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在男科中的涵义拓展

2022-11-21徐新宇管鹏飞应志康崔云沈泽铖刘庆华刘嘉豪蒋富贵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液男科运化

徐新宇,管鹏飞,应志康,崔云,沈泽铖,刘庆华,刘嘉豪,蒋富贵

(1.浙江中医药大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中医院,浙江 宁波 315010)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语出自《灵枢·口问》,虽寥寥几字,却道出了中焦之气不足与二便异常的因果关系。后世从“中气不足”的角度入手,发展理法,探究机制,创制效方,为二便异常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细思男科临床之所见,立足于中气不足之证,运用健脾补中之法治疗一些男科疾病取得显著成效,表明了中气不足与男科疾病之间的紧密关系。文章就“溲便”之变与男科的关系,进行分析及拓展。

1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释义

《灵枢·口问》言:“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即中气不足可导致二便的异常。虽言之简单,但思之深奥。此经文大抵分为三个内容,即中气为何?何为不足?以及溲便之“变”的含义为何?故下文结合相关论述,首先对此三项作简要探析。

1.1 “中气”多指中焦脾胃之气

何为中气?有两种观点。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言:“肠及膀胱为中也。邪至于中,则大小便色皆变于常,及肠鸣也。”认为肠及膀胱之气为中气,因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而泌清浊;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而出主大便;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出而主小便;肠和膀胱与二便的生成及排泄有着紧密关系,故其病变可致二便异常。另一观点认为脾胃之气为中气,《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类经·藏象类》所言:“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脾胃运化精微,传送至小肠,小肠受脾气的支持而泌别清浊,水液从前出于膀胱为小便,糟粕向后出于大肠为大便。认为二便的源头水谷为脾胃所运化,水谷由腐熟到排泄的过程均有脾胃之气的参与,肠及膀胱仅是参与了二便代谢的某一过程,并非关键。“三焦学说”更以脾胃为中焦之主,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肠及膀胱则归于下焦。李东垣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升降失常,则不能发挥“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间论》)的正常升降运动,则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皆生疾病。并将中焦脾胃之气认定为中气,中气不足则主张从脾胃论治,后世亦沿用此观点。

1.2 “不足”具有虚实两种原因

何为不足?亦有两种观点。李东垣脾胃学说强调脾胃是元气之本,脾胃损伤所致气的不足是发病的根本,在治疗上重视甘温补益、升阳益气,创制补中益气汤,重视补中虚、升阳气,更是治疗脾胃病的核心方。李氏认为中气不足在于虚,后世多沿用此观点,以补中益气汤化裁复脾胃升清降浊之生理,治疗二便异常疾病,健脾补中法得到广泛运用。另一观点出自清代王孟英,其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中言:“所谓不足者,非言中气虚也。以中气为病所阻,则不足于降浊升清之职,故溲便为之改常也。”即认为中气不足在于中气受邪气阻滞而不贯通,不能发挥升清降浊之功能。尽管论述不同,实有相通之处。“中气为病所阻”至少立足于两点,即有脾胃气滞、有实邪,气滞当理气,李氏补中益气汤中用陈皮、升麻、柴胡即意在补中有行,补而不滞,散其郁滞,方中其实已有此意;而有实邪,则当祛邪,王氏曾以疏肝消食之剂治愈一劳倦后大便自遗、嗜卧不醒者,即抓住了肝郁及食积之实证,祛邪理气之中更加参术等补脾之品以求固护。总之,李氏言气虚,但补中有行,王氏言气滞,但理中有补。观点不甚相同,但综合看之,实可滞,虚亦可滞;有邪则耗气而虚,气盛则不用而相对为虚,气虚则不行而滞,临床更当以补泻兼施为原则,据证而论,以复脾胃。

