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勺之战体现的军事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2-11-21陈翠莹

孙子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鲁庄公鲁国军事

陈翠莹

长勺之战是春秋初年齐鲁两国之间发生的一场重要战事,最后以鲁国胜利、齐国失败而告终。此促使齐桓公对后期的争霸战略作出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齐鲁两国关系的发展。鲁国谋士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展现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及其所运用的军事思想对后世颇有启迪。

一、长勺之战与长勺地望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不久之后,公孙无知又被人所杀,这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相回国争夺君位。最终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夺得君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春秋首霸齐桓公。在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的君位争夺战中,鲁国支持公子纠,并且出兵帮助公子纠与小白争夺国君之位,这成为后来长勺之战发生的重要原因。齐桓公即位后,自恃实力强大,以鲁国支持公子纠为由,不顾谋臣劝阻,执意出兵鲁国。

齐桓公将鲁国作为争霸的首要目标,虽有报复鲁国支持公子纠与己争夺君位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意图扩大齐国的势力范围,为以后的争霸事业奠定基础。公元前684年,齐军出兵鲁国,两军战于长勺,因此这次交战被称为“长勺之战”。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采用了曹刿的一系列军事策略,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公败齐师于长勺。”〔1〕《春秋》对长勺之战的记载仅7 个字。《左传·庄公十年》则详细记录了鲁庄公与曹刿之间关于长勺之战的论析,对长勺之战的作战经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成为后来研究长勺之战的重要资料。

《辞海》“长勺”词条云:“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得名。《春秋·庄公十年》:‘公败齐师于长勺’,即此。”〔2〕长勺的地望,位于今山东莱芜一带。乾隆《泰安府志》载:“杓山,县东北六十里,状如杓。”〔3〕民国《续修莱芜县志》载:“韶山,即勺山,在县治东北六十里。”〔4〕杓通勺,杓山即勺山。在杓山附近的开阔地带有一处遗址,该遗址位于西杓山村西南侧,符合长勺之战中的战场地形,应为长勺古战场遗迹所在地。

二、长勺之战体现的军事思想

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其所蕴含的军事思想为后世的军事活动提供了借鉴。兹从五个方面简要总结曹刿在长勺之战中体现出的军事思想。

(一)公正严明,取信于民。《左传·庄公十年》记录了鲁庄公和曹刿关于“何以战”的一段对话:“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5〕从上述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重视身边臣僚的意见,对神灵怀有敬畏之心,曹刿却表示衣食赏赐不能遍及百姓,微小的信用无法得到神灵佑护,这些都不能成为战争取胜的因素。而当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曹刿则表示可以一战。庄公作为鲁国国君,自然不能一一审理所有案件,且自“齐师伐我”到“战于长勺”,间隔时间不长,内修政理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是从庄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已经意识到刑罚公正和顺应民意的重要性。《国语·鲁语上》亦载:“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6〕由此可见刑罚公正、取信于民对于战争胜负的影响之大。

(二)以逸待劳,后发制人。长勺之战是运用后发制人战术思想的经典战役。“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孙子兵法·军争篇》)当敌军锋芒正盛时,己方军队可暂时避敌锋芒,待敌人疲惫松懈时再进攻,此为“治气”;以严整有序的军队等待敌人的混乱,以镇静稳定的军队等待敌人的喧哗,此为“治心”;以就近的战场等待远道而来的敌军,以安逸温饱等待疲劳饥饿的敌军,此为“治力”;不迎击旗帜整齐、军容壮盛的队伍,此为“治变”。曹刿在长勺之战中所运用的战术便生动体现了“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谋略思想。齐鲁两国陈兵长勺,当庄公意欲击鼓进军时,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行动。等到齐人三鼓后,齐军队形改变,体力也有所消耗,气势减弱,而鲁军以逸待劳,士气强盛。在这种情况下,两军交战,齐师败绩。曹刿根据作战双方的实际情况,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这种战略思想也成为后世用兵提供了借鉴。

(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战场形势复杂多变,决策者应根据战况随时调整策略,准确把握时机。毛泽东对长勺之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左传·庄公十年》中关于长勺之战的描写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7〕首先,鲁庄公在位期间,国内局势相对稳定,在曹刿向庄公询问何以战时,庄公也已经认识到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其次,长勺位于鲁国境内,主战场为山前的一处开阔地带,适合较大规模的车战,且鲁军本土作战,熟悉地形,齐军远道而来,因此有利的战场也是鲁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另外,曹刿审时度势,准确把握住了进攻和反攻的时机。当齐人三鼓后,曹刿表示“彼竭我盈”,认为齐军士气已经衰竭,而士气高涨的鲁国军队可以一鼓作气,打败齐国。当齐国军队溃败而逃时,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立刻追击齐军的命令,仔细观察齐军败退的痕迹,“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确认齐军真正败退后才下令追击。“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势篇》)在长勺之战中,曹刿结合齐鲁两国军队的状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抓住有利的进攻和追击时机,鲁国因而得以取胜。

