次)933.333 hm2。二是不占河、不占沟。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了“巡河排查+昼巡夜查+突击检查”机制,深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清理河道沟道垃圾820 t,汭河、黑河水质稳定达到国家Ш 类标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和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红尾水鸲等水生鸟类在河道繁衍生息。三是禁偷排、禁盗采。针对污水乱排、砂石偷采等问题,实施了县城区和新窑、柏树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排查溯源各类排污口34 个,建成工厂化采砂企业3 家,畅通监督举报电话,严格制止偷排污水和非法采砂行为。四是耕地无撂荒、土地无裸露。对立地条件差且群众不愿耕种的非永久基本农田撂荒地,协调落实退耕还林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生态林或经济林;对立地条件差但群众愿意耕种的地块,采取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改善耕作条件;对群众无耕种意愿或无力耕种且撂荒不足2 年的地块,动员承包方依法进行流转,全县213.333 hm2撂荒地实现了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4 推进“六大行动”,夯实整治基础

紧盯薄弱环节,整合项目资源,全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弱项。一是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编制了《崇信县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治理规划(2020—2030)》,建成污水处理厂3 座,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铺设管网12.6 km,赤城、梁坡、东风、刘家沟4 个污水处理试点村完成管网铺设74.7 km,接入农(商)户1 000 户。积极推进农村厕所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建成粪污集中处理发酵池1 座(300 m3),实现了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大河流巡查治理力度,整治入河排污口16 处,确保了流域水生态安全。二是扎实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处理。明确了崇信县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要点,广泛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印发《土壤污染防治法》《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宣传资料1.5 万余份。大力实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项目和尾菜处理利用项目,依托甘肃天蓝公司(加工企业)和12个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全面清理“白色污染”,回收废旧农膜694 t,回收率达82.6%。积极开展全生物降解膜试验示范,建办蔬菜、玉米示范点3 处,示范面积达70 hm2。扎实开展田间尾菜处理工作,全面清理田间尾菜,在蔬菜种植集中区建成尾菜堆沤肥处理点7 个,大力推广尾菜堆(沤)肥、直接还田等处理技术,年处理尾菜6 500 多t,尾菜利用率达45%以上。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膜质量源头防控,全面完成国控例行监测和地膜残留量监测,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水平。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为重点,以有机肥生产为方向,累计建成有机肥生产线5 条,年处理固体畜禽粪污1.7 万t,生产销售有机肥4 000 t,全面清理作物秸秆,积极推进饲料化、基料化利用,禁止随意焚烧秸秆。四是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全面推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印发《崇信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在现场调研、走访座谈、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启动了13 个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示范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完成了13 个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示范村村庄规划成果评审稿,《崇信县木林乡崖窑村村庄规划》作为平凉市“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已上报自然资源部,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整体进展较好。五是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畅返不畅”路段整治和危桥改造等项目,完成李家沟汭河桥、五马沟汭河桥和下河桥危桥改造,建成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39 km、窄路加宽22 km、自然村组通达10 km,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和通客车率均达100%。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目标,持续推进“畅安舒美”农村公路建设,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通过市级验收。六是深入推进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不断壮大村级管护队伍,健全完善绩效考核和进退机制,新增村级公益性岗位人员200 名,全县636 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均购买了人身意外险。开展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督查4 次,下发督办件12期,推进各项工作规范运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将村庄保洁、公厕维护、设施维修等纳入管护范畴,有效解决了公益性设施管护难题。

5 注重多元发展,扮靓乡村颜值

按照“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促农”的思路,统筹考虑地域条件、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因地制宜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内涵,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加快建设宜居宜游宜创业的美丽乡村。一是城郊景观型。对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在县城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建成微地形、文化墙等景观小品24 处,特别是梁坡村通过拆除重建、基础改善、内涵提升,建成的龙泉夜市消费集聚区,既构建了夜间经济“点、线、面”立体消费体系,又提升了崇信北大门对外形象。二是特色产业型。针对废弃庄基影响村容村貌、复垦改造群众阻力大等问题,探索推行利用废弃窑洞养牛新模式,先后建成锦屏镇平头沟—姚洼、黄寨镇甘庄—茜洼等5 个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累计改造废弃窑洞821孔,饲养红牛3 520 头,并结合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打造了多处以牛文化为主题的“农耕部落”旅游景点。柏树镇依托汭越公司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加快推进苹果小镇建设,实现了林茂粮丰与鸟语花香并存。三是休闲度假型。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坚持走农旅、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招商引资建成新窑镇西刘村绿源美家庭农场、黄寨镇樊洼民俗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了集休闲、美食、旅游于一体的消费业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纳凉养心,有效盘活了各类资源要素。

6 健全“四项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强化要素保障,也健全制度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协调推进。一是建立全民参与机制。组建政策和法规宣讲队79 支,以“电视专栏+ 微信微博+ 群众大会+ 进村入户”的方式,开设网络媒体专栏4个,专题报道26 期,更新各类宣传牌432 面,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 万余份,深入村社上门入户,全方位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典型事迹,充分发挥“一元爱心币”捐助活动和“文明诚信积分超市”激励作用,引导群众切实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投工投劳,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营造了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二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采取“财政补助、项目支撑、扶贫支持、群众自筹”的方式,统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6 000 多万元,县财政列支2 000 万元奖补资金,对工作完成情况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绩效考核名次靠前的乡(镇)给予奖补,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难题。三是建立督查联动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范围,组建2 个督查小组,采取“统一督查标准、当日上报汇总、建立问题台账、跟踪销号落实”的方式,全程督办落实。设立“全域无垃圾举报中心”“随手拍”等举报平台,鼓励社会各界进行监督,受理举报信息15 条,整改完成率达100%。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行乡村干部“红黑榜”制度,对工作进展快、整治成效好的上“红榜”通报表彰,对第一次上“黑榜”的在电视台作表态发言,对连续2 次上“黑榜”的约谈问责,对连续3 次上“黑榜”的进行组织处理,累计发布“红黑榜”5 期,先后有30名乡村干部在电视台作了表态发言。同时,采取“电视问政”“镜头聚焦”等方式,公开曝光突出问题,持续跟进后续整改,以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推动工作落实。

猜你喜欢

崇信县人居整治
崇信县:平凉红牛产业链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崇信县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首立“规矩”填补计划预算审查监督的制度空白
甘肃崇信县冬小麦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肥料利用率对比试验
新农村建设导向下耕地保护研究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