1.3 溲便之“变”可包括排泄、颜色、性状的异常

古今文献,记述纷繁,因中焦脾胃之气不足而导致的溲便之“变”,其变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四川名医江尔逊先生[1]认为凡因脾胃虚弱而精微不充、清阳浊阴不安其位、运化失职而三焦不利以及统摄失职而脉络受损等导致的二便在排泄、颜色及性状等方面的异常,皆可置于“变”的范畴,如尿频、尿失禁、癃闭、血尿和蛋白尿等;或便溏、兼夹粘液,便秘、便血,甚至痔漏、脱肛等,延伸的范围较为广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素问·至真要大论》言:“溏泄瘕水闭,病本于脾。”《类经·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言:“故中气不足则溲便常变,而或为黄赤,或为短涩。”脾胃职责在于升清降浊,运化水液及水谷,其气主要发挥推动、固摄作用,若脾胃之气不足或不用,则不能腐熟水谷,升清降浊失常,小肠之泌别清浊亦无脾气的支持,表现为二便排泄异常。其固摄作用减弱,又表现有不摄血之便血、尿血和蛋白尿等;若脾虚不运水液,又可聚水成湿,日久化热而呈湿热蕴结之象,湿热伤阴,留于膀胱则尿赤而涩,留于肠道则可见大便涩滞难解甚至便秘。诸二便表现虽不相同,但可立足于中气不足之病机,进而论治。

2 “溲便为之变”与男科病的关联性分析

2.1 便变与男科的关系

大便的异常,以便溏及便秘最为多见。便溏有实邪阻滞之溏及虚证不化之溏;便秘亦有冷、热、气秘之实秘,以及气、血、阴、阳虚之虚秘。而中气不足之证,于便溏之中多见阳虚不化,便秘之中多为气虚秘,故从虚溏、气虚秘两个方面分析。

2.1.1 中阳不足则便溏不化,肾精失充则生殖受损

《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中焦脾胃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之气与男科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男科重调精,《素问·生气通天论》言:“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肾中生殖之精的强盛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肾为先天之本,其中蕴含的精气禀受于父精母血,又需要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不断充养,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脾胃是运化水谷的直接脏腑,如蒸熟谷物需釜底有火,水谷的腐熟需依赖脾胃阳气的作用,肾中所寄居之相火,与脾阳之间互相温煦,保证了“游溢精气……脾气散精”以充养脏腑的机能。但临床见有患者,或因日久嗜食生冷,或冒雨涉湿,或夜卧、天气骤转寒凉而不慎感寒,寒邪久稽不去而伤阳,皆可见脾阳受伤,阳气不足则腐熟水谷无力,小肠泌别清浊失司,脾胃虚寒而见完谷不化,大便溏泄。水谷不能转为精微而充养肾精,故而生殖功能异常,临床表现有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甚至无精子症,导致不能生育。岳甫嘉在其著作中曾载一患者,因脾肾阳虚、终日泄泻而不育,治疗上即以温补脾肾为原则,所用方药亦不乏人参、砂仁、山药等健脾补中之品。另有医案载一患者脾不统血而便血不育,治疗上亦选用白术、茯苓、山药、芡实等健脾药,并给予补中益气汤化裁,此案患者便血,亦属“便变”,不论是健脾补中以摄血或止泄,皆是复中焦阳气之举,效专故力宏。

2.1.2 气虚便结则诸邪尤生,合邪困遏致性腺受损

便溏责气虚,其实更兼阳虚之故;而气虚之便秘,又常产生实性病邪。《素问·厥论》言:“太阴之厥,则腹满瞋胀,后不利。”脾胃受邪则其气耗损,中气之功能发挥失常。气有推动作用,中气亏虚则不运糟粕,即成虚秘,故可补脾胃之气以治之。脾胃又主运化水液,气虚不运则水液聚集,日久生湿化痰,蕴而化热,不仅表现有湿热之象,更因气主行血,气虚则血滞,再兼痰湿之邪阻滞,发为湿热痰瘀阻滞之证。湿热痰瘀不除,则留于肠道,日久伤及津液,燥屎居中不下,诸多变证。便秘与男科的关系非常紧密[2],男性的一些泌尿生殖器官居于下焦,如前列腺、精囊腺、膀胱,甚至睾丸、阴茎及附睾等,而大肠及小肠亦居于下焦,尤其直肠与前列腺、精囊腺及膀胱毗邻,脉络相连。肠中便结则下焦腑气不通,各腺体器官之气血亦不畅达,或受肠道压迫刺激而充血异常,或因气虚日久而受湿热痰瘀之邪的困遏,使其气血郁滞不通,发为疾患。临床论治泌尿生殖器官疾患,如前列腺炎、精囊炎、前列腺增生、膀胱炎等,亦当考虑到气虚的因素,在运用健脾补中法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痰、软坚消瘀之品,对于燥湿内结者,亦可考虑使用制大黄等泻下药物少许,以求实邪去而正气复。当然,下焦郁滞亦多实邪,可责外感及内生,治疗当以清除湿热痰瘀为主,本文重在思考“中气不足”诸证,以气虚为主,故不赘述。但不论虚多或实多,攻邪当不忘扶正,清除湿热痰瘀,亦当注重固护正气。

