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实践涵育新时代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路径探析*

2022-11-21

高校辅导员 2022年4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时代

刘 扬 李 睿 彭 婧

(同济大学 a.法学院 b.宣传部 c.数学科学学院,上海 200092)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年学生应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嘱托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培育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百年党史蕴含着丰富的奋斗内涵,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对青年学生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依托红色文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是涵养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有效路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如何“用好红色资源”,通过红色实践引导大学生认知、理解和认同奋斗精神,将奋斗精神转化为奋斗实践,从奋斗实践中汲取奋斗精神,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是当下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奋斗的实践属性

奋斗的本质在于实践、劳动和创造,[3]是个体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行动姿态,是个体在思想认识、行为行动和情感意志上的有机统一。以奋斗精神为核心的实践活动至少包含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思想层面的奋斗目标。目标是一切实践行动的基底,是一切奋斗选择、奋斗坚持、奋斗行动的逻辑起点,回答了“为什么而奋斗”的根本问题。马克思曾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4]这一论述强调了个体与集体相融入、个人目标与共同目标相统一的奋斗观。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首先要校准青年的奋斗目标,明确“为了谁奋斗、奋斗什么”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5]青年学生要以党的奋斗目标作为个人奋斗、发展的目标引领,将“小我”融入“大我”,以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志趣,将共同目标和个体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行动层面的奋斗行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古人辩证地论述了目标、结果和劳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奋斗是在崇高目标指引下进行的实践活动,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并对实践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改造。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实现了自身价值,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主观认识,并循环往复,从而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共产党人的奋斗行为随着奋斗目标发生时代性的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奋斗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奋斗是为了国家发展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的解放生产力;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拓创新。处于新时代的青年学生,需要将自身投入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劳动实践中,不断更新主观认识,明晰个人奋斗目标,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6]将远大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自身的使命与担当。

三是情感层面的奋斗自觉。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这样写道:“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瞩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7]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者的南陈北李之一,陈独秀殷切期望青年能够自觉奋斗。奋斗自觉,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主动性和自制力。首先,它表明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体现了奋斗者的决心、意志和干劲。其次,奋斗不是盲目的劳动,而是在把握客观规律前提下的行动和选择。当奋斗目标、奋斗行为与奋斗自觉三者一致时,个体才能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奋斗精神,才会产生正向的力量。而当三者不一致甚至背离的时候,奋斗精神就会被抑制,奋斗行动就会成为被动式的活动,或无法达成奋斗目标、或奋斗者失去认同感和价值感。当代青年要认识到自身奋斗的目标与意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去努力、去争取、去拼搏,激发奋斗激情,以强烈的内在驱动力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

二、红色文化蕴含的奋斗精神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先进文化,体现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价值标准。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是红色文化的鲜明底色,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中,具有历史、实践和个体三重意义。

从历史传承来看,红色历史是奋斗精神的发展基础。百年前的中国,山河动荡、国弱家贫、任人宰割;百年后,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业军事实力雄厚。百年巨变依靠的是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国革命史、发展史就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奋斗史。红色历史所展现的客观事实是涵育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历史语境和逻辑中介,是新时代奋斗精神形成的坚实基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传承红色历史,将丰富的历史资源结合时代特征、当代国情和学生需求创造性转化为涵育奋斗精神的教育资源。在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下,引导青年学子从历史叙事中探寻奋斗足迹、感悟奋斗精神,让奋斗精神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焕发时代生命力。

从实际践行来看,红色文化是奋斗精神的实践来源。红色文化是超越时空的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成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思想来源,早已内化为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深厚的民族根基和广泛的群众认同。百年征程中熔铸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迎难而上、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它是革命时期的勇于斗争,是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是改革时期的解放思想,是新时代的接力奋斗、共同奋斗、顽强奋斗和艰苦奋斗。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认识红色文化所提供的教育内涵,透过红色历史、革命道路、英雄人物触及精神内核,将其转化为青年学生敢于攻坚克难、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凝聚起民族复兴路上的青春力量。

