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员半千看唐代的尚武之风

2022-11-21钱明辉

孙子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尚武侠义

钱明辉

员半千(621—714),本名余庆,字荣期,唐代齐州全节(今属济南市章丘区)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历任武陟尉、华原尉、武功尉、左卫胄曹参军、宣慰吐蕃使、左卫长史兼弘文馆直学士等官职。从其成长经历和人生轨迹看,深受尚武之风的浸染,身居刚正狭义的优秀品德。唐朝的尚武之风造就了员半千的侠义之气,同时员半千也弘扬了唐朝的尚武之风。

一、员半千的成长、仕宦经历

员半千祖上本姓刘,其十世祖为刘凝之。刘凝之,字志安,《宋书》《南史》皆有传。先仕刘宋王朝,萧齐代宋后,他效法春秋时期大夫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之举,离开南朝齐而入北朝魏。被元魏赐以伍子胥之名“员”为姓。

半千,自幼为孤,跟从叔叔生活。幼年时便精通书史,客居晋州(今属山西临汾)时,被举为童子,“对诏高第,已能讲易、老子”。其才华为房玄龄所赏识。

成年后员半千与齐州人何彦光共同拜王义方为师。王义方非常赏识余庆的才华,认为他是五百年才能出现一位的贤者。“五百岁一贤者生,子宜当之。”〔1〕因此余庆改名为半千。王义方去世后,员半千为其守孝三年,后入朝为官。《旧唐书·王义方传》记:“(王义方)总章二年卒,年五十五。……门人何彦光、员半千为义方制师服,三年丧毕而去。”〔2〕永隆元年(680),员半千参加科举,唐高宗李治在武成殿举行殿试,问:“兵家有三阵,何谓邪?”众考生无一人能回答,半千进曰:“臣闻古者星宿孤虚,天阵也;山川向背,地阵也;偏伍弥缝,人阵也。臣谓不然。夫师以义出,沛若时雨,得天之时,为天阵;足食约费,且耕且战,得地之利,为地阵;举三军士如子弟从父兄,得人之和,为人阵。舍是,则何以战?”〔3〕高宗听后大喜,认为其回答为上策。员半千从此踏入仕途。

垂拱四年(688)员半千向朝廷上《陈情表》,文中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功名的愿望,却又怀才不遇的无奈心酸。他在《陈情表》中写道:“请陛下召天下才子三五千人,与臣同试诗、策、判、笺、表、论,勒字数,定一人在臣先者,陛下斩臣头,粉臣骨,悬于都市,以谢天下才子。”〔4〕由此可见员半千对自己的才学十足自信,傲视天下才子,无论比什么科目都不心虚,输了宁愿让皇帝斩杀自己,欲换取被任用的机会。然而却始终未被皇帝所重视。

同年,员半千任左卫胄曹参军,朝廷命其出使吐蕃。将要辞行时,武则天慕其才学,曰:“久闻尔名,谓为古人,乃在朝邪!境外事不足行,宜留待制。”〔5〕于是留他在朝中,以备顾问,旋即入阁供奉。证圣元年(695),为左卫长史、与丘悦、王勮、石抱忠同为弘文馆直学士。长安年间(701—704),累迁正谏大夫,兼右控鹤内供奉,后上疏请罢此职,因此违则天旨意,左迁水部郎中。不久为棣州刺史,复入朝为弘文馆学士。后又受宠臣武三思(武则天侄)等人的嫉忌,出为濠、蕲二州刺史。在州不专任胥吏,注重教化。睿宗即位(710)后,征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平原郡公。员半千一生历仕五位帝王,一向清白廉洁。晚年自请辞官,放情山水,定居于尧山、沮水间(在今陕西省)。开元二年(714)卒,享年94 岁。

