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及其经验启示研究

2022-11-21罗燕霞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资本家资本主义正义

陈 东 罗燕霞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兰州 730050)

我们党是人民的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推行改革开放,再到实现全面小康,百年大党取得的惊人历史成就离不开人民的奋勇拼搏,广大人民理应共享国家发展成果。促使党为之付出巨大牺牲和努力的动力,也主要来源于实现人民对未来社会美好期盼的初心使命。党的多个文件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要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而,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依旧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理念的批判

马克思的一贯做法是批判一个旧世界,从而得出一个新世界,对社会的分配问题也不例外,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就是从分配问题的批判中得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黑暗世界中的一群乞讨者,被资本家当作只会赚钱的机器,深受压迫与唾弃,但是资本家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理论家们却坚持主张,在这场交易中,工人与资本家是平等的关系,是正义的,是合乎情理的,掩盖并剥夺了工人阶级站出来反抗的合法权力。马克思看到了遮掩背后的真相,用战略思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理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资本家在分配起点和劳动力价值上的分配,充满着血淋淋的压榨和欺凌,缺乏基本的人文主义情怀。

(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分配的非正义性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的分配上就是非正义的。在有关资产阶级著作的研究中,经济学家们以最终生产的产品为研究起点,而不去涉及生产的开端以及生产的过程,他们不关心产品的生成过程,只关心产品的分配过程。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生产与分配息息相关,生产过程决定着产品的分配过程,分配的结果取决于生产的结构。显然,批判资产阶级分配方式的非正义性,就要以生产结构的非正义性为批判起点。马克思认为,对生产资料进行分配是社会分配的一部分,决定着社会劳动产品的最终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的生产资料都属于资本家,而工人作为资本家的雇佣对象,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按照公平原则,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两大阶级,理应由两者共享社会生产资料。但是,事实却正好相反,是什么原因导致两大阶级在分配起点上的不公平呢,是无产阶级自愿放弃的缘故吗?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很清晰地给出正确答案。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方面,通过暴力手段,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开来,使得劳动者除了自身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为了生存,劳动者被迫无奈,只能选择进入资本家的工厂为资本家做工来维持基本生计。另一方面,通过殖民侵略,资本家利用暴力与武力的手段,对别国的领土主权进行侵犯,不仅抢夺金银财产,还对其劳动人民进行控制,将他们变成任人宰割的卑微奴隶,甚至将其作为廉价商品,进行交换与买卖。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巨大的生产财富,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蓬勃发展,但是,马克思不仅看到了资本原始积累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更是清醒地看到了潜藏在资本原始积累背后的非正义性。于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彻头彻尾地揭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在“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原始积累的动机与伎俩进行的抨击,足以表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抱有批判态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积累是非正义的、是肮脏的、是没有人性的。

(二)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分配的非正义性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有机统一,而价值增值过程只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生产的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数额,那么生产过程就是简单的价值产生过程,如果劳动者生产的价值超过工资数额这一定点,那么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实现增值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才是社会生产资料的真正主人,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微薄的工资来维持基本生活。一边是资本家,拥有大量的生产资料,但是缺少能够使生产资料运转起来产生价值的劳动者;一边是无产者,迫于生存,劳动者被逼无奈只能将自己仅有的劳动力拱让出去,为资本家工作,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来创造价值,满足资本家和自己的需求。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会生产出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但是,在资本家的极力掩盖下,劳动力的价值以工资的形式欺骗了劳动者,让劳动者产生一种错觉,工资就是他们产生的全部价值。事实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会产生大于他本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者只拿到了维持自己和家人生存的稀薄工资。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表面看似平等的交易关系其实背后隐藏着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深刻奥秘。其次,在产品分配问题上,资本家会无偿占有劳动人民辛苦生产的大量劳动产品,劳动者却得不到自己生产的产品,归根究底是劳动力价值分配非正义的缘故。

(三)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生产和商品分配目的的偏离性

社会进行生产和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需要,生产和分配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分配与社会生产的逻辑相桲,违背了人类社会生产和分配的目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生产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生产出大量财富,使资本发生增值。马克思深刻地体会到: “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这也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大量的财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统治着资本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换,将商品的交换价值看作商品的最高价值,因为商品只有具有交换价值才能成为真正的商品,才会有价值。将商品转化为财富,是资本家生产产品的唯一目标,是资产阶级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如果商品转化失败,损失的一定不会是产品,但一定是资本家。因此,资本家一定会注重商品的交换价值,因为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着他们的生死攸关。

使资本实现增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能,也是资本主义带给人类“最好的礼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资本主义在它出现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出的财富比人类历史几千年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财富会蒙蔽人类的双眼,会忽视人类的真正需要,如果人类的需要带有限制资本增值的因素,资产阶级一定会费尽心机地压制这种限制因素。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者可以这样定义: “他是这样的人,对他的需要和要求仅限于使他能够为资本家带来最大程度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非正义的分配体制,也暴露了产品生产与商品需要之间的严重失衡。马克思正是因为领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的非正义性,认识到商品生产分配的目的的偏离性,也意识到商品生产分配与人类需求之间出现的“异化”现象。于是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美好构建,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正义分配的前提条件,按劳分配是分配形式正义的原则,按需分配是分配实质正义的价值。

