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美”原则的《凉州词》中外四译作对比研究

2022-11-2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羌笛译作押韵

倪 利 涛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 )

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为了让西方读者领略唐诗之美,诸多中外译者对唐诗英译都进行了有益尝试。在唐诗英译时,译界大师们致力于追求完美译文,他们凭借对中英双语的驾驭能力,结合对原文的理解,产出高质量译作。然而,在翻译唐诗时,有时囿于译者所处时代而导致的有限技术和查询条件,对某些字词的含义无法全方位多角度查询;其次,文化不断发展,某些英文单词或短语在新时代呈现出不同含义;最后,中外译者由于对中文的理解存在差异,在理解原文时,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基于以上原因,在当今中西方文化不断深入交流和融合的背景下,探讨唐诗英译的忠实、美学标准和实现手段,对唐诗在西方的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弘扬文化自信。

本文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选取美国诗人维特·宾纳(Witter·Bynner)、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中国翻译家唐一鹤和许渊冲的四个译本,分别于1958、1997、2004和2005年[1][2][3][4]完成。利用现有技术和资料查询方法,综合考虑文化和语言的演变,结合学界的最新研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更大程度上实现 “三美”原则,以期为唐诗英译提供新思路。

一、《凉州词》及四个英译本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根据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在2011年出版的《唐诗排行榜》王之涣的《凉州词》排名第三位[5],可谓是研究唐诗英译的经典作品。作者用有限却又丰富的意象表达出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和豪壮之情,语言和内容颇具美感。

关于该诗的英译,以往学者分别从经验功能分析[6]、语篇功能角度[7]、系统功能语法[8][9]、认知翻译理论[10]、优化论和对等论[11]的角度对其英译版本进行研究。目前鲜有论文从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的角度对该诗的译作对比分析中外译本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选取《凉州词》两个中国译者和两个外国译者的译作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四个译作在诗歌翻译“三美”标准的实现度。

二、“三美”原则

许渊冲先生引用毛主席和鲁迅先生对新诗的看法,“新诗要‘精炼、大体整齐、押韵’”,“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并阐释了其内涵:精炼而准确传达原诗的内容,为意美;“押大致相同的韵”,为音美;“大体整齐”而“有节调”,为形美[12]。三者的关系,许先生也作过详细的解释:“ ‘意美’ 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更为次要”[13]。

三、四个译作

Beyond the Border[1]

When a yellow river climbs to the white clouds,

Near the one city-wall among ten-thousand-foot mountains,

A Tartar under the willows is lamenting on his flute

That spring never blows to him through the Jade Pass

(维特·宾纳译)

Song of Liang-zhou[2]

The yellow sands stretch off and up,

up into white clouds,

the walls of a lonely fortress

on a mountain ten thousand feet high.

Why is that Tibetan flute

playing "Willows " with such bitter pain?-

the winds of spring have never passed

Jade Gate Barrier

(宇文所安译)

Out of the Great Wall[3]

The Yellow River rises as high as white clouds;

The lonely town is lost amid the mountains proud.

Why should the Mongol flute complain no willows grow?

Beyond the Gate of Jade no vernal wind will blow.

(许渊冲译)

Going Out of the Frontier Pass (Ci-poetry on Liangzhou)[4]

The Yellow River is like

A ribbon floating far up white clouds.

A lonely fort city stands

Against mountains thousands-of-feet high.

Why should the garrison complain

At hearing Qiang′s fluting on willows?

Spring wind doesn’t blow

Over the Yumen Pass.

