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

2022-11-21

读与写 2022年19期
关键词:导图人类内容

李 强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 甘肃 会宁 740799)

引言

人地关系可谓是地理学中核心的研究问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出现,均是人地关系未能协调发展的体现。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崇拜自然到人定胜天,再到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地协调观正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在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力度越来越大,自然反馈给人类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现状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从而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1.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意义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改造自然的工具,对自然环境进行探索,对自然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如果说在古代“人定胜天”只是一种美好愿景的话,到了科技水平发达的现代,人类已经占据了更多的主动地位,人类因素对环境影响越来越大。但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大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终迎来的必将是自然的反噬,如全球变暖问题严峻,极端天气增多。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当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让学生秉持正确的人地关系价值观。在近几年的高考趋势中,人地协调观的内容渗透在题目当中,地理教师也要认识到这一趋势,重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利用多种策略对教材中涉及到人地协调观的内容进行延伸讲解,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涯中以尊重自然的态度生产和生活。

2.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

2.1 学生缺乏深入学习的兴趣。学生缺乏深入学习人地协调观内容的兴趣,一方面是由于许多教师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方式传统,课堂大部分是由教师主导,与学生互动不足,打击学生参与意愿。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存在轻视人地协调观内容的现象,认为尊重自然是“老生常谈”,或是觉得在考试中分值所占比重较小,所以在课堂中表现自由散漫。

2.2 教学方法单一化。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许多地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灌输,一些教师虽然使用ppt进行授课,但却在设计ppt时走入误区,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放置在ppt中,导致课堂变成了ppt“展示课”,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时也会感到重点不突出,只是“走马观花”地完成了课堂学习。实际上,想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也可以展开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合作,但是目前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通常不会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作为培养重点,更遑论开展更多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实践。

2.3 人地协调观培养不全面。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内容都渗透着人地协调观,例如,在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中就涵盖了人地协调观中的自然观与科技观的内容,在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中包含了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科技观与发展观的内容,而许多教师在进行人地协调观培养时往往忽略这些渗透在平时章节学习当中的人地协调观内容,更多将人地协调观培养放在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明确表述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块教学中,对教材内容挖掘不够充分,也不注重上下联系的梳理,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在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后,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十分“突兀”地出现在某一章节,对教材编排意图不理解。另外,一些教师在讲解人地协调观内容时过于偏重“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疏于讲解“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人地关系认识不全面、不深刻。

3.高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思路

3.1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方式、强度、所产生的后果,以及要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笔者认为,前三条方式、强度、后果可以并列讲解,而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则可以作为在前三条内容学习时所推出的结论,形成启示,升华课堂。在教师讲解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地理环境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形成自我感悟。例如,人类是如何完成对自然环境的开垦、物质资料的传递。在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强度时,可以从古至今帮助学生梳理人类使用工具的变化,并举例古人改造地理环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强弱变化,并辩证看待科技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讲解到引起的后果时以负面例子为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产生感悟,并自然而然地推出最终要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的结论。

3.2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在人地协调观内容讲解的过程当中,许多教师都比较容易忽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实际上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二者无论缺失哪一方面,都使得学生无法最终真正理解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在讲解地理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时,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地理环境对人类所造成影响的性质、方式以及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地理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影响。首先在性质讲解时要突出地理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人定胜天”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人无法改变客观自然规律,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也要掌握适度原则。其次要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地理环境会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对人类产生影响。最后要结合实例,讲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所造成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而人类活动发生以后,地理环境又会产生怎样的反馈作用。

3.3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教学要在讲解完成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之后开展,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做到人地协调,列举从古至今的人地关系观念,引导学生综合地看待人地系统。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人地关系矛盾突出,让学生产生危机感,并为学生讲解缓和人地关系矛盾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4.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4.1 深挖教材人地协调观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必不可少地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地协调内容,在平时的课堂中做到有效渗透,引导学生在元认知下进行全方位思考。例如,在讲解到有关黄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黄河上、中、下游图片引起学生认知冲突,黄河上游水质较为清澈,而下游则浑浊且呈黄色,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猜测一下是在黄河的上、中、下游哪一段引起了这样的变化?而以引起黄河这一变化的原因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水土流失”,向学生介绍水土流失的概念、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后果等,以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切实了解到一些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恶化现象。同时,教师更要注意讲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讲述黄河含沙量巨大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地理现象。

