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教育”助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11-22张家明

江苏教育 2022年58期
关键词:泗洪县县域办学

张 山 张家明 许 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教育第一”的科学理念,不断加大资金与人员投入力度。面对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和“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的强烈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并首次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定位,是党的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助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为新时代实现“美好教育”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一、“美好教育”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

什么是“美好教育”?怎样实现“美好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时代话题。界定“美好教育”的科学内涵,是实现“美好教育”的第一步。

1.“美好教育”是一种理念

“美好教育”理念既指向客观的状态,也指向主观的构建;既是一种升华了的文化品质,也是现实生活的积极期待。美好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打破的是一种固化的教育模式,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的终身学习。总之,美好教育的追求就是实现教育的美好。

2.“美好教育”是适合的教育

面对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矛盾,我们要科学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方式,努力促进素质潜能、气质性格、兴趣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自我成长需要的特色化教育,最终实现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泗洪县结合本县实际及不同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系统深入开展“3+X”美好教育活动,具体包括“阅读+”“科技+”“体育+”等不同形式的特色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推动“美好教育”落地落实。

3.“美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实现美好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根本途径,也是检验能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尺度。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泗洪县把“美好教育推进县域教育特色发展”这一主题确立为当下和近一段时期的教育工作重点,并作为推进县域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县校联动,以校为本”的推进机制,积极探索区域教育特色发展的科学内涵、基本理念和实施路径。

二、“美好教育”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这话体现出党的领袖对民生的充分关注,也是泗洪县“美好教育”的追求方向。

1.“以校为本”的特色发展

首先,这与“县校联动,以校为本”的基础教育管理设想是一致的;其次,以校为本推进学校美好教育特色发展,充分体现对各校历史文化传统、教育传统、人才优势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尊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学校教育发展规律,能在县域统筹下集中力量整体推进美好教育特色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发展还不均衡,存在区域、城乡和校际的差距,还有很多短板要补齐。面对教育的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泗洪县委教育工委和泗洪县教育局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入手,从覆盖面更大的多数人的共同利益需要出发,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以回应人民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期待。

2.“美好教育”的内涵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已经从“立柱架梁”的规模建设阶段转向“内部装修”内涵提升阶段。我们知道,县域教育改革是县域改革的基础,因为在这个环节上是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的突破。为适应这一要求,县域基础教育必然要实现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由“大起来”到“强起来”,由“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的各自为政到“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有机统一,由“同质化”教育向特色发展转变,真正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齐头并进。

3.个体成长的规律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美好教育”就是遵循个体成长规律,激活个体内心对美好事物的主动追求,激发每一个学生不断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动力,最终达到“生命质量、精神格局、人格境界的丰满”的目标。为深入落实“双减”政策,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和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规范》等文件精神,泗洪县出台了《泗洪县义务教育阶段一二年级学生素养评价指引》,积极探索多元评价在落实“减负增效”方面的价值,尝试设计有学理依据的一二年级期末评价方案。测评活动采用趣味化、主题化、情境化为一体的沉浸式“游考”模式,力图破解教育评价的“卡脖子”难题,以趣味游戏代替笔试,以“游考”形式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从“怕考”变为“乐考”。

三、“美好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

教育要发展,关键靠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大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3]

1.创新“美好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任何一次重大改革都会给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教育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受益者,也是助力者。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要想治愈教育顽疾,带动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办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基础教育,必须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泗洪县按照“规划引领、项目推进、校本试验”的推进策略,积极打造改革创新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泗洪好教育‘1+N’模式”。“1”是指创建美好校园;“N”是指泗洪好教育系列,即优化“4好”——“好教研”“好课堂”“好作业”“好活动”,强化“3+”——“阅读+”“体育+”“科技+”,推进“2高雅”——高雅音乐和高雅美术进校园的“好教育”系列模式。推动学校努力建构独特的校园特色文化,为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的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从而真正把推进基础教育的特色发展落到实处,向人民满意的目标稳步迈进。

2.筑牢县域教育基础

泗洪县整体推进县域“美好教育”特色发展,符合国家“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总结县域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先进经验,对于实现县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以县域为单元整体推进美好教育特色发展,有利于发挥政府统筹优势,能为一定区域内绝大多数学生的潜在优势、兴趣爱好的发展提供较为理想的条件和机会。发挥好区域内特色发展的统筹规划和通盘协调,有利于突破一所学校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潜在优势和不同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的限制,有利于政府在区域内建立起特色学校发展协作体及相应的保障制度和协同性教育资源机制。泗洪县在2021年3月依据“1+X”模式组建了15个教育集团,各成员校在集团总校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基础上,结合现有办学实际,凝练符合自身办学历史积淀和特色发展的教育模式、育人方式和实践路径,保护和发展传统特色课程和优势品牌项目,实现集团内资源共享。

3.找准校本特色定位

对于每所学校而言,其特色定位要源于对学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深刻了解、全面分析和整体规划,在县域教育特色发展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并且采用优势分析、差异定位、品牌凝聚等方式做优特色并形成个性,有重点、分步骤地整体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推动区域特色建设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落实的转变,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强县战略目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求。这是党和人民交给教育工作者的重担,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泗洪县天岗湖小学基于当地的锣鼓文化,经过几代人潜心研究,把“锣鼓育人”打造成学校特色,锣鼓文化已取得树德、益智、健体、审美、爱劳的显著成效。

四、“美好教育”助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教育工作的新使命,即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公平的教育。“美好教育”的实施使泗洪县教育呈现美好局面。

1.“三名工程”助推县域特色发展

推进县域“美好教育”特色发展需要按照整体协同、不断创新的原则,全面推动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县域美好教育特色发展和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优质平台。泗洪县重点实施推进“三名工程”。实施“名校长”引领工程,成立名校长工作室,通过举办“四亮争先校长论坛”“名校长教育沙龙”等,提升校长专业素养;实施“名教师”培养工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外引内培、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学业务竞赛、青蓝工程等系列措施,努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泗洪好教师”队伍;实施“名班主任”培育工程,通过系统化培训、班主任论坛、班级管理成果展示等办法,全力打造一个有理想、善管理、有爱心的优秀班主任群体。“三名工程”的实施,为泗洪县扎实推进县域美好教育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美好教育”成就学校特色品牌

实施美好教育特色发展,突破“同质化”办学重围。泗洪县在推进“美好教育”系列进程中,鼓励每一所学校在坚持标准化办学的基础上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泗洪县衡山路实验学校依托县域资源优势,确立了“立德至清,固本正源”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全人教育”“公民教育”“红色教育”等学校特色群发展的办学格局,打造了享誉县内外的“衡山模式”。泗洪县归仁中心校、龙集中心校、城头实验学校充分发挥当地“圣贤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在认识学校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基础上,提炼并确立了不同的学校特色,逐渐形成“圣贤教育”“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等特色教育品牌。

3.“美好教育”惠及人民生活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高质量地办好每一所学校,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用爱教好每一位学生,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做到一个县区及每一所学校,都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思想,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出发,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优势,科学确立县域(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定位,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努力打造更多有个性、有故事、有温度、有美感的新样态学校。

当前,泗洪县推进教育现代化强县建设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大力推进“美好教育”特色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泗洪教育人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县校联动,以校为本”为创新模式,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色发展局面为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梦想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泗洪县县域办学
统防统治促丰产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宿迁市泗洪县:融入长三角助推工业经济大突破
The Thirty-Six Stratagems in Primary English Classes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