2.2 溲变与精变的取象比类

小便及精液皆从尿道、阴器排出,前者多走“内肾”泌尿之道,后者贯行“外肾”输精之道,虽异源而同流,皆受气的固摄和推动作用影响。中气不足,一者虚,二者滞,虚则不固,滞则不通,采用中医取象比类的方法,从虚滞两方面进行分析。

2.2.1 气不固水则尿频,气虚水滞则癃闭

气主固摄,脏腑功能的发挥在于精气的充盛,如肝气足而能藏血,心气足而能化赤,脾气足而能统血,肾气足而能固精,肺气足而能布散等。《灵枢·五味》言:“故谷不入,半日而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脾胃运化水谷而养整体,以保证营周不休。脾胃之气虚衰,则五脏六腑之气皆有不足。肾主水,小便的生成关键在于肾气的蒸腾气化,气化不足则小便少,气化太过或气失固摄则小便多,而肾气恰依赖于脾胃之气的不断补充,以保证正常气化。脾主运化水液,与肾协同固摄水液,控制代谢。脾气虚则肾气亦不足,水液不受固摄,故而尿频遗溺;脾气虚则水液停滞,肾气蒸腾无源且无力,故小便少、点滴而出为“癃”,甚至点滴不出为“闭”。临床见老年或久病患者,或手术之后元气受损者,常常因气之虚衰而表现有小便的多或少,治疗上以补中益气汤少佐益气固肾之品,常收速效。此外,亦有医家采用“提壶揭盖法”治癃闭,因肺为水之上源,肺气闭则水液不下,代谢无源,主张采用麻黄、桂枝、桔梗、紫菀等开宣肺气。肺气闭的因素众多,亦有脾气虚而不助肺气之虚闭,亦可在补中益气之品中加宣肺之品,不囿一隅,多法互参,方为上策。

2.2.2 气不摄精则滑遗,气虚血瘀则精瘀

肾者,封藏之本。肾中之精贵在守,肾气盛则能守。遗精之原因较多,朱丹溪及傅青主皆从心肾不交立法,唐宗海主张从肝郁立法,皆有道理,而肾气不固亦是原因之一。《素问·玉机真藏论》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溉四傍。”脾胃之气虚而不溉肾气,则肾不能固精,使之遗出。对于滑精,诸医家意见相对统一,因滑精为气虚之甚,虚而丝毫不能固摄致滑出。临床所见遗精者多,滑精者少,患者亦不乏无梦而遗,神疲乏力,精神懈怠,舌胖淡,苔薄白之气虚症状,运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及圣愈汤等补脾益中方剂化裁,颇具良效,表明了中气不足,精亦为之变;气虚则滞,气不行血则停而为瘀,甚至形成湿热痰瘀之象,痰瘀阻滞精窍,则表现为精液少,精液粘稠不液化,或者不射精,后在尿液之中检验出精子,此皆精窍受阻、精液不纯之象,治疗上扶正祛邪兼顾,益气与清热利湿化瘀兼施,或以益气为主,或以清化为主,据证转变,保证祛邪而不伤正,扶正以善其功。

3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在男科临床的涵义拓展

徐福松教授认为“腺、性、精、育”为男科四大主症,腺指睾丸系、前列腺及精囊腺疾患,性指性器官、性功能及性传播疾病,精指精液、精子及排精异常,育指男子不育、节育及优生优育等[3]。关于“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在男科临床的拓展,笔者借鉴徐福松教授的分类,从泌尿生殖器官功能异常、精的异常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拓展为男性生殖器官功能的异常

