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侠义情怀

2017-01-16李意兰

东方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侠义文人诗歌

李意兰

摘要:文人和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但是中国文人却对侠情有独钟,在文人笔下,出现了不少对武侠这一民间群体的讴歌与崇拜的诗歌。本文就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侠义情怀进行探讨,彰显中国文人的侠客情结。

关键词:文人;诗歌;侠义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无数诗人用他们的妙笔抒写心中的情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黄州赤壁,让你感受到山川风物中的诗情画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激荡着你驰骋千里的豪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你陷入对家国深深的忧虑中……然而,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根罙蒂固的侠客情节和侠义情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不少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演绎着经久不衰的千古侠客梦。

一、中国文人的侠客情结

悠悠两千多年,关于侠客的各种传闻不绝于书。《史记》、《汉书》的游侠传;魏晋六朝时期的咏侠遗风;唐人任侠风尚;大宋朝的《水浒》英雄;蒙古人的雕弓满月;明清时期的侠义小说。

《天地武魂》唱道:盖侠士,古为善武、轻利、搏命者。浮生于乱世,名噪于道衰。披轻裘,挟长剑,策烈马,引狂歌。或扶弱济贫,救人于“急难之事”;或除暴安良,解国于“困厄之时”。其言必信,其诺必诚,其行必果。固常以勇武取重于诸侯,以信义显名于天下。

中国人心目中的侠的形象:惩恶扬善、锄强扶弱、生死不惧、大智大勇、一诺千金、不矜其功等多种美德,具有十分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

在人们的印象中,文人和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文人多无缚鸡之力,弱不禁风;侠却代表了阳刚和武豪,是力和勇的体现。但中国文人他们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用他们的笔唱响时代的最强音。在传统社会结构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由于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伴随着各种不幸和灾难、各种恶势力的欺凌,从内心深处呼唤着有一种势力能为他们解除心灵和肉体的痛楚,所以当侠客这一特殊的阶层出现后,就深受民众的喜爱。于是,在文人笔下,也出现了不少对武侠这一民间群体的讴歌与崇拜的诗歌。

二、文人笔下的侠义情怀

曹植的咏侠诗《白马篇》开始了游侠由史传记载到文人幻设的转变,侠义情怀逐渐向文人士大夫的立身处世原则和人格理想靠拢。因此,以曹植《白马篇》为代表的咏侠诗在中国侠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白马篇》歌颂了金鞍白马、意气风发的少年游侠形象及其精神风范。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这首咏侠诗在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为中国古代诗歌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园地,咏侠诗从此成为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同时也为封建社会中的不遇文人找到了一种新的宣泄情感、抒情言志的模式。

东晋诗人陶渊明,他不仅仅是“古代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鼻祖,而且在他的经历、思想、诗风等方面都彰显了或浓或淡的侠义情怀,在对侠义的寄托中实现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他在《杂诗》中这样写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在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深处豪杰救世和自我张扬的热情,同时感受到了血气方刚、不平则鸣的刚烈品质和处在生命上升状态下的英气勃发。这与侠义精神的内在涵义极为相似。或者说,侠义精神需要的就是这种少年一般的,对内心的自信与坚守。

《咏荆轲》是集中体现诗人侠义情怀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陶渊明赞扬了荆轲重承诺、轻生死、舍生赴难的高贵品格。陶诗本来“文体省静。殆无长语”(钟嵘《诗品》),但此诗却挥毫如泼。诗中以哀风、寒波突出了环境的苍凉,突显出荆轲此举的悲壮。陶写荆轲,实是自画。诗中有一句是“慷慨送我行”,陶渊明已经不自觉地化为荆卿了。这正是陶潜澄清天下之志的自然流露。诗中所塑造的荆轲虽然也有以往侠士描写中的义无反顾和决绝凌厉,但同时也表现出了某种人生况味,让读者感到作者情绪的参与,让人更多想到了陶渊明本人的生活现状。诗人在对侠义人格的审美观照中将侠义品格纳入了自己的内在心理,把对侠士的动情描写和真实自我相结合。此诗是陶翁侠客梦、英雄欲的本相现露。

说到诗人的侠义情怀,不得不说唐代的诗人。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了。那么,诗人李白何以如此爱剑呢?这和他轻财重义,尚任侠分不开。他说;“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李白的《侠客行》就是以这任侠意识为旨的。

《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也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

还有诸如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念时事动乱,立志报效国家,从民间拔剑而起。

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失有责”,每个人都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负有责任。当时局动荡,国家有难时,也都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能力.报效国家。

骆宾王在《畴昔篇》自称:“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说:骆宾王“生成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亏心汉,都是他干的。”

边塞诗人高适,少孤贫,爱交游,有侠风。《邯郸少年行》:“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邯郸少年”对于纵性任侠的生活远远感到不满足,而希望凭自己的侠肝义胆为国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

英气棱棱的诗人贾岛,亦有豪气纵横的咏侠诗,如其《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一改其往日雕琢辞句、“有句无篇”的作法,以持剑侠客自喻,寄情于剑,气韵昂扬通脱,言辞质朴,声情壮烈,堪为晚唐咏侠诗之绝唱!

中国的文人,本非文弱的书生,“千古文人侠客梦”,他们骨子里的那份侠义情怀,源自中原古代的燕赵慷慨文化,或者更远一点,上古武士的铁血情怀。以笔当刀剑,以纸为江湖,它其实已成为文人的一种审美过程,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气象,一种对天下大道的担当。单个的侠义精神体现在救助苦难群体,而放大了的侠义精神则是个体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态度,“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也”。中国人历来有一种对英雄主义的崇拜,一种叫作侠义的精神一直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

参考文献:

[1]唐朝侠客诗风——林宗正在复旦大学的讲演.2014-12-06.

[2]高思莉,池梦洁.论陶渊明的侠义情怀[J].《安徽文学月刊》,2014(6).

[3]李永贤.谈谈古代文人的侠义情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

猜你喜欢

侠义文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不惭世上英
从李白诗剑文化看豪逸精神
我国跨境电商的前世今生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诗歌过年
改善生态 平衡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