(四)重视心理因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是曹刿面对鲁庄公询问时所做的回答,也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名言。首次击鼓时军队士气大增,再次击鼓时士气有所减弱,三次击鼓后士气便已衰竭。曹刿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因素的作用,以养精蓄锐、气势高昂的军队去攻打筋疲力尽的敌军,以盛击衰,以逸待劳,从精神层面压倒敌人。另外,齐军击鼓进军时,鲁军却按兵不动,这种不合常理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齐军造成了心理压力。因此,尽管鲁国实力相对弱于齐国,但依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尉缭子·战威》)可见士气的高低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从齐国方面来看,此次战争的指挥者是鲍叔牙。早在长勺之战前一年,两国在乾时发生战争,鲍叔牙率领齐军打败鲁军,因此在长勺之战时,齐军不免对鲁国心存轻视。在齐军率先发起进攻后,鲁军按兵不动,齐人更是不明所以,认为鲁军怯战,因此在面对鲁军的突然进攻时,齐军仓促应战,阵脚大乱,仓皇败退。反观曹刿在看到齐师败退后,依然沉着冷静,阻止了庄公立刻追击的命令,确认齐军辙乱旗靡后,方下令追击。“王者之政,胜而不骄,败而不怨。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商君书·战法》)作为军队指挥者,必须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勿骄勿躁,注重研究敌我双方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五)打破传统军礼。长勺之战中,曹刿运用计谋,打破传统的军礼,这是鲁国取胜的重要原因。军礼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一系列与军事活动有关的礼节仪式,在春秋时期的军事政治活动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军礼同邦国”〔8〕。自春秋以来,周王室力量日益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而与分封、宗法制度紧密相连的礼仪制度也必然受到冲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僭越礼制的行为屡有发生,军礼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周礼·夏官·大司马》记载了仲冬时节的军事演习:“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马振铎,群吏作旗,车徒皆作;鼓行,鸣镯,车徒皆行,及表乃止;三鼓,摝铎,群吏弊旗,车徒皆坐。又三鼓,振铎,作旗,车徒皆作。鼓进,鸣镯,车骤徒趋,乃表乃止,坐作如初。乃鼓,车驰徒走,乃表乃止。鼓戒三阕,车三发,徒三刺,乃鼓。退,鸣铙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9〕从这场军事演习活动来看,每次击鼓都代表着一次军事号令,士兵听令而行,这是周礼所规定的军事礼仪规范,诸侯在战时多依礼而行。长勺之战中,齐鲁两军列阵完毕,当齐人击鼓进军后,曹刿一反常理,按兵不动,直至齐人三鼓后,鲁军才与齐军交战。曹刿的以“诈”取胜是对传统军礼的突破,一方面,曹刿这种不守军礼传统的行为遭到一些诟病;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兵学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军礼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革,古军礼逐渐走向没落,“诡道”的军事思想不断发展。“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计篇》)正中生奇,奇中有正,是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得以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长勺之战蕴含的当代价值

长勺之战作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与哲学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带给人们很多启示。

其一,知人善任,广开言路。曹刿在与庄公的对话中谈到“肉食者鄙”,按《左传·昭公四年》:“食肉之禄”,杜预注:“食肉之禄,谓在朝廷治其职事,就官食者。”孔颖达疏:“在官治事,官皆给食,大夫以上,食乃有肉,故鲁人谓曹刿曰‘肉食者谋之’。”〔10〕可见,曹刿并未在朝做官。在曹刿请见庄公时,其乡人曾劝阻过他,由此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曹刿的身份。西周实行乡遂制度,国野对立,居住在国都及附近的乡人有一定的参与政治的权利。到春秋时期,乡遂制度开始瓦解,而曹刿生活在春秋初年,没有官职在身,却能够见到国君,因此曹刿应当是拥有一定政治权利的乡人。尽管如此,鲁庄公身为一国之君,能够接见没有官职的曹刿,并且耐心回答曹刿提出的问题,足见庄公是一位较为开明民主的君主。在战争胜利之后,庄公仍未明白胜利的原因,但他在战时却选择采纳了曹刿的策略,在战后才“问其故”以虚心求教,这也说明庄公独具慧眼,有识人之才、容人之量。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崛起,纷争不断,能够成就霸业的国君多是知人善任者。长勺之战的胜利离不开鲁庄公的知人善用,同样后来齐桓公的霸业也离不开管仲、鲍叔牙等肱股之臣的相助。知人善任,广开言路,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识人之所长,用人之所长,准确考察和识别人才,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从而为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其二,司法公正,依法治国。司法公正是民心之所向的基础,而民心向背正是战争胜负和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长勺之战的胜利离不开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同时也是一场民心和士气的较量。《国语·鲁语上》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11〕庄公与曹刿论战时,曹刿表示临战前的小恩小惠和祭祀不足以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公允地处理狱讼,体察民情,顺乎民意,方可一战。在当代社会,公正司法仍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如果司法遭到破坏,政府公信力必将受到质疑,社会稳定也难以保障。确保司法公正,坚持依法治国,是保障百姓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必要前提。

其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的民本思想由来已久,在春秋时期,民本理念逐渐形成一股思潮,重民的理念进一步发展。《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了隋国贤臣季梁与隋侯的一段对话,其中谈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12〕季梁提出了“民,神之主也”的观点。庄公十年,曹刿也提出神灵的保佑不能确保战争胜利,而顺应民心才是胜利的关键因素。尽管在传统社会中,民本思想始终在君权的压制之下,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思想的进步和价值。现代社会,“以民为本”的传统理念得到新的阐释,人民至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执政理念。我们应当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养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注释】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96 页。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 页。

〔3〕[清] 颜希深修,[清] 成城等纂:乾隆《泰安府志》卷三《山水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4〕李钟豫,丌因培:民国《续修莱芜县志》卷四《舆地志·山》,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67 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 页。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98、199 页。

〔6〕陈桐生译注:《国语》,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57 页。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 页。

〔8〕[汉] 郑玄注,[唐] 贾公彦疏:《周礼注疏》,[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60 页。

〔9〕[汉] 郑玄注,[唐] 贾公彦疏:《周礼注疏》,[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38 页。

〔10〕[晋] 杜预注,[唐] 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34 页。

〔11〕陈桐生译注:《国语》,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57 页。

〔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20 页。

猜你喜欢

鲁庄公鲁国军事
东野稷驾马车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柳季与岑鼎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第三只眼看庄公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