从品格塑造来看,红色人物是奋斗人格的典型代表。奋斗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体事迹、鲜活人物共同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在一代代共产党人奋勇向前的征程中,涌现出一批批先进的奋斗典型。他们是革命战争年代为实现民族解放而不畏牺牲的杨靖宇、董存瑞等战斗英雄;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铁人”王进喜、“人民公仆”焦裕禄等建设先锋;他们是新时代奋战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一线的黄文秀、援鄂医疗队等奉献模范。无论什么时候,红色人物无时不彰显着奋斗者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品格,这是奋斗人格的集中体现,是天然的价值观教育资源。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红色人物这一教育素材,用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感召、激励青年学生,使其自觉追随、践行。

三、红色实践涵育新时代青年学生奋斗精神的路径

实践是思想转化为素养的基础和中介,红色实践是借助实践形式进一步学习、研讨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文化入脑入心的重要方式。依托红色实践涵养奋斗精神的最大特点是以实践的“能动”与价值性的“隐晦”共同作用于奋斗精神的培育,实现思想层面上的教化。高校开展红色实践活动应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从红色实践的价值、内涵和长效机制等方面着手,引导青年学生把准奋斗的方向、掌握奋斗的本领、增强奋斗的自觉,在不懈奋斗中与时代同行,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挖掘红色实践的价值意蕴,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红色实践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要深入挖掘红色实践的价值意蕴,聚焦红色文化所折射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与政治认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一是挖掘红色实践的奋斗意蕴,引领奋斗精神的风向标。红色文化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奋斗精神融合渗透在具体的奋斗事迹、鲜活的优秀人物中。李大钊在喊出《青春》宣言之时年仅27岁,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召开时年仅28岁,长征红军的平均年龄22岁,北斗团队的平均年龄35岁……奋斗是中国青年不变的基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度挖掘红色实践的思想内核,将红色历史人物和青年学生对照来讲,让大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走进历史、触碰人物、聆听故事,唤起当代青年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力,使青年学生自然而然产生“扎根祖国奉献人民”的志向抱负和“我辈当自强”的奋斗意愿,燃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

二是创新红色实践的宣传形式,扩大奋斗精神的认知面。学校要努力打造红色实践线上线下宣传平台,营造寓教于乐的听觉、视觉氛围;把握宣传时机,在重大活动、特殊节日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用好网络阵地,建立主题教育网站,设计虚拟数字化教育展厅,通过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将红色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立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用“Z世代”的语言和方式将红色基因有效嵌入青年生活、主动“抢占”大学生“精神高地”。

三是注重红色实践的情景体验,增强奋斗精神的感染力。以奋斗精神为主旋律,建设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阵地。一方面,积极营造以“奋斗”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红色文化景观的设计与建造,组织红色文化创演,强化日常浸润和感染。如同济大学校史剧《同舟共济》,由同济师生创编、出演,讲述了同济大学百余年办学史,反映了该校师生和杰出校友为祖国科教事业的不息探索与不懈奋斗,激励新一代“同济人”在各自领域奋发有为。另一方面,组织校外研学寻访活动,走进红色历史遗迹、走近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者。如上海交通大学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前往中国空间站“天和”发射现场,奔赴祖国海疆三沙,拜访“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张桂梅,让青年学生面对面感受榜样力量,红色精神浸润心田,激发奋进潜力。

(二)把握红色实践的丰富内涵,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奋斗本领

本领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实践锻炼和艰苦磨练。高校要准确把握红色实践的丰富内涵,从内容、基地和品牌引领上系统化推进红色实践的开展。