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分配正义的美好构建

没有纯粹的理性批判和全盘否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新世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理念进行了批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存在的弊端,构建了未来社会分配的理念,从而弥补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存在的不足。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正义分配的前提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本该相互结合。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被资产阶级和地主无偿占有,工人一无所有,只有拱让自己仅有的劳动力换取屈指可数的工资来维持基本生计,两者结合,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必然要受资本家的统治,资本家必然会处于分配主体地位。生产资料在源头上的分配不公,是分配结果向两个极端发展的直接原因。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劳动者共同拥有,才会消除阶级特权,实现社会关系的平等。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憧憬,在未来的社会,洋洋大观的生产资料将归属全体社会成员,由社会成员共同商讨生产事宜、经营生产规模,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将转化为社会的共有财产,买卖交换和货币流通也会随之消失,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也将根据劳动付出的比例进行分派。

(二)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是分配形式正义的根本准则

马克思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设想,他认为在不远的未来会实施按劳分配原则。此时的按劳分配是指所有劳动者在分配产品时,首先应该对总产品进行各方面的扣除,然后再进行个人分配。这些扣除项目主要囊括: 生产产品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政府在必要时支付的管理费用、受自然灾害需要额外开支的社会保障费用以及劳动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受伤导致丧失劳动能力的赔偿部分等,扣除的比例,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劳动者创造的总产品数量还比较匮乏,为了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扣除这些能使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支出,再依据每个劳动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这跟我国基本国情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由此得出,马克思健全的有折有扣的思想必然会取代拉萨尔不折不扣地分配思想。

(三)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是分配实质正义的根本标准

马克思从多个角度权衡了按劳分配的利与弊。首先,它具有伟大的进步意义,按劳分配极力反对剥削,废除阶级特权,主张人人平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特权和地位歧视,人人都是自由劳动者,不再受资本家无节制地压迫与剥削,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社会的生产资源,一起生产经营,创造社会财富。在公有制的社会里,劳动者拥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一样的是,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劳动,获得更多的利益,劳动所得的产品也会归自己所有,这样一来,就会大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按劳分配也存在不足,马克思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在新生成的按劳分配中,依旧带有原本属于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买卖交易的等价互换准绳,这种交换形式以一种隐秘手段隐藏了等价互换的以讹传讹,依旧没有跨越资产阶级的围墙。在马克思看来,现阶段的按劳分配虽然取消了阶级剥削,但是却将每个人的缺陷都暴露了出来。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工作能力都不一样,能力高的劳动者自然会获得较多的报酬,处于弱势的劳动者就会获得不公平的待遇。其次,每个劳动者的家庭情况、担负的责任义务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压垮劳动者,影响收入,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要用多维眼光来衡量不同的劳动者,在分配产品时,也应该因人而异,按照实际情况展开。由于这一思想存在明显的弊端,为了弥补缺陷,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合理的按需分配的模式。按需分配不再以单一维度来权衡劳动者,而是根据劳动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分派,做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它所倡导的是劳动者凭据自己的优势进行物质生产,为将来的按需分配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它会根据社会经济条件,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下按照劳动者的实际需要进行分配。在马克思看来,如果要实现按需分配,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如此一来,就得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取消固定分工,劳动者就会根据自己的爱好从事不同的行业,与此同时,劳动就会成为劳动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劳动者通过劳动实践,也会实现个人能力的升华。

三、从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中获得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马克思策画的分配正义思想的美景蓝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经典表述。在德国的工人运动中,拉萨尔派自成立起就一直受拉萨尔集团的控制,实行独裁统治。在工人运动中推行的也是拉萨尔主义,主张不必通过暴力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到后期,由于拉萨尔派内部发生分歧,一部分人分离出去加入爱森纳赫派,这是一个主张工人阶级专政的民主党派。当时的德国,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较落后,两个派别为了实现一轨同风,发展经济,拟定了有差池的合作大纲。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张的机会主义进行了绝对的批驳,紧接着揭示了李卜克内西毫无底线的放弃,随后构建了合理的工人阶级性质的大纲。马克思极力主张,新建立的工人阶级政党要维护党的权威、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关乎国家重要决策时,要遵守原则,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虽然马克思提出的关于工人阶级政党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号召,与新时代提出的党的号召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但它的主旨思想在今天依然是实用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宗旨,也是我国多年治国理政得出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坚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固党中央在全国的领导核心地位。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会有底气跟非革命手段的资本主义社会作斗争;才会有勇气揭破拉萨尔的错误思想;才会意识到生产资料起点的分配不公是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源;才能认识到按劳分配这一思想存在的不足以及提出更加合理的按需分配思想,这一系列的新论断,都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由此得出,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我们从事一切事业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分配非正义的根本原因,因而,实现分配正义,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目前,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允许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并存,并支持其发展,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依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正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们国家才有一定的经济支撑去最大力度地缩小人民的收入差距,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2020年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是中国人民与贫困做斗争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三)坚持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用共享

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认为社会的一切发展成果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果实,理应由全体人民共用共享,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才是人民自己的英雄。首先,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创造,社会才得以稳健发展,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自己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此,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成果应由广大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充分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社会分配正义的价值逻辑,坚持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用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行动指南。从实现共同富裕到实现中国梦,无不体现着人民群众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主体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查阅书籍知晓,马克思虽没有专门论述分配正义思想的经典著作,但在其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一二,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有一个较完整的分配正义理念。马克思全面分析并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分配上的非正义性、在劳动力价值分配上的非正义性、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生产和商品分配的目的的偏离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和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标准,这一分配思想,给予我们经验启示: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用共享等。

猜你喜欢

资本家资本主义正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用正义书写文化自信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