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经典阅读*

2022-11-21

读与写 2022年19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文本大学生

李 芳

(湖北武汉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经典和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从经典阅读中汲取营养,提升素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有过阅读经典的呼吁。特别是随着这几年央视“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系列节目,再次让我们跟随节目里这些学者们,一起阅读经典,一同感悟经典,随着节目的热度,许多经典文本得到了重印和再版,一时掀起年轻人热爱经典,阅读经典的文化氛围,同时各种经典阅读推广也层出不穷。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与新兴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阅读和数字阅读越来越被年轻人所接受。他们更倾向于娱乐休闲阅读,阅读品位和质量不佳,同时因就业和学习的压力,大学生功利性阅读显著,部分学生往往选择通过一些电视影视作品来了解经典,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不乏“误读”和“曲解”。经典阅读在当下遭遇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因此,研究新媒体视域下的经典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1.经典与经典阅读

关于“经典”,从词源学上,最早,“经”和“典”是分开的,“经”有作为典范的书籍的意思,“典”,曾称“五帝之书”。所以,“典”指“重要的书籍”。后来,“经典”两字常常放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词。作名词时指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作形容词指著作的权威性,或事物的典型性和影响。对“经典”一词,很多研究学者都曾对经典作出定义,如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在其著作《阅读,与经典同行》中说:“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1]39因此,经典是指在古今中外各知识领域中最具有原创性、奠基性、指导性、权威性的著作。作为传统经典阅读的经典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哪个民族的,哪种文化背景的,往往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性底蕴,往往关注的是人类生命和精神内核的一些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饱含着对生命的思考,人性的拷问,形成经典作品,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当我们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时,我们能跨越民族,跳脱时空,在思想上达成共鸣,灵魂上得到慰藉,引起我们新的思考和启发。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高校和知名作家都曾给大学生们推荐过一些阅读经典书目,我们在新的历史时代下也应吸纳一些新的经典,当然也包括时下网络、电子媒体上的经典,同时一些经典著作知名的译本,注释都可以归类于经典阅读。

2.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

21世纪,我们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各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形态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们获取各种信息更为便捷,也难以慢下来,静下来,沉下来去进行深度阅读,更不用说去阅读经典了。大学生经典阅读状况更是不容乐观,阅读遭遇了快餐式、娱乐化、功利性的危机,经典阅读遭遇困境,经典作品的价值也在这种困境中慢慢被埋没和遗忘。

2.1 阅读呈图像化、碎片化倾向。当前,随着图像化表达的日趋盛行,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倾向与视像化的阅读,能够短而快捷地获取到各种各样的资讯信息,在日常大量的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中,我们也很少看到年轻人去进行经典阅读。一方面,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各种移动平台,随处充斥着都是一些短平快的快餐资讯和各类信息,大部人也习惯了去快速点击浏览和阅读这样一些快餐资讯,打发时间和休闲娱乐,很少甚至几乎不会选择去关注互联网上的一些经典;另一方面,也有一小部分人想在网络上获取经典资源,阅读经典却不知道从何读起,虽然网络中也不乏有一些经典阅读资源,但是在网络海量信息的湮没下很难去发现。同时,大量繁杂信息图像通过新媒介植入学生生活,过多的信息让人无所适从。学生处在这样的一个网络环境中,不免也变得浮躁,虽然在各类休闲娱乐阅读中,在点击刷屏各类信息中一时获得形式上的快意和感官上的享乐,但是短暂放松之余是更大的精神空虚,不能植根于内的沉静下去,对周遭以及自身探寻和反思,只会使年轻人心灵更加虚无。

2.2 娱乐化阅读受大学生青睐。恰如赵勇所言:“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上网、聊天、发帖、读碟、玩游戏、看电视等构成了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快速浏览方式,让他们对纸质媒介上的印刷符号望而生畏,对文字阅读敬而远之。”[2]131众多年轻人,当前当前社会,不仅仅是年轻人,公共场所,家庭里,校园中,地铁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大家都沉浸于手机和电脑,就像一个魔法球,严格意义上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更多的是一种娱乐休闲,消遣,打发,这种娱乐和消遣消解了阅读的深度和品味,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久而久之,年轻人只会离经典越来越远。

2.3 功利性阅读压倒一切。当前社会功利性显著,就连阅读,也不幸有强烈的功利色彩。首先,这是一个高效率和快节奏的时代,在讲究什么都是效率,什么都是金钱的时代,人们也更倾向于也更乐于通过借助网络来快速获取信息。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来自学业和就业等多重压力影响下,大学生阅读也呈现出功利化的特点,他们更倾向于阅读各种专业书籍或者考级、考证、公务员、计算机等都书籍,即便在专业学习放松之余,不少大学生也多是阅读娱乐消遣、体育新闻、时尚等方面的书籍,对经典著作甚少关注。即便是偶尔对一些对经典著作传达的思想情感也只是作随意的阐发和曲解,而无心解读经典作品带来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旨趣。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更多是流于形式和皮毛,趋于浅层化,沉浸深入的经典阅读正日趋减少,甚至逐渐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眼界视野。

2.4 经典阅读视像化,“二手经典”广泛普及。互联网高度发达,各种声像迭代升级,经典阅读也越来越走向视像化。我们今天的很多大学生对一些传统的经典著作的了解都是通过电视电影或者广告动画等方式,这种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超文本经典文本,严格意义上来说是经过再次加工的文本,是二手经典。虽然在新媒体时代下,我们有必要也应该借助新的媒体手段和新的形式让这些经典作品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更形象,更生动,更易广大受众理解和启发,注入新的活力。但是文本的加工往往会融入再创造再演绎者的主观理解和情感。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的影视作品翻拍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不乏一些“雷剧”肤浅,庸俗,完全是对经典原著的歪曲和丑化,使得不少大学生由此也失去了经典阅读兴趣。