二、尚武之风与员半千的侠义精神

侠义精神自古有之,唐时更甚。秦汉时期的彪悍之风,促进了侠义之风的兴起。到了唐代,侠义之风就更繁盛了。唐朝实行府兵制,府兵战时为兵,闲时为民,形成了民间的尚武精神。而与尚武分不开的则是热血彪悍的侠义精神,从而使得唐代的百姓具有浓厚的英雄气概。员半千的身上更是散发着浓厚的侠义精神。唐代咸亨年间(670—674),员半千连中八科制举,被授任为武陟县尉。恰逢连年旱灾,他建议县令殷子良开仓救济饥民,却遭到拒绝。后来他趁殷子良外出拜访之际,开仓放粮,百姓得以生存,此狭义之举却惹怒了怀州刺史郭齐宗,结果半千被系于狱中。后河北道存抚使薛元超巡察至此地,责备刺史说道:“君有民不能恤,使惠出一尉,尚可罪邪?”半千因此才被无罪释放。半千不为权贵趋炎附势,敢于开仓济民,展现出豪迈的侠义精神。

侠义精神在唐代社会群体中广泛存在,这种精神不止在半千身上得到体现,从半千的师长、朋友身上也能清晰地看到。在古代传统社会中,师父和父亲具有同等的地位,即所谓“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的言行、品格对弟子具有榜样性的引导作用。半千成年后拜王义方为师,有一年王义方在去京师长安赶考明经的途中,路遇一徒步赶路的人在路边休息。对方自语曰:“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6〕王义方听后很可怜他,于是将自己所骑的马牵过来送给了他,让他骑马前去探望生病的父亲。自此以后,王义方的侠义名气被传开。当时李义府擅权,群臣皆怒不敢言,王义方自语道:“可取万代名耶?循默以求达耶?”过了几日突然又说道:“非但为国除蠹,亦乃名在身前。”〔7〕于是果断弹劾李义府。从半千的朋友唐初著名诗人骆宾王的身上也同样可以看到尚武的侠义精神。武则天当政,引起众多李氏旧臣的不满,其中柳州司马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唐才子传·骆宾王传》:“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8〕这就是著名的《讨武曌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9〕表现出横扫千军破敌克城直捣黄龙的磅礴气势和必胜决心,体现了充满侠义、用武力战胜邪恶的正义之举。从其诗集作品中也可以品味到尚武、侠义之气。《相和歌辞·从军行》:“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身为文人的他宁愿战死疆场为国尽忠,也不愿在关中过平淡的生活。《在军登城楼》诗曰:“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展现出欲杀敌建功、恢复李唐王朝的尚武情怀。

《新唐书·员半千传》记:“稍与丘悦、王勮、石抱忠同为弘文馆直学士,又与路敬淳分日待制显福门下。擢累正谏大夫,兼右控鹤内供奉。半千以控鹤在古无有,而授任者皆浮狭少年,非朝廷德选,请罢之,忤旨,下迁水部郎中。”〔10〕半千好友《答员半千书》:“知轩冕是倘来,悟荣华非力致。荀斯道之不坠,亦何患乎无成。而欲图侥幸于权重之交,养声誉于众多之口。”称赞其不攀附权贵、不盲目出仕的清节傲骨。武则天称制时期,欲命半千在控鹤府任职,而以前并无控鹤府这一机构,其设置的目的是供武则天“以娱晚年”,且由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张昌宗等人掌管,充满轻浮之意。半千宁罢官降职,也不愿与其同流合污,表现出侠义之风。

三、唐代尚武之风形成的文化动因

唐代尚武之风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自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说法,已经被世人认可。东汉时班固曾对山西出将这一问题论述说:“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11〕,阐明了山西人自古崇尚武力的原由和继承。永嘉南渡后,北方基本上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大量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建立政权,即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相互混战征伐,致使北方地区长期硝烟弥漫,人民苦不堪言。与此同时,东晋政权灭亡后,南方也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短暂的政权,整顿吏治、重用寒士,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政治格局。四朝的开国统治者都是武将出身,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武力的培养,国家笼罩着强烈的尚武气息。