(唐一鹤译)

四、《凉州词》四个译作“三美”实现度对比分析

(一)意美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远上”描绘出作者在黄河下游,远眺上游,白云漂浮,黄河仿佛直上云霄,与白云相融, 连接天地,意境宏大而又广阔。本句存在“黄河远上”与“黄沙直上”之争,既有学者将两方之争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罗列[14],又有摄影师拍摄的画面支持“黄河远上”的版本[15],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所选四个英译本中,有三个采用 “黄河远上”。但不管是采用哪个版本, 名词的意象相对易于翻译,难点在于动词。

首先,宇译 “stretch off and up” 表达 “黄沙绵延千里而上”,核心动词“stretch”取“绵延”(to cover or exist in the whole of that area or distance)之意,属静态描写,不符合“黄河远上”(或黄沙远上)动中有静的场景;宾译 “climb” 是动态描写,但该词描绘的意境是“动作较慢地攀爬”,难现黄河之磅礴大气;唐译处理成“float”,将黄河比喻成带子(ribbon),添加原文没有的信息,不免有损忠实性;许译处理成“rise”,描绘出黄河似乎直升云霄,大气磅礴,赋予其某种动态的特点,动中有静,rise 可取“耸立”(to be or become visible above the surroundings)的静态之意,符合原诗的意境之美;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一小座孤城巍然于高山之中,“孤城”有感情色彩。在作者看来,高山和孤城侧面反映出戍边之苦。

首先,四个译文中,两位外国译者直译,没有添加动词,而且,都出现了“wall”一词。根据原文和译文的对比研究,判断原因是对原文意境的把握不够准确。其次,宇文所安译为“the walls of a lonely fortress on a mountain ten thousand feet high”,只描绘出“万仞山之上有城墙”;宾纳译为“Near the one city-wall among ten-thousand-foot mountains”,同样只描述城墙,没有传达意境。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本句原文意合的特点没有揣摩准确,以及对中国古代设防城镇的地理位置不熟悉。本句原文没有动词,根据中英文意合和形合的差异,在翻译时选择动词,作点睛之笔。

中国译者的两个版本则考虑了这一差异,而唐译添加了“stand against”这一信息,表达的意思同样是群山围绕着孤城,“against”表现出“孤城”的地势险要,与“万仞山”相对而立,似乎在传达戍边将士的乡愁难解,但意识到戍边责任之重大,多少聊以慰藉。但是从本句的字面意思来看,突显的是“孤”字,而“不度玉门关”描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何须”抒发释怀之情,形成对比。因此,对比之下,许译用“lost”,表现出在“万仞山”中,“一片孤城”显得渺小,迷失于巍峨群山之中。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是经典之句,每个元素都需要认真考量。首先,“羌笛”的翻译,四个版本都不相同。宇文所安译为“Tibetan flute”, 实则没有查证清楚羌笛是羌族所特有的一种乐器,而不是藏族的乐器;宾纳译为“a Tartar”与“flute”。“鞑靼族”原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突厥汗国统治下的“塔塔尔”部落,后来有东亚、中亚地区说突厥语的各族加入,才形成了鞑靼民族[16],并非原文的羌族;许译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处理成“the Mongol flute”, 用西方人更为熟悉的蒙古族来替代羌族,而唐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处理成“Qiang’s fluting”,后文再加上注释,对羌笛的表达哀怨之情的特殊音色进行解释,则属于翻译中的异化策略。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珠宝,有着独特的魅力,将唐诗译成英文推介给外国人,如果都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唐诗的独特魅力,导致翻译的一部分意义丧失。

其次,本句中“何须怨杨柳”,描绘的是羌笛吹出了《折杨柳》的曲调,借羌笛之声表达哀怨之情,而“何须”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须要”。“怨”字是拟人用法,似乎羌笛在埋怨杨柳。从字面意思看,发出“怨”的主体是羌笛,客体是“杨柳”。而此处的“杨柳”取《折杨柳》曲调之意,更为合理[17][18]。四个译本对此处的处理中,许译、宾译和唐译都处理成“柳树”,与原诗的丰富意涵略有偏差。对比之下,宇译“playing‘Willows’”, 既有“羌笛”奏《折杨柳》曲调之意,也有“羌笛”似乎在哀怨“柳树”之意,一语双关。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对第三句的问语做出回答:羌笛不须吹出哀怨的《怨杨柳》的曲调,因为玉门关外春风吹不过来,玉门关没有柳树。本句的四个译作中,有三个把核心动词“度”译为“blow”, 宇译为“pass”。译成“pass”是取“度”的直译,而“blow”能更加形象地描绘出春风吹拂的景象。