3.新媒体下实现经典阅读价值,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建议

3.1 传统纸质经典阅读与网络经典阅读要和谐协调起来。经典是动态的,特别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代下也应吸纳一些新的经典,当然也包括时下网络、电子媒体上的经典,同时一些经典著作知名的译本,注释都可以归类于经典阅读。传统的纸质经典阅读要与网络经典阅读和谐协调起来。首先还是要对网络阅读秉承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看到当前网络阅读的即时有效,便捷,形式丰富等特点,同时也应对网络阅读由此带来的弊端和担忧进行有效地引导,既不一昧否定,也不盲目乐观。同时集结和调动各方力量,抵制任何虚假、无聊、负面的信息资源,坚持正能量经典输出,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新媒体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满足不同读者阅读经典的需求,尽可能多出“精品”,无论是纸质文本出版,还是网络各种平台,公众号都力争提高其文化内涵和深度,形式上也要面向不同阅读群体的年龄、个性甚至是职业,出版经典作品的不同版本,白话文本,英译本,绘画本……从而满足和培养不同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让更多的人阅读经典。

3.2 用新媒体促进经典阅读。此外,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促进经典阅读。首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方式进行在线经典阅读。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环境下,不乏很多与经典阅读相关的数字资源和网站,如手机端就有中国联通沃阅读、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名著传记栏目、中国电信天翼阅读、悦读网、还有不少专业的听书网站如搜音客、搜狐听也有经典阅读资源,还有百度文库,Google图书等都有免费的经典作品资源,可以搜索到许多经典著作进行在线和全文阅读。其次,一些经典作品或因古文写作,或离开了当时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今人读来不禁会感到内容艰深,甚至晦涩难懂,因此在现代科技下,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方式对经典作品进行再现和呈现,拉进学生与经典的距离,但是要“精打细磨”,打造精品,避免粗制滥造。如此前武汉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出品的《黄鹤楼》系列动画宣传视频,这种动画全媒体的展示形式,在读者阅读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和文化传说时,更直观形象,极大扩展了经典阅读的空间。

3.3 多方合力,推动精品阅读。经典阅读,其实是一种精品阅读。但是纵观当前图书市场,同一经典文本,各种版本,不同出版社,其中不乏充斥着粗制滥造的,但是对于读者,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缺乏专业的鉴别和甄选能力。一方面,无论是国家图书相关管理部门还是出版社都有责任和义务从源头上扼制一味追求市场利益的粗制滥造的文本,这只会损害学生的经典阅读体验,让学生更加迷失和茫然。另一方面,要做好高品质的阅读文本推广工作。从不同专业领域的经典研究学者,不同的权威出版社,高校,媒体都应全力做好阅读推广,不仅仅是纸质经典阅读文本,还有网络好的频道、平台、公众号,等等。此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季羡林等大家都曾做过相关工作,而且这也是推进大学生经典阅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3.4 高校要做好阅读推广和经典阅读教学工作。高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对经典阅读的重视、教师的态度、阅读的氛围,都会对大学生形成直接的影响。第一,高校要将经典阅读融入通识教育实践,开设“经典阅读”相关课程,探索人文经典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第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高校图书馆、学院、团委、教务处、协同学生社团组织等部门和机构开展讲座、演讲、朗诵、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并推进经典阅读,提高阅读效果。第三,在新媒介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院、教务处协同做好高校大学生阅读推介和有的放矢的阅读指导服务,同时加强高校人文环境建设,营造书声琅琅的阅读氛围,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3.5 加强大学生自我主体建设。“至于人们面对不同的媒介究竟是在思想,在娱乐,还是在获取信息;是追求智慧与高雅,还是迷恋低俗,这主要取决于有主体意识的人。”[3]128阅读信息的接受过程,阅读在过程其实也是阅读者自身和所阅读的文本,包括文本的作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进行持续建构的一个过程。从阅读主体的角度来看,阅读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作为阅读者,我们要有自己的阅读选择和价值判断,无论是传统纸质阅读还是新媒体阅读,作为大学生自身来说,一定要加强自我主体阅读经典的意识,认识到经典阅读对于自身而言的重要性,我们常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我们要主动去阅读经典,让经典阅读融入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和一种习惯,成为自觉自愿,自在自为的行为。同时在个体进行经典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破除功利和浮躁心理,经典阅读不会马上带来名利和金钱,但它往往是关情趣和理想,坚持经典阅读一定可以从中汲取智慧、陶冶情操、提升品味,完善人生,超越自我,超越现实。此外还要增强自我经典阅读能力提升,经典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不是简单的知识性阅读,更不是信息时代的资讯阅读,它更多的应该是让你沉静去理解触发你深入思考的一种阅读,,是自我的专注力、控制力和对媒介的驾驭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更要重视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文化素养,对经典阅读的回归,注重对个体生命和价值,对人类命运的探寻和追求。

综上,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在“浅阅读”盛行的今天,我们应正视当下特别是在大学生中经典阅读遭遇的危机,积极探索和思考改善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策略,帮助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经典,并将当前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当代阅读交流渠道同高校经典阅读活动相结合,通过经典阅读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人格塑造,全面做好大学生经典阅读指导和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文本大学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为什么读经典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