一是设计实践内容体系,分层分类开展红色实践活动。红色实践内容体系设计需要充分结合新时代青年的发展需要、时代特点、年龄学历层次,科学合理设计实践内容。首先,高校可以开展红色经典学习、研读等思想引领类活动,邀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青年教育等方面有造诣的专家开展红色文化主题讲座,通过理论宣讲、史实叙述和热点问题解析,解答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增强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及其蕴含的奋斗精神的认知,起到价值澄清和精神激励的作用。其次,高校可以开展体验互动类活动。组织开展研学寻访活动,寓教于行;组织红色文化创演,以情动情;组织红色志愿服务,以行促进;组织创新创业类实践,学以致用。新的时代特征昭示了新的奋斗着力点,高校要将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相融合,将奋斗精神的培育融入乡村振兴、科创报国等红色实践中去,以科学家精神、“三牛”精神等蕴含的伟大精神财富感召青年学生,从红色实践中寻找科学问题、启发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将学术创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为人民服务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是建立红色实践基地,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实践基地是保证红色实践教育稳定性、可持续性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依托红色资源所属单位、各类实践教育团体联合打造“红色实践育人基地”,联合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截至2021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到585个。各高校可结合基地特色,精心设计奋斗精神教育主题,提供真实教学场景。依托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引导青年学生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依托红旗渠爱国主义基地引导青年学生感受新中国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坚韧精神。高校教师和社会导师要共同发挥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讲在祖国大地上,切实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滋养大学生奋斗品格的精神养分。

三是打造品牌化项目,凸显高质量与鲜明特色。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化、打好“特色牌”是巩固实践成果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层面,自1996年中央宣传部等十部委联合开展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来,已有数千万人次青年学子下沉基层,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提升。在地方层面,如上海市自2009年开展的“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以“知行合一”的理念与对接社会建设战略的实际需求,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此外,众多高校也结合自身特点,打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化项目,如浙江大学“党史青年行”、同济大学“同行计划”、北京林业大学“绿色咨询”等。高校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紧扣时代发展趋势,契合学生培养目标,对接服务对象需求,凸显专业特色,已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与口碑。

(三)激活红色实践的时代活力,以长效机制激发青年学生奋斗的内生动力

长效、科学的机制,能以其高度的规范化水平与一致性,提供个体对合理行为的预期和对行为认知的共享程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个体的“内化”。建立红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以进程塑造行为,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青年学生自身的理解,形成内驱力,实现奋斗精神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飞跃。具体来说,高校应建立以下三个核心机制。

一是多层级、广覆盖的评价机制。运行顺畅、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是红色实践活动开展的“指挥棒”,能够充分协调各参与主体画好“同心圆”。评价考核应该覆盖所有主体,分类进行,可分别面向实践项目、各级组织者和参与学生设立考核评估体系。面向实践项目,采取“清单式”项目管理机制,明确评价指标,进行“星级评定”,全过程跟踪,及时反馈红色实践开展的实效性,定期反馈复盘查漏补缺;面向各级组织者,从内容、程序与结果着手,聚焦中心工作,进行分类考核,构建红色实践开展的“堡垒指数”,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反馈运用;面向参与学生,注重实践成效,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将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二是公正、及时、合理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红色实践开展与落实的重要动力。综合把握物质、精神等激励因素,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分层次、多渠道灵活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积极性。采取诸如将红色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与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相挂钩的方式,着重激发青年学生参与红色实践的主体意识,实践主题设计应契合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激发教师指导红色实践的热情和责任意识,将教师指导红色实践计入工作量,对成果突出的教师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同时,注重以过程性激励替代结果性激励,避免单一追求结果导向的“形式主义”,定期对红色实践开展与参与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总结与改进,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润物而有声的红色实践氛围。

三是多方位、全过程的保障机制。通过统筹与整合资源,从条件、政策、人员与经费等方面对红色实践的开展提供强有力支持。首先,要明晰政策保障,以规章制度明确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自的责任,为红色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平台运作、师生队伍建设提供制度支持。其次,需要落实经费保障,拓宽多元渠道资金筹措,打造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统一的经费投入和筹措的灵活机制。再次,积极拓宽包括条件保障在内的红色实践资源,如红色基地依托、红色实践平台建设、场地支持等相应软硬件条件,为红色实践教学活动搭建实践平台与空间。最后,要加强师资保障,既加强思政师资引入,也要促进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化、体验式的实践路径深化对奋斗精神的内化与践行。此外,保障机制应当注重“全过程”,要加强红色实践各环节、各要素的协调统一,对红色实践 “全天候”托底支撑。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8]青年学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坚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彰显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以红色实践践行初心使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