4.2 采用生成性教学策略。生成性教学策略与以往的教学策略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它所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作为生成性资源从而展开教学活动,而传统的教学策略则是教师根据提前设计好的教学大纲进行课堂教学,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生成性教学是边拍边播的节目,而传统教学则是提前录播好的节目。生成性教学具备参与性、非预设性与交互性的特征。

4.2.1 加强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生成性教学围绕学生而展开,而每个班上学生众多,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面对同一问题时尚可能得出不同的见解,所以教师要提前预想到这种情况,制定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搜集各种各样学生可能提出问题的答案。在课上,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勇敢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并尝试在小组内进行解决。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因为学生个体间存在思维差异,所以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不适合展开深度讨论,因为它们与课程学习内容有较大偏离,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控课堂节奏,避免一个问题无限制地延伸下去,反而违背教学初衷。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人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时让学生进行举例,学生提出基建工程就是人类活动改变自然环境的实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那么这种改变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有哪些?例如,某学生认为沥青路面让城市交通更为通畅,但同时也使雨水无法下渗,在城市内形成内涝,教师就可以引导性发问,是否有解决措施?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4.2.2 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构建问题情境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生更有代入感地思考在该情境下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终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可展开讨论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导致水污染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他们所去过的河流、海洋污染情况,假设他们是河道治理专家,可以提供怎样的生态水利治理方案?例如,某些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想到可以在河边种植芦苇、白杨树等,既美化环境又可以净化水体和空气。另外有学生补充到,要注意河道设计合理化,河道岸线为不规则形状,利用冲刷后形成的淤泥打造天然岸线保护河道,让水体、土体、生物体三者间互相涵养。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从中寻找可以进行拓展讲解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肯定,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升认知水平,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人地协调问题。教师也要在学生发言之后进行总结和补充,例如,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进行新的角度的措施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利用水生植物与动物族群,实现生态循环,河道治理人员还可适当在河道中投放鱼苗,并为它们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利用食物链的原理用鱼类消耗水体中存在是微生物,使病菌难以在水体中迅速繁殖和传播。

4.3 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思维导图将图文结合,利用不同的色标和箭头清晰明了地梳理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层级关系,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点构建为系统性的框架。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现场画出思维导图知识框架,与学生共同完成框架填补,让学生理解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将“人类与环境”作为中心词,而关键词可以有四个,分别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以及“可持续发展”,再如在“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中”还可以产生五个次级分支,关键词分别为“公众参与”“控制人口”“调整发展”“调整消费”和“国家调整”。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学习,可以锻炼学生快速提炼教材有效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教材内容,也使学生更加懂得教材的编排意图,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系统。同时,思维导图的方法也适用于学生答题,提炼出最关键的问题,联系该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寻找其所在的思维导图框架,根据思维导图框架进行答题,可以有效避免答错、漏答,也有利于巩固知识在脑海中的记忆。最后,学生在复习阶段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遮挡关键词自己回忆教材内容,这也是对重点内容的一次全线梳理。而为了有效达成上述教学效果,教师也要注意教给学生如何自己画思维导图。

4.4 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其实,人地关系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往的地理教学大多局限于课堂,对学生进行的都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鲜少让学生自己获得感悟,因此教师可以打破这种局面,开展一系列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树立人地协调观念。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行走,然后让学生回到教室后结合经验自行画出校园设计布局,并且尝试分析这样布局的优与劣,结合实际谈一谈。这样的活动既别开生面,吸引学生兴趣,难度又比较适中,不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例如,某学生结合经验和布局图指出学校的教学楼离闹市区街道太近,在白天学生和教师正常开展学习活动频频受到干扰。再如,某学生指出学校的食堂与教学楼相隔太远,导致每次用餐时间会有大批学生跑去占座位。而有的学生指出学校的食堂与宿舍楼距离较近,这样安排十分合理,因为大部分选择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学生都是住校生,这样更方便学生用餐后回宿舍休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今,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且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也让我们再一次重视起人类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自然环境改造活动。在高中地理中,许多学生存在对于人地协调内容学习意愿不强、效果一般、不满单一化的教学模式的情况,而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构建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地理任课教师可以考虑采取深挖教材人地协调观内容、采用生成性教学策略、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以及开展课程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学培养质量,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地关系关乎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真正树立尊重自然、合理开发的理念。

猜你喜欢

导图人类内容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人类第一杀手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