至唐代,李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为胡汉混血出身,对游牧民族的尚武习俗十分推崇,更加重了其重武之气,游牧民族的尚武习俗渐渐为中原民族所接受。正如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开篇中描述得那样,唐代统治者为胡汉混血血统,自幼骑马射弓,学习武功,长期耳濡目染,自然崇尚武力。《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其七世祖暠,当晋末,据秦、凉以自王,是为凉武昭王。暠生歆,歆为沮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赐,为幢主。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谥曰襄。襄公生昞,袭封唐公,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卒,谥曰仁。”〔12〕由此可见,唐代最高统治者本身就有好武尚斗的家族基因。在唐皇室中,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皇子李元吉,个个精通兵法,武艺超群。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身经百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明茅元仪《武备志》云:“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编中有诀歌,不详其说。”〔13〕因此,李世民在传承和发扬尚武这一社会风气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此外,唐帝国对外战争的需要对尚武之风的盛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唐建国,对外战争就不绝于史书。正如王之涣在《凉州词二首》其二中所写:“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唐太宗李世民先后击灭东突厥、薛延陀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被称为“天可汗”。唐高宗李治(628—683)攻灭高丽。唐帝国在西域地区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并西越葱岭,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对中亚地区进行了长期的争夺。连绵不断的战争促使社会源源不断地选拔出优秀的军事人才,因此尚武之风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杜佑《通典》卷一七九《州郡典·风俗》有载:“山东之人,性缓尚儒,仗气任侠……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左右山河,古称重镇,寄任之者,必文武兼资焉”[14],对当初社会广发的尚武之风做了全面的概括。

雄厚磅礴的尚武之风促使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也具有好武之气,杨炯在《从军行》中写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有不少崇尚侠义的诗,魏颢在编写李白诗集时就说过:“少任侠,手刃数人。”其诗《行行游且猎篇》:“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由上述诗作不难看出,唐代的文人尚武也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风气,文人们不再局限于由文出仕,亦偏向于投笔从戎、从武报国,而政府也不仅仅局限于由文取仕,亦设立武举科目,广泛选拔军事人才。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唐代尚武之风形成的社会基础。

结语

唐朝浓厚的尚武崇侠精神,广泛影响着唐代的文人墨客,以致唐朝大量的文人有了尚武崇侠、投笔从戎的好武之心。文人出身的员半千,终其一生虽没有真正上过战场,但唐代的尚武之风却促使员半千及其师父、好友具有尚武崇侠、刚正不阿的优秀品德。因此,正是唐朝的尚武之风造就了员半千的侠义之气,同时员半千也弘扬了唐朝的尚武之风。

【注释】

〔1〕〔3〕〔5〕〔10〕[宋]欧阳修,[宋]宋祁等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二《员半千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2、3313、3313、3313 页。

〔2〕[五代]刘昫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王义方传》,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2246 页。

〔4〕[宋]李昉等修:《文苑英华》卷六〇一《表》,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122 页。

〔5〕[宋] 欧阳修,[宋] 宋祁等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二《王义方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1 页。

〔7〕[唐]刘肃撰:《大唐新语》卷十一《惩戒》,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0 页。

〔8〕[元] 辛文房著:《唐子才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 页。

〔9〕[唐]骆宾王著,[清]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32 页。

〔11〕[西汉]班固修:《汉书》卷六十九《赵允国辛庆忌传》,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050 页。

〔12〕[宋] 欧阳修,[宋] 宋祁等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二《员半千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 页。

〔13〕[明] 茅元仪修:《武备志》,天启元年(1621)刻本。

〔14〕[唐]杜佑修:《通典》卷一七九《州郡九》,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758 页。

猜你喜欢

尚武侠义
郭沫若的侠义观新论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论大唐帝国的国家精神
不惭世上英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观
尚武精神:近代习武群体的凝聚力与社会思潮的影响力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侠义情怀
展浩然之气,昭侠义之风
走出尚武村
张尚武:是个人悲剧,还是制度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