上言江尔逊先生将痔漏、脱肛等拓展到便变的范畴,这已经非二便的异常,更是二便排泄器官功能的异常,可谓深谙临床、大胆创新之举。笔者认为,徐福松教授所言“腺、性”即是男性泌尿生殖器官功能的异常。导致器官功能的异常的因素很多,因中气不足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病理产物的综合影响而发病,亦是原因之一。男性生殖器官包括前列腺、附睾、精囊腺、睾丸、阴茎等,可归属于“腑”的范畴[4],《内外伤辨惑论》言:“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六腑阳气皆绝于外。”六腑皆受脾胃所运化水谷精微的濡养而发挥其功能,中气不足则六腑不用,功能异常,如《灵枢·经筋》认为足少阴之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脾胃运化之气血充盈阴器,使得阴器鼓振坚硬,若中焦脾胃之气虚衰则气血皆亏,阴器鼓动无缘,故见勃起不坚,或坚而不久,发为阳痿;睾丸失去气血濡养则萎缩、生精功能异常,附睾不受精微濡养则导致精子无法成熟;前列腺及精囊腺失却濡润则影响精液的液化及凝固等。而中气不足所形成的湿热痰瘀等病理实邪,若困遏性腺器官,亦可导致器官的炎症,既影响功能的发挥,又兼有其他不适症状。

3.2 拓展为男性“精”的异常

男性生殖主在调精,因此徐福松教授所言“精、育”,核心在于调理精的问题。除节育外,男科临床多见的少、弱、畸、无精子症,早泄,遗精,不液化,不射精等,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可将中气不足作为考虑的因素之一。中焦脾胃之气不足,则精微生成匮乏,生精器官失养则精子少、弱或无,甚至精室之中混入湿热痰瘀等病邪,破坏精子存活的环境,导致精子死亡、畸形,以及精液的不液化、粘稠发黄等;实邪阻滞精道,又可导致精液不能排出,发为不射精;而气虚亦不摄,气不固摄则精液排出过早,中气不足则肾气不固,湿热痰瘀蕴结则逼迫精关,皆可引起早泄及遗精。“腺、性、精、育”虽然在范围上各有指代,但在病因病机上具有相似性,在发展结局上亦相互影响。中气不足并非器官功能或精液异常的唯一原因,但临床见不少患者表现为神疲乏力,易汗出,或尿频,或排尿不畅,或便溏,或便秘,舌淡,或胖而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或沉细等,中气不足之证明显,将经文的涵义拓展为泌尿生殖器官及精的异常,即旨在为男科病从中气论治开拓思路。

4 现代医家从中气论治男科病举验

古籍中关于男科病诊治的专书并不多,随着对男科疾病认识的逐渐深入,现代医家亦十分重视从脾胃中气论治男科病。徐福松教授认为男科病的发生与五脏皆有关系,但肝肾心等脏腑功能的正常依赖于脾胃运化,而现代饮食结构变化也容易伤及脾胃致诸多变证,因此主张将男科病分为中气不足、脾肾两虚、心脾两虚、肝脾不和、饮食伤脾等证型论治,十分重视脾胃在男科中的作用[5]。谭新华教授将健补脾胃之气作为调治男科疾病的大法,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化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及少弱精症等[6],既有功能的异常,亦有“精”的异常。陈德宁教授[7]认为脾胃运化之气血,在精子的生成、阴茎的勃起、宗筋的濡润等方面均作用显著,主张通过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遗精、遗尿、早泄、少弱精症、尿路感染、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孙自学教授认为男科疾患多与心脾肾三脏相关,尤其脾气不足则心血、肾精失充,故重视脾气,主张采用归脾汤化裁治疗早泄、阳痿、性欲减退等疾患[8],疗效确切。现代医家治疗经验仍有很多,文章篇幅限制,不多举例。但观诸病,亦不外乎泌尿生殖器官功能及精的异常,侧面印证了从中气不足角度分析、从中焦脾胃论治男科病的正确性,临床论治思维可有所偏向。

尽管中焦脾虚与男科病的关系十分密切,但男科病的发生亦不离肝肾心肺等脏腑的异常,同时亦有湿热瘀毒之邪的困遏致病,临床论治当结合实际辨证,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中夹实则补泻兼施,但总以祛邪不伤正气为要。

猜你喜欢

水液男科运化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世界中联男科专委会第十二届年学术会召开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中医男科基础理论新说浅析
小穴位 大健康
男科: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为男性健康保驾护航的男科“三部曲”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