对“玉门关”的翻译,唐译“the Yumen Pass”, 而其他译者处理成 “Jade Gate”, 分别体现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各有优缺点。但通过查询创立于1999年俚语在线词典“城市词典”(Urban Dictionary: https://www.urbandictionary.com/)得知,“Jade Gate”在英式英语中有禁忌语的联想含义,英语读者会产生联想而忍俊不禁,何谈领略唐诗之美。基于此种考虑,此处唐译“the Yumen Pass”更为恰当。

(二)音美

唐诗的 “音美”体现在押韵。译文是否需要押韵历来颇有争论。反对者如翟理斯(H.A.Giles) 和John Turner认为,唐诗英译若一味追求押韵,会扭曲意向。支持者认为,在忠实的前提下,应该让译入语读者体会到相类似的押韵之美。这种差异体现了审美的差异[19]。虽然,现代英语诗歌不十分强调押韵[19],但英语诗歌从公元10世纪开始注重押韵,在英语里,“诗歌和押韵几乎是同义词”[20],足可见英语诗歌看重押韵。因此,唐诗英译应在忠实的前提下,实现“音美”。

《凉州词》第一、二和四句末字“间”“山”“关”构成尾韵。宇译和宾译未押韵,许译的“clouds”与“proud”,“grow”与“blow”实现押韵;唐译的“like”与“high”,“willows”与“blow”实现押韵。在诗歌翻译中,尽管韵律在理论上可译,但译者对律诗中通常的五个韵脚的处理却是基于对中西文化差异慎重考虑的。每两句押韵的做法既顾及了中诗的特征又避免了让译诗贻笑大方[21]。

(三)形美

“形美”,是“大体整齐”而“有节调”。许先生认为,“翻译是使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 主要解决原文内容和译文形式之间的矛盾”。再者,诗之所以为诗,其决定性因素也是诗歌的形式,否则与散文并无差别。作为许渊冲先生所认为的“三美”当中最次要的原则,因为受到中英文音节、单词表意不同的影响,“形美”在英文当中实现起来较为困难,但这并不代表译者不需要做出这方面的尝试。译者应在译入语中实现句法的平行,减少非必要虚词。

《凉州词》原诗共四句,每句七言。从“形美”的角度看,宾译和许译基本保持了原诗的四句结构,除许译的最后一句为10个单词,这两个版本的每句基本都是9个单词;其次,许译将前两句的主语处理成“The Yellow River”和“The lonely town”,第三和四句诗的后半部分都处理成“no willows grow”和“no vernal wind”, 工整对仗;此外,韵脚的四个词,“cloud”和“proud”,“grow”和“blow”,单词的长度、音节都形成对仗, 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形美”的特点。

五、结语

通过以上文本分析发现,四个名家译作各有千秋。在“意美”实现度上,许译的首句和次句、宇译的第三句和唐译的第四句更为准确地还原了“意美”;两位中国译者还原了“音美”;在“形美”上,唯有“许译”还原了形式之美。

结合分析过程,对照“三美”原则,对唐诗英译提出以下思路供参考和讨论。

1. 广泛吸取和结合学界对原文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两种语言的审美标准之异同充分考虑在内,准确理解和还原原诗的“意美”;唐诗讲究押韵和对仗,翻译时需尽力还原唐诗的“音美”和“形美”。

2.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工具,多方面、多角度查询与核实。借助信息时代的查询手段和工具,详尽了解目标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以及一些习语的最新理解。

3. 尽可能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同时在注释里进行解释,这种策略体现出译者尊重本土文化,积极促进本土文化向外传播。异化翻译法主张把原文中的异族文化和异族的价值观照葫芦画瓢搬进译入语中,不改变其颜色和味道[22]。在唐诗英译时,用异化的策略,把唐诗的文化内涵介绍给西方读者,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诚然,本文采用“三美”原则评价诗歌翻译,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通过以上分析,仍然希望能够为新时代唐诗英译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羌笛译作押韵
更吹羌笛关山月
what用法大搜索
羌笛为武汉吹响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我给小鸡起名字
Watch Out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